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具有气泡反冲洗型珠子过滤器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进行了苗种培育的研究。2种鳗苗的放养密度约为传统模式的8~10倍,试验期间换水量约为20%~45%。结果显示:日本鳗苗和美洲鳗苗成活率均≥96.74%,高于传统模式。投喂水丝蚓阶段,日本鳗苗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7.08±0.08)%/d和4.92±0.03,美洲鳗苗分别为(4.83±0.06)%/d和4.74±0.19。投喂配合饲料阶段,日本鳗苗分别为(2.30±0.19)%/d和1.30±0.02,美洲鳗苗分别为(1.69±0.05)%/d和1.76±0.06。研究表明,该循环水养殖系统可适用于日本鳗苗和美洲鳗苗的培育,并具有节能、减排和无药残等优点,为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鳗鲡育苗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花鳗鲡工厂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生理生态特点构建循环水养殖系统.系统集成了臭氧消毒杀菌、机械过滤、生物过滤、液氧增氧等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花鳗鲡的生长情况,对试验期间各项水质指标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水质指标均保持在花鳗鲡生长适宜范围内;平均规格29.97 g的花鳗鲡经过260 d养殖,平均体重达到716.20 g,成活率达到86.5%,收获时鱼产量为82.6 kg/m3,饵料系数维持在1.25左右,养殖周期较传统养殖模式缩短4~5个月,日换水率约为3%.利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进行花鳗鲡养殖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云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率先采用循环水系统开展了云纹石斑鱼的养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结果显示,在莱州明波养殖基地选用的平均体重50 g/尾规格的云纹石斑鱼苗种10万尾,在水温22~ 25℃、盐度28~31、pH7.8~ 8.2的水环境条件下,经12个月培育,长成平均体重为0.65 kg/尾的商品鱼,平均单尾月增重50 g,成活率93.5%;共收获成鱼9.35万尾,单产49.9 kg/m3.本研究为云纹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鳗鲡“三类苗”也称鳗精、落脚苗或鳗尾,主要是指一些生长缓慢或个体瘦小而难以长成的鳗鱼,一般体重只有几克重左右。鳗鱼养殖过程中,“三类苗”所占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到鳗鱼的养殖成本、商品率、产量及经济效益,在当前鳗价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有效控制鳗鲡“三类苗”的数量显得尤其重要。一、导致鳗鲡养殖产生“三类苗”的主要原因1.苗种质量差。在鳗鲡养殖过程中,苗种的选择至关重要。若鳗苗表现为体弱、个体大小不均匀或由于暂养时间过长而体表呈黑色素沉淀,此种鳗苗容易形成“三类苗”。2.鳗鲡作为性情凶猛的鱼类,在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容…  相似文献   

5.
利用循环水和人工湿地技术改建鳗鲡精养池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循环水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构建的双循环系统模式,对福建地区鳗鲡(Anguillidae)精养池系统进行技术改进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在养殖密度约14.3 kg/m3时,养殖水体氨氮平均值为1.13 mg/L,水体溶解氧基本保持在6 mg/L以上,固体悬浮物浓度平均为13.6 mg/L,菌落总数平均为777 CFU/mL,仅为对照池的58%,其他水质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池;经过100 d的养殖,欧洲鳗鲡平均体重由32.5 g增至184.5 g,平均成活率92.7%.并联式双循环水处理工艺在鳗鲡养殖中具有水质处理效果好、改建和运行低廉等优点,适合我国南方地区鳗鲡精养池模式的循环水化改造.  相似文献   

