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安徽省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间无论是气候、土壤、生产技术、种植制度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本文主要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9种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位产量等要素指标占全国的比率进行计算,分析评价安徽省主要农产品的相对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
从区域差异视角出发,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的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进行农业保险效率测算、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国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农业保险效率状况,为中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首先按照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对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进行聚类分析,以此剔除环境影响因素后,运用DEA-Tobit方法在不同分组内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做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整体呈现基本有效率状态,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快速发展阶段,且主要依靠技术效率的增长;不同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地区的农业保险效率值及其增长速度呈现明显差异,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保险效率普遍较高;不同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地区的农业保险效率值在不同程度上在受不同变量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为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应重视区域差异的影响,科学评判不同地区农业保险效率值,可在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农业保险标的资源禀赋水平的地区采取不同程度的扶持政策,从而实现到2030年农业保险补贴有效率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种稻大户的现代农业技术主要指水稻种植过程中涉及的新品种、新农药、新化肥和新农业机械。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基于江西省1169户农户调查问卷数据,考虑到不同技术扩散影响因素之间差异,建立四个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旨在找出户主特征、要素禀赋对现代农业技术扩散行为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扩散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探究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非农就业、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770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OLS、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及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非农就业在家庭禀赋与农户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1)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家庭自然资本,最后是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2)家庭禀赋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具有不同的影响差异,且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非农就业在家庭人力资本与农户收入和家庭经济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0%和6.4%。因此,为促进农户增收,建议充分考虑农户家庭禀赋水平,要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丰富和拓宽农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其次要重视低收入水平农户养老服务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最后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非农创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农村消费支出水平的差异,将农村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分为5档。介绍了聚类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各地区农村消费支出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市、区)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可被聚为5类;仅有上海被列入收入和消费水平最高的第1类地区中,前3类地区总共只包含7个省(市);以河北、吉林为代表的第4类地区大部分地处中国东北部,耕地较为贫乏,必然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以重庆、四川为代表的第5类地区,受自然因素的制约,灾害发生频繁,工农业发展落后,无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助推作用。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累加型LHM全要素生产率指标(additive luenberger-hicks-moorst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icator)测度2001—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区)食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3个子产业TFP稳步提升,但增长不一;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变化差异不大;从区域上看,宏观经济及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食品工业的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TFP增长率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降低的趋势,食品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饮料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因此,应加快食品工业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发展环境及立足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发展,以实现我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用~(32)P 和~(36)Cl 标记扩散半池技术测定了陕西4种不同质地土壤在不同含水量和温度下磷、氯扩散运移的规律,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磷扩散系数(D_a)随土壤水分含量(W)增加而增大,符合幂函数 D_a=aW~b 关系,而 Cl~-扩散系数(D)随土壤水分增加近似线性;在20%含水量下,Cl~-扩散的活化能(E_a)为黄绵土>黑垆土>(土娄)土>黄褐土,而磷扩散的活化能次序与此相反,且比前者大得多。磷和氯在土壤中的扩散机理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归因于土壤与磷、氯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4—2014年中国26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向量自回归模型(spatial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简称SPVAR)实证分析水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对渔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市场价格和渔民收入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水产品市场价格能够在地区间传导,证明当前中国水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水产品市场价格和渔民收入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水产品市场价格的提升在短期内能够拉高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渔民收入,但受到运输成本和市场自我调控机制的影响,这种拉动效果会随着地理距离增加和时间推移而不断衰减。  相似文献   

9.
中国森林碳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8—201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改进的森林蓄积量法估算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森林碳汇量,并以单位面积森林碳汇量为指标,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森林碳汇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碳汇在省域间存在较大差距,由南方林区向西南、东北林区递增变化;2)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森林碳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从四大林区来看,南方、北方和东北地区内差距与全国一致,基本呈下降趋势。而西南地区内差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森林碳汇区域差异的首要原因,并且地区间净差距和超变密度差距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呈此消彼长的"∞"型变化。3)Markov链分析发现,不同水平的森林碳汇地区间跨区流动的可能性较低。但从动态演进来看,中国森林碳汇呈上升态势,预期较低水平的省份将逐步减少,整体会向着高水平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城乡收入比和ER型指数测算结果,将长三角67县(区)分为4类,分析2006~2013年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发现其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和地区分异特征,2006~2013年,长三角地区ER型指数整体呈上涨趋势,大部分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各类型区的空间分布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极化程度在不同类型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省域间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差异也较大,上海市和江苏省极化程度呈上升趋势,浙江省变化较为平缓,且程度减弱的县(区)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1.
