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柳杉瘿瘤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杉瘿瘤病是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通过形态学、致病性试验,以及结合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引起柳杉瘿瘤病病原是拟隐孢壳属真菌Cryptosporiopsis sp.。图3参10  相似文献   

2.
柳杉是一种罕见的木材材料,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在浙江临安,瘿瘤病的发生导致柳杉数量急剧下降,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检测手段对该病害进行早期诊断。分析比较健康和感病植株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感染植株的主干在2 852.06 cm-1处有特征峰;相比之下,未感染植株的主干在3 742.75,1 425.55,1 267.58,1 159.93和898.75 cm-1有特征峰。此外,只有未感病的杉叶在2 852.20cm-1处有特征峰值,这些差异峰可以用来识别柳杉主干或杉叶是否感染瘿瘤病。上述结果说明FTIR光谱柳杉可用于早期瘿瘤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种群——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严重衰退,瘿瘤病就是其衰退的原因之一。为了防止瘿瘤病的蔓延对天目山柳杉的进一步破坏,采用了多种防治措施和手段。运用物理去瘤法,即运用高压水枪喷射病瘤,以达到除瘤的目的。选取天日山景区的柳杉样本,通过测定分析5月、7月和12月供试柳杉的新梢长、瘤大小、瘤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显著性检验原理、SPSS统计软件中的独立性样本r检验和相对生长量的比较,研究物理去瘤法对瘿瘤病防治的作用。结果表明:经过物理去瘤,处理组柳杉瘿瘤平均密度为1.76个·m^-1,平均直径为3cm。处理组的柳杉瘿瘤直径大小和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物理去瘤法能有效的抑制瘿瘤的蔓延,但从对柳杉生长量和叶绿体荧光参数的分析中发现,处理组的光合量子产量仅为0.406,低于对照组的0.682。初步认为,物理去瘤法有效地减少瘿瘤的数量和密度,能够防治瘿瘤病在柳杉群落中的蔓延,但却不能促进反而还抑制了柳杉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进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物理去瘤法对柳杉的影响利大于弊,即很好地抑制了瘿瘤的传播,保护了柳杉种群免受瘿瘤病的侵害,但它对柳杉的生理活性方面的作用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天目山不同海拔高度柳杉瘿瘤病对柳杉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是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的景观树种。目前,瘿瘤病成为引起柳杉衰退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在调查了天目山不同海拔高度柳杉瘿瘤病害的基础上,测定了对照柳杉和有瘤柳杉的各项生理生态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海拔的升高,天目山柳杉的树龄逐渐增大,瘿瘤病对柳杉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叶片相对含水率的影响度逐渐增大,对光合参数以及蒸腾速率的影响则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对照柳杉的各项生理参数逐渐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柳杉自身的老龄化也是影响天目山柳杉健康进而导致种群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图2表3参18  相似文献   

5.
在调查天目山地区柳杉瘿瘤病发生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病发生的不同影响因子和病原菌孢子的产生、释放、传播和侵染过程,确定柳杉瘿瘤病为寄主主导性病害,病害的发生危害受树体的生长势、树龄、立地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海拔高度在1000m和100年生以上的柳杉感病指数出现最大值;病原茵孢子传播受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影响,孢子的释放飞散高峰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图2袁4参15  相似文献   

