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供试的梨属植物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梨属植物花粉形态有其共同特征,而不同种和品种间在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和纹饰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花粉粒大小及纹饰特征来看,苹果梨花粉粒性状独特,但纹饰特征上还是与白梨系统的鸭梨更相似;朝鲜洋梨具有西洋梨系统和砂梨系统的血缘;身不知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西洋梨系统的血缘;南果梨应归属于秋子梨系统。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内蒙古荒漠地区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这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各异,主要反映在花粉粒的形状、大小、萌发器官及表面纹饰等几个方面。由此可见,花粉粒表面性状特征主要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因此,花粉粒的形态特征完全可以做为植物分类、鉴定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芍药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品种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芍药常见的 7个类型共 15个品种的花粉大小、形态、表面纹饰等特征进行了显微结构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之间花粉粒外壁纹饰的细微结构是一致的,不同品种之间花粉粒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同一类型不同花色品种的花粉表面纹饰演化趋势与花色进化顺序基本一致;不同类型之间花粉纹饰与花型无相关性,花型演化顺序与其花粉纹饰的演化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梨4个杂交组合F_1代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其花粉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梨花粉粒多为长球形,孢壁具条纹状纹饰,间有孔穴。不同年份,亲本及其杂种的花粉形态基本相似。杂种花粉的极轴和赤轴保持相对一致,其比值接近中亲值,是一个较稳定的性状。杂种花粉粒形状与亲本相似,说明花粉粒形状的遗传传递力较强。杂种多数孢壁纹饰和亲本相似,证明孢壁纹饰可以传递给后代,可作为梨属植物分类的参考。杂种花粉形态也出现新的特征,因此尚需结合植物形状特征,经济性状等多方面研究才能正确判断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5.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17种常见菊科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粒均为辐射对称,大多为近球形-长球形,萌发孔均为三孔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分析,17种菊科植物花粉类型可分为4大类:①花粉形态以粗大网状纹饰为主要特征,以黄鹤菜、苦荬菜、雷山假福王草、假福王草植物为代表;②花粉形态以刺尖、刺密、刺长为主要特征,以向日葵族的白花鬼针草、牛膝菊、豨莶、狼杷草最为明显;③花粉形态以刺基部大、刺较钝为主要特征,以蒲儿根、千里光、东风草和马兰为代表;④花粉形态以刺稀疏、较短、刺上下均匀为特征,以南川斑鸠菊、鳢肠、野茼蒿、鼠麯草为代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有这样较好的对应关系,花粉形态相似的植物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族属.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以内蒙古荒漠地区6处珍稀濒危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这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各异,主要反映在花粉粒的形态、大小、萌发器官及表面纹饰等几个方面,由此可见,花粉粒表面性状特征主要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因此,在粉粒的形态特征完全可以做为植物分类,鉴定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猪毛菜属3组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观察的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相似程度很高,其形态均为球形,以单粒形式存在,萌发孔数量为18~38个,孔圆形或近圆形,均匀分布,外壁纹饰为不同形状的突起.种间花粉形态区别于花粉粒的大小,萌发孔的数量,花粉外壁纹饰的类型及突起密度.同时,研究从孢粉学角度初步分析了该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孢粉学特征揭示的系统演化关系与前人基于外部形态特征建立的猪毛菜属分组演化系统相一致,此外,还对五种植物的花粉萌发孔数量与其系统进化地位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毛乌素沙地南缘榆林沙区的黑沙蒿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显微技术,对其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结果表明,黑沙蒿花粉粒属单粒小型花粉,具有蒿属植物花粉的共性特征,属于较为进化物种的花粉形态,同时其花粉粒二型性特征亦比较突出。长球形和圆球形2种形态不同的花粉粒,同时存在于同一花药中,长球形花粉粒极轴长(P)23.43(20.10~24.91)μm,赤道(E)轴长16.93(15.81~17.32)μm,P/E=1.38,极轴与赤道轴长度差异显著(P<0.05),赤道面观椭圆形;圆球形花粉粒极轴与赤道轴近等长,极轴长17.56(16.11~18.43)μm,赤道轴长17.10(15.99~18.01)μm,P/E=1.03,极轴与赤道轴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赤道面观圆球形;经T检验,2种形态花粉粒的极轴与赤道轴长度比值P/E,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2种形态花粉萌发器官都具3孔沟,但长球形花粉的沟深而细长,边缘整齐光滑,内孔深陷,沟间稍窄,极区面积较小;圆球形花粉的沟较浅较短,沟缘粗糙,内孔外突,沟间较宽,极区面积较大;外壁表面纹饰都为退化小刺与颗粒状纹饰的组合,但刺的分布、基部大小及刺间颗粒的大小和排列等有所差异。样本中长球形花粉粒占比为64.1%,圆球形花粉粒占比为35.9%。  相似文献   

9.
