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芝麻与特色油料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揭示了芝麻地方品种和栽培品种泛基因组特性及演化规律,为芝麻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芝麻分子选择辅助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指导。该研究成果为芝麻基因组进化和基因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09,(16):F0004-F0004
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由1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10个综合实验站构成。研发中心设置1个首席科学家岗位、3个功能研究室及10个岗位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张海洋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在安徽区域设一岗一站,即江淮区耕作栽培岗位专家和阜阳综合试验站,并根据产区优势,在阜阳综合试验站设立4个芝麻示范县(临泉、阜南、太和及颍上)。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芝麻与特色油料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首个紫花观赏型芝麻品种"H16"在安徽合肥燕庄食用油有限责任公司芝麻科技园亮相,吸引了企业代表、农业技术员、学生等200余人前来参观。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高温胁迫对芝麻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研究方式,2013年以芝麻品种郑芝13号、郑芝98N09和郑太芝1号为材料,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系统研究了不同高温胁迫条件下的芝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芝麻生育后期不同品种不同高温胁迫处理的功能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呈现出单峰下降的变化趋势,高温逆境胁迫后不同时间不同品种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高温胁迫对不同品种芝麻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造成严重影响,不同品种不同产量指标的影响幅度不尽一致,不同高温处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郑太芝1号为最大,减产幅度分别达到86.20%和70.44%。  相似文献   

5.
《辽宁农业科学》2013,(5):F0004-F0004
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辽阳综合试验站是2008年依托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成立的。芝麻产业技术体系是农业部2008年启动的50个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之一,芝麻产业体系设10个试验站和10个岗位专家,辽阳综合试验站为10个试验站之一,主要负责辽宁、吉林芝麻产区的芝麻栽培技术推广、芝麻产业宣传,农民技术培训以及国家及产业体系的相关科研任务。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创新团队选育出我国首个紫花观赏型芝麻品种"H16"。芝麻是我国传统的优质油料作物,富含芝麻素、植物甾醇等多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长期以来,我国芝麻主要用于小磨香油、芝麻酱、脱皮芝麻等食品加工,深受大众喜爱。油料所芝麻与特色油料遗传育种创  相似文献   

7.
科技短波     
《新农村》2017,(8)
<正>我国芝麻研究跃居国际领先最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完成的"芝麻种质基因库的构建、发掘与育种应用"项目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团队历时30年,构建了覆盖全国30个省市和世界五大洲42个国家、编目信息达30多万条、全球数量最多的芝麻种质库,率先完成芝麻全基因组测序,注释基因2.7万多个,构建了首张精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记者:王雯慧)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创新团队选育出我国首个紫花观赏型芝麻品种"H16"。芝麻是我国传统的优质油料作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芝麻素、植物甾醇等多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长期以来,我国芝麻主要用于小磨香油、芝麻酱、脱皮芝麻等食品加工,深受大众喜爱。近年来,油料所芝麻与特色油料遗传育种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1基本情况四川省食用菌创新团队成立于2009年,迄今已历时8年。团队建设大体分为2个阶段,2009~2013年为团队建设的第一阶段,主要设置了食用菌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控和产品质量安全、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等5个岗位,有岗位专家5名,协作专家6名;2014年后为团队建设的第二阶段,团队设置10个岗位,共有10名岗位专家,整合了省内从事食用菌研究的5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和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管理与学术团队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岗位设置管理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当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岗位数量的有限性、岗位条件的导向性、上岗竞争的激烈性,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就很可能导致教师只关注个人资历,更关心自身业绩,对学术团队建设带来冲击和负面影响。要避免这种冲击和负面影响,就要把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与学术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基层学术组织,按学科、团队设置岗位;建立和完善激励学术团队提升学术水平的岗位聘用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刘红彦,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联合培养导师。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芝麻茎点枯病防控岗位科学家,现任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物防治研究室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创新团队选育出我国首个紫花观赏型芝麻品种"H16"。油料所芝麻与特色油料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利用发掘的紫花黑芝麻资源"武宁黑"为母本,与引进的美国资源"me den"杂交,选育出我国首个紫花观赏型芝麻新品种"H16"。该品种株型较紧凑、花色深紫鲜艳、花序密生,花期长达30天左右,在园林绿化、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品种属单杆三花四棱,株高较矮,结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将亲本送到太空接受辐射,诱导遗传变异,然后在这里一代一代培育,历经9年终于培育出‘中芝13’这一新品种。"近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女研究员张秀荣在试验基地里指着绿油油的芝麻向笔者介绍。"该品种长到2米多高,每株挂果180来个,  相似文献   

14.
崔文静  张明礼  杨浩  杨本俊  陆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15-8517,8604
[目的]准确估算江西红壤区土壤侵蚀模数,为该区土壤侵蚀状况评估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中国科学院红壤试验基地的一个小流域作为研究区,运用137Cs与210Pbex示踪技术计算耕作土壤侵速率。[结果]江西红壤区137Cs与210Pbex的背景值分别为1 746.64和44 383.83 Bq/m2,耕地平均侵蚀速率为4 857.66 t/(km2.年)。[结论]不同耕地土壤137Cs与210Pbex含量存在差异,但整体趋势一致,即水稻田萝卜地花生地红薯地芝麻地;在耕作土中农作物不同,侵蚀速率也不同,大小顺序是芝麻地红薯地花生地萝卜地水稻田;红薯地和芝麻地为极强烈侵蚀,萝卜地、花生地、水稻田为强烈侵蚀。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支撑。文章在分析我国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借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研究经验,从需求、人才、设施、经费、管理等五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基本模型,并提出了加大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运转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选址与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的基本功能与主要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试验基地处于农业科技创新链上接原始创新、下连成果转化的关键位置。笔者对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的基本要义进行了分析,包括试验与实验的区别、试验基地与科研基地和科技平台的关系、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的重要性。提出了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的基本功能,包括2项主要功能(科学试验功能、技术示范功能)和2项派生功能(产业带动功能、人才培养功能)。最后,将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分为专业试验基地和综合试验基地2类。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5月30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2019~2023年"项目启动会暨冬马铃薯高效栽培现场观摩会在绵阳召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陈开勇,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潘海平研究员,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原首席专家黄钢研究员,国家马铃薯、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驻川专家,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全体岗位专家及团队成员等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项目启动会上,黄钢研究员总结了上一轮团队的工作成绩,16位岗位专  相似文献   

18.
正12月10日,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联合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泰安召开2016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以促进水稻创新团队成员的技术交流和协作攻关,推动岗位专家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会上,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周学标与各岗位专家、各综合试验站站长分别总结汇报了2016年各岗位的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情况、开展研发、扶贫等方面工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芝麻炭疽病、芝麻白粉病、芝麻立枯病、芝麻青枯病、芝麻叶枯病、芝麻疫病等芝麻病害的发病特点,并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芝麻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科研团队岗位体系建设作为科技创新工程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诸要素协调发展对于提升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文章通过剖析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科技创新工程科研团队岗位体系的配置构成、功能定位、聘用管理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增强人才团队建设,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组织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