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应兵  廖咏玲  杨代勤  谢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22-21823,21828
[目的]了解温度对泥鳅仔鱼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下,研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对初孵的泥鳅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当温度为18~33℃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18℃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最长,分别为39.43和10.13 h。当温度为21~27℃时,受精卵孵化率达80%以上,且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较低。当温度为18~30℃时,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存活率都相对较高。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温度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仔鱼的SAI值最高(27.01)。[结论]泥鳅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1~27℃,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1~24℃。  相似文献   

2.
水温对鲢早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温度梯度,对不同水温条件下(17、20、23、26和29℃)鲢胚胎发育的速度、孵化率、存活率和出苗率进行研究,并探讨水温变化与仔鱼生长及畸形率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水温升高,鲢受精卵的孵化时间明显缩短,发育速度加快。水温变化对孵化率、存活率和出苗率有着显著的影响,17和20℃处理组的存活率和出苗率均显著低于23℃处理组(P0.05)。但26和29℃处理组的存活率和出苗率与23℃处理组没有显著的差异。试验结束时,最低水温组仔鱼全长显著小于23℃处理组(P0.01),而与其他3个水温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各水温组均出现畸形的仔鱼,畸形率与孵化水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可知:鲢早期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3~26℃,水温从23℃急剧升高3~6℃不会对人工繁殖生产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水温从23℃急剧下降3~6℃会对人工繁殖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美国大口胭脂鱼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采用人工干法授精,静水孵化条件下获得的大口胭脂鱼的胚胎发育。大口胭脂鱼的卵呈圆球形,具粘性。未吸水卵的卵径为1.0~1.3mm,平均为1.18mm,吸水后卵径膨胀到1.4~1.75mm,平均为1.57mm.在水温16—23℃,平均水温为21.5℃的条件下,多数受精卵经129h28min后孵化出膜。受精卵在授精后1h50min进入二细胞期,授精后7h22min进入囊胚阶段,授精后14h8min进入原肠胚阶段,授精后26h10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后35h10min进入尾芽期,受精后129h28min50%的幼鱼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9~5.1mm,在水温20~24.2℃情况下,经83h仔鱼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鳔开始充气,进人混合营养期。7d后,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28d后,幼鱼外部形态发育完全,已具成体形状。同样温度条件下与鲤鱼的胚胎发育相比,出膜时间约推迟18~20h,鳔开始充气进入混合营养期约推迟38~40h。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和pH值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 LacSpSde)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各环境因子条件下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孵化适宜温度为24~30℃,最适温度为26~28℃;受精卵孵化适宜盐度为25~45,最适盐度为25~30;受精卵孵化适宜pH值为6.0~8.5,最适pH值为7.0~8.5。由仔鱼不投饵系数可知,豹纹鳃棘鲈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生存的温度为20~26℃;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10~40,最适生存的盐度为20~35;仔鱼生存的适宜pH值为5.5~8.5,最适生存的pH值为7.0~8.5。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和仔鱼对温度、盐度和pH值3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的范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孵化水温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26℃范围内,黄鲷胚胎都能孵出仔鱼,孵化速度随水温上升而加快。其中18~22℃是黄鲷胚胎孵化的最适温度,孵化率最高,20℃时达89%,畸形率最低;受精卵42 min细胞开始分裂,3 h 30 min为多细胞期,7 h为囊胚期,22 h胚孔关闭,37 h仔鱼开始孵出,孵出仔鱼健壮活泼。当水温高于26℃或低于16℃时,黄鲷胚胎不能孵出仔鱼;水温低于14℃时胚胎发育停止于高囊胚,12 h后受精卵开始变浊死亡;水温高于28℃时,胚胎发育至多细胞期,胚盘聚合死亡。黄鲷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为422.2~483.6(h.℃)。黄鲷发育的阈温度为7.88℃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孵化水温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26℃范围内,黄鲷胚胎都能孵出仔鱼,孵化速度随水温上升而加快。其中18~22℃是黄鲷胚胎孵化的最适温度,孵化率最高,20℃时达89%,畸形率最低;受精卵42 min细胞开始分裂,3 h 30 min为多细胞期,7 h为囊胚期,22 h胚孔关闭,37 h仔鱼开始孵出,孵出仔鱼健壮活泼。当水温高于26℃或低于16℃时,黄鲷胚胎不能孵出仔鱼;水温低于14℃时胚胎发育停止于高囊胚,12 h后受精卵开始变浊死亡;水温高于28℃时,胚胎发育至多细胞期,胚盘聚合死亡。黄鲷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为422.2~483.6(h.℃)。黄鲷发育的阈温度为7.88℃  相似文献   

