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番茄叶霉病菌异菌脲抗药性突变体的诱导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了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敏感-乙霉威抗性(BenS-DieR)、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敏感(BenR-DieS)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抗性(BenR-DieR)3种类型的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菌株对不同类型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蕃茄叶霉病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与其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乙霉威的敏感性无关。根据药剂对3类菌株EC50值的平均值, 16种杀菌剂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依次为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异菌脲>戊唑醇>百菌清>嘧霉胺>醚菌酯>代森锰锌>8-羟基喹啉铜>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灭锈胺>烯酰吗啉>烟酰胺>三唑酮;抑制孢子萌发的活性依次为醚菌酯>腐霉利>百菌清>乙烯菌核利>灭锈胺>8-羟基喹啉铜>异菌脲>代森锰锌>嘧菌酯>烟酰胺>嘧霉胺>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烯酰吗啉。通过紫外诱变共获得17株抗异菌脲突变体,突变频率为4.5×10-7。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菌株分别占 17.65%、70.59%和11.75%。这些突变体对腐霉利和乙烯菌核利表现交互抗性,对苯并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DMIs)、QoIs等药剂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亲本菌株在生长、产孢、致病能力等方面也无显著差异,但对渗透胁迫的敏感性要显著高于亲本。  相似文献   

2.
5种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离体条件下测定并比较了10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甘蓝黑斑病菌等5种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链格孢属病菌对同一药荆的敏感性相近;咪鲜胺、啶菌恶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腐霉利等5种杀菌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其EC50在0.01~1.28μg/mL之间;百菌清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其次是醚菌酯和嘧菌酯。  相似文献   

3.
防治牡丹根腐病的有效药剂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敏  徐中青  高智谋 《植物保护》2009,35(5):135-13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咪鲜胺、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多菌灵、代森锰锌等6种杀菌剂对牡丹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大小顺序为:咪鲜胺<多菌灵<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百菌清<醚菌酯,其中以咪鲜胺对牡丹根腐病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 EC50为0.200 mg/L;多菌灵、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百菌清依次减弱,醚菌酯的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最小,EC50为33.98 mg/L。6种药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大小顺序为:百菌清<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代森锰锌<醚菌酯;其中以百菌清对牡丹根腐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343 mg/L;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代森锰锌依次减弱,醚菌酯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最小,EC50为38.4 mg/L。  相似文献   

4.
离体条件下测定并比较了10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甘蓝黑斑病菌等5种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链格孢属病菌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相近;咪鲜胺、啶菌恶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腐霉利等5种杀菌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其EC50在0.01~1.28 μg/mL之间;百菌清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其次是醚菌酯和嘧菌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筛选出防治柑橘炭疽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毒力作用.[结果]25%吡唑醚菌酯、95%肟菌酯、96%戊唑醇、95%苯醚甲环唑、40%双胍三辛烷基、75%百菌清、75%肟菌酯戊唑醇、80%代森锰锌和70%甲基硫菌灵的EC50分别为0.2581,0.5427,0.8492,0.9174,1.5721,3.7362,4.0098,5.7616,17.0417 mg/L.[结论]供试9种杀菌剂对C.gloeosporioides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25%吡唑醚菌酯毒力最强,70%甲基硫菌灵的毒力最弱.  相似文献   

6.
采用rDNA-ITS通用引物PCR扩增的分子检测方法对甘薯软腐病病原物进行了鉴定,并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病原菌对11种杀菌剂的毒力。rDNA-ITS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匍枝根霉菌(Rhizopus stolonifer)。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其病原菌已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EC50100μg/mL);其他10种杀菌剂对甘薯软腐病病菌均具有较高的活性,EC50分布在0.011~0.145μg/mL之间。不同杀菌剂对其活性高低顺序依次为咯菌腈吡唑醚菌酯氟啶胺腐霉利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嘧菌环胺氟吡菌酰胺菌核净戊唑醇。  相似文献   

