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4个大麦品系为供试材料,比较了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添加量的大麦幼穗提取液以及添加油菜花蕾提取液对大麦花药培养反应的影响,模索促进诱导分化率提高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基中添加大麦幼穗提取液对花药反应率及绿苗分化率有明显的促进效果,单核期大麦幼穗提取液的效果优于二核期幼穗提取液的效果;添加油菜花蕾提取液对花培反应的影响优于单核期大麦幼穗提取液的影响。供试材料“SD”在添加单核期幼穗提取液的诱导培养基上的花药反应率和绿苗分化率分别是对照的1.6和1.7倍;材料“93T”的花药反应率和绿苗分化率分别是对照的1.7和3.0倍;诱导培养基中添加60g/L的油菜花蕾提取液的促进作用又优于添加60g/L的大麦幼穗提取液。  相似文献   

2.
用简单相关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大麦品种间杂交获得的12个世代的15个生育期和经济性状进行分析。验证了大麦幼穗分化开始比小麦早的观点,提出了拔节—孕穗是有效分蘖的关健时期。各经济性状间相关系数也得到分析,为大麦栽培和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在增施有机肥及一般大田栽培管理条件下,研究相同种植密度不同种植模式的甘蔗“吨糖田”群体生长动态及其产量、品质效应。结果表明:四种不同株行距的种植模式对甘蔗生长都有良好的促进效应,表现为发芽率高,分蘖发生早,有效伸长期长,伸长速度大,最适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长,有效茎数多、蔗茎长、单茎重大、蔗糖分高、蔗汁品质优良。折每667m^2达到蔗茎产量7.95~9.78吨、甘蔗蔗糖分15.19%~15.41%、含糖量1.22~1.49吨的高产高糖水平。四种种植模式中,以D、A、B三种种植模式较好,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均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C处理。综合各生长指标的表现,四种种植模式均适宜推广应用于“吨糖田”生产。  相似文献   

4.
观察不同栽培条件下油菜的腋芽分化特性和不同部位叶片对分枝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主茎各腋芽由下而上依次分化,主茎腋芽分化数与叶片分化数的关系式为Y=a+bX。(2)同一节位,腋芽分化的叶片越多越易成为有效分枝;节位越低成为有效分枝所需的叶片数越多.(3)主茎上部每下降一个节位分化叶片数只增加0.69叶,越往下的腋芽越难成为有效分枝。(4)主茎上短柄叶的生长状况与分枝形成的关系最密切。(5)密度通过短柄叶、播期通过腋芽分化影响分枝形成,施肥通过上述两条途径影响分枝形成。  相似文献   

5.
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基因型的春化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基因型的春化发育特性.以不同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17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春化预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穗分化的起始和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后不同基因型的苗穗期、出苗至幼穗分化二棱期的天数均随喜化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且不同基因型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参试基因型分成春化特性不同的三个类型,春性基因型不经低温春化即可完成幼穗分化、正常抽穗.而冬性基因型如不经过低温春化处理,穗分化都在二棱期停留,低温(0~2℃)处理20d和30d能分别满足半冬性基因型和冬性基因型幼穗分化对低温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特征特性1.早中晚兼用在广东作早稻全生育期约128天,作晚稻约115天;中稻区比汕优63早2~5天。2.具有高产株型叶片厚直、色青翠,前期早生早长,后期青枝腊黄,熟色佳,茎叶形态、结构协调理想;根系发达,伸长速度快,分布深广,活力强,不早衰,对该品种根系研究发现,移植后25~40天,根伸长速度最快,每隔7天伸长约15cm,这与其它品种显著不同,分蘖力中等,耐肥抗倒、增肥效应好。3.稳大,稳粒数多,丰产性能突出一般穗长23cm以上,平均德粒数150粒左右;高产栽培,平均德长超过25cm,主德长超过33cm,主德总粒数超过500粒,…  相似文献   