香花槐与刺槐花粉形态的电镜观察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SEM技术,对香花槐的花粉形态进行电镜扫描观察,根据花粉的形态、大小及外壁纹饰等超微结构,鉴证花粉的类型.发现花粉粒呈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3条萌发沟,萌发沟附近具萌发孔,外壁纹饰为桔皮状.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植物花粉数量大,形态特征具有遗传性.一般认为,同属的植物花粉,其形态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同一属的共同点.从花粉资料显示,香花槐和刺槐花粉在形态上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可能属于同一个属,这一论断有待于香花槐的细胞学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8个长寿花栽培品种进行花粉形态观察,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长寿花栽培品种的花粉粒形态相似,花粉粒呈圆球形或近球形。花粉外壁表面有不规则网纹和细密网纹2种类型。多萌发沟宽而浅,沿极轴方向逐渐变窄,赤道处最宽;极轴方向4条萌发沟呈十字对称分布;萌发沟内有瘤状突起,且突起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褶皱。本研究旨在为伽蓝菜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重力法研究典型天气情况下城市郊区空气中藜科植物花粉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00—12:00是1d内藜科花粉密度较高的时段,主要是由植物的生理散粉作用所引起的。16:00至凌晨4:00藜科花粉密度较低且无明显变化。藜科花粉在距地表1.0和1.5m高度分布较多,地表次之,3m以上随高度增加花粉密度降低。垂直分布差异主要表现在上午散粉时段,14:00之后逐渐均匀。气象要素变化影响藜科花粉密度的日变化规律。中午前后频繁的气流扰动可以造成距地表3m以下高度藜科花粉密度的小范围升高。不同样地之间,受藜科植物的分布情况影响,花粉的时空变化存在一定差异。藜科植物分布较少的样地内花粉的高峰期延后,垂直分布差异减弱,1.5m以下的花粉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   

12.
蜡梅科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光学显微镜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蜡梅科Calycanthaceae7种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本科花粉至少有下列3种不同类型:(1)花粉具穴状纹饰,亦道面观呈长方形,中央部位不扩大,如美国蜡梅,或中央部位扩大,如夏蜡梅和西南蜡梅;(2)花粉具蠕虫状纹饰,赤道面观呈长方形或近圆形,如蜡梅、柳叶蜡梅和突托蜡梅;(3)花粉具瘤状纹饰,赤道面观呈长圆形,如浙江蜡梅。并与蔷薇目Rosales、樟目Laurales和毛茛目尽anunculales内各科花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本科花粉为独特类型,仅相似于Atherospermataceae,在被子植物花粉中罕见。Idiospermum应隶属于蜡梅科。仅从花粉形态提不出夏蜡梅成立新属Sinocalycanthus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87年和1990年,在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山对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的开花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三个人工林群体间、个体间的开花量、花粉发芽率等性状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华山松花粉发芽特点与落叶松(Larix sibirica)和花旗松(Pseudotsnga menxiesii)的花粉发芽特点不相似。花粉在一般的蔗糖琼脂培养基上发芽得很好。此外,对华山松的良种选育问题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花粉发育及雄性不育发生的机理,根据编码果胶甲酯酶的白菜雄性不育相关基因BcMF3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从普通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communis,syn.B.rapa ssp.chinensis var.communis)花蕾cDNA中扩增出458 bp的片断,构建BcMF3的反义RNA植物表达栽体,然后转化菜心(B.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研究发现,31.3%菜心转基因植株花粉表现出畸形,而且只有部分花粉具有活力,花粉离体萌发率降低为31.6%,其花药果胶甲酯酶活性降低了12.8%.上述结果表明BcMF3基因与普通白菜和菜心等白菜植物的花粉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玉米雄性不育系晋玉1A的选育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方法确定晋玉1A的雄性不育类型,鉴定玉米种质资源对该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并测定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为应用晋玉1A雄性不育系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海南乐东、山西晋中、忻州和运城,调查晋玉1A连续3年田间的育性;对晋玉1A与郑58的雄花、花药、花粉进行观察比较;对晋玉1A与昌7-2杂交F1代的花粉进行I2-KI染色观察;用专性PCR方法对晋玉1A的不育类型进行鉴定;以晋玉1A作母本,与158个自交系进行测配,对F1代进行田间育性调查,以筛查与之适配的恢复系与保持系;对以晋玉1A配制的可育杂交种F2代群体和BC1群体,进行育性调查;对晋玉1A及郑58与10个玉米自交系杂交F1代的籽粒产量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晋玉1A在以上4个地点,连续3年的田间不育性状保持稳定。晋玉1A与郑58的雄花外形相似,但其颖壳不开裂,花药不外露,无花粉散出。I2-KI染色表明,晋玉1A的花粉完全败育。对晋玉1A与昌7-2杂交F1代植株花粉的显微观察表明,64.4%的花粉粒能够被I2-KI正常染色,35.6%花粉粒败育,说明该不育系属于配子体不育类型。经专性PCR鉴定,晋玉1A和昌7-2的细胞质都属于S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类型。昌7-2核基因组携带恢复基因,掩盖了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表型。郑用琏等设计的专性鉴定引物特异性更强。在以晋玉1A作母本进行测配的158个自交系中,鉴定出96个保持类型,47个恢复类型和15个半恢复类型。在以晋玉1A配制的可育杂交种F2代群体中,存在3.1%—8.7%的不育株,表明恢复系中存在微效恢复基因。