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实验材料,应用755B型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蜜蜂幼虫、刚出房的工蜂、哺育工蜂及采集蜂的血淋巴中K^ 和Na^ 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蜜蜂血淋巴中所含K^ 和Na^ 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
蜜蜂性比的生理生化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蜂群子脾间温度、湿度和CO2体积分数等巢内环境因素变化规律,同时测定不同状况不同蜂群中不同日龄工蜂保幼激素酯酶的活性及血淋巴中K+/Na+变化。结果表明,巢内CO2体积分数和湿度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群内15—20日龄工蜂保幼激素含量提高和血淋巴中K+/Na+降低,从而使蜂群表现出调控蜜蜂性比行为。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的适宜赖氨酸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的适宜赖氨酸水平,为探明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发育阶段的赖氨酸营养需要提供理论依据。选用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1 20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个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8只。5组工蜂幼虫分别饲喂赖氨酸实测水平为6.08(对照)、11.08、16.08、21.08和26.08 mg/g的饲粮,饲养至幼蜂羽化出房。分别于特定日龄测定工蜂幼虫化蛹率(6日龄)、虫体总蛋白含量(6日龄)、羽化率(21日龄)等生长指标以及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相关指标(6日龄)。结果表明:1)11.08 mg/g赖氨酸组的工蜂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2)与对照组相比,11.08~26.08 mg/g赖氨酸组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总蛋白含量和血淋巴中游离赖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其中饲粮赖氨酸水平为26.08 mg/g时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总蛋白含量和血淋巴中游离赖氨酸含量最高。3)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随饲粮赖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饲粮赖氨酸水平为16.08 mg/g时处于最低值,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4)11.08~21.08 mg/g赖氨酸组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饲粮赖氨酸水平由21.08 mg/g升高到26.08 mg/g,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溶菌酶活性急剧下降,26.08 mg/g赖氨酸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5)饲粮赖氨酸水平为11.08 mg/g时,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溶菌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赖氨酸水平时(P0.05)。与对照组相比,11.08~16.08 mg/g赖氨酸组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防卫素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由此得出,赖氨酸能够促进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生长,促进蛋白质和赖氨酸的沉积,提高羽化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脂质代谢和幼虫免疫能力产生调节作用;综合考虑上述指标,推荐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的适宜赖氨酸水平为11.08~16.08 mg/g。  相似文献   

4.
在蜂群中 ,工蜂依照日龄来分工。成年蜂的开始 1~ 3周 ,工蜂在巢内主要担任护理和清巢的任务 ,而工蜂在生命的最后的 1~ 3周内转为采集和守门工作。蜜蜂也能通过加速 ,推迟甚至改变它们的行为发育来对群体状况的改变而做出反应 ,这是许多社会性昆虫一个群体高度协调的例子。在蜂群中 ,工蜂血淋巴中保幼激素变化规律是 :血淋巴中保幼激素的浓度随年龄显著增加 ;内勤蜂很低 ,从事采集和守门的工蜂更高 ,另外早熟采集蜂JH浓度高 ,超年龄的哺育蜂浓度很低 ,并且从采集蜂转为哺育 ,保幼激素降低。利用保幼激素 ,保幼激素类似物可诱导蜜蜂过早…  相似文献   

5.
靳洋洋  陈贝妮  李司 《蚕业科学》2019,45(2):225-230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全球婴幼儿及幼畜非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VP4蛋白是轮状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利用载体RD-BmBacmid与重组载体pBacPAK8-VP4共转染家蚕细胞BmN获得重组家蚕杆状病毒BmNPV-VP4,并用该病毒感染BmN细胞及家蚕5龄幼虫,从而在BmN细胞及家蚕中表达TB-Chen株轮状病毒的VP4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BmN细胞及家蚕幼虫血淋巴中均出现88 kD的特异性条带,证明VP4蛋白在BmN细胞和家蚕中获得了表达。ELISA检测结果显示,VP4蛋白在BmN细胞和家蚕幼虫血淋巴中的表达分别在感染后4 d和6 d达到最高水平,每个细胞和每mL血淋巴中的表达量分别为4.28 pg和1.61μg。研究结果为轮状病毒口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着重从狄斯瓦螨依赖度极高的食物着手,较全面地比较了4种蜜蜂幼虫血淋巴中与螨繁殖高度相关的营养物质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对狄斯瓦螨吸引力(繁殖力)最弱的中华蜜蜂工蜂幼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幼虫,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者;对狄斯瓦螨吸引力(繁殖力)最高的中华蜜蜂雄蜂幼虫血淋巴中,Cu元素和维生素E(生育酚)含量是4种幼虫中最高的,分别与其他3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证实,与螨繁殖相关的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与螨寄生特性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为进一步分析螨的营养需求和寻求从营养上抑制螨繁育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酵母浸粉对家蚕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和尿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浸粉对家蚕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和尿酸代谢的影响。以蚕品种"菁松×皓月"为试验材料,挑选大小一致、发育整齐的家蚕600头,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头,雌雄各占1/2),从5龄起蚕开始,3个试验组(JM1组、JM2组、JM3组)分别饲喂以1%、2%和4%酵母浸粉溶液涂抹的新鲜桑叶,对照组则以蒸馏水替代酵母浸粉溶液,分别在添食酵母浸粉3、4、5 d后检测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结果表明:添食不同浓度酵母浸粉5 d后家蚕体重增长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随着酵母浸粉浓度的升高,体重增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添食不同浓度酵母浸粉5 d后家蚕血淋巴中甘油三酯含量比对照组增加42%~98%,其中JM 1组、JM 2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着添食时间的延长,各组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第5天与第3天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着酵母浸粉浓度的升高,各时间点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但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个试验组家蚕血淋巴中XOD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第3、4天家蚕血淋巴中XOD活性随着酵母浸粉浓度的升高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与XOD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或P0.01),相关系数在0.652~0.902。由此得出,添食一定浓度的酵母浸粉可导致家蚕血淋巴中尿酸含量、甘油三酯含量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活性升高,从而影响家蚕的尿酸代谢。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球孢白僵菌对桑天牛的致病机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感染球孢白僵菌后的桑天牛幼虫血淋巴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在用球孢白僵菌处理后不同时间段的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氨基酸含量呈规律性变化:白僵菌侵入1 d,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而侵入4~5 d,游离氨基酸总量又逐渐上升;受感染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的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同,其主要氨基酸中的赖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氨基酸总量的变化趋势一样,先下降后上升,即是影响氨基酸总量变化的主要氨基酸种类。  相似文献   

