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大豆褐纹病的发病规律,褐纹病病菌孢子可以以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水孔、气孔等)方式进行侵入。三种方式侵染的机率均等,但孢子的侵入还要受到叶面湿度持续时间和寄主生育时期等因素的限制。对该病害发生过程的研究表明,越冬病残体(病叶)是初侵染来源之一,而分生孢子侵入叶表至少需要24h的保温条件。潜育期因叶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23~30℃条件下,潜育期为6~4d,病斑扩展速度随温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生物量测定,研究不同温度、酸碱度及光照对榆白涩病病菌菌丝、病原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榆白涩病病菌菌丝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以生长;最适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pH值3~11范围内病原菌丝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的pH值为9。榆白涩病病菌孢子萌发率与温度呈正相关,5~35℃温度范围内病原孢子均可萌发;最适于榆白涩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0℃;最适孢子的生长pH值为8。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不同光照试验表明光对孢子萌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发病规律。该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寄主的气孔侵入,完成初侵染。菌丝体在寄主组织细胞间扩展,经7~12天潜育期,由气孔抽出孢子囊梗和孢子囊,产生新的游动孢子,不断进行重复侵染,流动很快,孢子囊萌发的适温为10~15℃,低温、高湿易于发病。秋天多雨、大雾,有利于病害流行。山东从7~8月份开始发病,9月为盛期。  相似文献   

4.
大豆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与病害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天冬酰氨,硫胺素可显著地促进菌体生长和产孢,在常温干燥环境中,孢子可存活6天,维持其侵染力3—4夭,已萌发的孢子对干燥环境的耐力降低,孢子侵入大豆叶片所需的保湿时间与品种抗性和保湿期温度有关。病斑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4℃,保湿期少于4小时产孢量较少。  相似文献   

5.
甜瓜蔓枯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甜瓜蔓枯病是甘肃白兰瓜的常发病,各瓜区普遍发生,发病率在10~65%。该病的病原菌甜瓜蔓枯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与裘维蕃先生描述的A,As一致。分生孢子有单孢、双孢、三孢3种。单孢菌株在培养中菌丝间有结合现象,即病菌有同宗配合现象。此菌的菌丝在5~35℃间均可生长,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在5~38℃间均可萌发,最适温度28~30℃;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能很好地萌发;在pH4~9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为pH7;适宜浓度的马粪、蔗糖、瓜叶汁液对分生孢子萌发有刺激作用;白炽光对孢子萌发有利。病株上的菌丝有3种类型:即普通菌丝、大型薄壁菌丝和索状菌丝。在甘肃,索状菌丝是病菌的重要越冬形态和初侵染来源,而子囊座产生很少。  相似文献   

6.
甘兰根肿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甘兰根肿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值为6.0~6.7,致死温度为45℃,且光对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该菌休眠孢子在感病寄主的根分泌物溶液中萌发率最高,达75%。此外,耐病甘兰品种及非十字花科番茄作物的根分泌物均能刺激其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7.
黄瓜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辽宁省保护地发生的黄瓜褐斑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明确该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cassiicola(B.&C.)Wei]。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 ,该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5~35℃ ,最适pH值为5~8,水滴是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病菌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35℃ ,最适 pH值为6~8 ,在PSA、PDA等常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光照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病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5~8,光照有助于孢子形成,在PSA、PDA等常规培养基上能大量产孢。病菌分生孢子在室外难以安全越冬,在保护地内能够安全越夏。该菌寄主范围广,能寄生黄瓜和番茄等20余种作物  相似文献   

