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寡聚糖激发子对毛白杨愈伤组织抗杨树溃疡病菌的诱导作用。【方法】分别采用筛选出降解杨树溃疡病菌丝体、壳聚糖、果胶糖且活性较高的寡聚糖激发子A1、B、C3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以无菌水处理的毛白杨愈伤组织为对照,并在诱导48 h后挑战接种杨树溃疡病菌,测定毛白杨愈伤组织内Vc、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经A1、B、C3 3种寡聚糖激发子诱导48 h后接种杨树溃疡病菌,毛白杨愈伤组织中Vc、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基本上呈单峰曲线,A1、B、C3 3种寡聚糖激发子诱导接种的毛白杨愈伤组织中Vc含量峰值比对照峰值分别提高了99.02%,95.46%和85.64%;寡聚糖激发子诱导接种的毛白杨愈伤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发病初期(0~48 h)比对照高,在发病后期(60~96 h)均缓慢下降,而对照毛白杨愈伤组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60 h时上升到最高峰(4.48 mg/g),均高于3种寡聚糖激发子诱导接种毛白杨愈伤组织,之后急剧下降,至96 h时为2.33 mg/g,比3种寡聚糖激发子诱导接种毛白杨愈伤组织都低;4个处理毛白杨愈伤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寡聚糖激发子A1、B、C3诱导接种的毛白杨愈伤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最大值分别比对照的最大值高42.4%,27.6%和16.5%。方差分析表明,A1、B、C3 3种寡聚糖激发子对挑战接种毛白杨愈伤组织中的Vc、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寡聚糖激发子可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中的Vc、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提高,从而增强了其抗杨树溃疡病菌入侵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寡糖可以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产生防卫反应,以提高其抗病性,从而抵御杨树溃疡病菌的入侵。【方法】分别采用筛选出的杨树溃疡病菌菌丝体、壳聚糖、果胶糖活性较高的降解物寡糖A1、B、C3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以加无菌水为对照(CK),并在诱导48h后用针刺接种法接种杨树溃疡病菌,检测毛白杨愈伤组织中丙二醛(MDA)、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及绿原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3种寡糖A1、B、C3分别诱导48h后接种杨树溃疡病菌,毛白杨愈伤组织中MDA含量变化先略有升高,之后缓慢下降,在接种后60h急剧升高,并在接种60~96h毛白杨愈伤组织中MDA含量变化为:CK>寡糖C3>寡糖B>寡糖A1;毛白杨愈伤组织中HRGP含量在0~96h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寡糖A1诱导并接种的毛白杨愈伤组织中HRGP和绿原酸含量明显高于寡糖B、C3及对照,毛白杨愈伤组织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方差分析表明,与接种前相比,3种寡糖A1、B、C3分别诱导并接种后毛白杨愈伤组织中MDA、HRGP及绿原酸含量均有极显著增加(P<0.01)。【结论】寡糖诱导并接种杨树溃疡病菌后,毛白杨愈伤组织中的MDA、HRGP及绿原酸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从而增强其抗病性。  相似文献   

3.
以杨树溃疡菌、壳聚糖及植物细胞壁(海带、桔皮和香蕉皮)为原料,采用降解法制备寡聚糖激发子,诱导处理毛白杨愈伤组织,筛选活性较强的寡聚糖激发子及其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的最佳间隔期.结果表明:通过7种寡聚糖激发子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对溃疡病的抗性试验,筛选出诱导活性较强的3种寡聚糖激发子及其适宜的诱导浓度;3种诱导活性较强的激发子中,激发子A1对溃疡病的诱抗效果为54.8%,适宜浓度为20μg·mL-1;激发子B的诱抗效果为34.7%,浓度为25μg·mL-1;激发子C3的诱抗效果为32.3%,适宜浓度为50μg·mL-1;同时筛选出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的最佳间隔期为48h.在一定的浓度或诱导间隔期范围内,激发子的诱导作用随着浓度或诱导间隔期的增加而增强,当诱导效果达到最大时,再增加浓度或间隔期诱导,诱导作用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4.
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茵提取物制备的2种激发子对毛白杨愈伤组织进行诱导,结果表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均能被有效诱导,几丁质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诱导处理后4 h出现最高峰,而PAL活性则在48 h出现峰值.2种激发子诱导效果对比,经部分酸解的激发子诱导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杨树溃疡病寄主诱导抗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杨树溃疡菌(Dothiorella gregaria)培养滤液和菌丝体提取物诱导处理不同抗病性的杨树愈伤组织,结果发现经诱导处理后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一定时期内均明显升高,且抗病品种毛白杨的3种酶活性升高的幅度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这表明溃疡菌的代谢产物和菌丝体提取物可作为诱导剂来诱导杨树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6.