9.
寄生桑树害虫桑螟(Diaphania pyloalis)的混腔室茧蜂(Aulacococentrum confusum)为容性内寄生蜂,研究该寄生蜂对寄主桑螟生长发育及营养代谢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桑螟的生物防治策略提供基础依据。测定混腔室茧蜂寄生后不同时间点桑螟幼虫的体质量及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相同发育时间内,被寄生与未被寄生的桑螟幼虫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被寄生1 d时桑螟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相比,被寄生后5 d的桑螟幼虫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在相同发育时间内,未被寄生的健康桑螟与被寄生桑螟幼虫的血淋巴中上述营养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即营养物质含量变化主要受桑螟幼虫发育时间的影响。以上结果显示,混腔室茧蜂寄生对桑螟幼虫血淋巴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基于容性内寄生蜂的特性及幼虫啮出后的取食行为,推测混腔室茧蜂是通过啮出后继续取食桑螟的身体组织而大量获取发育所需营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嗜驼璃眼蜱血淋巴中抗菌肽的电泳分析方法及其抗菌作用,从半饱血的嗜驼璃眼蜱雌蜱体内抽取血淋巴,用50mL/L的乙酸抽提,经AU—PAGE分析嗜驼璃眼蜱血淋巴中阳离子多肽成分,用电泳凝胶琼脂糖弥散法对各多肽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结果表明,嗜驼璃眼蜱血淋巴中阳离子多肽成分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AU—PAGE发现一电泳迁徙率明显高于溶菌酶的阳离子抗菌多肽。提示在嗜驼璃眼蜱的血淋巴中,存在与溶菌酶不同的抗菌多肽,可能是嗜驼璃眼蜱抵御感染的重要分子。AU—PAGE是一种较简单、快速、经济的分离纯化抗菌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蜜蜂的血淋巴是蜜蜂机体的内环境,血淋巴中含有蜜蜂生理活动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具有复杂的组分及特性,担负着多种生理功能。而大蜂螨是靠吸食蜜蜂的血淋巴生存的。试验证实:大蜂螨体内缺乏很多种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对螨而言,简便的办法是直接利用寄主的营养物质。比如,螨繁殖时直接利用意蜂的血淋巴蛋白,使卵子迅速发育,从而增加繁殖的有效性。另外螨是卵胎生的生物,若螨出壳时需要蜜蜂血淋巴中的某些成分来转化成一种外激素。因此推测,蜜蜂血淋巴中某些物质的存在、缺失和含量,与大蜂螨的寄生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氟素对家蚕幼虫血淋巴中酶活性及钙镁离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健荣  史奕山 《蚕业科学》1994,20(2):115-118
家蚕食下氟素后,引起血淋巴中钙、镁离子含量的下降;对谷-丙转氨酶、蛋白酶的活性均有影响,尤其是抗氟性较弱的品种,酶活性下降的幅度较大;但脂肪酶的活性却增大,增幅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氟素添食区的原种或一代杂交种血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正常蚕。  相似文献   

