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著菌种的采集培养及菌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本土环境条件下采集的土著菌能否替代商业菌作为发酵床养猪的适宜菌种。试验选择在不同区域采集菌种,并将其中生长较好的菌种进行扩繁,后与商业菌种分别接种在不同组成比例的垫料,对发酵后的垫料进行菌种分离培养,比较不同垫料接种不同菌种发酵后的菌群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菌种及垫料的组成对发酵后的菌群种类均有明显影响,但对总菌数无明显影响,商品菌种相似性(71.43%)高于本土菌种相似性(28.57%),表明商业菌种经特殊工艺纯化后,其发酵效果更稳定。由于土著菌在当地采集,不会对本地土壤微生物安全带来任何影响,因此,采集培养效果良好的土著菌种制作生物发酵床养猪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1发酵床养猪技术内容 发酵床养猪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生态养殖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以发酵床为基础的粪尿免清理的新兴环保养猪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的核心是猪在发酵床垫料上生长,排泄的粪尿被发酵床中的微生物分解,无臭味,粪尿免于清理,对环境无污染。发酵床垫料主要由外源微生物、猪粪便、秸秆、锯末、稻壳等组成,厚度为40-90厘米。垫料中的外源微生物主要为纳豆菌,有的地方称为土著菌。将垫料各组分按比例混匀,堆积发酵至60-70℃,然后将垫料摊开,猪在铺有锯末或稻壳的垫料上生长。  相似文献   

3.
锯末和稻壳以5∶1体积混合为发酵床垫料,自动翻耙,研究两种翻耙频率和三种发酵菌剂添加量对猪舍外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菌剂添加量一致时,增加垫料日翻耙次数能显著提高垫料总菌、芽孢杆菌的数量和脲酶活性(P0.05);翻耙频率一致时,增加发酵菌剂添加量能显著增加垫料总菌、芽孢杆菌数量,提高细菌结构多样性和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P0.05),但翻耙频率与发酵菌剂对垫料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无显著互作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30g/m3的发酵菌剂、翻耙频率4次/天,能够促进垫料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加快粪污的分解。  相似文献   

4.
在鸡舍内设置40~60 cm的地下式或地上式垫料坑,填充锯末、稻壳或粉碎秸秆等垫料,利用发酵菌种对垫料进行发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环境,抑制和控制有害菌,鸡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粪尿加速了垫料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保证鸡能正常越冬;采食发酵产生的菌体蛋白,成为鸡的补充料;垫料可成为高档有机肥料;整个饲养过程就是发酵床养鸡。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成本低廉的发酵床垫料配比,研究以秸秆、稻壳、锯末为主要成分,通过孔隙度和保水力的测定确定适宜的垫料配比,并进行发酵模拟试验,以核心层发酵温度、微生物蛋白含量作为菌群发酵效果评定指标,综合评价实际发酵效果良好的低成本垫料。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锯末、稻壳的比例为1︰5︰4,1︰4︰5,1︰3︰6的发酵效果均较好;但随着稻壳比例的增加垫料成本降低,发酵温度也有所降低。最终确定玉米秸秆、锯末、稻壳的比例为1︰4︰5的垫料配比成本和发酵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马明 《湖南饲料》2010,(5):48-48
发酵床是把目前通行的猪圈水泥地面,改成铺设具有发酵功能地面的一种新型养猪模式。发酵床地面由添加了发酵菌的垫料铺成。垫料的原料最好是锯末,也可以用稻壳和农作物秸杆等。发酵就是在锯末等垫料的帮助下,专用发酵菌群以猪的粪尿为主要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成本低廉的发酵床垫料配比,研究以秸秆、稻壳、锯末为主要成分,通过孔隙度和保水力的测定确定适宜的垫料配比,并进行发酵模拟试验,以核心层发酵温度、微生物蛋白含量作为菌群发酵效果评定指标,综合评价实际发酵效果良好的低成本垫料.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锯末、稻壳的比例为1:5:4,1:4:5,1:3:6的发酵效果均较好;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时核心发酵层的判断以及对该发酵床土著微生物的分布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深度垫料对养猪土著微生物发酵床稳定期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分别从发酵床的表层和深30、40、50、70cm处取垫料样品后测其温度、pH值、自由水、硝态氮和粗纤维,并从中分离纯化出22株菌,采用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微生物种类。结果表明,表层垫料温度显著小于其他4层(P〈0.05),并且随着深度加深垫料温度依次降低;表层垫料pH值显著高于其他4层(P〈0.05),其中30、40cm处垫料pH值相等,50、70cm处垫料pH值相等,40、50cm处垫料差异显著,整体呈下降趋势;表层垫料自由水、硝态氮和粗纤维含量与30cm处垫料含量差异不显著,从整体上看,30、40、50、70cm深垫料的自由水和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粗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表层活菌数显著(P〈0.05)小于30cm深处垫料活菌数,30、40、50、70cm深垫料的活菌数依次降低。结果表明,30cm深处为该发酵床的核心发酵层,地衣芽孢杆菌为该发酵床的主要土著菌种。表层垫料的各项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其所存在的菌种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属。40cm深处所分离的菌种主要为乙酰微小杆菌。50、70cm深处除分离出地衣芽孢杆菌外还分离出其他多种微生物。稳定期土著微生物发酵床各层的菌种分布主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1 发酵床技术 生态养猪发酵床的主要原料是锯末、玉米秸秆、稻壳、稻草、玉米芯等,其中适合的主要是前3种.发酵床的基本做法是在猪舍内挖个深度为50~90厘米的垫料坑,把玉米秸秆放在最底层,然后放上土、天然盐,再放上锯末,洒上菌种,调好温度(一般湿度为50%~60%),最上层放上稻壳.随着菌种和猪粪尿的混合,再加上猪反复踩蹋翻动,发酵床便宜开始发酵.当垫料逐渐下沉并产生大量的热量时,证明发酵成功.在垫料分解下沉后,要及时添加锯末或稻壳补充,但不能在上层添加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寒地环保菌床方法饲养母猪,观察其疾病情况,并与水泥地圈舍进行对比,获得母猪阴道炎与猪感冒疾病发生情况的现场数据及其治疗方法。 寒地环保菌床养猪是采用多种微生物混合的菌种,在猪舍内建立并全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稻壳、锯末和发酵菌种等混合有机物垫料,猪饲养在上面,所排出的粪尿在猪舍内经微生物完全被发酵迅速降解。  相似文献   

