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土高原草原是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黄土高原草原与欧亚地带性草原的关系尚未阐明。本研究将黄土高原地带性草原种子植物区系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建立了黄土高原草原种子植物名录,采用植物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黄土高原草原和内蒙古高原草原植物区系的相似性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草原与内蒙古高原草原种子植物区系在科属水平上的区系相似度较高,但种水平的区系相似性较低。区系的地理成分有较大差异,且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黄土高原草原植物区系中东亚成分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垂直地带性对黄土高原草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适宜草原发生的环境条件使得黄土高原表现出大面积的温带草原景观,但黄土高原草原应区别于欧亚草原的地带性植被。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草原是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黄土高原草原与欧亚地带性草原的关系尚未阐明。本研究将黄土高原地带性草原种子植物区系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建立了黄土高原草原种子植物名录,采用植物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黄土高原草原和内蒙古高原草原植物区系的相似性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草原与内蒙古高原草原种子植物区系在科属水平上的区系相似度较高,但种水平的区系相似性较低。区系的地理成分有较大差异,且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黄土高原草原植物区系中东亚成分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垂直地带性对黄土高原草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适宜草原发生的环境条件使得黄土高原表现出大面积的温带草原景观,但黄土高原草原应区别于欧亚草原的地带性植被。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青海省贵南县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评估了富含乳酸菌和醋酸杆菌的微生物菌肥在不同的添加梯度(150 mL·m-2,200 mL·m-2和250 mL·m-2)下对高寒退化草甸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地上植被的生物量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的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施用量为200 mL·m-2的处理,分别为192.32 g·m-2(2017年),191.76 g·m-2(2018年)和202.68 g·m-2(2019年),菌肥施用处理第三年的地上植被生物量比对照高184.24%;土壤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在0~10 cm土壤表层中均在施用量为200 mL·m-2处理达到最大,在10~20 cm土层中,TOC和TN在菌肥施用量为250 mL·m-2时增加至37.49 g·kg-1和3.32 g·kg-1;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微生物菌肥施用前两年显著增加而后下降,而硝态氮含量在施用第三年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随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的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结果表明富含乳酸菌和醋酸杆菌的微生物菌肥在退化高寒草地修复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可能会改善毗邻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的流动,加快退化草地的修复。本研究分析了建造人工湖泊后3年内(2014–2016年)湖泊毗邻的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含水量及碳、氮含量在不同湖距(10、60、100、150、250和600 m)上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建湖3年这个短时期内,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形成了近湖效应,即近湖区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高。轻度、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含水量在建湖3年后差异性被削弱。上层土壤(0–10 cm)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于下层土壤(10–20 cm),重度退化草地养分低于轻度退化草地。2016年,距湖150 m处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重度退化草地(2.03 g·kg–1)小于轻度退化草地(2.78 g·kg–1)。2016年重度退化草地土壤距湖10、60、150和250 m处的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0%、44%、48%和54%;轻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仅在距湖10 m处随年际的推移而增加了53%。综上,人工湖影响毗邻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流动,尤其在距离上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湖泊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组成,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环境的生态效应。以毗邻人工湖的持续放牧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评估人工湖泊对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改善退化草地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毗邻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对人工湖在距离和深度上产生不同的响应。土壤含水量在距离上随着离湖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0~10cm土层含水量从距湖10~600 m,降幅分别达到50%(2014年)、48%(2015年)和58%(2016年)。土壤pH则表现相反的趋势。土壤电导率(EC)在距离上先升高,在距湖100m处达到最大后降低。土壤水分、pH和距离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在0~10cm土层相关系数分别达到70%和50%。2)在建成湖的3年(2014-2016年)间,表层(0~10cm)土壤随着建湖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其中距湖10 m处,2016年相对2014年降低了59%。下层土壤(特别是20~40cm土层)随着建湖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升高,说明土壤盐分自建湖后从表层向下层运移。上层土壤的pH在年际间有显著的降低趋势。