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的团队:和谐 高效 务实 创新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共设置5个功能研究室、8个综合试验站和18个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其中首席专家1名,岗位专家14名,合作专家13名,综合试验站站长8名,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18名,共有成员53名,分别来自在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和大型企业.  相似文献   

2.
正在邯郸成安县乾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大棚里,食用菌产业体系双孢菇栽培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河北北方学院口蘑研究所所长忻龙祚,正带着他的食用菌团队用双孢菇菌渣与草炭土等制作双孢菇栽培用覆土材料,指导企业利用科技栽培食用菌。作为连续多年入选河北省食用菌体系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忻龙祚从1988年开始涉入食用菌行业,多年研究褐口蘑、双孢菇等草腐食用菌。张家口、邯郸等地都留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国油菜总体滑坡形势下,四川省油菜生产面积和总产却不降反升,这背后离不开我省油菜创新团队专家们务实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基本情况四川油菜创新团队作为地方性产业技术体系在2009年率先于全国启动,着眼全产业链,设置产前、产中、产后不同技术环节研究岗位13个,成员由技术顾问1人、首席兼岗位专家1人、岗位专家12人组成,分别来自我省油菜主要科研单位和高校。作为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的有效延伸和必要  相似文献   

4.
2010年6月21~23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办,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承办的“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观摩暨黑木耳专题研讨会”在牡丹江举行,来自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各省食用菌综合试验站、站长及团队成员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伊春市、海林市、林口县、东宁县等食用菌生产基地的代袁16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正食用菌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用地少、用水少、周期短、见效快、产业链长、效益稳定,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优势特色产业。我省地形多样,资源丰富,非常适合食用菌产业发展。随着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香菇产业、珍稀食用菌产业、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突显。香菇产业以国家及省级首席和岗位专家领衔的17家食用菌省级农业创新驿站,正在成为引领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高地。第二批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专门设立香菇产业岗位专家、综合试验推广站和企业站,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研发中心—技术示范推广试验站—大型科技园区—成果转  相似文献   

6.
专家简介     
<正>张敏,女,1972年6月出生,汉族,九三学社成员,研究员,博士。现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站长,辽宁省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农业科学》编委,辽宁省食用菌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熟悉和掌握国内外食用菌科技发展动态及生产情况,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管理与学术团队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岗位设置管理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岗位数量的有限性、岗位条件的导向性、上岗竞争的激烈性,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就很可能导致教师只关注个人资历,更关心自身业绩,对学术团队建设带来冲击和负面影响。要避免这种冲击和负面影响,就要把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与学术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基层学术组织,按学科、团队设置岗位;建立和完善激励学术团队提升学术水平的岗位聘用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实力雄厚 跨步部门协作 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于2009年正式成立,由生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和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三个层级构成.研发中心由一名首席专家和五个功能研究室(功能研究室分别是:遗传改良与繁育技术研究室、营养与饲料研究室、疫病控制研究室、德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室、加工流通与经济研究室)组成,设研究室主任,共有岗位专家及合作专家16名.依产业布局及特征,于京北、京南两个生猪产业带上设6个综合试验站,包括5个养殖试验站和1个加工试验站.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8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玉教授应邀参加了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座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郭绪全出席会议并讲话。广西农科院、广西科学院、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广西食用菌学会相关领导及专家参加了座谈会。会上,郭绪全副厅长对李玉院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他长期以来给予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叙永县农业人才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相关政策,结合叙永县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一、人才队伍现状1.机构编制叙永县共有县级农业事业单位12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25个,县级农业事业单位有编制85名,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有编制164名,共有编制249名。2.岗位设置2009年,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全县37个农业事业  相似文献   

11.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是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08年确立的50个体系之一。目前该体系设置育种与菌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研究、栽培与设施、加工、产业经济5个功能研究室,21个岗位科学家,20个综合试验站,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金霞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为农业部2008年确立的  相似文献   

12.
<正> 科研团队团队现有核心成员6人,其中研究员4人,博士学位2人。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该团队为核心的小麦遗传育种学科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Ⅰ类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建设学科,创新团队2007年获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亚太地区杰出农业科技奖,2008年被农业部评为"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2009年被山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以来,通化县紧紧围绕整体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惠民、惠农服务,有效整合全县农业技术专家资源,组建了一支由30名农技专家组成的"农业专家技术服务团队"。该团队包含了种子选育、植物保护、动物防疫、农机技术、森林病虫防治等10余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按照农业专家  相似文献   

14.
资讯     
<正>体系栽培与营养新技术示范现场观摩交流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本刊讯)按照体系2014年计划安排,6月23~24日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营养研究室于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栽培与营养研究室岗位专家新技术示范现场观摩交流会。栽培与营养研究室全体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10余位试验站长及团队成员以及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长等80余位代表参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科技》2009,(17):F0004-F0004
2009年8月20日,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海洋研究员携全体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及部分团队成员一行40余人,实地考察了江淮区芝麻耕作栽培岗位团队的合肥试验基地、定远县马厂湖农场试验基地。省农委周世其副主任、省农科院胡宝成副院长等会见了来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当前《食用菌栽培》岗位群所需能力,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食用菌栽培》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设置原则、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的教学设置。经教学检验,本课程建设提高了学生实际生产能力、科学素养、科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业意识。  相似文献   

17.
<正>"这些年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看到当地的农民富起来,我和团队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副所长蔡为明是一位科研人员,自己投资入股创办企业,作为浙江省第一批团队科技特派员,自2008年至今,用蔡为明自己的话说就是富裕了农民、成就了自己。第一个吃团队科技特派员入股创办企业螃蟹的人2008年,浙江省在个人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开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法人和团队的身份与地方结对,浙江省农科院与金华市  相似文献   

18.
《北京农业》2013,(13):24
出镜专家:蘑菇达人邓德江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食用菌创新团队有个首席专家,推广研究员,他先后主持林地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等多个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北京市食用菌生产发展迅速,总产量从2005年以后连年翻番增长,从2005年的3.6万  相似文献   

19.
7月12日,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河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薛豫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部分专家,省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依托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负责人,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科研处负责人,有关省辖市农业局科教科科长参加了会议。会议启动了水稻、花生、生猪3个新的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总结和部署了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天津农学院葡萄科研团队现有教师5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天津市级特聘教授1人,均为博士学位,教授1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现有在读博士生1人,硕士生8人。团队成员现承担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科研任务1项,天津市科技局、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科研项目3项,承担青海省"三区人才"和"智慧三江人才"项目2项。积极开展科企对接科技成果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