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吴雅雅 《水产养殖》2011,32(3):17-18
中华倒刺鲃俗名青波,隶属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倒刺鲃亚属,多生活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系的江河中。具有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25kg)、生长快、适温范围广(0~36℃)、抗病力强、饵料容易解决、易驯养、成活率高和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等一系列适宜养殖和消费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中华倒刺鲤地方名青波、乌鳞、青板,分类学上隶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干支流。该鱼以形体美(呈典型的纺锤型)、个体大(最大可长到15 kg)、肉质细嫩,含肉率高(体腔小、肉厚)、营养丰富等特点名列产区"河鲜三甲"之一,其市场价一直在每千克60元以上。为了充分提高其养殖价值,变野生为家养,我们连续3年进行了池塘培育鱼苗、鱼种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现将2006年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a),次异名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隶属于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娟、娟中,主要分布于闽江、钱塘江、珠江、沅江、洞庭湖、元江、海南岛及台湾等水系,是一种江河经济鱼类。光倒刺鲃肉味鲜美,体型较大(可达5kg以上),是北江(属珠江水系)名优鱼类之一。我所自80年代末以来对其进行了驯化和人工繁、养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山涧水开展流水养殖黑脊倒剌鲃,在128m2水泥池中放养规格为10-11尾/kg的鱼种1042kg(10560尾),养殖密度82尾/m2.经271d养殖,收获平均体重511g的倒剌鲃商品鱼5039kg,净产量3997kg;饵料系数2.58,养殖成活率93.34%,净单产31.24kg/m2,利润119.05元/m2,投入产出比为1∶1.78,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三口面积分别为3200m2、3400m2和3500m2的池塘进行主养刺鲃混养黑尾近红鲌试验,刺鲃鱼种规格为个体重100-125g,放养密度800尾/666.7m2,混养个体重75-100g的黑尾近红鲌鱼种150尾/666.7m2.经过292d的养殖,刺鲃商品鱼平均个体重达710-750g,每666.7m2产刺鲃商品鱼535-572.9kg,混养的黑尾近红鲌商品鱼平均个体重达650-715g,每666.7m2产黑尾近红鲌商品鱼94.5-103.4kg,每666.7 m2总产值达17234.1-18443.9元,每666.7 m2总利润达5118.1-6219.9元,投入产出比1:1.43-1:1.51.  相似文献   

6.
正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娟鱼"、"阳鲣"等,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九龙江、闽江及海南岛水系等~([1-3])。刺鲃肉质肥嫩,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由于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自然资源锐减,在南方许多河流中已经绝迹,鲜见其影。刺鲃作为个体较大的新兴淡水名优鱼类,有着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养殖  相似文献   

7.
倒刺鲃俗称光鱼,养殖中具有病害少、食性杂、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开发潜力大.倒刺鲃的人工养殖在福建省长汀县已悄然兴起,且发展势头迅猛,笔者在赖溪水库进行网箱养殖倒刺鲃试验,取得了平均净产成鱼96.3kg/m2的产量,按本地市场批发价25元/kg计算,平均总收入2408.5元/m2.  相似文献   

8.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又名青波、乌鳞、青板、岩鲫,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隶属于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常见规格30 cm,最大个体可达50 cm以上.其食性为杂食性,人工喂养时,两年可达商品规格.此鱼肉质细嫩、富含油脂、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养殖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属鲤形目鲤科鲃巴亚科倒刺鲃属。俗名黄坚鱼、黄娟鱼、坑娟鱼,是西江水系的主要名优经济鱼类,体厚肉肥,味道鲜嫩,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其肉鲜食,有壮阳补中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等症,其胆液也可入药,主治小儿惊风和火眼热症。由于光倒刺鲃养殖的发展以及江河光倒刺鲃资源的日益枯竭,养殖苗种越来越依赖于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0.
<正>刺鲃[Barbodes(Spinibarbus)caldwelli(Nichols)]在分类学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四须鲃属、倒刺鲃亚属,俗称青棍、鲣鱼、阳鲣、光鱼等,是我国长江以南江河中的一种重要野生经济鱼类。刺鲃具有氨基酸含量高、肉嫩味美、鳞片脆而爽口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鱼种不同放养规格和密度对刺鲃网箱养殖效果的影响,2007~2008年,应用HACCP体系原理,在江西赣州市陡水湖进行了刺鲃鱼种不同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的网箱养殖试验.试验分5组,每组设3个平行,共15个网箱,分别为相同放养密度(80尾/m2)、不同放养规格(10、50、90 g/尾)和相同放养规格(50 g/尾)、不同放养密度(60、80、100尾/m2).结果表明,刺鲃鱼种的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均对网箱养成的商品鱼的规格、群体产量、饲料系数和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但对成活率的影响较小.刺鲃网箱健康养殖以每m2放养规格为50 ~100 g/尾的鱼种60~80尾为宜.  相似文献   