7.
火龙果溃疡病菌病的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病(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咪鲜胺、苯甲·丙环唑、克菌·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好,EC50值分别为0.1557mg/L、0.3020mg/L、0.5205mg/L、0.8660mg/L、2.1786mg/L和2.7372mg/L。离体接种试验测定结果显示,甲基硫菌灵2.50μg/m L、吡唑醚菌酯1.00μg/m L、咪鲜胺0.25μg/m L、苯醚甲环唑0.25μg/m L、苯甲·丙环唑0.25μg/m L和克菌·戊唑醇0.25μg/m L的离体接种防治效果好,分别达到96.84%、95.06%、93.47%、91.00%、86.56%和83.10%。本研究结果为火龙果溃疡病田间药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立枯病和白绢病是白术生产种植中的两种主要土传病害,在苗期和生长期都有发生,危害严重。本研究从浙江省磐安县采集具有典型病症的白术植株,对病原进行了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综合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白术上的病害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立枯病和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引起的白绢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种供试杀菌剂对立枯病菌的毒力从大到小为:噻呋酰胺咯菌腈戊唑醇四氟醚唑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嘧菌酯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对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从大到小为: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嘧菌酯戊唑醇咯菌腈苯醚甲环唑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四氟醚唑咪鲜胺,其中噻呋酰胺对两种病菌都具有很高的活性,EC_(50)分别为0.06和0.03mg/L,可用于两种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0%甲基硫菌灵WP、80%代森锰锌WP、250g/L吡唑醚菌酯EC、10%苯醚甲环唑WG、250 g/L咪鲜胺EC、250 g/L嘧菌酯SC和250 g/L丙环唑EC 7种杀菌剂对樟树溃疡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有效成分浓度为0.80μg/m L时,供试药剂对樟树溃疡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50 g/L咪鲜胺EC的效果最好,抑制率达100%,显著高于其他药剂的效果。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分别为59.64%、57.22%、46.40%、36.54%、19.27%和2.62%。  相似文献   

1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月季黑斑病菌(M. rosae)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以多菌灵、氟硅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对月季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田间筛选了6种杀菌剂对月季黑斑病的防治效果,以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及嘧菌酯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可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并降低小麦的品质。苯醚甲环唑属于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于2016—2017采集自河南省的107株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范围为0.0128~0.6079 mg/L,符合正态分布,平均EC50值为(0.2239 ± 0.1192) mg/L。因此,这些敏感性数据可以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通过对苯醚甲环唑与其他7种杀菌剂氟环唑、多菌灵、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及叶菌唑对20株禾谷镰孢菌的log10 EC50值之间的Spearman’s rho (ρ) 相关性分析发现:苯醚甲环唑与叶菌唑之间具有较低水平的相关性,与其他供试杀菌剂之间无相关性。本研究可为监测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抗药性发展和防控小麦赤霉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得到防治苹果轮纹病的高效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评价其对苹果生长的安全性及对轮纹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室内毒力较高,EC 50分别为0.107μg/mL和0.140μg/mL;其次为氟环唑、丙环唑和己唑醇,EC 50分别为0.220、0.238μg/mL和0.452μg/mL。在田间防效试验中,氟硅唑(57.1 mg/kg)、丙环唑(166.7 mg/kg)和苯醚甲环唑(66.7 mg/kg)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最高。2018年果实采收前防效分别为84.75%、83.66%和82.05%,采后30 d分别为73.33%、73.33%和68.33%;2019年采收前防效分别为82.25%、87.66%和87.41%,采后30 d分别为75.41%、70.49%和73.77%。同时,各药剂对苹果生长均无不良影响,可用于苹果轮纹病防治。  相似文献   

