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种鲟鱼的临界水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史氏鲟、俄罗期及小体鲟3种鲟科鱼类的生存和摄食水温范围,试验表明,史氏鲟的生存水温0 ̄33℃,摄依水温4 ̄31℃;俄罗斯鲟的生存水温0 ̄33℃,摄食水温3 ̄32℃;小体鲟的生存水温0 ̄32℃,摄食水温3 ̄31℃。  相似文献   

2.
史氏鲟、杂交鲟温流水小水体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鱼类是大型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极珍贵的鱼种,目前全世界已发现鲟鱼25种,其中有8种鲟鱼分布在我国的长江、黑龙江等水系,人工养殖的品种主要有俄罗斯鲟、史氏鲟、杂交鲟、中华鲟、匙吻鲟等。史氏鲟在近3000千米的黑龙江干流均有栖息,多数为定居型种类,有部分为半洄游性鱼类,一般认为其生存温度为1~26℃,但黑龙江鱼类研究所和广东少数单位的养殖驯化表明,史氏鲟在0~33℃仍能存活,摄食水温范围4~31℃〖1〗。每年的5~6月份为史氏鲟的产卵季节,产卵水温为18~26℃。史氏鲟初次性成熟年龄:雌鲟为9~1…  相似文献   

3.
史氏鲟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史氏鲟又称黑龙江鲟 ,属大型淡水鱼类 ,是一种冷水性鱼 ,具广温性 ,生存水温 1— 33℃ ,较适宜的生长水温 15— 2 6℃ ,4℃开始摄食 ,2 8℃均能正常摄食生长。自然界以水生昆虫 ,部分藻类及小杂鱼为食。史氏鲟全身是宝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尤其是鱼卵价值更高 ,有“黑色珍珠”的美誉。但是在我国史氏鲟的来源仅限于自然资源 ,由于近年来对其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 ,使史氏鲟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其自然种群量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值得庆幸的是我国鲟鱼养殖业已悄然兴起 ,鲟鱼养殖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 ,我国的广东、北京…  相似文献   

4.
西伯利亚鲟系底层鱼类,具有半洄游型、河居型及河湖型三种生态种群。自然界中主要摄食底栖动物,也有一定比例的鱼类。驯化后食人工全价配合饲料。对于环境条件有广泛的适应性。生长速度较史氏鲟、俄罗斯鲟慢。肉质较其它鲟鱼高。适宜流水、网箱、大水面和池塘养殖。存活水温0-33℃,较快生长水温16-28℃,  相似文献   

5.
日本Xun实验生态及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Xun的实验生态及摄食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日本Xun的生存水温为3~32℃,耐盐范围6.5~45.5,pH值的适度范围为3.6-10.5,耐干露能力较强,并随气温下降而增强,日本Xun的主要食物依次为甲壳类,硅藻类与绿藻类,摄食强度夜强昼弱,带水充氧运输,摄食能力恢复较快,日本Xun耐饥能力很强,常温(在15~21℃)下,全部死恨时间在50天左右。  相似文献   

6.
对达氏蝗、史氏鲟人工繁殖时通过水流刺激,在水温8~13℃下,以DOS(自行研制)进行2~3次的注射催熟,再注射自制的类固醉激素17α—羟基—20β双羟基孕酮(以下简称17α—20βp);在水温16~18℃利用促黄体家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诱导达氏蝗、史氏鲟排卵,排精。效应时间8~18h,获得催产率100%、受精率和杂交受精率如%的效果。采用全人工饲料开口试验和苗种培育试验,并获得86.7%开口成活率和73.4%的苗种成活率。从而达到提高开口率和成活率的目的。观察鲟鲤鱼摄食、生长与形态发育状况。生长曲线表明:不论是体长还是体重,50日龄前增长缓慢,50~100日龄则速度增长较快。经100d饲养,平均体长达28.3cm,平均体重达69.7g。  相似文献   