7.
江世华  熊洪 《再生稻》1996,(1):17-20
本文研究了施用促芽肥,发苗肥的配比,喷施激素和二镒割桩与再生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再生稻增施促芽肥,发苗肥有利于有效穗数,实粒数的增加,显著提高单产。2.明确了“九二0”核酸制剂,细胞分裂素喷施的适宜时期,对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率有明显的功效,再生稻具有一定的作用。3.二次割桩较生产上所采用的一次割桩技术,可以起到减轻干旱对再生芽伸长与发苗的影响,再生稻发苗多,有效穗数增加,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以粳型杂交节水抗旱稻旱优8号的亲本沪旱2A和湘晴为研究材料,在幼穗分化初期按照多效唑(MET)、二甲四氯(MCPA)、尿素(N)和磷酸二氢钾(K)的不同施用量设置4组12个处理,研究其对幼穗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MET、MCPA和N处理使双亲的幼穗分化时间延长,抽穗推迟;K处理则相反。随着施用量的增加,MET和MCPA处理使双亲穗全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显著降低,沪旱2A的颖花现存数降低至对照的84.21%和82.73%,湘晴则降低至对照的86.15%和78.88%;N2处理中,双亲穗全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颖花现存数显著增加,颖花现存数为对照的110.19%(沪旱2A)和108.49%(湘晴)。高浓度的K处理对枝梗和颖花分化的效应和N处理相同。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播栽方式下杂交籼稻幼穗分化期茎秆和幼穗生长的规律及差异以进一步明确不同播栽方式穗粒形成特点,于2014年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机直播、机插和手插3种播栽方式下2个不同穗粒型杂交籼稻组合[宜香优2115(中穗型)和F优498(大穗型)]的穗分化期茎秆和幼穗生长规律和穗粒形成特点,并分析了幼穗分化期气象因素与幼穗和茎秆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基部向上第1至第3伸长节间长度分别在抽穗前20d、16d、12d后趋于稳定,故基部第1、2节间的降长增粗应在抽穗前16d之前;穗干质量和穗茎比在抽穗前12d后迅速增加。2)从抽穗前16d开始至抽穗期,穗茎干重比与多数枝梗和颖花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与茎秆竞争同化物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穗粒形成。3)机插穗分化中后期穗茎干质量比较高,且抽穗期穗干质量显著高于手插和机直播,有利于提高其每穗粒数,且机插拔节后群体生长率及单茎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高,粒叶比高于机直播,较机直播更利于粒重的提高和穗长及着粒数的增加;大穗型品种F优498抽穗期穗干质量显著高于中穗型品种宜香优2115,且穗分化后期穗茎干质量比高于宜香优2115,是其每穗粒数高的重要原因;F优498穗部着粒较密,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及粒叶比利于大穗的形成。4)机插全生育期最长,机直播最短,且机插穗分化期历时较长,穗分化期积温和日照时数较高,为穗粒形成提供了较好的温光条件;茎秆长度和干质量及穗长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大,孕穗前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积温有利于茎秆和幼穗伸长及茎秆的物质充实。生产上应针对不同播栽方式及品种的生育进程差异,适时采取措施调节茎秆和幼穗生长及物质分配,在培育壮秆的基础上提高穗分化期穗茎比以达到增粒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地膜冬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和主要农艺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地膜覆盖和露地冬小麦幼穗分化进程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表明,①地膜覆盖和不同密度对适期播种的冬小麦幼穗分化的进程无明显影响。在同期播种下,地膜和露地小麦幼穗分化的各时期基本同步,幼穗分化时期和全生育期相差仅2~3d;②地膜小麦比露地小麦分化的小穗数、小花数多1.2%和1.9%,处在同一分化时期的生长锥显得粗壮,富有活力;③在适期播种时,地膜小麦比露地小麦多分化1个叶片,所以幼穗分化始期的叶龄数较高;④地膜覆盖对小麦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都十分有利,尤其是对粒叶组叶面积、干重、上部节间生长有利;⑤不同密度对地膜和露地小麦的影响趋势一致,分化的小穗数和小花数都随密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1.
用简单相关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大麦品种间杂交获得的12个世工的15个生育期和经济性状进行分析。验证了大麦幼穗人发化开始比小麦早的观点,提出了拨节-孕穗是有效分蘖的关键时期。各经济性状间相对关系数也得到分析,为大麦栽培和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从7份半矮秆品种8/高秆品种的B7F2中分离的高矮秆近等基因系,sdl基因抑制了节间伸长,从基部到倒第1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的38.2%、26.0%、40.8%、71.1%和92.6%,缩短程度逐步减轻。sdl基因还可促进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的提高而使矮秆类型的产量潜力高于高秆类型,但sdl工基因并不影响抽穗天数、每穗粒数和干粒重。对sdl基因的多效性以及秆高和穗数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红麻品种进行自然条件下的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红麻花芽分化按顺序经历六个明显的分化时期;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从花芽分化开始到现蕾约经历10-20天,供试四个材料中有早、中、晚熟品种各一个,其感光性较强,但各自对日长反应有明显差异;即早熟品种则需要在日长短于13hr的条件下才能逐渐进入花芽分化。晚熟品种则需要在日长短于13hr的条件下才能逐渐进入花芽分化。中熟品种在经历一定天数的14hr日长后也可进入花牙分化;QQ1进入花芽分化只呈现与温度相关,而与日长无关,是一个感光性相对较弱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光周期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育性转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人工控制光周期和控制光温条件下,研究了光周期和短日适温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育性转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S-8的雄性育性受光周期的影响,表现为10 ̄11h短光照下雄性不育,花粉败育率为100.0%,自交结实率为0.0%,在12 ̄13h长光照下可育。ES-8存在两个光周期敏感期,最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为雌雄芯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次敏感期约在药隔形成期至四发体形成期。孕穗至结实期的短日适温和  相似文献   