综上所述,表明在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后对退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状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湖泊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组成,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环境的生态效应。以毗邻人工湖的持续放牧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评估人工湖泊对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改善退化草地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 1) 毗邻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对人工湖在距离和深度上产生不同的响应。土壤含水量在距离上随着离湖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0~10 cm土层含水量从距湖10~600 m,降幅分别达到50%(2014年)、48%(2015年)和58%(2016年)。土壤pH则表现相反的趋势。土壤电导率(EC)在距离上先升高,在距湖100 m处达到最大后降低。土壤水分、pH和距离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在0~10 cm土层相关系数分别达到70%和50%。2) 在建成湖的3年(2014-2016年)间,表层(0~10 cm)土壤随着建湖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其中距湖10 m处,2016年相对2014年降低了59%。下层土壤(特别是20~40 cm土层)随着建湖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升高,说明土壤盐分自建湖后从表层向下层运移。上层土壤的pH在年际间有显著的降低趋势。综上所述,表明在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后对退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状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可以使人工湖泊与毗邻退化草地形成近湿地生态系统,从而可能改善毗邻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积极影响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的流动,加快退化草地的修复。本研究分析了人为建造人工湖泊后3年内(2014年、2015年、2016年)湖泊毗邻的退化草地土壤碳氮磷在离湖距离(10 m、60 m、100 m、150 m、250 m、600 m)上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如下:距离上,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在上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中与距离有显著(P<0.05)的线性关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在建湖3年这个短时期内,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形成了一个近湖效应,即靠近湖的养分含量高。年际间,自建湖后土壤全磷随着年数的增加在各个土层均显著降低。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在建湖初期2014年在距离上特异性较大,经过建湖3年后,2016年时在距离上的特异性减弱。这些结果表明,人工湖影响毗邻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流动,尤其在距离上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建湖对毗邻退化草地的养分产生一定的影响,表明人工湖对放牧草地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人工湖泊毗邻的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人工湖对放牧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特征的影响,为放牧草地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湖距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呈降低趋势,土壤电导率(EC)值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在0~10cm土层最高,并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pH在不同土层间无明显差异。在建湖3年后,距湖区较远的表层土壤含水量高于相同距离下建湖初期的。距湖越近,植被生长状况越好,其生物量、盖度、多样性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自由牧马对草甸草地群落结构及牧草品质的影响,在新疆昭苏夏马场设置放牧试验,采用控制笼进行对照,分析了2013-2015年草地群落结构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羊茅(Festuca ovina)等一些马喜食的禾本科牧草的相对密度降低,狼毒(Euphorbia fischeriana)、龙胆(Gentiana scabra)等一些毒性植物和马不食植物的相对密度升高,但主要优势植物变化不大;(2)在3年夏场放牧中,草甸草地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维持在0.74~0.81;不同植物种类重要值变化趋势不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龙胆在群落中重要值增加,而细果苔草(Carex stenocarpa)和羊茅的重要值显著降低;(3)牧草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粗蛋白(CP)含量随着放牧年限的增加从13.4%下降到11.3%,仍可达到马对粗蛋白含量(8%)的基本要求。由试验可知:目前的放牧强度(5匹马·ha-1)基本维持了草地的可持续性,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牧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在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可以使人工湖泊与毗邻退化草地形成近湿地生态系统,从而可能改善毗邻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积极影响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的流动,加快退化草地的修复。本研究分析了人为建造人工湖泊后3年内(2014年、2015年、2016年)湖泊毗邻的退化草地土壤碳氮磷在离湖距离(10m、60m、100m、150m、250m、600m)上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如下:距离上,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在上层土壤(0~10cm和10~20cm)中与距离有显著(P<0.05)的线性关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在建湖3年这个短时期内,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形成了一个近湖效应,即靠近湖的养分含量高。年际间,自建湖后土壤全磷随着年数的增加在各个土层均显著降低。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在建湖初期2014年在距离上特异性较大,经过建湖3年后,2016年时在距离上的特异性减弱。这些结果表明,人工湖影响毗邻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流动,尤其在距离上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建湖对毗邻退化草地的养分产生一定的影响,表明人工湖对放牧草地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