晋玉1A和郑58分别与10个自交系配制的同父异母杂交种之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对这些杂交种F1代配合力分析表明,晋玉1A的一般配合力略高于郑58。【结论】晋玉1A属于S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其不育性状稳定,花粉完全败育,在现有玉米种质资源中有一定量的恢复与保持类型材料。它与昌7-2杂交的F1代植株能够产生正常雄穗并散出可育花粉。微效恢复基因的存在使得花粉可染率向可育方向偏移,并导致F2群体中出现不育株。用晋玉1A和郑58分别与相同父本配制的杂交种间的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晋玉1A的一般配合力比郑58略高,可以在玉米杂交种选配中使用,也可用于转育新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普通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communis)雄性不育相关基因BcMF4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从普通白菜花蕾cDNA中扩增出607 bp的片断,然后将该片段连接至双元载体pBI12l中,得到反义RNA植物表达载体并导入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通过组织培养途径转化菜心(B.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得到了12株转基因植株,其中5株的43.7%的花粉为缩小空瘪畸形,29.6%的花粉缺乏生活力,而且其花粉离体萌发率降低至24.7%.结果表明,反义RNA技术沉默BcMF4基因导致了菜心转基因植株的部分花粉发育不良,BcMF4基因在普通白菜和菜心等花粉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豆光敏雄性不育株88-428BY-827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长光照条件下的大豆光敏雄性不育88-428BY的雄性可育株为对照,对其短光照条件下的雄性不育株进行了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结果表明,88-428BY-827雄性不育株花粉败育在发育各个时期都发生。88-428BY-827雄性不育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的行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异常现象:联会异常、单价体、三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粘连、染色体桥、染色体不均等分离等;单核小孢子阶段小孢子饱满、细胞核内染色体明显且超出正常的染色体数目;少数小孢子的萌发孔为4个;成熟的花粉粒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甚至形  相似文献   

18.
The origin of Indian corn remains controversial. Its closest wild relative is teosinte, with which it hybridizes freely to produce fertile progeny. Teosinte ears are smaller and simpler than those of corn. Searches for a more likely living ancestor have failed, but nine of its assumed pollen grains have been recovered in deep drillcore samples obtained from a stratum of soil under Mexico City, which is believed to antedate man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These nine largest grains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pollen of modern corn. It has been assumed to be that of a postulated wild corn other than that of teosinte, but this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pollen grains are those of a tetraploid teosinte-producing pollen with two sets of chromosomes. This likelihood has been examined by treating modern teosinte plants with colchicine, which induces tetraploidy. The result has been many teosinte pollen grains indistinguishable in size from modern corn. In interpreting thrs outcome it is important also to know that heat treatment of corn and other plants induces polyploidy, and that the deep drill-core pollen was recovered in a stratum of volcanic clay indicating the high temperature known to favor doubling of corn pollen volumes.  相似文献   

19.
中国榆科花粉形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国内榆科中7属22种花粉,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榆科花粉形态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萌发孔和外壁纹饰作为分科、分属、分种的重要依据。榆科花粉形态的研究,为榆科的分类提供孢粉学方面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虫媒花与风媒花花粉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虫媒花与风媒花花粉形态上的差异,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多种虫媒花与风媒花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虫媒花的花粉形状倾向于长球形,个体普遍比风媒花大;其外壁较粗糙,一级雕纹深刻,大多具次级雕纹。有些虫媒花的花粉具有刺状或疣状突起,有的植物(杜鹃)花粉的外壁具有粘丝。而风媒花中除了具气囊的松型花粉较大外,花粉个体普遍比较小,形状倾向于球形;其外壁比较光滑,一级雕纹大多较浅,为微弱或模糊的细网状或细颗粒状雕纹,基本上无明显的次级雕纹。因此.花粉形态的特征使虫媒花花粉有利于粘附在昆虫身体上传播。而使风媒花的花粉有利于逸散到空气中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