7.
于2014年在安徽省青阳县进行了大口黑鲈人工提早繁殖的研究,并对其胚胎发育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表明:2012年12月,将1龄的大口黑鲈从广东省运至安徽省青阳县,专塘培养至2013年12月,转至温室大棚培育至翌年4月初,成熟率达80%;性腺成熟的亲鱼经催产,平均产卵率达78%,受精率达85%,孵化率达68%。大口黑鲈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可分为20个时期,在水温18.6~20.6℃条件下,胚胎发育共历时58 h 20 min,发育总积温为1 207.50 h·℃。  相似文献   

8.
张岩 《农家顾问》2014,(2):30-30
<正>通过设置温度梯度,对不同水温条件下(17、20、23、26和29℃)鲢胚胎的发育速度、孵化率、存活率和出苗率进行研究,并探讨水温变化与仔鱼生长及畸形率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水温升高,鲢受精卵的孵化时间明显缩短,发育速度加快。水温变化对孵化率、存活率和出苗率有着显著影响,17和20℃处理组的存活率和出苗率均显著低于23℃处理组。但26和29℃处理组的存活  相似文献   

9.
研究温度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胚胎发育的影响和初孵仔鱼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提高,云斑尖塘鳢的孵化时间缩短.其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6.5~29.0℃,此时孵化率达到86%,破膜3d内仔鱼的死亡率不到15%.在平均水温29℃时,云斑尖塘鳢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为1 185.7℃·h,阈温度为13.8℃.云斑尖塘鳢胚后发育过程(主要是仔鱼阶段)可划分为2个阶段8个时期,包括初孵仔鱼期、胸鳍原基期、眼黄期、眼黑色素期、鳔出现期、卵黄吸尽期、尾椎上翘期、鳍分化形成期.初孵仔鱼全长平均2.8~3.2 mm,身体较透明,主要靠卵黄提供营养;待口能张合,消化道贯通,仔鱼则可以通过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待卵黄囊耗尽,仔鱼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营养;接着尾椎开始上翘,尾鳍、背鳍、臀鳍、腹鳍相继分化形成,初步呈现成鱼体征.  相似文献   

10.
pH对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5±0.5)℃条件下,比较了不同pH (3.5~5.5,8.5 ~10.5)时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和野生型唐鱼受精卵的孵化率及其仔鱼在24、48、72、96 h的存活率,并测定了pH为4.5 ~9.5时两种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野生型唐鱼孵化率略高于转基因唐鱼,二者孵化的适宜pH为5.0~8.5;转基因唐鱼仔鱼的96 h存活率略高于野生型唐鱼,而野生型唐鱼初孵仔鱼的SAI则高于转基因唐鱼.综合分析认为:两种仔鱼适宜生存的pH为5.0~9.0,各pH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类型的唐鱼对pH的耐受力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杭州地区大口黑鲈优鲈1号池塘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进行了试验探索和总结。通过亲本培育、人工鱼巢设置、人工孵化、苗种培育、驯食等试验,初步总结了大口黑鲈优鲈1号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大口黑鲈优鲈1号每片棕片单次平均产卵量为1.1万粒,平均受精率为85.2%,孵化率为52.6%,苗种培育成活率为66.2%,驯食成活率为62.5%,基本满足规模化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要求。  相似文献   

12.
符史杭  徐尚冲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924-4926
孵化是虎纹蛙(Rana rugulosa)养殖的第一个环节,为研究水温对虎纹蛙受精卵孵化率及蝌蚪成活率的影响,设置了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等水温进行虎纹蛙受精卵孵化,记录了48、60、72 h的蝌蚪数量.结果表明,虎纹蛙孵化的合适水温为24~34℃,其孵化率均在70%以上,孵出的蝌蚪24 h成活率均在96%以上;在此水温范围内孵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蝌蚪24h成活率则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后背鲈鲤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人工干法授精的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胚胎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后背鲈鲤的成熟卵近似于圆球形,呈金黄色,卵径为2.3~2.5 mm;受精后13 min卵膜吸水膨胀,卵径达3.3~3.8 mm。水温在12.0~15.5℃的条件下,平均孵化时间为274 h。初孵仔鱼全长为9.5~10.6 mm,8日龄仔鱼初次摄食丰年虫,进入混合营养期。  相似文献   

14.
对人工干法授精的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胚胎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后背鲈鲤的成熟卵近似于圆球形,呈金黄色,卵径为2.3~2.5 mm;受精后13 min卵膜吸水膨胀,卵径达3.3~3.8 mm。水温在12.0~15.5℃的条件下,平均孵化时间为274 h。初孵仔鱼全长为9.5~10.6 mm,8日龄仔鱼初次摄食丰年虫,进入混合营养期。  相似文献   