要素禀赋约束下中国粳稻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9-2013年中国12个粳稻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对各地区粳稻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及其分解项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粳稻主产区15 a内TFP的平均增长率为4.59%,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14%,没有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滑。进一步对省际间做收敛性检验,发现粳稻产区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缩小省际间的技术效率差异是提高中国粳稻生产效率的关键,要加大技术投入,改善规模效率。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特征制定实现路径:东北粳稻主产区适合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土地规模经营;长江中下游粳稻产区应该加大资本投入,推动技术扩散,发展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菇农的技术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提高菇农的生产效率,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0省(市)700份菇农的微观调查数据,从菇农家庭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食用菌种植过程中,菇农的资本禀赋、人力资源禀赋和物质禀赋以及技术认知对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1)71.43%的菇农采用自行制棒出菇的生产模式,可见自行制棒出菇仍是当下菇农主要的生产方式。但大规模菇农购买专业菌棒的比例更高。(2)农户家庭资源禀赋中的家庭年收入、受教育年限、专业技能以及交通条件均对菇农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技术认知中技术适用性和技术有效性对菇农专业制棒出菇方式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不同规模农户制棒出菇方式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均存在差异,不同规模菇农家庭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的差异是导致制棒出菇选择偏向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大对食用菌种植技术的支持与投入以及对菇农的教育技术培训,有助于提高菇农食用菌种植的专业化水平以及种植收益。  相似文献   

13.
张本飞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6):3636-3640
在应用西方技术扩散理论研究中国农业技术采用时,必须先解析如下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农户生产规模以及信贷等约束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为何一些农户能较早地采用某项农业新技术,而另一些农户却采用较晚。作者从农户人力资本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差异,同时阐释了农户人力资本分布决定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采用之间时滞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技术买断方式进行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技术创新供给者与技术创新潜在采纳者进行讨价还价博弈。博弈双方所面对心理压力不同,而不同心理压力将对双方最终收益产生影响。文章讨论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创新供给者与潜在采纳者之间的讨价还价博弈,以典型的Rubinstein讨价还价博弈为例,研究不考虑心理压力时的讨价还价博弈,探讨博弈双方具有不对称心理压力时的讨价还价博弈,对技术创新供给者与技术创新潜在采纳者具有外部选择时的收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压力及外部选择对技术创新供给者与技术创新潜在采纳者收益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影响着社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通过分析村干部社会资本、农民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和农村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发现村干部和农民社会资本主要影响社区农业技术的创新,社区社会资本则影响社区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村干部社会资本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因正式社会联系产生的社会资本存在差异,二是村干部非正式社会联系不足。农民社会资本表现为传统社会资本多,现代社会资本少。农村社区中传统型社会资本存量逐渐减少。基于此,提出了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促进社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农业技术扩散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丹  王奎武  柏鑫  谭杰 《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31-333,339
农业技术扩散是指农业技术产生后在实际生产中的转移,而这种转移经过若干阶段后一般就具有了公益性和无偿性。其中这些阶段是法律保护的缺失区,直接影响了技术创新者的积极性。通过介绍农业技术扩散的涵义与特点,分析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以寻求多种途径来完善农业技术扩散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桥梁和纽带,是技术创新和新技术使用的主体,它提高了技术扩散的有效性,有助于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各种风险.宁波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扩散方式有"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6种类型.为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扩散中的作用,应探索科学的技术扩散模式,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和协调机制;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政策支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强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优质小麦为例,通过对江苏不同地区品种技术扩散曲线的描绘,分析了良种补贴政策对品种技术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扩散的不同时期良种补贴政策的影响效果不同,且良种补贴政策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技术扩散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加强基层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和监督对促进品种技术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畜禽种业》2008,4(6):76-76
据印度媒体报道,近来在印度西盂加拉邦的比尔普姆等地爆发的禽流感疫情。已经迅速扩散到该邦的西部、北部和南部地区的5个乡镇,并在向该邦首府加尔格答地区蔓延。疫情扩散的原凶是当地的绝大部分农民都以养鸡为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农场间相距很近,致使疫情扩散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20.
教育差距是中国城乡收入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高等教育是培养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劳动技能中,教育资源的投入起到了显著作用,并且有效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就业,进而缩小城乡人均收入的差异。利用我国2008—2020年的31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探究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在粮食安全提高的影响下是否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表明:(1)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显著作用,其中中部地区的作用最大,而东、西部地区相较于中部地区的效果较弱。(2)在农村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效应中,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这一点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农业发展水平进步、农村地区振兴、农民收入切实提高提供参考,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