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同生 《四川草原》1997,(3):4-9,15
对巴什吐格草地自然地理环境、植被分布规律与草场类型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草地是中昆仑山北坡自然环境最好、植被发育最好、放牧地形最好和供水条件最好的典型草场之一。自南向北,草场植被垂直分布十分明显,东、西部植被水平分布亦有较显著差异。根据新疆草地分类系统可划分为:山地荒漠、山地草原化荒漠、山地荒漠草原、山地典型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6类及6个亚类、11个组、14个型。。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典型草原分别是冬春场和夏秋场的主体类型,各占冬春场和夏秋场草地可利用面积的4822%和6671%。结合当地草场实际,提出了草地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牧草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境内4个试验区的牧草种质资源分布及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河西走廊、祁连山区、黄土高原等不同地貌类型的温带典型草原、温带草甸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盐化草甸、沼泽化草甸、温带荒漠等植被型.对不同植被的植物群落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记载,明确了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中各植物种的分布现状.  相似文献   

3.
牦牛是我国高原山地特有的牛种,长年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上寒冷地区,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牛,是我国草原地区进行动物性生产、提供多种畜产品的宝贵资源,是青藏高原牧民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1基本概况大通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是省会西宁市直辖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280  相似文献   

4.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根据490个植被调查样点数据和3种遥感数据集的27个变量,利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模拟出4种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10个气候系统模式在2050年和2070年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裸地)潜在分布结果。同时为保证数据分析的一致性,利用数据对当前高原草地类型也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相比当前高寒草地分布面积,预计在2050年和2070年裸地和高寒草甸面积微弱减少,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面积在微弱增加,高寒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结果在4种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的表现基本一致,研究不仅可以为高寒草地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植被类型相关的数据支持,还可以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的探讨提供部分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昆仑山北坡草原带形成原因、特性与利用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牧场草地处在两组构造方向山脉中央结晶带向南弧形凹曲的两侧肘部,构成巴什吐格山地水热、土壤、植被和草场的特异性和特别的经济性。草原植被发育良好,且呈现广泛连续带状分布,以山地荒漠草原为主,山地典型草原次之,高寒草原很少。草原植被垂直幅度450 ̄650m,东西部山地草原带水平宽幅9 ̄22km。草原带上部中生植物成分增多,而下部草原植被出现旱化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青海省不同海拔和草场类型的5份野生披碱草属(Elymus L.)材料进行农艺学性状和生产性能评价,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筛选育种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采自高寒草原海拔3519m的材料D属上繁型高禾草,早熟(90d),且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可作为饲草型牧草进行选育;采自高寒草原3246m的材料E株型低矮,茎叶分布集中,适口性好,可作为放牧型牧草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缘不同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藏高原东缘4种不同类型草地(高寒草甸、高寒灌丛、沼泽化草甸、山地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4种类型草地土壤表层(0~15 cm)的酶活性均高于其下层土壤(15~30 cm),而且随草地类型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4种类型草地中的变化趋势为沼泽化草甸>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山地草原,酸性磷酸酶活性为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山地草原,脲酶活性在表层为沼泽化草甸>高寒灌丛>山地草原>高寒草甸,下层为山地草原>沼泽化草甸>高寒灌丛>高寒草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据中国昆虫地理区划(马世骏1959),可划分为古北地区的黄淮温带粮棉区,新疆干草原荒漠区,青藏高寒草地荒漠区,内蒙河西干草原区。由于天山山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及沙漠的隔离,在同一区域內又形成不同的生态型。例如黄土高原型,秦岭淮阳山地型,青藏山地草甸型,河西走廊型,天山山地型等。由此可见西北是昆虫相和气  相似文献   