15.
后背鲈鲤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内塘驯养的后背鲈鲤首次开展人工繁殖试验,分2次注射,针距48 h,水温14.3~15.5益,效应时间51~54 h。人工催产4组(意:裔越4:1),全部排卵。采用挤卵干法授精,共获卵42 904粒,平均受精率63.3%。水温12.0~15.5℃(平均13.9℃),用尤先科孵化器孵化,经190.1h开始出膜,全部出膜完毕耗时100 h。共孵出仔鱼24 557尾,孵化率90.4%.。初孵仔鱼全长9.5~10.6 mm,8~12 d平游。  相似文献   

16.
4.种蛋的孵化鸵鸟的胚胎发育过程在母体外完成.完全靠外界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转蛋等条件.人工孵化,就是根据鸵鸟胚胎发育的特点,人为创造最适宜的条件,以取得高孵化率.  相似文献   

17.
倒刺鲃胚胎发育与水温和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一定水温和盐度范围内,进行了温度和盐度对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胚胎发育速度及孵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倒刺鲃胚胎发育速度与水温和盐度关系密切。在设置的14个温度梯度范围内(16、17、18、19、20、22、24、26、28、29、30、31、32、33℃),胚胎孵化所需时间与水温呈负相关,孵化的合适水温为24—29℃,在该温度范围内,孵化率较高(70%~85%),临界水温的上、下限分别是31℃和19℃。在设置的8个盐度范围内(1、3、5、7、9、10、11、12),胚胎孵化的适合盐度为l~5,在此盐度范围内,孵化率较高(80%~85%),最高临界盐度为9。  相似文献   

18.
王玲  蒋业林  侯冠军  王永杰  李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43-5245,5251
[目的]探索中华鳖的适宜生态环境条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温度、相对湿度和孵化介质对中华鳖孵化率的影响。[结果]中华鳖胚胎发育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0℃,相对湿度为75%~85%,孵化介质粗砂、中砂、细砂的比例为1∶4∶1。此条件下,中华鳖的孵化率最高,为98.0%。根据其胚胎发育情况,将中华鳖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9期。[结论]该研究为中华鳖的人工孵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Nikon显微镜观察了日本黄姑鱼胚胎发育全过程,并比较了受精卵在13种温度下胚胎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22.5℃、盐度29.9和pH 8.2条件下,从受精卵至孵化出膜总历时34 h 55 min,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1期;孵化水温对受精卵的孵化率、畸形率和孵化时间有显著影响,孵化时数(h)、孵化积温(A)与平均水温(θ)密切相关,h=4265.9θ-1.547 9,A=3.420 1θ2-168.99θ+2 786.1;有效积温为480.04~553.96℃.h,阈温度为7.01℃,但实际孵化水温须高于12℃,14~28℃胚胎均能正常孵化。适宜孵化水温为17~22℃,孵化率高于89%,畸形率低于16%。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Si)与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Ac)种间杂交的受精、孵化和幼体发育规律,对中间球海胆和紫海胆进行种间杂交,检测了不同水温和精子种类对海胆受精卵卵径、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并对自繁和杂交海胆幼体发育时间和体长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受精前中间球海胆卵径(86.64μm±4.21μm)极显著小于紫海胆(95.62μm±3.80μm)(P<0.01);在21℃和24℃下,自交组Si♀×Si♂受精卵卵径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杂交组Si♀×Ac♂(P<0.05或P<0.01),而杂交组Ac♀×Si♂和自交组Ac♀×Ac♂受精卵卵径则不受水温(24℃和26℃)的影响;相同温度下,种间杂交受精率均极显著低于自繁受精率(P<0.01),Si♀×Si♂组(或Si♀×Ac♂组)受精率在21℃和24℃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杂交组Ac♀×Si♂在26℃下的受精率极显著高于24℃下(分别为38.91%±8.25%和0.79%±1.11%)(P<0.01);杂交组Si♀×Ac♂在21℃下的孵化率(87.96%±4.18%)极显著低于自交组Si♀×Si♂(99.64%±0.81%)(P<0.01),而在24℃下,这两组海胆均不能孵化,杂交组Ac♀×Si♂在24℃下的孵化率(9.32%±4.33%)极显著低于自交组Ac♀×Ac♂(100%)(P<0.01),而在26℃下则不能孵化;Ac♀×Ac♂组和Ac♀×Si♂组在24℃下经5 d即可发育至八腕幼体,Si♀×Ac♂组在21℃下经9 d发育至八腕幼体,Si♀×Si♂在21℃下经12 d发育至八腕幼体。研究表明,杂交组Si♀×Ac♂适宜在24℃下受精,21℃下孵化,而杂交组Ac♀×Si♂则适宜在26℃下受精,24℃下孵化,杂交组Ac♀×Si♂可能更具备高温耐受能力,可作为耐高温品种培育的重点材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