11.
一发酵床的工作原理 发酵床是选择有益微生物菌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按一定比例掺拌锯末、稻壳等垫料混螽罐积发酵制成的。整个发酵床内,鸡与垫料、微生物、鸡的排泄物等实际上形成一个“生态链”,发酵床就像一个工厂的“车间!”,它总在不停地流水作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奶牛养殖发酵床不同深度的菌群结构特征,并对奶牛养殖发酵床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比较应用和未应用发酵床养殖模式下垫料中3种常见致病菌的菌落数。比较2年监测期内,应用和未应用发酵床养殖奶牛的肢蹄病发生率、产奶量、乳体细胞数,以及使用3种发酵床垫料补充料(稻壳和干牛粪渣、锯末屑、稻壳粉)的奶牛所产生鲜乳的细菌总数。采集发酵床表层(5 cm)、中层(25 cm)、深层(45~50 cm)样本,测定使用2年后发酵床的基本理化指标;分别利用基于16S rDNA和ITS1的高通量测序法,分析发酵床不同深度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征;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发酵床微生物菌群代谢功能。[结果] 发酵床养殖管理模式下,垫料中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克雷伯菌的菌落数均低于未使用发酵床的垫料。在2年监测期内,应用发酵床养殖的奶牛肢蹄病发生率低于未应用发酵床的奶牛,平均产奶量显著(P<0.05)高于未应用发酵床的奶牛,而生鲜乳体细胞数平均值低于未应用发酵床的奶牛;使用稻壳和干牛粪渣为垫料补充料,奶牛生鲜乳中的细菌总数最少。以稻壳和干牛粪为垫料的发酵床基础参数(温度、含水量、pH值、氨气、硫化氢)在持续稳定运行2年后仍能满足生产需要;发酵床微生态群落以细菌菌群为主,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多集中在发酵床中层和深层,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多集中在发酵床表层;发酵床不同深度样品具有相似的真菌群落组成,发酵后真菌多分布在深层;KEGG 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细菌群落对整个发酵床的微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垫料中细菌代谢最为活跃,仍有大量真菌菌属有待注释说明。[结论] 应用该发酵床养殖技术,奶牛健康状况和生鲜乳品质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正>采用土著菌培养技术,在麦秸做主要垫料制作的发酵床与商品发酵菌剂和稻壳做主要垫料制作的发酵床作对比试验,结果土著菌发酵床活性较强,能够有效分解猪粪、尿,猪舍几乎没有臭味,达到了清洁养猪的效果;土著菌发酵床垫料成本是商品促发酵菌剂发酵床垫料成本的1/3左右,节本增效明显,可在河西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现将试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生物发酵床养猪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发酵床养猪,就是在养猪的圈舍内利用高效有益的微生物与垫料建造发酵床,猪的粪尿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的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微生物菌落发酵,猪粪尿中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分解与转化.该技术的核心是发酵床的铺设和管理.具体做法:在猪舍内设置一定深度(80~100 cm)的地下、地上或半地下、半地上式垫料池,填充稻壳等农副产品以及锯末等,并接种高效的有益微生物菌种对垫料进行发酵,从而形成利于有益菌繁殖的发酵床.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发酵垫料床零排放养猪模式采用由谷壳、锯末、米糠等原料按比例混合组成的基质作为培养基,接种垫料发酵菌,经过堆积充分发酵后,形成以环境益生菌为强势菌的发酵垫料。发酵垫料能有效降解猪粪尿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全文针对垫料床零排放养猪模式的技术原理、垫料发酵菌种的选择、发酵垫料的制作、发酵舍的建...  相似文献   

