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2018年山东省花生主产区土壤及收获后花生荚果黄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在烟台、青岛、临沂、泰安、枣庄及菏泽等花生主要产区进行土壤、花生荚果的采样,对土壤、荚果果壳、花生籽仁的黄曲霉菌检出率进行统计并对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为3.33%~33.33%;花生果壳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为10.89%~27.78%;花生籽仁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为3.11%~11.56%;花生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浓度为5.01~26.80 μg/kg。数据分析得出:花生籽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与土壤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呈极强的相关性;与花生果壳和籽仁中黄曲霉菌的检出率呈中等程度相关。本研究对解析花生种植区黄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污染发生原因,精准预警与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ink ex Fr.)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侵染花生荚果,籽仁后,即可产生黄曲霉毒素(Aflatoxin)。这种毒素是极强的致癌物质。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黄曲霉菌侵染的经济有效途径。为此我们通过人工鉴定筛选抗黄曲霉菌的花生材料,为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大多数花生生产国,当花生被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侵染后,就会发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预防干旱、及时收获、收后迅速干燥,荚果、籽仁在大田和仓贮期间尽量避免虫害,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污染,但也受到一定限制,特别在落后国家。因此,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另一种可行的措施是种植对黄曲霉菌侵染具有抗性的品种。另外是寻找籽仁虽能被黄曲霉菌侵染,但不利于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4.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侵染花生导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污染是影响花生食用安全性和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污染抗性分为抗侵染和抗产毒两种类型。抗性机制主要包括形态机制、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种皮中决定花生抗侵染的主要因素为蜡质层厚度、栅栏细胞排列密集程度及有无裂纹等特征。种子中单宁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白藜芦醇等与花生抵抗黄曲霉菌侵染及毒素合成有关。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脂氧合酶基因等均参与了花生抵抗黄曲霉菌侵染的过程。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来可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和多组学结合的方法,从基因调控网络水平上开展花生黄曲霉抗性研究,在更深层次上阐明花生黄曲霉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5.
花生种子中芪化物的合成与抗黄曲霉菌产毒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孢子浓度为1×106(个/m L)的黄曲霉菌接种花生种子,对抗产毒和易产毒品种间4种主要芪化物(resveratrol,ε-viniferin,δ-viniferin,pterostilbene)合成变化,相关抗性酶活性(PAL、POD、PPO)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不同品种间芪化物的合成与抗黄曲霉菌产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生种子芪化物的合成速度与抗产毒有关。在接种黄曲霉菌第3天时,抗产毒品种黔花生3号4种芪化物含量达到峰值,含量为47.37μg/g,为对照的54倍;易产毒品种花育22号芪化物含量仅5.5μg/g;抗产毒品种芪化物含量和相关抗性酶(PAL、POD、PPO)活性都高于易产毒品种;在16个考察的花生品种中,发现了4个芪化物含量较高,病情指数和黄曲霉毒素含量相对较低的花生品种;相关分析发现,不同花生品种芪化物含量与病情指数、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89、-0.851、-0.850。因此,花生接种第3天时的芪化物含量可作为筛选和培育花生抗产毒品种的重要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作为食品的一种生物污染因素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成为食品卫生工作中的一个世界性重要课题,特别是黄曲霉菌的双重致癌性在我国发现后,它与食品的关系更加为人关切。因此,和世界各国一样,我国政府对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历来十分重视,多次规定和颂布了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限定标准(表1),有关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课题已被列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对黄曲霉毒素的致癌作用,食品污染情况,以及粮油食品的防霉去毒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深入调查研究。本文仅就我国对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影响花生食用安全性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荚壳是花生抵御黄曲霉菌侵染的第一道防线,为建立花生荚壳抗黄曲霉侵染的鉴定方法,本研究利用强侵染黄曲霉菌AF2202接种花生荚果,通过对不同接种菌浓度和培养时间的比较分析,发现接种浓度为2 ×106孢子/mL、培养7d的组合方案可以有效区分花生荚壳对黄曲霉菌侵染的抗性。利用所建立的鉴定方法对276份遗传变异丰富的花生核心种质材料进行接种鉴定,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方法鉴定花生荚壳抗性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初步发掘出2份具有荚壳抗性的特异花生种质。  相似文献   