7.
表1放养密度、规格与鱼体增重的关系1材料方法2000年8月20日,丽水市水产良种试验场从上海引进全长10~20厘米的史氏鲟和杂交鲟共计100尾进行室内饲养;同年10月28日,又引进全长32~35厘米的史氏鲟和杂交鲟共120尾。饲养池为结构相同的长方形水池,池深1.5米,面积2米2;养殖水体是该场的天然地下温泉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8~19℃,池水呈微流水状态,并有气石充氧。采用手工制作的幼鳗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每天投喂4~5次,试验设12个试验组,每批的史氏鲟和杂交鲟各3组,具体情况详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8.
万辑 《水利渔业》2002,22(3):9-9
史氏鲟属底层冷水性鱼类 ,栖息于沙质水域 ,喜清净水质 ,耐低温 ,适宜生存水温 1~ 33℃ ,生长最佳水温 2 0~2 4℃ ,pH值 7~ 8,适宜溶氧高于 6mg/L ,在水温达到 4℃时开始摄食 ,水温超过 30℃时食欲减退。史氏鲟为肉食性鱼类 ,在自然界鱼苗和鱼种阶段以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食 ,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逐步转为小型鱼、虾为食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 ,经驯化的鲟鱼苗及成鱼均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1 经济价值近几年史氏鲟养殖在我国发展迅猛 ,它具有个体生长速度快、遗传可塑性大、寿命大、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其肌肉部分含有人体必需的 10…  相似文献   

9.
史氏鲟与杂交鲟幼鱼生长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流水条件下,对人工饲料驯化的史氏鲟和杂交鲟幼鱼的生长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经60d饲养,杂交鲟幼鱼平均体重由75g增至1200g,最大个体重1800g,体长420cm;史氏鲟幼鱼平均体重由73g增至682g,最大个体重1200g,体长310cm;本文还就体长与体重关系作了初步分析,并测得杂交鲟幼鱼生长方程为:L杂=4417G04482(r=09604),史氏鲟幼鱼生长方程为:L史=59402G03757(r=09847)。  相似文献   

10.
鳖又称甲鱼,是变温动物,喜欢温暖环境,对水温变化非常敏感。鳖的摄食生长水温范围是20~35℃,以30℃为最适温度。20℃以下食欲降低,15℃便停止摄食,行动呆滞,10~12℃鳖进入休眠状态,这时的鳖便寻找水底较厚的泥沙处潜藏其中不食不动。当水温上升到15℃,鳖苏醒,开始摄食活动;28  相似文献   

11.
彭湛峰 《齐鲁渔业》2008,25(4):39-39
1 黄鳝生长最适水温23—25℃,水温降至10℃时钻泥冬眠水温高于30℃时停止摄食。繁殖水温23~26℃。  相似文献   

12.
史氏鲟原产于黑龙江水域,经驯化可摄食配合饲料,适宜生长水温18~25℃,是我国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贵鱼类,也是优良养殖品种之一。山东省临沂市从2000年开始利用电厂废热水流水养殖史氏鲟,2007年临沂市史氏鲟全人工繁育获得成功,2008年以来年产苗种500余万尾,满足了当地养殖史氏鲟商品鱼的苗种需要,为这种鱼类的大面积推广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水温和盐度对广东鲂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叶星 《水产学报》1998,22(4):322-327
广东鲂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界水温分别是20℃和31,最适水温范围是24-28℃,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水 成负相关关系;水温对胚胎发育速率的影响后期较前期大。胚胎发育的最高临界盐度为11,最适盐度范围成是0-7;一定范围的盐度对广东鲂胚胎发育和孵化出现膜有良好的刺激作用。盐度对胚胎发育速度的影响远不及水温对其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4.
日本蟳实验生态及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的实验生态及摄食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日本的生存水温为3~32℃,耐盐范围6.5~45.5,pH值的适宜范围为3.6~10.5,耐干露能力较强,并随气温下降而增强。日本的主要食物依次为甲壳类、硅藻类与绿藻类,摄食强度夜强昼弱;带水充氧运输,摄食能力恢复较快。日本耐饥能力很强,常温(15~21℃)下,全部死亡时间在5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石鲽仔鱼经11天饲育试验,在—0.5℃、2.8℃、5.3℃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同时,也叙述了在接近海水冰点(_1.8℃)和自然水温(13.6℃)条件下的补充试验情况。_0.5℃试验组,石鲽前期仔鱼依靠自体卵黄营养仍可发育和生长,但当自体卵黄营养耗尽后,则不能摄食,所以不能发育和生长,在2.8℃和5.3℃两个试验组的石鲽仔鱼,都能够正常发育和生长;在0℃—13.6℃水温范围内,石鲽仔鱼平均体长增长率随着水温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其随着水温和发育生长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行动姿态;石鲽仔鱼的生物学零度在0℃附近,其发育符合积温法则  相似文献   