13.
蜂王——工蜂的分化是由幼虫期头3天的食物质量决定的。幼虫用口器上的感觉器官来察觉食物的质量。幼虫食物的含糖量(蜂王幼虫高于工蜂幼虫)似乎是调节食物吸收速率的决定因素。食物吸收速率很可能调节着咽侧体的活动,因而也可能调节着保幼激素的产量。幼虫血淋巴中保幼激素的水平不仅调节着每次蜕皮时的年幼状态,而且也调节着导致两级发育的那些过程。在幼虫发育的第3天,若保幼激素的水平高,则分化成蜂王;保幼激素的水平低,则发育成工蜂。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在家蚕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能引起以淋巴细胞衰竭为特征的抑制性疾病。IBDV的主要结构蛋白VP2蛋白是主要的宿主保护性抗原,在VP2上的点突变是造成IBDV抗原漂变的主要原因。为研究VP2作为IBDV亚单位疫苗的潜力,本实验将IBDV JD1株的VP2基因重组于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将重组载体pBacPAK-VP2与病毒Bm-Bac-PAK6的线性化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获得重组病毒BacPAK-VP2。DIG点杂交表明重组病毒基因组中含有VP2基因。重组病毒感染家蚕5龄幼虫后,用ELISA、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蚕血淋巴中重组V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及免疫反应性。结果表明重组VP2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感染后5-6d在蚕血淋巴中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血淋巴中含有一定量的谷胱甘肽(GSH),它随着蚕体的生长发育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5龄前期较高,中期下降,到后期又迅速升高。同时,在一定程度的氟化物中毒以后,GSH含量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但其含量比正常蚕少。因此,家蚕血淋巴中GSH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了解家蚕氟中毒的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柞蚕壮蚕期体内物质代谢对滞育生理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蚕季的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春、秋期柞蚕5龄幼虫血淋巴中总糖、海藻糖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生长发育而增加,总糖和海藻糖在5龄末期稍有下降;秋期柞蚕血淋巴中的总糖含量略高于春期柞蚕,海藻糖含量二者大致相似,而蛋白质含量却高于春期柞蚕,并且显示出特征蛋白质谱带。推测秋蚕期柞蚕体内物质的变化与发生滞育有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寄生线虫对柞蚕幼虫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可以从生理生化角度揭示柞蚕寄生线虫的致病机制,明确线虫在柞蚕体内完成寄生生活史的生理生化调控机制。检测柞蚕5龄幼虫被线虫寄生后其生长发育速度、血淋巴营养物质含量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柞蚕幼虫被线虫寄生6~11 d,其摄食量和体质量变化不明显,血淋巴总糖、海藻糖含量短暂性升高,随后便急剧下降,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和酯酶活性升高,甘油酯含量降低,中肠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被寄生12~15 d,柞蚕摄食量升高、体质量增加,中肠蛋白酶活性升高,而血淋巴中总糖含量、海藻糖含量、海藻糖酶活性、甘油酯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此时是线虫迅速生长的时期,蚕体营养物质被线虫大量消耗;被寄生15 d后摄食量急剧下降,血淋巴中能源物质含量极显著降低,中肠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线虫寄生柞蚕幼虫后与寄主形成营养竞争关系,造成蚕体营养物质严重缺乏、消化能力减弱、生长发育迟缓。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线虫对柞蚕的致病机制以及利用索科线虫进行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家蚕氟中毒的机理 ,研究了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正常的家蚕 5龄幼虫血淋巴中GSH—Px活性在龄中期较强 ,龄初和龄末较弱。幼虫添食 10mmol/L的氟化钠溶液后 ,GSH—Px的活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铜水平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确定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中铜的适宜水平。选取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144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幼虫),分别饲喂铜添加水平为0(对照)、1.00、2.00、3.00、4.00和5.00μg/g的饲粮(实测饲粮铜水平分别为2.69、3.62、4.63、5.64、6.61和7.67μg/g),饲养至幼蜂羽化出房。分别取4、5、6日龄工蜂幼虫测定血淋巴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并计算工蜂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结果表明:1)饲粮中铜水平对化蛹率和羽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羽化率在铜水平为3.62μg/g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5.64、6.61和7.67μg/g铜组(P<0.05)。2)饲粮中铜水平对血淋巴中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TP、TCHO含量均持续下降。3)饲粮中铜水平对工蜂幼虫4、5和6日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6日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以及6日龄铜蓝蛋白(CP)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工蜂幼虫6日龄Cu/Zn SOD、GSH Px以及CP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分别在铜水平为3.62、5.64、6.61μg/g时达到最高。4)饲粮中铜水平对5日龄工蜂幼虫过氧化氢酶(CAT)、Cu/Zn 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5日龄工蜂幼虫CAT、Cu/Zn 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铜水平为3.62μg/g时达到最高。综述所述,饲粮中铜水平影响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生长发育、生理机能以及抗氧化能力。分别对饲粮中铜水平与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羽化率和6日龄GSH Px活性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中铜的适宜水平为4.96~5.34μg/g。  相似文献   

20.
把由大约1000只工蜂,一只蜂王组成的几个小群饲养子恒温器的蜂笼里(内有巢脾),经受4种不同小气候的试验。饲养于35℃,二氧化碳1.5%典型的幼虫区条件下的“夏季蜂”,其血淋巴中的保幼激素含量迅速增加。但是,饲养在27℃和二氧化碳1.5%象无子巢脾上一样的条件下的人工“冬季蜂”,则保幼激素含量较低。饲养于27℃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