6.
<正>鳗鲡养殖有精养池养殖(水泥池)和土池(经改造后的标准化池塘)两种模式。而两种模式将3~5厘米的乌仔苗在保温池经140天培育成大规格鳗苗(每30~100尾/公斤)方可投放到面积比较大的精养池养殖(水泥池面积0.5~0.75亩)和土池(面积5.0亩~6.0亩)养殖成商品鳗。经培育后鳗苗投放到大的面积养殖有个运输过程,运输距离有远有近,鳗苗与四大家鱼的运输又诸多不同。本人经过多年长途鳗苗运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花鳗鲡种类鉴别与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脊椎骨数及量度性状,用形态学分析方法鉴别了菲律宾花鳗鲡鳗苗的种类,并应用方差、主成分和判别等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引进鳗苗种类间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引进的菲律宾花鳗鲡鳗苗实为2种鳗鲡,即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其中花鳗鲡数量绝多,个体较小;太平洋双色鳗数量少,但个体显著大于花鳗鲡。花鳗鲡总脊椎骨数、臀鳍起点前和起点后脊椎骨数均显著小于太平洋双色鳗。花鳗鲡与太平洋双色鳗的多个形态性状差异显著,包括体型、头部、口裂及鳍,散布全身。建议在鳗苗培育后期分级选别时,可根据花鳗鲡与太平洋双色鳗体型的差异和鳍型不同将其分开。花鳗鲡体型较小,背鳍前端和臀鳍前端距离较远;太平洋双色鳗体型较大,背鳍前端和臀鳍前端几乎平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大黄鱼苗的适宜养殖密度、水质变化趋势与病害防控效果,开展了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大黄鱼苗培育试验。投苗规格1.82 g/尾,养殖密度分别为350尾/m~3、400尾/m~3和450尾/m~3,每个密度使用3个养殖桶进行平行对比试验,养殖周期180 d。结果表明:400尾/m~3为适宜密度,其养殖存活率、结束均重和尾日增重分别为83.6%、95.4 g和0.52 g,显著高于450尾/m~3密度组11.2%(该组对应值75.2%,下同)、27.5%(74.8 g)和28.1%(0.41 g)(P0.05);饵料系数1.28,显著低于450尾/m~3密度组22.9%(1.66)(P0.05);与350尾/m~3密度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期间,400尾/m~3密度组养殖水体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分别为0.115 mg/L和0.037 mg/L,显著低于450尾/m~3密度组25.3%(0.154 mg/L)和41.0%(0.063 mg/L)(P0.05),与350尾/m~3密度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期间未爆发寄生虫病及细菌性疾病。研究表明: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培育大黄鱼苗,具有节水减排、养殖存活率高和生长良好的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降海洄游鳗鲡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鳗鲡是亚洲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降海洄游鱼类,长江口是我国鳗苗的主产区和仅存的成鳗渔业水域。研究分析了2008年9-11月采自江苏靖江段(31°30′N,120°42′E)的153尾银色鳗样本的年龄和生长参数。结果显示,长江口降海洄游的鳗鲡群体雌性由3~7(平均5.52)龄组成,雄性由3~5(平均4.38)龄组成,雌性群体的年龄结构高且多于雄性群体。雌雄鳗鲡的最大年增长均出现在4龄,但雌性个体的生长拐点年龄ti=5.20、拐点体长lr=683.05mm、拐点体重Wr=546.37g、平均渐近体长L∞=1011.03mm和体重W∞=1830.16g,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的生长拐点年龄ti=4.91、拐点体长lr=517.15mm,拐点体重Wr=216.15g、平均渐近体长L∞=750.30mm和体重W∞=715.90g。研究还表明,长江口降海洄游鳗鲡的群体平均年龄比我国其他地区和日本的均要低,但平均渐近体长却明显要大于其他分布地,预示着长江更适合于鳗鲡的生长和性腺成熟。  相似文献   

10.
花鳗的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花鳗学名花鳗鲡,又叫鲈鳗,是鳗鱼中大型的经济鱼类,在养殖中最大的个体达10多千克,一般个体都能达到3~5千克。花鳗苗国内分布在南海海域,白苗溯河入淡水生长育肥,花鳗苗经人工培育养成大规格苗种,再放入池塘养成  相似文献   