以田间杨树对溃疡病菌抗性调查为基础,通过接种溃疡病菌分别测定6种杨树无性系愈伤组织与抗病相关的4种酶(POD、SOD、CAT、APX)活性,以评价6种杨树的抗病性。结果发现:杨树愈伤组织被溃疡病菌侵染后,4种酶活性都呈上升趋势,其中POD活性上升最为明显,APX活性变化最小;不同无性系表现不一;田间调查抗性较强的品种与对照相比,其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大,酶峰值出现较早。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抗性杨树接种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后过氧化氢(H2O2)及相关酶与其抗性间的关系,对抗病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感病北京杨(P.×beijingensis)接种溃疡病菌后H2O2摩尔质量浓度、APX和POD酶活性及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毛白杨在接种溃疡病菌后,H2O2摩尔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北京杨,在接种72 h时,H2O2摩尔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737.52 mol/g),此时对杨树韧皮部进行H2O2亚细胞化学定位,发现抗病毛白杨有大量H2O2-CeCl3沉淀颗粒,且增加的沉淀主要起源于细胞壁;两种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的APX和POD酶活性,毛白杨的变幅显著高于北京杨,且APX和POD的活性变化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RTPCR研究表明,溃疡病菌诱导了两种互作体系中杨树APX和POD基因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杨树接种溃疡病菌后,其体内H2O2、APX和POD表达差异与其抗性密切相关,H2O2摩尔质量浓度的积累程度对杨树抗病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树溃疡病菌三菌系及诱导物对寄主两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杨树溃疡病菌(Dothiorelagregaria)三菌系直接感染及三菌系代谢产物、菌丝体提取物等两类诱导物诱导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愈伤组织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两个不同生理型的杨树溃疡病菌对寄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诱导作用差异较大,但对苯丙氨酸解氨酸活性诱导作用的大小与不同生理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低聚壳聚糖激发子对杨树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壳聚糖(脱乙酰几丁质)为原料,采用H2O2氧化法降解壳聚糖制备低聚壳聚糖激发子,通过诱导处理杨树愈伤组织,研究了低聚壳聚糖激发子对杨树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低聚壳聚糖激发子对PAL、几丁质酶、β-N-乙酰葡萄糖苷酶、SOD活性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酶在达到各自的峰值时其活性是无菌水(对照)的2.83、3.35、2.78、4.8倍。酶活性的增高表明低聚壳聚糖激发子能够诱导杨树的抗病反应,提高抗病性。病原菌接种试验进一步证实了经激发子诱导处理后杨树愈伤组织抗病性增强,明显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降低感病指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激发子的诱导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浓度为10μg.mL-1时诱导效果达到最大,再增加浓度诱导,诱导作用不再增强。  相似文献   

10.
用杨树溃疡病病菌(Dothiorella gregaria)的4种变异菌株(A0、AB1、AB2和AB3)侵染毛白杨愈伤组织。结果表明,经过亚硝酸盐诱变菌株A0为弱毒菌株,异核体菌株AB1、AB2和AB3侵染能力较强,AB3侵染能力最强;4种菌株均可以诱导杨树愈伤组织防卫反应,对愈伤组织中几丁质酶、PAL和HRGP的诱导速度和强度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陕西省不同地区的5个杨树品种进行了杨树水泡型溃疡病(Dothiorella gregaria),结果显示:同一地区不同杨树品种之间抗病性呈显著性差异,关中地区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抗病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中林美荷杨、84K杨、107杨、毛白杨.同一杨树品种在不同气候区的溃疡病病情指数也呈显著性差异.毛白杨水泡型溃疡病总体上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毛白杨、加拿大杨、箭杆杨树皮中常量营养元素与溃疡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杨树溃疡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菌落生长量与氮、硫、磷、钙、镁含量成负相关,与钾含量成正相关,其中以氮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在二维空间对样本进行分类,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树种之间六种常量营养元素含量及对溃疡病抗性的差异十分明显,从而为早期选育抗病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抑菌、离体枝条处理及田间防治应用等试验,研究了“5406”细胞分裂素对杨树溃疡病和杨树的影响。结果表明,“5406”细胞分裂素对杨树溃疡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能够显著降低杨树溃疡病的发病率和缩小病斑。“5406”与代森铵的混合液防治该病比其单独使用的效果好。“5406”能够刺激杨树愈伤组织的形成,促进离体枝条根和枝叶的生长,用“5406”处理苗木根部能够提高杨树造林的成活率。喷洒“5406”后,杨树干部表面微生物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毛白杨、北京杨、加拿大杨、P-15A杨、箭杆杨、青杨树皮中酚类与溃疡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杨树溃疡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菌落生长率与总酚、其它酚类(水解单宁类、酚苷等)、咖啡酸、水杨苷成显著负相关、与缩合单宁类、水杨酸成显著正相关。主成份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派杨树品种之间、同一派不同杨树品种之间树皮中总酚、其它酚类、缩合单宁类含量及对溃疡病抗性的差异十分明显。同时,建立两组主成份方程,为抗病品种的早期选育,提供了一种科学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陕西省不同地区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研究显示,在关中地区,杨树溃疡病病原菌包括聚生小穴壳(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 Fr.)、杨细盾霉(Coniothyrium populinum Schulz. et Sacc.)和镰刀菌(Fusarium sp.)4种真菌;陕北地区杨树溃疡病主要由C. populinum Schulz. et Sacc.及C. chrysosperma Fr.所致;陕南杨树溃疡病发生少。接种试验表明,聚生小穴壳和杨细盾霉在各地理菌系之间存在着培养性状与致病性分化, 聚生小穴壳致病性较强, 杨细盾霉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