15.
光周期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育性转换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控制光周期和控制光温条件下,研究了光周期和短日适温对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8育性转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S-8的雄性育性受光周期的影响,表现为10~11h短光照下雄性不育,花粉败育率为100.0%;自交结实率为0.0%;在12~13h长光照下可育。ES-8存在两个光周期敏感期,最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次敏感期约在药隔形成期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至结实期的短日(10h)适温(16/12℃昼温/夜温)处理结果表明,温度对育性的影响很小,雄性仍表现不育。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的试验观察表明,在无旱的春夏,对甘蔗喷施3次“旱地龙”,能促进甘蔗伸长,增粗,至2001年11月12日,株高比对照增加6.82%,总伸长量比对照增加8.5%,甘蔗产量提高了12.31%,666.7m^2含糖量比对照提高15.48%,起到了“有旱抗旱,无旱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葛秀秀  杨桂荣 《大豆科学》2000,19(2):105-110
1991-1996年以43个综合表现良好的亲本配制的二交、四交、八交、十六交组合为材料,比较了组合后代农艺性状的平均数和变异性表现及选择效果,以探讨不同亲本数杂交对后代的遗传变异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亲本数较多的杂交组合后代性状的变异性大于亲本数较少的杂交组合后代相应性状的变异性。这说明,增加杂交组合的亲本数有增加后代变异的趋势。遗传相对简单的性状这种趋势越明显。除二交各性状的平均数较小外,其它不  相似文献   

18.
水稻叶挺长发育动态的QTL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条件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籼型品种IR64和粳型品种Azucena为亲本的DH群体,对不同时期的叶挺伸长动态进行了QTL定位。检测到各时期影响叶挺长的非条件QTLs。随着叶挺的伸长,解释叶挺表型变异的所有非条件QTLs贡献率逐渐增加,到测定末期QTL的贡献率达到90.0%。条件QTL分析表明,Hls 1-2、Hls 3-3、Hls 2和Hls 4等位点的基因表达,在8月18日至9月7日和9月7日至9月17日两个时段较为活跃,与DH群体的拔节盛期和抽穗盛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基因型及播期效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71个不同基因型水稻为材料,通过大田条件下的分期播种,于齐穗期考查了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有关指标,分析了各指标的基因型和播期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1)各基因型间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退化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现存二次枝梗数的基因型值和播期效应值差异均显著,且5个指标的差异仅与特定的基因型有关,而与其是否属于杂交组合、常规品种和雄性不育系等类型无关。2)现存一次枝梗数、现存二次枝梗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4个指标的基因型值较大,播期效应值较小;一次枝梗退化数播期效应值较大。3)单穗颖花现存数(即每穗总粒数)与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分化数、现存二次枝梗数呈密切正相关,与一次枝梗退化数相关性小,现存一次枝梗数主要通过改变现存二次枝梗数来影响单穗颖花现存数。另外,还综合分析了供试71个材料单穗颖花现存数的基因型值和播期效应值,并对其大穗潜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棉花胚珠表皮细胞的分化与伸长启动刘继华,杨洪博,曹鸿鸣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1伸长启动时的胚珠表皮细胞棉纤维系由胚珠表皮细胞发育而成,胚珠表皮细胞的分化便是纤维细胞的伸长启动。Ramsey和Berlin(1976)利用透射电镜,对陆地棉品种邓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