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我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省域层面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相对发展指数模型对2004─2021年我国省域层面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4─2021年我国省域层面的城镇化水平、粮食生产水平,以及2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指数总体上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2021年,我国省域层面的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空间分布,粮食生产能力整体上呈现西部最低、东部次之、中部最高的空间分布,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北低中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地区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2.
以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两方面建立耦合特征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地区2013—2018年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趋势良好;从时间序列看,西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综合指数始终低于土地城市化综合指数,呈现人口城市化发展滞后特征,且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处于人口城市化滞后状态,存在造成空城的风险;从空间格局看,西部地区呈现以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为基础、协调发展类型因省区分的空间格局;2018年,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处于中级协调状态,部分省市(自治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12个省市(自治区)均实现协调发展类型提升,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状态良好,西部地区整体城市化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交互胁迫、动态耦合的规律,对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部地区理应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这种特殊所在,实现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在分析经济与环境两系统耦合协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始年1999年为起点,从时间序列上对西部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水平评价,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加强,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其区域内部差距逐年缩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东省实情,构建该省2008—2017年21个城市经济-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对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且借鉴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对其经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给予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城市经济-旅游-环境耦合程度较高,且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分布不具有对应性;珠三角地区经济-旅游-环境协调度相对较高,达到中度和高度协调发展水平,为环境滞后型,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经济-旅游-环境发展不均衡,分别为旅游滞后型和经济滞后型。  相似文献   

5.
王进  李宁 《广东农业科学》2022,49(10):164-172
【目的】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西北地区“生态 - 经 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为促进“生态 - 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协同共进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西北 5 省 区 2008—2020 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 利用聚类分析将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程度划分为 6 个等级。【结果】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 统耦合协调度时序特征在考察期内稳定增长,协调水平逐步由轻度失调、低水平协调向优质协调过渡。空间特 征表现在“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陕西 > 甘肃 > 新疆 > 青海 > 宁夏的特征,西北 5 省区于 2016— 2020 年间均达到并保持在 V 类基本协调水平,其中陕西于 2020 年率先进入Ⅵ类优质协调水平,宁夏和青海“生 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波动增长。【结论】西北地区内部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应从内源创新、消费升 级与政府推动 3 个方面完善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借助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计算2011—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旅游产业系统和人居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得出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探究其演化规律。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研究期内,大部分省域耦合协调等级基本保持不变,部分省域有所提高,少数省城有所降低。最后依据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将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高协调型、重旅游型、低协调型和重宜居型4种,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其合理的协调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运用扩展的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分别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2008—2017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智慧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展开时空格局动态研究及障碍诊断。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在评价期整体呈显著上升-下降-上升趋势,目前平均协调度为0.635 5,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3种演变状态,东南地区协调度最高,西部地区稳步上升,中北部地区协调度波动较大。系统障碍度大小排序为水资源智慧科技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东南及西南地区为智慧科技滞后型,西北地区为水资源滞后型。  相似文献   

8.
构建适用于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空间分析,利用变异系数赋权、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与模拟其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协调发展阶段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我国大陆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滞后,经济效益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等发达城市群,社会效益呈分散、孤立格局态势,以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上海、湖南-广东引领生态效益高值区,甘肃、宁夏、西藏等西部省(自治区)是三大效益低谷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现由东部向中部、再向西部递减的阶梯状格局,其中上海居于首位,河北、河南、北京等省(市)次之,江苏、辽宁、广东、浙江、山东、湖南、山西、福建等省再次之,海南、宁夏、新疆、甘肃与西藏等省(自治区)最低。我国土地利用三大效益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东部与中部地区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东北地区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西部地区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西部与东北地区出现虚假耦合现象,整体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且沿海区域的协调发展度大于等于中、西部区域。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演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陕西省为例,构建了城市化与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了其城市化水平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1990-2009年,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②1990-2009年,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低度协调耦合、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3个状态;③陕西省各地市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关中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陕北和陕南地区;④陕西省各地市的耦合协调度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结合信息熵对湖北省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新型城镇化系统内部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湖北省各地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规律;12个地市发展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低水平-颉颃阶段.湖北省城镇化建设需要从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和“襄十随”的城市群角度进行统筹规划,以民生发展为目标,兼顾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1991-2009年29个省级区域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数据,利用工业废水、废气、固体排放物等变量与人均GDP拟合全国和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方程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符合倒U型假说,并且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适合倒U型假说。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环境负荷的拐点来比较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情况,描绘了中国现阶段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为进一步协调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探究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及系统间时空演变、格局演化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山东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2007、2012、2017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而对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其格局演化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乡村三生空间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中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轨迹相似,分别经历了由拮抗向协调以及中度失调向中度协调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以"核心-周边"形态由西南向东北层层递增的格局;乡村三生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最高、生产-生态最低.因此,山东省乡村空间优化应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各项用地空间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重构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13.