11.
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anguilla)、美洲鳗鲡(A.rostrata)、印尼鳗鲡(A.bicolor pacifica)和菲律宾鳗鲡(A.mormorata)5种鳗鲡的幼鳗为试验对象,探讨其对极限高、低温的耐受性及种间差异。以自然水温为试验起始温度(日本鳗鲡、欧洲鳗鲡、印尼鳗鲡为27℃;美洲鳗鲡、菲律宾鳗鲡为24℃),高温试验过程中每4h升1℃,低温试验每4h降1℃,直至全部受试个体死亡。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的幼鳗对环境温度的耐受范围具有种间差异。日本鳗鲡、美洲鳗鲡、欧洲鳗鲡、印尼鳗鲡和菲律宾鳗鲡高温"死亡高峰温度"分别为39、38、37.5、39和38℃,日本鳗鲡对高温的耐受性最强,欧洲鳗鲡最弱,但种间差异不显著;日本鳗鲡、美洲鳗鲡对低温的耐受性最强,能在冰和水混合液中生存,欧洲鳗鲡、菲律宾鳗鲡和印尼鳗鲡对低温耐受性依次减弱,低温"死亡高峰温度"分别为2、5和10℃。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开展了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 精养殖土池,定期泼洒施用一种复合微生物制剂(Freshplus净水剂)的对比试验,定期监测了处理组和对照组池塘的水温、pH、溶氧、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COD、碱度等水质指标,并分析对比了鳗鱼养殖效果。结果表明:Freshplus净水剂的施用能显著降低鳗鱼土池水体氨氮浓度60.5% (p<0.05)、显著提高鳗鱼生长速度33.0% (p<0.05),降低饲料系数9.6% (p<0.1)。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长江口鳗苗捕捞量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于2012年汛期对长江靖江段鳗苗的捕捞量进行了监测,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日捕捞量与水温、潮差、气压、浑浊度等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分析。结果显示,靖江段鳗苗汛期为1月下旬—4月上旬,单船总捕捞量为221~443尾,平均(344.8±83.4)尾。1月均值仅0.4尾/d,且空网率高达90.9%;4月为旺汛期,均值10.4尾/d,空网率仅为10.0%。GAM模型显示,潮汐周期—月份交互项、水温和潮差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影响显著,而气压、浊度和月相周期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影响不显著。潮汐周期—月份交互项、水温和潮差对鳗苗日捕捞量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2.4%、19.1%和13.1%,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统计也显示,日捕捞量表现出上、下弦月较低、新月或满月前后较高的半月周期波动。鳗苗捕获的最低水温为6.3℃,而10~15℃为适宜捕捞水温。高潮期和低潮期分别占总捕捞量的76.8%和23.2%。研究表明,长江口鳗苗在借助潮汐流而快速溯河的过程中,部分在口门水域即被捕获,部分滞留在了长江河口段,而影响鳗苗溯河的重要生态因子是潮汐和水温。  相似文献   

14.
王思凯  宋超  张婷婷  高宇  庄平  赵峰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2-029312
为掌握长江口日本鳗鲡的苗汛特征与捕捞生产现状,于2017—2020年在长江口开展了定点监测和走访调查,分析了长江口鳗苗的汛期规律、捕捞努力量及捕捞产量和产值。研究发现,长江口鳗苗旺发期为2-4月,主要捕捞区域分布在东旺沙、佘山岛和南汇嘴附近水域。长江口鳗苗捕捞努力量呈现下降趋势,有效网口面积从2017年的78.72万m2,下降到2020年的50.40万m2,下降了36%。长江口鳗苗汛期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总捕捞产量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017和2020年较高,分别为(4 474±256)尾/100 m2和(5 220±1 063)尾/100 m2,2018和2019年较低,分别为(1 917±335)和(1 365±257)尾/100 m2。研究表明,长江口鳗苗生产值受到捕捞总产量影响,近4年来逐渐下降。建议进一步加强长江口鳗苗的资源监测和科学评估,指导规范鳗苗捕捞生产。  相似文献   

15.
大钦岛海区虾夷扇贝采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在山东长岛县大钦岛南部海区进行虾夷扇贝采苗试验。采用规格为35cm×50cm的12目聚乙烯网袋组成的采苗器,垂挂于浮筏上,第一组网袋距离水面约3m,采苗器下端绑系质量约4kg坠石。试验结果表明,5月26日至6月1日投放采苗器平均采苗量40~50个/袋,6月6日投放采苗器平均采苗量10个/袋。3m、5m、8m采苗水层分别为30个/袋、48个/袋、71个/袋。远岸区平均采苗46个/袋,近岸区平均采苗24个/袋。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Growth of American eels, Anguilla rostrata (Lesueur), sampled in saltwater bays and adjacent freshwater ponds in the southern Gulf of St. Lawrence, Canada, was estimated by otolith annulus back-calculation, and related to salinity of growth habitat as determined using otolith strontium:calcium ratios. Eels resident in salt water grew on average in length 2.2 times faster than freshwater residents and increased in weight 5.3 times faster than freshwater residents. Previous findings of superior American eel growth rate in brackish water are thus extended to full-strength salt water. Freshwater residents took an estimated 2.4 times longer than saltwater residents to reach the silver eel stage. The extended time to maturation of eels reared in fresh water increases their vulnerability to fisheries and to bio-accumulation of contaminants. Freshwater eel populations should be managed more conservatively than those in saline waters. The increase in eel growth with salinity suggests that rearing in brackish or salt water could improve growth rates in eel aquaculture.  相似文献   

