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州湾湾口与日本有明海产花鲈稚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盛龙 《水产学报》2005,29(5):670-675
本文基于采自杭州湾湾口、日本有明海和四万十川沿岸碎波带的天然花鲈仔稚鱼,研究比较了三者的外部形态、脊椎骨数、背鳍和臀鳍支鳍骨数的差异。杭州湾湾口和有明海水域的花鲈样本,体侧黑色素较少;吻长、体高和体长比相对较小;脊椎骨数分别为35,35.25±0.25;背鳍支鳍骨的平均值分别为25.33,25,均比四万十川的样本脊椎骨数(36)和背鳍支鳍骨的平均值(26)为少,探明了杭州湾湾口和有明海的花鲈仔稚鱼在特征上存在着相似性,与四万十川的样本有显著的差异。根据中国产花鲈的形态特征,对中国花鲈的学名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花鲈的学名应该为Lateolabrax maculates(McClellan)。  相似文献   

2.
<正>双色鳗鲡有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 bicolor)和太平洋双色鳗鲡(A.bicolor Pacifica)两种。前者属热带品种,广泛分布于南、北半球的印度洋;后者分布于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部、新西兰及太平洋附近。两者体型相似,短鳍型,背鳍于肛门上方,成鳗头部扁,口、鼻部宽圆,眼大,下颚较上颚稍宽,唇薄,胸鳍深黑色,边缘圆形,背部呈均匀的深灰色,侧线明显,腹部及侧线下白色。欧洲鳗鲡于2007年被列入濒危动植物附录Ⅱ,加上日本鳗鲡苗  相似文献   

3.
黄、东海3个黄姑鱼群体和1个鮸鱼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黄海中部(青岛)、东海北部(舟山)和东海南部(厦门)海域的3个黄姑鱼自然群体(共121尾)和浙江舟山沿海的1个鮸鱼群体(24尾)的6组分节特征和7组量度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鮸鱼群体与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侧线鳞数、第1背鳍数、第2背鳍数、下鳃耙数和脊椎骨数等分节特征(上鳃耙数除外)和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吻至背鳍起点/体长、吻至胸鳍起点/体长、吻至臀鳍起点/体长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等量度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这13组形态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与种间差异相比则很小。另外,对于3个黄姑鱼群体来说,与青岛群体相比较,舟山群体与厦门群体之间更加相近。  相似文献   

4.
鱼类种质鉴定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 形态学方法形态学方法是基于不同的鱼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 ,通过形态测量构建判别方程来鉴定种质[1]。形态数据可分为传统形态学数据和框架数据两类。其中传统形态学数据包括可数性状数据和可量性状数据 ,共 1 7项。框架数据的测量主要依据定位点的选择 ,Brzeski ( 1 988)等在鱼躯体上取 1 1个定位点 ,他们分别是 1 下颌骨最后端 ;2 吻前端 ;3 腹鳍起点 ;4 额部有鳞部最前缘 ;5 臀鳍起点 ;6 背鳍起点 ;7 臀鳍末端 ;8 背鳍鳍棘部末端 ;9 尾鳍腹部起点 ;1 0 背鳍末端 ;1 1 尾鳍背部起点。 1 1个定位点之间的距离为 2 4个框架数…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黄海中部(青岛)、东海北部(舟山)和东海南部(厦门)海域的3个黄姑鱼自然群体(共121尾)和浙江舟山沿海的1个(鱼免)鱼群体(24尾)的6组分节特征和7组量度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鱼免)鱼群体与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侧线鳞数、第1背鳍数、第2背鳍数、下鳃耙数和脊椎骨数等分节特征(上鳃耙数除外)和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长、吻至背鳍起点/体长、吻至胸鳍起点/体长、吻至臀鳍起点/体长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等量度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而3个黄姑鱼群体之间在这13组形态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与种间差异相比则很小.另外,对于3个黄姑鱼群体来说,与青岛群体相比较,舟山群体与厦门群体之间更加相近.  相似文献   