12.
光倒刺鲃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光倒刺鲃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光倒刺鲤的含肉率平均为79.85%;肌肉(鲜样)的粗蛋白质含量20.60%,粗脂肪3.03%,粗灰分0.59%.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64.79%,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27.39%,占氨基酸总量的42.28%;钙0.086%,磷0.10%,钙磷比例为1:1.16,磷的相对含量比其它鱼高.认为光倒刺鲃是一种开发及养殖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13.
刺鲃的亲鱼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鲃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是名贵经济鱼类之一。刺鲃肉质较嫩,营养丰富,食性较广,市场前景广阔,池塘混养当年种8个月即可达0.5kg的上市规格,池塘养殖最大个体能达到5kg以上,是一种开发前景较好的养殖品种。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过度捕捞等不良渔业行为导致刺鲃资源量急剧下降,人工繁殖成为当务之急。下面将其亲鱼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一.刺鲃的生物学特性 刺鲃为中下层杂食性鱼类,稍偏动物性。无论是植物性、动物性饵料还是浮游生物、有机碎屑都可食用。由于它营中下层生活,混养时可充分利用剩余饵料资源。由于是从野生鱼类中驯化而来,刺鲃的适应性特别广,疾病特别少,抗病力强。无论是水库、池塘、山溪、网箱中都可饲养,但在饲养捕捞时,应注意它性急躁、易跳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光倒刺鲃,隶属于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其肉味鲜美,体形较大(可达5千克/尾以上),是产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其养殖前景看好,在两广地区发展较快;但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其疾病也逐渐增多,其中以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疾病最为突出,严重制约光倒刺鲃的推广养殖。本文就成功治疗已感染嗜子宫线虫病的光倒  相似文献   

15.
倒刺鲃具有食性广、生长快、肉味鲜美、病害少、成鱼价格高等优点,颇受群众欢迎,是一种优良的新兴养殖品种。目前一些单位组织科技人员进行人工繁殖试验。 近年来,笔者对刺鲃[Barbodes(Spinibarbus)caldwelli]和倒刺鲃[Barbodes(Spinibarbus)denticulatus donticulatus](以下统称倒刺鲃)的亲鱼培育进行探讨,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现谈点粗浅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88年4月27日,郴州地区水科所从华南师范大学引进100尾泰国银鲃鱼。这是近几年来,该区继引进尼罗罗非鱼、日本白鲫和埃及塘虱鱼以来,引进的又一鱼类新品种。8月4日,郴州地区科委和郴州地区畜牧水产总站,派人实地抽测(随机)三尾银鲃,体长分别达17.5厘米、21.5厘米和21.3厘米;体重分别为150克、175克和170克。仅仅饲养90多天,净增重为投放时规格10克/尾的14—16.5倍。估计这批银鲃养殖到1989年5月可成熟繁殖,并向社会提供部分鱼苗。银鲃鱼是一种原产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地重要养殖鱼类。据报道,它适应广、耐低氧、食性杂、生长快,其肉细嫩味美,很受人们欢迎。银鲃鱼在原产地,养殖个体最大  相似文献   

17.
正大鳞鲃自2003年引进国内以来,经过近18年的科技研发和养殖示范推广,现已在我国形成规模化生产。从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养殖效果来看,大鳞鲃在生产性能、抗逆性能和市场前景上都有着一定的优势,是一个耐盐碱、生长快、体型好、易运输、营养价值高,有着较大市场潜力的优质经济鱼类,既可为我国养殖结构调整提供一个优质的经济鱼类,还可实现盐碱水资源的渔业高效利用。大鳞鲃(Lucio Barbus capito)属鲤科,鲃亚科,亮鲃属,商品名为淡水银鳕鱼。200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野生幼鱼,  相似文献   

18.
在丘陵山区依山傍溪的山塘, 通过引常年流水、构筑石砾底质、保留适当的水草丛、整改深水区 (潭) 和改变池塘进水方式等仿生态养殖建设, 采用清新溪水、流 (微流 ) 水、保水质不施肥、全人工饲料等养殖技术, 进行溪流性名贵鱼类倒刺鲃的仿生态人工养殖试验。0. 6hm2山塘水面, 倒刺鲃人工养殖单产3861kg/hm2, 养殖成活率 70 .1%, 产值 10. 81万元 /hm2, 效益 4 .95万元 /hm2。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山涧水开展流水养殖黑脊倒刺鲃,在128m2水泥池中放养规格为10-11尾/kg的鱼种1042kg(10560尾),养殖密度82尾/m^2。经271d养殖,收获平均体重511g的倒刺鲃商品鱼5039kg,净产量3997kg;饵料系数2.58,养殖成活率93.34%,净单产31.24kg/m^2,利润119.05元/m^2,投入产出比为1:1.78,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李贵雄 《河北渔业》2006,(12):26-26,53
三角鳊,俗名鳊,学名平胸鲂Mega 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on).属鲤形目、鲤科、鳊亚科、鲂属.分布于我国东北、东南及南方各省的江河、湖泊.三角鳊属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一般个体重1~1.5kg,最大个体重达5kg多.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与同属的武昌鱼(团头鲂)相媲美,是一种上等的经济鱼类.三角鳊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群体产量高,肉质好,价格高,且喜食人工配合饵料.笔者充分利用涔天河水库的大水面资源,大力推广水库网箱养殖三角鳊,取得平均单产33.2kg/m2,成活率83%,出箱规格500~700g/尾的好成绩.2005年,涔天河水库网箱养殖三角鳊达200多箱,占网箱养鱼总数的20%以上.现将主要养殖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