8.
花生不同贮藏时间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圣玉  雷永  李栋  肖达人  廖伯寿 《花生学报》2003,32(Z1):390-393
通过对在常温条件下分别贮藏1~4年的10个抗黄曲霉菌产毒的花生材料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研究,初步探讨了花生种子贮藏时间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多年连续选择的抗产毒花生种质材料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黄曲霉毒素含量普遍低于高产毒对照品种.随着种子贮藏时间的增加,黄曲霉菌对花生的侵染和产生分生孢子所需的时间缩短.贮藏2~4年花生种子的产毒量显著高于贮藏不足1年的种子,而且贮藏环境的湿度对种子活性和黄曲霉产毒量有很大影响.不同抗性种质在耐贮能力和抗性的持久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工接种和毒素测定,对抗、感青枯病的花生种质进行了黄曲霉菌产毒抗性评价.结果表明:1)抗青枯病花生种质之间存在着黄曲霉产毒抗性的显著差异,品种间毒素含量高低相差近10倍,鉴定出抗黄曲霉产毒种质6个;2)2种抗病性无相关性;3)获得具有直接生产利用价值的兼抗青枯病和抗黄曲霉产毒的花生材料1个.  相似文献   

10.
从Tamil Nadu的不同地区搜集贮藏的花生荚果和种子上分离得到27种真菌。除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丝核菌(Rnijoctonia bataticola)对贮藏了六个月以后的种子减少发芽率约30%之外,大多数真菌对于发芽无重大影响。黄曲霉(A.flavns)和黑曲霉使根的发育减少93—95%,而丝核菌使地上部的发育减少最多(72%)。花生种子上最大量的真菌、黑根霉(RJijoctonia fataticfa)并不致病。当种子感染了丝核菌、黄曲霉和蜡叶枝孢霉(Cladosporium crbarum)时,贮藏在相对湿度为95%比32.2%时的发芽力是显著较低。福美双(TMTD)比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地膜覆盖和裸露种植的方法,对不同试验地块土壤样本菌相、花生生长期土层温度等生长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块土壤中含黄曲霉菌数量不同,且不同地块菌株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含产毒菌株的地块,覆膜种植对花生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影响不显著;含产毒菌株的地块,覆膜种植对花生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影响较大,且产毒菌株越多,受黄曲霉毒素污染越重。从果针下扎到收获期间,覆膜种植土层温度高于裸露种植是导致覆膜种植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加重的重要因素。实际生产中可采取综合防治技术以达到降低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中国西南花生产区黄曲霉菌分布、产毒力及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从云南广南、西藏察隅、四川蓬安采集177份花生、土壤样品,共分离鉴定出黄曲霉菌206株,分析其分布及产毒特征,并调查71份产后花生样品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四川蓬安花生产地黄曲霉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检出率和菌落数分别为50.0%、212.0 CFU/g,西藏察隅黄曲霉菌分布最少(18.1%,52.8 CFU/g)。菌株产毒力研究结果表明,88.6%的菌 株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产毒类型以B族毒素为主,尤其是AFB1,其含量在0~8500μg/L,平均产毒能力排序为:云南广南(4393.4μg/L)>西藏察隅(1991.0μg/L)>四川蓬(1259.3μg/L);不产毒菌株占11.4%,均来自西藏察隅。对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研究发现,西南地区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较轻,阳性样品检出率为7.0%,AFB1含量在0~7.2 μg/kg;四川蓬安花生样品AFB1检出率为4.2%,含量0~7.2 μg/kg,云南广南AFB1检出率为16.7%,含量0~2.1 μg/kg, 西藏察隅样品未检出AFB1。西南产区黄曲霉菌检出率越高、菌落数越多,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湖北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特征,从罗田、红安、钟祥、襄阳四个典型花生种植区采集土壤样品40份,并进行黄曲霉菌分离、鉴定和产毒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不同花生种植区共分离鉴定到黄曲霉菌51株,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为127.5cfu/g。不同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钟祥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最高,罗田最低;鉴定获得黄曲霉菌株中产毒菌株占96%,产毒量范围0~227.81μg/L,不产毒菌株占4%;产毒菌株分为只产AFB_1、产AFB_1+AFB_2、产AFB_1+AFB_2+AFG_1和产AFB_1+AFB_2+AFG_1+AFG_2毒素4种类型,其中以产AFB_1+AFB_2的菌株占比最高,为65%;不同种植区黄曲霉菌株产毒力研究发现,钟祥每克土壤中黄曲霉菌产AFB_1的量最高,达11 679.70μg/L。本研究可为湖北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Wind  GL 王娇娟 《杂粮作物》2000,20(6):32-35
1995~1997年进行大田试验测定西南玉米螟(southwestern corn borer,Diatraea grandioella简称SWCB)对玉米杂交种黄曲霉菌(Aspergilluss flauu)籽粒侵染和黄曲霉毒素积累的影响。1995年把黄曲霉菌分生孢子喷到花丝上后,把玉米穗轴粗粉中的不满一个月的SWCB幼虫置于商用杂效种顶部果穗的叶腋。用黄曲霉菌、害虫共同处理过的植株黄曲霉素积累和黄曲霉菌籽粒侵染水平最高。1996年,使用相同的菌种和侵染方法,黄曲霉毒素积累和黄曲霉籽粒侵染水平均比1995年低得多。SWCB对黄曲梅毒素污染或籽粒侵染没有影响。在1996年有另一项研究中测定了SWCB对抗、感黄曲霉菌杂交种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和黄曲霉菌籽粒侵染的影响。SWCB与黄曲霉菌结合处理时,不管是抗黄曲霉菌杂交  相似文献   