16.
旨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一种用于猪场污水处理的新型发酵床系统的微生物多样性。分别对发酵床表层、中层、深层细菌的16SrDNA和真菌的ITS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各层次发酵床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细菌平均每层获得OTUs36899.33个,真菌平均每层获得OTUs37129.33个。物种分类的结果显示,细菌隶属于24门43纲95目197科390属529种,其中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5.96%和28.79%。真菌隶属于4门6纲11目15科18属,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柄孢壳属(Zopfiell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59.18%和62.34%。发酵床中层的微生物多样性远高于表层和深层,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远高于真菌。研究表明在不同深度的发酵床垫料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相似性、优势菌群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比较了夏季高温条件下南方地区发酵床与普通薄垫料养殖肉鸡的生产性能及其舍内环境差异,同时对比了添加不同菌种的发酵床平养肉鸡的效果。试验分3组,分别为添加菌种1、菌种2的发酵床及普通薄垫料组。每组一栏,每栏面积为64.5 m2,每栏矮脚黄公鸡雏680只,试验周期为63 d。结果表明:发酵床因其内在微生物分解鸡粪产热,会增加垫料温度,比普通薄垫料温度高2.23~2.45℃,但该发酵热对舍内温度影响不大;夏季南方发酵床平养肉鸡平均体重比普通垫料低50~80 g/只,成活率低4.26%~4.50%,鸡群均匀度低3.94%~7.68%,但发酵床中的芽孢杆菌可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繁殖,改善鸡群肠道健康,降低料肉比(2%),即夏季南方地区普通薄垫料平养肉鸡效果比发酵床好,但添加不同菌种的发酵床平养肉鸡的生产性能及舍内环境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8.
<正>发酵床养鸡技术(也有称土著菌养鸡、生态养鸡法)是指将鸡散养在又锯末、稻壳、秸秆等物料铺成的发酵床上,从而实现粪污零排放的养殖方法。它是把塑料大棚技术与合生素(山东正旺工贸有限公司生产)发酵垫料相结合,使鸡舍的造价大为下降,同时也有利于调控鸡舍内  相似文献   

19.
肉鸡发酵床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床养鸡(又称生态养鸡、土著菌养鸡),是指将鸡散养在由锯末、稻壳、秸秆等物料铺成的发酵床上,从而实现粪污零排放的养殖方法。传统的笼养方式.改变了鸡的生物习性.同时封闭的环境极易滋生致病菌。发酵床养鸡技术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资源,即采集土壤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通过对这些微生物进行培养、扩繁,形成有相当活力的微生物母种,再按一定配方将微生物母种,稻草以及一定量的辅助材料和活性剂混合,形成有机垫料,再按照一定要求设计的鸡舍里垫上有机垫料,  相似文献   

20.
发酵床养猪废弃垫料的处理方法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家对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视,发酵床养猪规模呈上升趋势。如何使发酵床的废弃垫料变废为宝,成为了目前面临的新的课题。本文为发酵床养猪废弃垫料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1技术原理发酵床垫料一般由稻壳、锯末、秸秆、发酵菌等构成,有一定的使用寿命,比较短的为数月,长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