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农业》2021,(10)
生态农业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地区依托自身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环境,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是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在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经济发展下,农村文化产品的营销也是其中重要的经济模式。文章通过对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原则进行分析,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下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生态农业景观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根据咸宁市农业景观的空间差异,将咸宁市划分为6个农业景观生态区,并针对性地构建了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模式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并设计了几种新型旅游产品,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徐燕  殷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44-4746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资源较好的贫困地区有效的扶贫方式。为进一步发展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依托贵州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红色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条件,从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对贵州省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旅游村寨建设模式研究。共建设6种典型旅游村寨建设模式,包括典型民族文化村、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村、特色产业村、旅游商品专业村、户外运动服务村和红色旅游村。贵州省可以以典型乡村旅游村寨发展来推进乡村旅游与各产业的联动,进而推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及城乡统筹进程。  相似文献   

4.
焦林喜  芮旸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70-7972
阐述了"富丽性价值"的含义并回顾了台湾"富丽农村"的建设实践,突出其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及农业经营形态,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农业功能、产业形态、经济形态等方面构筑了新乡村价值体系,界定了"富丽乡村"的概念。分析了"富丽乡村"的发展目标导向,既明确了总体目标,也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方面阐释了分项目标,最终就"富丽乡村"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即生产精细化、生活细致化、生态精明化:生产精细化强调维护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从农业增长动力、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功能方面促进农业升级转型,以休闲农业和乐活乡村旅游模式的发展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业态;生活精致化注重优化乡村社区组织,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精明化突出从乡村生态系统、乡村人居环境、农田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富丽乡村"。  相似文献   

5.
于永江 《新农业》2013,(3):17-18
生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是"农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模式,也是一种新型园林形式。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涵盖"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观光"等不同概念,具体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  相似文献   

6.
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乡村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村剩余人口的就地安置、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在乡村转型发展驱动机制研究成果系统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辽宁盘锦某乡村旅游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二种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识别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时代需求,注重产业融合,加强城旅联动,重视用地平衡,加强生态环保,开发模式创新,重视公共参与。探索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在东北地区乡村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可行性与未来前景,为全国其他类似乡村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2020,(2)
正近年来,浙江省德清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立足于独特的区位生态优势,依托丰富的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探索创新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德清模式",构筑多元乡村产业发展体系,力争打造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地、现代生态农业品质体验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从2014年开始,连续四年名列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第一。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日常和节假日常态化的消费方式,对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富裕"的总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分析了六枝特区乡村旅游发展现存问题,并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美丽乡村推动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旅游扶贫典范、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加大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开展精准宣传营销六个方面对六枝特区发展乡村旅游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广东农村地区的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广东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和产品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模式:民俗文化型、生态游憩型、休闲农业型和红色文化型,提出了构建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因素:产业经济、乡村文化、村落风貌及开发主体,为广东农村地区和国内其他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活跃农村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肃省泾川县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休闲渔业和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探索出了一条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为推进县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以泾川县为例,从产业融合发展、品牌打造、保障措施、运营模式等方面总结其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措施及成效。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滇东北地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得到改善,但仍是当下农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和难题。沼肥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可以有效缓解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文章分析了滇东北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综合利用沼肥的优势,试从沼肥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进行探究,找出治理的方法和对策,让农村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整治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发展,优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测算出各地区2005—2014年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较好且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与西部的区域内差距相对较大,而总体差距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3)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与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农户投资能力显著正相关;各区域农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同中存异,人均GDP对东部和西部、城镇化水平则对中部和东北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城镇化水平和生态保护社会投资对西部农村绿色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评价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并识别其障碍因素是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从资源禀赋特征、区域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条件3个维度选择13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法的旅游用地竞争力评价模型,以揭示密云区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的格局。引入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主要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类型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用地低竞争力类以组团状形式,在密云区东南部和密云水库东北集中连片分布;中竞争力类沿“潮河轴带”“白河轴带”“安达木河轴带”和北部山区带状分布;高竞争力类以点状形式,涵盖张家坟村、司马台村、贾峪村、河北村、石城村、圣水头村、石马峪村和龙潭沟村。(2)以中竞争力类区域为例,基于主要障碍因素,将其划分为资源、环境和开发障碍型,并分别提出优化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乡村产业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厕所改造的区域特征及路径探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促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基于对我国农村厕所污染防治措施及改造类型的梳理,利用《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与区域特征,探讨农村改厕的区域差异来源与提升路径。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卫生厕所主要包括粪尿分集式和水冲式两种类型。截止到2016年,我国卫生厕所普及率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为80.40%和60.50%。从区域上来看,东部卫生厕所普及率高于中部和西部,东北部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仅有27.86%,约为西部的1/2、东部的1/3。从厕所类型上看,粪尿分集式厕所在各区域的应用比例较小,东部、西部和中部主要选择水冲式厕所,应用比例分别为85.28%、72.47%和65.52%;东北部主要应用其他类型厕所,比例为64.75%。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农村自然条件、发展水平、人文素养、政策落实等因素,是卫生厕所类型、数量、利用程度与功效的区域差异来源,未来农村改厕路径包括提高卫生厕所适用性、普及率、利用率和粪尿资源循环性。  相似文献   