17.
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anguilla)、印尼鳗鲡(A.bicolor pacifica)、菲律宾鳗鲡(A.m orm orata)和美洲鳗鲡(A.rostrata)5种鳗鲡白仔为试验对象设计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汞离子(Hg2+)对5种鳗鲡白仔的致死作用和种间差异,试验时间为96 h。结果表明,Hg2+对5种鳗鲡白仔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24h LC50)依次为日本鳗鲡(0.408 mg.L-1)〉欧洲鳗鲡(0.179 mg.L-1)〉美洲鳗鲡(0.111 mg.L-1)〉菲律宾鳗鲡(0.052 mg.L-1)〉印尼鳗鲡(0.018 mg.L-1)。而48 h、72 h和96 h的LC50依次为日本鳗鲡〉美洲鳗鲡〉欧洲鳗鲡〉菲律宾鳗鲡〉印尼鳗鲡。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养殖水体应严格限制Hg2+的输入。  相似文献   

18.
分别进行水温和密度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的生长影响实验,旨在探索大鳞鲃适宜的放养密度和生长温度。水温实验设计为6个梯度值15℃、18℃、21℃、24℃、27℃、30℃,幼鱼初始体重为9~12 g,投喂75 d后,结果得出:在水温15~2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末体重会逐渐增加,27℃时最大值为(44.47±9.54)g,水温达到30℃时,终末体重开始下降。24℃、27℃和30℃组体重增长无显著差异,但温度达到30℃时,体重变异系数最大,为(29.82±11.36)%。密度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值20 ind/m3、15 ind/m3、10 ind/m3、5 ind/m3,幼鱼初始体重为0.6~0.7 g,投喂60 d后,结果得出:随着放养密度的下降,体重增长的速度越快。体重、特定增长率、日增重变化在密度为5 ind/m3时最高,密度10 ind/m3与15 ind/m3没有显著差异,达到20 ind/m3时会显著下降。综合考虑,大鳞鲃适宜的养殖温度在24~27℃,静水池塘的放养密度建议在15 ind/m3左右。  相似文献   

19.
阮成旭  袁重桂  邓程 《水产科学》2012,31(5):288-290
在水温30℃条件下,研究了5.5%、6.5%、7.5%、8.5%的投饲率对体质量为0.73g的莫桑比克鳗鲡黑仔苗30d的生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饲率对质量相对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莫桑比克鳗鲡黑仔苗在水温30℃时的适宜投饲率为7.5%。  相似文献   

20.
日本鳗鲡人工催产后亲鱼恢复培养与再催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产后亲鱼的恢复培养全过程包括:产后亲鱼的海水淡化、诱导开口以及亲鱼培育。对2种不同淡化方式的结果比较发现,日本鳗鲡亲鱼的海水淡化方式以缓慢连续的方式较好,即每天换水1次,每次淡化量为总盐度的3%~4%,总淡化时间为1个月。淡化后的亲鱼存活率分别为:自然产卵的产后亲鱼达到100%,人工授精的产后亲鱼为86.3%,而难产的产后亲鱼则为81.5%。在各种开口驯养方式中,以水蚯蚓为开口饵料的驯养效果较好。诱导亲鱼开始摄食所需时间最短,为18d;摄食量也最大,达到平均体重的2.5%。从水蚯蚓逐步转为全人工饵料后,进行日常亲鱼培育。经18个月的恢复培养后,使产后亲鱼的平均体重雌鳗330g、雄鳗150g分别恢复到765g和470g。但2次繁殖的各项指标中,催熟率、成熟系数和性腺发育情况远远低于野生鳗,而催产率和幼苗存活率则略高于野生鳗,其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