9.
草原毛虫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地上的主要害虫,常分布在海拔3000~5000m凉爽湿润的生态环境中,以莎草科植物为主的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和草甸化草原常常是其频发区和虫源地,在青海省各地均有分布,危害的牧草主要是嵩草、苔草,其次为禾本科、豆科、蔷薇科、菊科牧草的叶尖、茎尖等部位其危害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植被物候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取1982-2005年的GIMMS NDVI遥感数据,采用动态阈值法提取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物候信息,包括植被返青期、枯黄期及生长季长度,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青藏高原从东南向西北,植被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季长度因受到植被返青和枯黄的影响,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2)植被返青期和枯黄期的年际变化整体上呈提前的趋势,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高原地区的植被物候易受到海拔的影响,但存在3400 m的分界线,在3400 m以下,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而在3400 m以上,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4)气象因子是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物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降水相比,植被物候期与温度相关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黄梅  尚占环 《草地学报》2019,27(5):1107-1116
毒草型退化草地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毒草型退化草地的毒草丛生、蔓延及其危害已成为草地利用和畜牧业生产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亦是退化草地治理和植被恢复中不容忽视的研究论题。物理、化学、生物防除是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毒草治理技术。本文以青藏高原藏北棘豆型、祁连山狼毒型、川西北甘南黄帚橐吾型、青海湖海西醉马草型、三江源黑土滩次生毒草型这5类典型的毒草型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综述了青藏高原毒草的基本情况及危害、毒草入侵及扩散机制、青藏高原毒草治理技术,集成了毒草型退化草地恢复技术,以期使毒草的生态地位和经济价值被重视,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植物群落特征是评价高原鼢鼠裸露鼠丘植被自然恢复的重要内容。以甘肃碌曲和夏河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原鼢鼠鼠丘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特征。结果表明,碌曲调查区和夏河调查区的植被盖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总生物量、多年生禾草,莎草科和多年生杂草类的生物量均随高原鼢鼠鼠丘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加,1、2年生植物生物量随鼠丘恢复年限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碌曲调查区鼠丘恢复时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均大于夏河调查区。因此高原鼢鼠鼠丘植被随恢复年限增加的变化趋势趋同,但其过程因地点而存在差异,这为青藏高原高原鼢鼠鼠丘植被的自然恢复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工程迹地对植被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广华  陶玲  任珺 《草地学报》2006,14(2):160-164,180
应用植被影响指数分析评价青藏铁路工程迹地对沿线典型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工程迹地影响最大的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其次是高寒荒漠和高寒流石坡稀疏植被,影响较小的是高寒河谷灌丛、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垫状植被;对青藏铁路沿线植被产生毁灭性影响的工程迹地类型为路基工程;产生严重影响的工程迹地类型为取弃土场、桥涵和隧道工程;施工便道、站场和施工营地对各种类型的高原植被产生了一般或轻微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青藏铁路沿线工程迹地的植被恢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面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蒸散发与植被退化的关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MODIS16A2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及其14 个子流域蒸散发的时空格局,同时选用MODIS NDVI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进而识别青藏高原植被退化梯度和植被变化区,以此探究2001—2020 年青藏高原不同退化梯度和不同植被变化区蒸散发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1—2020 年青藏高原蒸散发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中部低,东南高的态势,14 个子流域中羌塘高原区的蒸散发最高,黄河流域的蒸散发最低,同时大部分地区蒸散发未来将呈现下降趋势。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中灌木的蒸散发最高,其次是森林和草地。2001—2020 年青藏高原植被退化不断减弱,各退化区蒸散发的均值排序为:未退化区>轻度退化区>极重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青藏高原植被恢复区集中在青海湖和柴达木盆地周边区域且植被恢复区面积高于植被恶化区,各植被变化区的年均蒸散发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呈植被恢复区>植被不变区>植被恶化区。识别青藏高原植被退化梯度及植被蒸散发的时空特征能为当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高寒植被退化的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鼠兔作为青藏高原上广泛分布的小型穴居植食性哺乳动物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植食性特点和挖掘活动对高寒草地植被、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利弊还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认为,高原鼠兔可提高栖息地植被的丰度;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捕食者提供食物资源,也为许多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其挖掘活动会对土壤产生扰动,增加土壤的渗透力和含水量,促进物质循环。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高原鼠兔会破坏植物根系和土壤结构,加快土壤的侵蚀速度,降低栖息地的植被质量,并且和家畜争夺食物资源等。过去,高原鼠兔一直被作为草原"鼠害"的元凶,遭到人类大规模捕杀,造成种群数量大幅降低。在高原鼠兔对生态系统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应更加谨慎地制定和实施高原鼠兔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草原是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黄土高原草原与欧亚地带性草原的关系尚未阐明。本研究将黄土高原地带性草原种子植物区系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建立了黄土高原草原种子植物名录,采用植物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黄土高原草原和内蒙古高原草原植物区系的相似性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草原与内蒙古高原草原种子植物区系在科属水平上的区系相似度较高,但种水平的区系相似性较低。区系的地理成分有较大差异,且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黄土高原草原植物区系中东亚成分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垂直地带性对黄土高原草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适宜草原发生的环境条件使得黄土高原表现出大面积的温带草原景观,但黄土高原草原应区别于欧亚草原的地带性植被。  相似文献   

17.
对分布于甘肃天祝草原的鹅观草属种质资源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分布有11种1变种.同时还发现不仅其模式标本均采自我国,而且所有种均属我国特有种,其中大都为青藏高原特有种.  相似文献   

18.
将高原鼠兔的日常行为划分为采食、警戒、嬉戏和洞内滞留4个类型,选取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3个代表性指标反映草地植被性状的变化,探讨了植被性状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行为模式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增加可导致高原鼠兔洞内滞留和警戒时间增加,采食和嬉戏时间减少;高原鼠兔的某些行为对植被性状各主要指标变化应对反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或临界范围,在此临界点或临界范围之前和之后,高原鼠兔对植被环境的感受会发生质的改变;采食时间与洞内滞留时间的比值(G/H)越小,表明植被环境的胁迫压力越大,反之则越小;植被高度对高原鼠兔生境的影响力大于盖度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恢复中土壤水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亚飞  樊军  贾沐霖 《草地学报》2016,24(2):344-350
针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地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六道沟小流域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和土壤垂直剖面含水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紫花苜蓿地(12,15,17,21,26,41 a)、荒草地(15,32,41 a)、弃耕地(12,21,41 a)、杏树地(14 a)的土壤储水量和土壤垂直剖面含水量特征。结果表明:4种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储水量的大小顺序为弃耕地 > 荒草地 > 杏树地 > 苜蓿地;苜蓿地、弃耕地0~200 cm储水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少,而荒草地的储水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却持续减少。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方式是该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生长年限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The seroprevalence of Brucella infection in yaks was surveyed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 in 2010. A total of 621 serum samples was collected from six counties and were tested by serum agglutina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6 (9%) of the samples were positive for Brucella.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indicate that brucellosis is common in yak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