15.
苏南水网乡村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建设强度也在不断增加,水网空间面临着巨大冲击,乡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构建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保护和恢复水网乡村生态环境,对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具有关键作用。以苏州市吴江东北片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MSPA-InVEST模型识别GI网络中心,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GI连接廊道,叠加孤岛和连接廊道选取GI独立场地。结果表明,吴江东北片区大尺度GI网络中心连通性尚好,中小尺度GI网络中心连通性欠缺,生境质量整体较高;通过识别网络中心16个、连接廊道120条(重要连接廊道35条)、独立场地8个,构建水网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水网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结合生态服务价值,量化2011—2018年东北黑土区部分城市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和迫切程度。结果发现:在粮食安全视角下,研究区均为耕地生态盈余区,约有54.1%的耕地生态承载的粮食产量供给到了耕地生态赤字区。受耕地生态盈余面积、单位耕地生态服务非市场价值和支付能力影响,研究区内各市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总量在研究期初有所提高,但随后均出现明显降低趋势,2018年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哈尔滨市19.50亿元、绥化市23.60亿元、大庆市10.95亿元、长春市13.05亿元、四平市25.95亿元、铁岭市9.19亿元。考虑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当率先向四平市、绥化市支付耕地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农业发展优势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评价农业发展优势,并对症施策,有助于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本文从自然地理本底、农业生产环境、农业质量效益、经营组织效益、生态协调能力、产业发展潜力等6个维度构建农业发展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等评价并揭示了2019年广东省县域农业发展优势度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广东省农业发展综合优势度空间差异明显,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县域的农业优势最突出。6个分项中,自然地理本底、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协调能力是主要贡献因素。其中,自然地理本底和经营组织效益均表现为粤西南方向最优;农业生产环境表现为粤东北方向最优;产业发展潜力表现为粤东南方向较优;农业质量效益、生态协调能力与农业综合优势度整体空间分布相似,但农业质量效益不再是农业发展优势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粤中南和东北方向的生态协调优势突出。因此,建议结合农业分项与综合优势,未来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区以及粤西南、粤东南和粤东北分别形成现代都市农业区、高效农业区、特色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  方法  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  结果  ①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②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态性景观)、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态性景观)、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  结论  景观特征识别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准确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为杭州市瓶窑镇提出了4种兼顾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型:瓶窑镇山地聚落景观营造模式、平原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历史遗址景观营造模式和平原湿地景观营造模式,可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3参25  相似文献   

19.
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  相似文献   

20.
系统考察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助于从国家全局层面把握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2011—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双固定模型等估计方法,明晰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呈上升态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有效赋能全国粮食安全。在地区异质性研究中,辽宁省、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粮食安全保障效应更加明显,吉林省作用渠道有待畅通。在维度异质性研究中,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通过促进粮食数量安全和粮食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态质量保障效应不明显。据此,为了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更好地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从提供东北地区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经济补贴、因地制宜制定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策略、打造以生态质量为导向的“优质粮食工程”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