15.
襄阳市主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及产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襄阳市主要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的分布和产毒特征,从襄阳市主要花生种植区采集土壤样品36份,进行黄曲霉菌分离、鉴定和产毒力研究。结果表明,襄阳市不同花生种植区土壤中黄曲霉菌落数平均为5997.6 cfu/g,且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菌落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襄州、枣阳、宜城、谷城;鉴定获得黄曲霉菌株中产毒菌株占63.6%,产毒量范围 ND~304.9 μg/L,不产毒菌株占36.4%;产毒菌株可分为7种产毒类型组合,其中同时产AFB1、AFB2和AFG1三种类型的黄曲霉菌占比最多,为54.0%。在适宜培养条件下,产毒力分析结果为襄州地区每克土壤中黄曲霉菌产AFT的理论值最高,可达2080.0×103 μg/L,且其中分离出的菌株平均产毒量最高,为218.7 μg/L。可以看出襄阳市花生代表性产区土壤中黄曲霉菌分布数量显著高于我国南、北方花生主产区的平均水平,但其菌株的平均产毒能力却远低于全国其它地区。本研究初步得出了襄阳市花生主产区黄曲霉菌的分布特征和产毒特征,可为襄阳市花生黄曲霉毒素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建立防范出口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GMP设想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可以减轻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因此对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本文通过对出口花生全过程可能造成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因素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监控措施和建议 ,提出建立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良好操作规范 ) ,以期最大限度从源头上预防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花生种子白藜露醇的诱导 与抗黄曲霉侵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比较抗—感花生品种受黄曲霉菌侵染后,种子诱导白藜露醇的差异,探讨白藜露醇诱导与花生种子 抗黄曲霉侵染关系。结果表明:受黄曲霉侵染后,花生种子白藜露醇诱导的速度与抗性有关。抗性品种在受侵染 后3d种子内的白藜露醇大量累积并达到峰值,含量提高30倍;而感病品种则在受侵染后4d才达到此峰值。放线 菌素酮和放线菌素D处理后接种试验表明,种子本身含有合成白藜露醇的mRNA,当受外源黄曲霉菌侵染时能激 活与合成白藜露醇相关酶的活性,合成大量白藜露醇。  相似文献   

18.
某些真菌或霉菌具有产生有害化学物质的能力,当人或牲畜吃了含有这些化学物质的食物或饲料,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这种化学物质被称作真菌毒素。 人们认识真菌毒素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但是1960年才得到世界范围内的重视。当时在英格兰有10万只火鸡因吃了带有霉菌的花生粉而死亡。人们发现这种饲料中含有真菌毒素,后来人们把这种真菌毒素称作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由两种真菌产生:即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通常合称作A.flavus。之后,人们很快鉴定出这些花生粉来自南美。但是经过对美国花生抽样检查,发现少量花生中也含有这种毒素。  相似文献   

19.
作者根据花生上和花生内霉菌毒素的观察和种子携带病原的问题,认为需要研究地下花生果的周围、平面和花生果内的真菌群落。在正常的和腐烂的花生果的真菌群落中,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d viride)占优势,而青霉菌(penicillium)次之。可能引致病害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黑曲霉(A·niger)是定量地较少的,而且是常有的种。致病性试验表明,在花生果发育的时期,当某些  相似文献   

20.
抗黄曲霉花生种皮纹理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分析了花生高抗、中抗和高感黄曲霉菌品种种皮纹理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不同的花生遗传型种皮纹理超微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与抗黄曲霉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