6.
黄文华 《福建水产》2013,(5):386-390
采用分级微生物净化、曝气增氧、有效控温等循环水养殖系统对菲律宾鳗鲡进行苗种培育试验.鳗苗放养密度为3 000尾/m2和3 050尾/m2,约为传统模式的5~6倍.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27~30℃范围内,对个体体重0.15~0.20 g(平均0.17g)的菲律宾鳗鲡苗进行培育,经过71d培育,个体平均体重为2.95 g,增重17.7倍,日均增加重量0.04g,鳗苗养殖成活率达到98.81%,高于传统养殖模式,水蚯蚓饲料系数7.14.试验表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适用于菲律宾鳗苗培育,并具有节能减排优点,为开发新的鳗鲡养殖品种及环境友好型的鳗鲡育苗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 ℃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 d披透明圆形小鳞;12 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 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 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 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 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 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 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 R2 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 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 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 d,21~30 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 d为线性递增,13~22 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 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采用观察、测量、解剖和拍照的方法,对狼鳗(Anarrhichthys ocellatus)的外部形态、可数可量性状及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进行研究,并描述了狼鳗的相关特征。结果显示,狼鳗体型为鳗形,整体呈黑色或灰黑色,头部、背部及背鳍鳍条上有若干似眼睛的黑色圆斑,体表无鳞。背鳍鳍条数为232~267,胸鳍鳍条数为15~22,臀鳍鳍条数为189~220,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因与尾鳍相连而无明显区分界限,侧线左右各2条,均不完整,雄性侧线点明显,而雌性侧线点不明显。上排侧线点数为18~25,下排侧线点数为76~85。上鳃耙数为49~70,下鳃耙数为55~73,脊椎骨数为232~271。全长/体长线性相关性最好,雌、雄差异很小,稳定性最好。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体长/肠长的变化范围较大,雌、雄间差异较大,线性相关性差,可以作为区分狼鳗雌、雄的重要特征;狼鳗体重与体长关系:W=0.0337Sl2.4798(R2=0.9992),雌性:W=0.0326Sl2.4864(R2=0.9990),雄性:W= 0.0359Sl2.4672 (R2=0.9995)。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口咽腔大,具颌齿,无腭齿、犁齿,咽喉齿发达;胃大,呈“Ⅰ”型,无幽门盲囊;肠短粗,比肠长为0.45;相关性状及特征显示狼鳗为肉食性鱼类。雌雄异体,卵巢(Ⅲ~Ⅳ)呈椭圆形,粉红色,左右对称,精巢(Ⅲ~Ⅳ)呈黄白色,“Y”形。  相似文献   

9.
7种观赏性剑尾鱼的自交、杂交,对其子代的体色(包括眼睛色彩)及鳍形等性状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黑眼为显性基因控制,红眼为隐性基因控制,体色与眼睛颜色有一定的连锁关系;推测剑尾鱼体色遗传由数量性状基因参与控制;尾鳍燕尾相对于正常尾为显性,而且雄性尾鳍的燕尾和长臀鳍具有连锁性;高背鳍由显性基因控制,正常背鳍由隐性基因控制,拥有正常背鳍的个体,其基因型是隐性纯合,拥有高背鳍的个体,其基因型为杂合,初步推断显性纯合为致死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江西袁河袁州江段的132尾花(2009年3月至2012年的6月间采捕)的形态学性状,建立了雌雄个体的判别模型。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显示其雌雄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体形大小和体型肥瘦方面。通过逐步判别法从132尾样本的19项性状中筛选出5个性状:肥满度、眼径、体高、尾柄长、腹鳍臀鳍间距,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判别方程对两性群体识别的正确率为97%。方差分析显示,眼径、尾柄长、背鳍刺高、胸鳍长、体高、腹鳍臀鳍间距、肥满度7个标准化性状和体长在两性群体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分析试验结果可知,花的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体型大,更为丰满,但眼径和尾柄小、胸鳍短。该研究结果可解决花性别鉴定问题,为其繁殖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