13.
为了监测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敏感水平的变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集自山东烟台地区和北京市昌平区,有较长施药史苹果园中的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连续施用戊唑醇5年、每年施药1~2次的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的EC_(50)为0.017 4~0.114 3μg/mL,即该类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对此药的敏感性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与野生菌株的敏感性非常接近,没有出现敏感性分化的抗药亚群体;甲基硫菌灵对连续施用甲基硫菌灵10年、每年施药2次的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的EC_(50)为0.846 4~4.677 4μg/mL,果园中苹果轮纹病菌与野生菌株相比EC_(50)平均值约上升3.15倍,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是已报道敏感性基线的1.19倍和6.59倍,没有出现敏感性发生显著分化的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内生放线菌A-1对苹果果实轮纹病的防效及防病机制,采用平板法和喷雾处理刺伤接种法,测定了其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果实内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1能显著抑制轮纹病菌菌丝生长,104 CFU/mL菌悬液的抑制率达90%以上;喷施107 CFU/mL A-1菌悬液后,间隔12 h以上接种的各处理,3 d和7 d时防效分别为91.79%~95.67%和77.41%~94.00%,均与对照农药苯醚甲环唑相当。喷施107 CFU/mL A-1菌悬液后接种或不接种轮纹病菌的处理,果实内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显著升高,且均高于只接种轮纹病菌的处理;喷施A-1菌悬液后接种病原菌的处理酶活性增加最显著,其峰值是对照的2.30~11.00倍。表明内生放线菌A-1可通过产生拮抗物质、提高寄主防御性酶活性等机制实现对苹果轮纹病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山东省主要烟草产区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对86株烟草赤星病菌菌株的EC_(50),用Spearman’s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供试菌株对2种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烟草赤星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EC_(50)值介于5.3883~8.0316 mg/L之间,平均值为6.9594 mg/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偏正态分布,田间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仍然较为敏感,可建立田间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氟环唑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EC_(50)值介于0.1253~0.2517 mg/L,平均值为0.1773 mg/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偏正态分布,可建立田间烟草赤星病菌对氟环唑的敏感基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敏感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烟草赤星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其有效成分150 g/hm~2处理的防效最高,为73.99%;12.5%氟环唑悬浮剂对烟草赤星病的最高防效为70.57%。表明2种三唑类杀菌剂对烟草赤星病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建立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和福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对6个代表性菌株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评价了苯醚甲环唑对该病菌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0株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果生炭疽菌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的抑制效果较强,而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弱,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0.33±0.03)、(2.61±0.26)和(29.87±1.31)μg/mL。160μg/mL的苯醚甲环唑对梨果生炭疽病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92%和79%,而1000μg/mL的多菌灵则分别为51%和23%。来源于中国南方主要梨产区的120株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均表现为敏感,EC50值范围0.27~1.1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偏态分布,其平均EC50值(0.59±0.02)μg/mL可以作为我国南方主要梨产区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本研究结果为监测梨果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的田间抗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梨产区应用该药剂防治炭疽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2019年采集自云南省3个滇黄精产区的炭疽病菌进行形态学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0株黄精炭疽病菌对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滇黄精炭疽病病叶上分离得到的40株炭疽病菌可能分别属于炭疽菌属中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博宁炭疽菌C. boninense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其中果生炭疽菌29株,占总分离菌株的72.5%,为优势病原菌。3种杀菌剂对 40 株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EC50 值分别介于0.028~0.53 mg/L、0.018~2.69 mg/L 和 0.158~2.57 mg/L 之间,即供试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高于其对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目前,3个滇黄精产区的炭疽病菌尚未对氟啶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8.
筛选和评价植物资源的抑菌活性是植物源农药研发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46科87种药用植物为试验材料, 以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为靶标菌,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初步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测定了活性较高的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毒力和抑菌谱, 以期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结果显示, 在2 mg/mL浓度下, 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和麻叶蟛蜞菊Indocypraea montana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抑制率分别为95.80%和78.31%; 厚朴?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和乌药Lindera aggregata提取物对禾谷镰孢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抑菌率分别为78.75%?66.52%和60.42%?进一步的毒力测定显示, 处理96 h后, 厚朴和麻叶蟛蜞菊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的EC50分别为0.10 mg/mL和1.57 mg/mL; 厚朴?乌药和麦冬提取物对禾谷镰孢的EC50分别为0.45?1.54 mg/mL和4.07 mg/mL?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 厚朴?麻叶蟛蜞菊?乌药及麦冬提取物对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野生型)的抑菌率以及厚朴提取物对异旋孢腔菌的抑菌效果较好, 抑菌率均达到90%以上; 厚朴?乌药和麻叶蟛蜞菊对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抑菌率在60%以上?由此可见, 厚朴和麻叶蟛蜞菊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突变体的抑菌活性较好; 厚朴?乌药和麦冬提取物对禾谷镰孢的抑菌活性较好, 且上述植物均具有较广的抑菌谱, 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的敏感性状况,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90个采自山东省各地区的苹果轮纹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轮纹病菌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198 1±0.247 1 μg·mL-1和0.117 4±0.121 8 μg·mL-1。频次分布图显示,苹果轮纹病菌群体中出现了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和戊唑醇之间具有交互抗性;而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戊唑醇与代森锰锌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高敏感性和低敏感性病菌引起的枝干轮纹病具有同等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田间防控苹果轮纹病的杀菌剂合理轮换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河北省梨树褐斑病菌(Septoria piricola Desm) 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对从该省11个地市分离的133 株菌株的毒力,通过方差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研究了苯醚甲环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为3 μg·mL-1;供试133株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范围在0.032 2~1.882 2 μg·mL-1 之间,平均EC50为(0.488 8 ±0.003 9) 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 81.95% 供试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将此部分菌株的 EC50平均值为(0.319 3±0.001 8) μg·mL-1 作为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及聚类结果均显示,不同县市内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1.7~7.5;各县市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不同,苯醚甲环唑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207 4~0.961 2 g·mL-1 之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6倍;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与其对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苯醚甲环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苯醚甲环唑与吡唑醚菌酯可以复配使用。表明河北省梨树褐斑病菌群体中尽管存在着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可通过药剂复配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