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对福建武夷山疑似野生干巴菌的子实体,标本编号GB-WYS,进行形态和分子鉴定.ITS-5.8S rDNA扩增测序,获得656 bp核酸片段,与GenBank中产自云南的干巴菌同源比对分析,同源性达91%~9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GB-WYS与云南干巴菌以及干巴菌模式标本同属于一大的分支,又产生一定分化.结合形态特征、分子鉴定及生境特点将GB-WYS鉴定为干巴菌,并推断由于地理隔离,GB-WYS与云南的干巴菌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这是我国云南省之外罕见报道的野生干巴菌的新分布,扩大了干巴菌的生境范围,为其生态研究、保护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云南优特野生食用菌——干巴菌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云南优特野生食用菌--干巴菌主要分布,加工地区的实际调查研究,讨论了干巴菌在省内的分布,资源量,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  相似文献   

3.
干巴菌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境内部分地区干巴菌的野外生态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干巴菌子实体一般出现在海拔800-2200m内的云南松林、含有云南松的针阔叶混交林和思茅松林下,有时也出现在滇油杉林或杉木林下;群落内的松科植物多为中龄树或幼龄树,很少为成年大树;土壤母岩常为紫色沙岩,少量为玄武岩;土壤贫瘠,腐质层薄,常为红壤,少量为黄沙壤;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及荫蔽度对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形成有一定影响;生长在不同生境中的子实体在形态上有一定差异。对干巴菌生态学特性的了解有助于对它进行人工促繁及宜林地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配制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接种干巴菌菌种,研究不同配方碳源、氮源培养基对干巴菌母种、栽培种菌丝长势、生长速度、满袋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巴菌母种培养基用松针水配制,栽培种培养基中添加40%的松针,其菌丝生长速度均较快。干巴菌母种培养基菌丝最适合的主要碳源是马铃薯,菌丝生长速度最快(4.53mm/d),最适合的主要氮源是蛋白胨与酵母粉1:1的混合物,菌丝生长速度快(5.06mm/d)、菌丝长势强。干巴菌栽培种碳源以糯米最好,生长速度快(5.89mm/d)、菌丝长势强,菌丝满袋时间短(39d);栽培种氮源以麸皮最好,生长速度快(5.75mm/d)、菌丝长势强,菌丝满袋时间短(40d)。  相似文献   

5.
绣球菌(Sparasis Crispa(Wulf)Fr.)为担子菌纲绣球菌科真菌,俗名绣球簟、对花菌、干巴菌、椰菜菌、蜂窝菌、白绣球花,英文名:Easten Cauliflower Mushroom.  相似文献   

6.
干巴菌是云南松林下最常见的菌根食用菌,能够促进云南松生长。对干巴菌进行菌根合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松林下干巴菌生长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对干巴菌生长土壤的有效态微量元素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影响有效态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的因素。结果显示:干巴菌表层生长土壤(0i)、内梅罗综合指数(Pz)均显著高于在土壤深度为10 cmi、Pz。当土壤深度为0-1,均高于临界值;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铁、有效硼的P i平均值分别为12.20、3.23、4.68、23.85、2.29,均大于1;5种有效态微量元素的Pz为23.34。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态微量元素质量分数与pH值不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说明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质量分数较高的原因源于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有机质。各有效态微量元素间也呈极显著相关,表明这5种元素存在着共生的关系。研究确定了适宜干巴菌生长的土壤环境中有效态微量元素质量分数,为研究干巴菌完成“菌根合成”所需土壤环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嫁接后茄子不同生育时期根际黄萎菌数量的变化,明确嫁接后茄子根际黄萎菌数量与抗病性的关系,并研究了嫁接诱导的茄子根际黄萎菌拮抗菌株X631和Z111对土壤黄萎菌数量的降解效果,进而分析了拮抗菌株对黄萎菌菌株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嫁接均降低了茄子不同发育时期土壤黄萎菌数量,且与病情指数变化一致;两拮抗菌株降低了茄子根际黄萎菌数量,降低效果较药剂处理略高;并发现拮抗菌菌株抑制了黄萎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通过抑制黄萎菌孢子的萌发降低了土壤黄萎菌的数量,认为嫁接通过诱导茄子根际拮抗菌产生而降低土壤黄萎菌数量是嫁接茄子抗病增产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西瓜、辣椒、番茄、甜瓜等作物上进行菌克菌应用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32 513.66、51 141.67、53 106.58、31 716.08 kg/hm2,单果重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其中西瓜、甜瓜、糖度较对照有所提高。表明菌克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作物品质,并且增加农户收入,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
近日,云南省保山市各类野生食用菌产量大增,市场上干巴菌、小灰菌、鸡油菌等野生菌应有尽有。今年保山野生菌大丰收,价格不高,正是做菌类生意的好时候,小商贩有时一天能收购各类野生菌数百公斤。收来的野生菌除一部分卖给当地宾馆和酒店外,其他的都卖到别的地区,其中的一部分经二次加工后卖到了超市或销售给大商贩。  相似文献   

10.
秦岭火地塘林区多孔菌区系地理成分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秦岭火地塘林区内的多孔菌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秦岭火地塘多孔菌有93种或变种,隶属于45属。秦岭火地塘多孔菌的优势属是栓菌属,有12种(占12.90%),其次是附毛菌属,有6种(占6.45%),第三是革孔菌属、褐褶菌属、多孔菌属和干酪菌属(各占5.38%)。从种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划分为:广布成分(29.03%)、北温带成分(38.71%)、温带 亚热带、热带成分(13.98%)、热带亚洲 热带美洲成分(6.45%)、东亚 北美间断成分(8.60%)、东亚成分(2.15%)、中国特有成分(1.08%),表现出典型的温带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松口蘑窝是松口蘑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基础。松口蘑窝为多年生并具有自然繁衍能力。它的形成与松林的林龄、林型和土壤生态及其动态变化关系密切。松口蘑窝为多年生并具有自然繁衍能力,选择适宜林地,优化环境系统,营造、培育、医治和保护松口蘑窝可以增加松口蘑窝的数量,延长松口蘑窝的寿命,提高松口蘑窝的质量,促进松茸山的增殖丰产。  相似文献   