推进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正确处理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中国海水养殖业破除发展瓶颈,由海水养殖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中之重。本文在构建中国海水养殖业资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其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2011~2018年中国海水养殖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经济发展指数则在振荡中上升;中国海水养殖复合系统处于低发展水平下的高耦合中级协调状态,资源-环境及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呈濒临失调的振荡下降态势,资源-经济系统呈振荡增长态势,复合系统协调度地理分布呈北高南低发展态势。建议各地区聚焦发展短板,加强养殖技术创新,以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期推进海水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对2011~2016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自治州地区旅游-经济-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州三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除凉山州环境系统评价值略有下降外,三州地区旅游-经济-环境子系统评价值总体呈增长趋势;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9年西部大开发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选取15个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分和排名。结果表明,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名依次是新疆、内蒙古、陕西、广西、四川,这5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为正数,是西部大开发中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他地区(宁夏、云南、重庆、贵州、甘肃、青海、西藏)综合得分为负数,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依托西部大开发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状,提出促进西部大开发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包括在政策构建层面上要注重梯度分类、在乡村产业层面上要推进多元培育、在资源要素层面上要加大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保险、农业贷款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王艳  朱莹  薛鹏 《世界农业》2021,(1):109-119,131
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是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集约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工具,理论上也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全国25个省2009—2018年数据,构建了“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和“农民收入”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结果发现,中国各省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和农民收入的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农民收入增速超过了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然而,各系统的总体发展水平和3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大省或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其农业保险发展较好;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农业大省,其农业贷款和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三者都比较低等。此外,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民收入对农业经济的依赖程度正在变低。耦合协调度方面,2009—2018年各省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都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但是,2018年的整体均值较低,尚处在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而大多数省份的数据揭示,3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且协调度越高越有利。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陕南地区2015—2020年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2个系统的相关指标值构建了时间序列数据矩阵,利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对陕南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及障碍因子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陕南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2个系统中权重占比最大的指标是特色产业系统,2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由磨合耦合状态转变为较高水平耦合状态,表明2个系统具有高强度的相互关系。(2)2个系统发展水平的关系类型由区域经济滞后型转变为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型,协调程度在过渡阶段区间内从濒临失调转变为勉强协调,表明2个系统的协调关系仍存在较低水平的相互制约。(3)影响陕南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从2个系统指标共同影响转变为以特色产业指标影响为主,表明以特色产业兴旺为重点是实现陕南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优质协调且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陕南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要不断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同时加强金融支持与人才支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原料乳生产过程中资源、产业、环境、市场与产能发展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促进原料乳生产协调发展,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各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稳定上升,在地理空间层面,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态势;(2)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3)在直接效应层面,对外开放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产业集聚度对本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支农未对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原料乳生产系统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应用发展指数评价公式对四川省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的乡村人口、经济、社会各子系统以及综合发展指数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四川省乡村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基于容量耦合模型的计算出耦合度,并应用耦合协调度分析法对人口-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从三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来看,四川省乡村三大系统总体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等级;从四川省整体来看,四川省乡村人口、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其综合发展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差异大。基于耦合协调提出了三条乡村优化发展策略:加强各市(州)乡村协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加强各市(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发展;加强各市(州)乡村人才培养与技术引进,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三大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对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新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表现出高耦合低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经济、社会、资源和区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