16.
鲟鱼的营养需求与仔鱼投饵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人工养殖的鲟鱼主要是原产于黑龙江的史氏鲟、杂交鲟及引自俄罗斯的优良品种———俄罗斯鲟、闪光鲟和小体鲟。一、鲟鱼的营养要求1.蛋白质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示,不同种类的鲟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比较接近。高首鲟(体重145~300克)的饲料蛋白含量的适宜范围为36.5%~40.5%,最高增重率需求为49.6%,用Bro-kenlinemodel确定,饲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为40.5%±1.6%。西伯利亚鲟(体重22~47克)饲料蛋白质的最适含量为40%±2%,最高增重率需求为49%。史氏鲟仔鲟的饵料中粗蛋白含量以…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鲟鱼产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鲟鱼养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各种规格鲟鱼养殖存塘量约在600万~700万尾(4000吨左右),其各种类所占比例(重量)大致为:史氏鲟35%,杂交鲟25%,中华鲟20%,西伯利亚鲟10%,其他种类10%。养殖的主要区域为广东、湖北、福建和江、浙、沪,其养殖量所占比例大致为:广东25%,湖北25%,福建20%,江、浙、沪15%,其他省市合计15%。鲟鱼为亚冷水性鱼类,生长适宜温度为15~26℃,广东和福建尽管冬季的水温较为适宜,但是一般地表水水温超过26℃长达3~5个月,因此该地区并非鲟…  相似文献   

18.
孙振兴 《齐鲁渔业》2004,21(5):54-55
刺参是寒温带动物,它能生存的水温范围是-1.5~27℃。幼参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5~23℃,水温19℃时,幼参的摄食率为18%.35%。水温不超过20℃时,日摄食量越大,生长越快;超过20℃时,尽管日摄食量仍然较大,但吸收量下降。生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23℃、pH值6.5、溶氧10mg/L、氨氮含量小于0.1mg/L和亚硝酸盐含量小于0.001mg/L的条件下,将恩诺沙星按照0、20、40、60、80和100mg/kg浓度,连续口服给平均体重50.0±5.0g的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及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5d,停药2d后测定其血浆及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力,以期掌握不同恩诺沙星给药浓度下,两种鲟两种组织中SOD活力变化趋势,探讨分析该酶在药物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两种鲟两种组织内均含有一定量的SOD酶,且在对照组及所有给药组肝脏中酶活力均高于血浆中。不同给药浓度下,两种鲟两种组织中SOD活力均先受诱导升高,而后被抑制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40mg/kg浓度组达到最大值。血浆中SOD活力受给药浓度影响较小,起伏较平稳,而小体鲟SOD活力始终高于史氏鲟。肝脏中SOD活力变化较剧烈,在低浓度组(〈40mg/kg)史氏鲟肝脏中SOD活力明显高于小体鲟,而在高给药浓度组(〉40mg/kg)则小体鲟略高于史氏鲟。  相似文献   

20.
康志勇 《齐鲁渔业》2004,21(2):36-36
史氏鲟属鲟形目、鲟科鱼类,是一相当古老的生物类群,因此有“活化石”之称。近年来,随着史氏鲟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史氏鲟的养殖作为一种产业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水泥池循环水精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开展鲟网箱养殖势在必行。鉴于网箱养殖具有产量高、生长快、易于管理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