12.
北京山区油松林地菌根性食用菌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北京油松林地菌根性食用菌的发生规律以及与林地的依存状况,为松林的持续发展和野生菌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北京山区油松林地发生的菌根食用菌种类、发生时间、发生量与立地条件等进行4年的定位观测和临时调查。【结果】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us rutilus)和点柄粘盖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是油松林地最常发生的2种外生菌根菌,其次为棕灰口蘑(Tricholoma terreum)。 点柄粘盖牛肝菌和血红铆钉菇分布于海拔400—1 100 m,于8—10月发生,多雨年份出菇达到4—5潮,持续时间可达2个月以上。其子实体发生后约5 d散发孢子,天热时 7 d后腐烂。点柄粘盖牛肝菌在春秋雨水较多的年份还发生于夏初和深秋。充足降雨之后,连续3—5 d的高温是子实体大量发生的必要条件。油松林地地下菌塘菌丝密集,地表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结论】血红铆钉菇、点柄粘盖牛肝菌是北京油松林地的优势菌根性食用菌。降雨量、温度等气象因子是决定每年子实体发生时间和当年产量高低的重要因子。不同海拔、不同坡位的油松林地,菌根食用菌发生时间、发生的优势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13.
4U-1400FD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挖掘铲的参数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4U-1400FD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的挖掘铲建立牵引阻力的数学模型,在此模型下分析挖掘铲的铲面倾角、作业速度、挖掘深度、铲体长度等因素对挖掘铲牵引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挖掘铲参数的最佳组合为铲面倾角20°,铲体长度470 mm,铲宽1 400mm.通过田间试验,该挖掘铲的性能符合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振动挖掘式马铃薯收获机设计与试验(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解决我国丘陵山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问题,依据振动减阻收获机理,设计了一种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的振动挖掘式马铃薯收获机。对该收获机振动挖掘装置作业机理和振动铲运动学、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确定了振动铲相关结构和工作参数。以机组前进速度、振动铲振频、振动铲振幅为试验因素,伤薯率和明薯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了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回归方程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并建立了各试验因素与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优化得出最佳因素组合为:机组前进速度0.85 m/s、振动铲振频12 Hz、振动铲振幅14.5 mm、伤薯率1.21%、明薯率98.51%。最佳参数组合下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平均伤薯率1.28%、平均明薯率98.48%,作业性能符合马铃薯收获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烟草种植中小苗膜下移栽的打塘开穴需求,研制了双行打塘机械及配套的自动计数装置,该双行打塘机械由拖拉机悬挂牵引作业时,由地轮驱动作业铁铲交替上下周期运动进行双行打塘作业,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自动计数装置可以实现打塘开穴作业数目的自动计数。田间试验表明,双行打塘机械可达到烟苗移栽所需的开穴作业要求,自动计数装置可精确自动计数打塘开穴数目。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主要野生食用菌中重金属调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调查云南主要野生食用菌中砷(As)、镉(Cd)、汞(Hg)、铅(Pb)的背景值,研究不同种类野生食用菌的重金属富集规律,为野生食用菌食品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25个县采集茶褐牛肝菌(Boletus brunneissimus)、皱皮疣柄牛肝菌(Boletus duriusculus)、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白牛肝菌(Boletus granulatus)、灰褐牛肝菌(Boletus griseus)、华丽牛肝菌(Boletus magnificus)、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梭柄松苞菇(Catathelasma ventricosum)、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鸡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等12种野生食用菌共165个鲜样,分别采用硝酸-高氯酸湿式消解法和高压消解法对As、Cd、Hg、Pb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种类的野生食用菌中As、Cd、Hg、Pb含量存在差异。其中,As平均含量为0.055-0.515mg·kg-1,最高的是松茸,最低的是华丽牛肝菌;Cd平均含量为0.039-1.280mg·kg-1,最高的是鸡菌,最低的是茶褐牛肝菌;Hg平均含量为0.015-0.608mg·kg-1,最高的是美味牛肝菌,最低的是干巴菌;Pb平均含量为0.272-1.782mg·kg-1,最高的是鸡菌,最低的是白牛肝菌。【结论】在这12种食用菌中,不同种类的野生食用菌As、Cd、Hg和Pb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针对马铃薯收获机作业时挖掘部件阻力偏大和挖净率低等问题,基于计算机辅助分析。采用Visual Basic 6.0设计建立了牵引阻力模型,对挖掘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参数优化和性能分析。计算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挖净率≥98%,明薯率≥97%,伤薯率≤4%,均达到设计要求。与传统农机设计相比,计算机辅助分析使得计算工作量减少50%,计算精确度高,并解决了农机部件设计试验受气候、土壤类型和种植习惯等条件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常规栽培(对照)、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采用常规方法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秸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土壤容重最大,为1.38g·cm~(-3),其次为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和旋耕还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00%、8.06%和7.46%。0~2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旋耕还田高12.20%、7.35%和16.30%;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8.52%、17.64%和22.63%。20~4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0%、13.73%和15.82%;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8%、14.66%和17.82%。覆盖还田处理的行粒数最大,其它还田方式略低。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年平均产量最高为秸秆翻埋还田,较对照提高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