6.
输营养液对天目山柳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防止柳杉瘿瘤病的蔓延对天目山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健康的影响,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输营养液。通过对柳杉新梢生长量、相对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以及对柳杉瘿瘤分布格局的调查,研究了输营养液对天目山柳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月到10月期间,输营养液柳杉的新梢相对生长量比对照的大5.7%;在8月输营养液柳杉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值比对照的大3.7%,10月两者均迅速降低;8月输过营养液柳杉的光系统Ⅱ光量子效率(Fv/Fm)值是对照柳杉的1.29倍;目前试验柳杉枝的瘿瘤以直径1~3cm的中瘿瘤最多,直径〈1cm和直径〉6cm的瘿瘤分布很少。输营养液在一定程度能改善天目山柳杉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柳杉又名长叶柳杉、孔雀杉,杉科柳杉属常绿乔木,是浙江省天台山常见树种。然而由于病虫害的存在,对柳杉的正常生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柳杉的病虫害防治展开相应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唐华军  张步川 《吉林农业》2012,(10):207-208
柳杉主要生长在南方部分地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树种。生长环境的特殊、病虫害的破坏、种内竞争及种间竞争的加大等,是造成了柳杉走向衰退的重要原因。在柳杉竞争关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混交模式的竞争指数是不相同的,纯林柳杉之间的竞争要比其他柳杉的竞争要强。文章就不同混交模式对柳杉幼林生长的影响及竞争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柳杉是优良速生树种之一。近几年来, 浙江省南部大面积柳杉纯林连续受到多种害虫的危害, 球果、种子、针叶、枝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严重影响了柳杉的生长, 甚至大面积的死亡。本文描述柳杉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柳杉另名大杉,孔雀杉,长叶柳杉。杉科柳杉属常绿乔木是我国南方速生用材林树种之一广受林农欢迎。退耕还林宜林荒山广泛种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南方部分地区出现柳杉病虫害,特别在四川古蔺县多数乡镇发生,严重影响柳杉幼林生长危及森林资源安全。应抓住季节开展调查和防治,现推荐防治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两年生实生苗新梢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根癌土壤杆菌与发根土壤杆菌(浓度比为1∶1)混合液的方法,研究了东北山樱桃对根癌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后70d,接种根癌菌的东北山樱桃根部最大病瘤直径为10.24mm,病情指数为29.0,根据抗性评价标准判定东北山樱桃群体对根癌病中度抗病;其实生群体内存在显著的株间分离现象,有免疫、高度抗病、中度抗病、低度抗病、感病和易感病6种类型,分别占群体总数的18.0%、40.0%、28.0%、8.0%、5.0%和1.0%。东北山樱桃是优异的抗根癌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对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症状进行描述,调查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通常在叶片正面形成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变形;该病终年可见,新叶、嫩枝于4月上句开始发病,8-11月为发病盛期,空旷处植株发病重于树荫处。对该病菌的有性态和无性态进行了观测,其有性态和无性态分别与文献对多丝叉丝壳Microsphaera multappendicisZ.Y.Zhao & Yu和亚麻粉孢Oidium lini Skoric的描述相吻合;对该病菌的rDNA-ITS区段进行了PCR扩增、序列测定和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与GenBank中多丝叉丝壳对应序列的同源性达99%。根据对病菌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认为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的病原为子囊菌门多丝叉丝壳M.multappendicis,其无性态为半知菌类亚麻粉孢Oidium lini。  相似文献   

13.
湘西产槲蕨不同种质资源间总黄酮含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阳  陈玲  陈军  周羲  雷国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62-21663,21673
[目的]研究湘西产槲蕨不同种质资源间总黄酮含量的差异。[方法]用微波法提取槲蕨中的总黄酮和总柚皮苷,以芦丁为标准品,用比色法测定8份槲蕨种质资源叶、叶柄和根状茎的总黄酮含量;另以柚皮苷为标准品,比色法测定槲蕨不同部位的总柚皮苷含量。[结果]湘西产槲蕨种质资源间总黄酮含量的差异较大。龙山样品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3.5%;王村样品的次之;保靖样品的最低,仅有1.8%;槲蕨不同部位中柚皮苷含量高低的分布规律为叶〉根状茎〉叶柄。[结论]龙山样品的总黄酮含量最高,可作为人工栽培时的原种利用;而叶中总柚皮苷含量最高,可对槲蕨的叶加以利用和开发,为槲蕨的种质资源筛选和人工栽培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2002—2004年,在福建省柳杉主要产区采集线虫样本,共鉴定线虫12属12种,为国内在柳杉上属首次报道。其中Tylenchorhynchus nudus,Tylenchorhynchus martini,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Paratylenchus minuts,Rotylenchulus reniformis线虫种类是重要的病原线虫。  相似文献   

15.
广东天井山云锦杜鹃种群及其所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广东天井山云锦杜鹃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特点。在2 000 m^2的调查样方中,共记录胸径≥2.5 cm的立木701株,隶属于14科23属32种;该群落以山茶科、樟科和蔷薇科植物最为丰富,群落的优势种为假地枫皮,其次为云锦杜鹃和拟赤杨;云锦杜鹃为该群落的亚优势种,具稳定型种群结构,以Ⅱ-Ⅲ级小树较为丰富,幼苗较少,自然更新不良。建议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促进天井山云锦杜鹃自然种群的自然更新,同时加强迁地保护,促进云锦杜鹃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以1年生棕榈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0、0.5、1.0、1.5 mmol·L^-14个供磷水平,采用沙培试验,处理150 d后测定棕榈苗木生长指标、根系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供磷水平为1 mmol·L^-1时,苗高增量、比叶面积、生物量、根冠比均达到最大值,且随着供磷水平的继续增加上述指标开始降低;棕榈根系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根尖数量、组织密度均在1 mmol·L^-1时达到最大,当磷浓度为1.5 mmol·L^-1时,棕榈根系生长受阻;根毛是棕榈响应磷缺乏最敏感的指标,缺磷处理(0 mmol·L^-1)下,棕榈幼苗根毛数量、总长度均达到最大值。低磷水平下,棕榈通过改变根毛的吸收面积来增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综上所述,磷浓度高于或低于1 mmol·L^-1,都不利于棕榈幼苗的生长,最适宜棕榈幼苗正常生长的磷肥需要量为1 m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