8.
白芷斑枯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糖分或寄主汁液可显著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93%以上孢子才能萌发,以RH100% 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pH5~7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最适条件下,病菌孢子8 h开始萌发,24 h萌发率达到90%以上。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 in)。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鸢尾轮纹病(Alternaria iridicola(Ell.et Ev.)Elliott)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真菌引起。其病原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适温为15~30℃,25℃最适,低于15℃或高于35℃时生长速度下降,菌落异常。适于生长的pH值为5.0~7.0,最适pH值为6.0。病原菌孢子在5~35℃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24h萌发率可达100%,10℃萌发率增长较慢,5℃孢子萌发受到抑制;光照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pH值3.0~11.0范围内孢子均可正常萌发,最适pH值为6.0,而在过酸条件下分生孢子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10.
王英姿  张伟  赵明  刘学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28-4829,4831
[目的]探究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与产孢的条件。[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温度、pH及光照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氮源中,氯化铵最利于菌丝生长,硫酸铵最利于病菌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和蔗糖最利于菌丝生长,蔗糖最利于病菌产孢;分生孢子在碳、氮营养液中均不能萌发,而果梗煮液最利于孢子萌发。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产孢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为30℃;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5~35℃,最适温度为28~32℃。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3~5,最适pH为3;适宜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2~9,最适pH为3~5。光照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无影响,但全光照能抑制病菌产孢。[结论]为葡萄白腐病的预警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单摆运动周期的近似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导出了两个简单、实用、精度高的单摆运动周期近似公式,并指出在教学及研究等工作中应注意近似计算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对猕猴桃果实的乙烯释放、呼吸强度及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在4℃条件下,乙烯释放低,果实内的蛋白质含量、维生素已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很小,硬度随贮藏期的延长缓慢下降;而在25℃条件下,由于乙烯含量的明显升高,在短期内果实品质变化较大,尤其蛋白质、维生素C和还原糖含量较大下降趋势,硬度也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灰斑病是杨树的主要病害。我们自1985—1988年,以小黑杨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对灰斑病侵染期、发生期、发病强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病害的初次侵染期,建立了病害发生期及发病强度的预测预报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松纵坑切梢小蠹的治理,关键是在2~3月清除被害林分中的蠹害3级木和成虫转干、梢期间的农药挑治。经过连续5年的治理,受害株率由97%下降到5%,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稳定增长的棉蚜群体中,1,2,3龄蚜量呈几何级数。各龄蚜量比为1,e~λ,e~(2λ)。λ之整系数代表脱皮次数或标准龄周期数。在不同温度下培养的蚜群,经历相等时间可得到不等量的有效积温并完成不等量的龄周期数。此龄同期数可视为发育速度。代入有效积温式可求得发育起点温度和一个龄周期的有效积温(k)。将此理论应用于4龄可得4龄发育速度β。由出生至成蚜出现的总有效积温是k_T=(3+β)k。  相似文献   

16.
158例侵蚀性葡萄胎发病时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英勇  韦冰 《湛江医学院学报》1997,15(2):119-120,123
探讨侵性葡萄胎的发病规律。对我院1972年1月至1995年12月诊治的158例锓蚀葡萄胎的发病时间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与葡萄胎同时发病者占28.5%,吸官后2个月内发病者占48.1%,且多属晚期。结论:葡萄胎后的2个月内为侵蚀性葡萄胎发病的极高危期,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7.
烤烟成熟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烤烟成熟过程中各部位叶的叶龄差异导致各生理特性的变化。叶龄与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叶龄与比叶重、气孔阻力之间分别呈负相关。Pn受多种生理因子的影响,成熟过程中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与Pn呈正相关;比叶重、气孔阻力分别与Pn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对Pn的直接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达0.6332,比叶重、气孔导度、气孔阻力及蒸腾速率都是通过叶绿素含量对Pn产生影响,比叶重还通过气孔导度间接影响Pn。剩余通径系数仅为0.1943。所以,叶绿素含量是影响Pn的极为重要的因子。这些变化及相互关系为烤烟采收及选种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小麦灌浆期间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灌浆期间叶片、颖壳、茎秆、叶鞘分解输出的氮素约占籽粒积累氮素量的60%~73%;各器官对籽粒含氮量的贡献依次为叶片>茎节>颖壳>叶鞘.施N量0~10.5kg/亩,各营养器官在灌浆初期含氮量均提高,最终输出率也相应提高;施N量超过10.5 kg/亩,最终输出率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9.
大麦冷害的生理敏感期和气候关键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论农作物品种的生命周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农作物品种生产应用研究,提出了农作物品种的生命周期现象,即有青春期,鼎盛期,衰退期和消失期,并分析了农作物品种退化的原因,利用品种生命周期这一规律的主要方法是简化中间试验程序,用育种家种子定期更新生产用种,使优良新品种长期于青春期和鼎盛其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