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犏牛的暖棚育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犏牛的生物学特性 犏牛是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后产生的后代,普通公牛与母牦牛杂交,其杂种称“真犏牛”,公牦牛与普通母牛杂交,其杂种称“假犏牛”。无论“真”、“假”犏牛雄性均不育。犏牛无论公母牛其生长发育、体尺、体重以及生产性能均比亲代有较大的提高,但犏牛与牦牛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2.
<正>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畜禽生产力,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用生产性能高的种畜作父本与本地适应性好的母畜交配,以不断提高其杂种后代的生产性能,是一项成功的经验。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一代种。我国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已有利用本地黄牛与当地牦牛杂交生产犏牛增加乳、肉产品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先后引进了荷斯坦、西门塔尔、海福特等国际著名的  相似文献   

3.
尕利巴牛系公黄牛与母牦牛交配所生的杂交种——犏牛再用公荷兰牛交配所生的后代,牧民称其为尕利巴。我场所留尕利巴是用荷黄二代杂种公牛与母犏牛交配所生之后代。尕利巴牛在兰州、青海等地区分布较多,过去人们认为该牛无生殖能力,役用差,产奶少或不产奶,故常被宰杀或淘汰。尕利巴牛的生产性能究竟如何?特别是杂种公牛与母犏牛交配后所生的后代一尕利巴,其生产性能更无人可知,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上还是一个“谜”,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犏牛作为牦牛与黄牛的种间杂交产物,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但其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应用却受限于犏牛雄性不育。通过克隆犏牛PLZF,明确其在犏牛和牦牛睾丸组织和未分化精原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并进一步揭示过表达该基因对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活性的影响。为阐明犏牛生精停滞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24月龄公麦洼牦牛和F1代公犏牛为实验动物,通过RT-PCR法克隆得到了犏牛PLZF的CDS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T-qPCR法分析PLZF在犏牛和牦牛睾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PLZF的表达载体,并利用RT-qPCR检测了PLZF过表达效率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通过PDT、CCK-8、EdU和免疫荧光检测了过表达PLZF对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克隆获得了犏牛PLZF的CDS区,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不包含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序列,其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犏牛PLZF与黄牛PLZF的亲缘关系更近。三级结构预测发现,虽然犏牛、牦牛和黄牛的PLZF蛋白三级结构高度相似,但牦牛PLZF蛋白在531—54...  相似文献   

5.
1 犏雌牛的生物学特性0 犏牛为黄牛和牦牛的种间杂种,是青藏高原独特的优势畜种之一.犏雌牛是种间杂交的雌性个体.犏牛可分两种:"真犏牛",即黄公与牦母杂交所生;"假犏牛",即牦公与黄母杂交所生,以真犏牛为最好.犏牛和牦牛一样生长在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及亚高山草原上.体质坚强,抗寒、抗病力强、耐粗饲、宜放牧,具牦牛耐劳和黄牛温顺的特点.其产奶和产肉均有一定优势,犏雌牛一般为乳用,乳质优良,气味芬芳,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多,含脂率一般为5~5.6%,高者可达6%.产乳旺季一般日产奶2.5~5kg,高者可达7.5kg.日挤奶1~2次,产乳量与气候、水源、海拔、饲养管理条件有关,泌乳期平均为6~8个月,全年产乳量为250~500kg,发情配种后泌乳量逐渐减少或完全停止.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福牛是利用青海当地牦牛作为母本,柴达木黄牛为父本生产犏牛,母犏牛再以安格斯等优良肉牛品种为终端父本,应用牦牛远圆轮回种间杂交技术生产的商品肉牛。海西州自2012年开始打造的百亿元福牛产业体系,良好的繁育条件是发展之本。布鲁氏杆菌病、衣原体病、结核病是母畜流产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对柴达木福牛母本就布鲁氏杆菌病、衣原体病及结核病进行血清学检测,报告了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舍饲对牦牛(Bos mutus)的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其营养成分的影响,随机选择了4.5岁体况中等的金川公牦牛6头和公犏牛3头,分为舍饲牦牛、舍饲犏牛和放牧牦牛组,进行对比测定3个组的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其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舍饲牦牛在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肉骨比等方面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但与舍饲犏牛在胴体重、肉骨比等指标上无显著差异,二者增重效果差异不大;舍饲方式对牦牛肌肉系水力的影响有限,但是显著地改善了牦牛的肌肉嫩度,提高了其熟肉率,有利于牦牛肉下游加工制品的生产。同时牦牛肉各项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3个组间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含量相差不大,即短期舍饲对牦牛肉的营养成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滇西北地区的畜禽养殖概况,为畜禽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塘培社开展定点调查,分析该社畜禽数量变化、畜禽主要用途和限制因素、畜禽疾病和预防等。结果表明:塘培社平均每户养殖的畜禽数量,鸡为10.8只,猪8.8头,黄牛3.4头,犏牛2.6头,牦牛2.4头,狗1.6只。黄牛、牦牛和犏牛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将小牛仔卖出,猪和鸡的减少主要是自己消费和因疾病死亡;而牛的增加主要是当年新出生的小牛仔,猪和鸡增加主要是新出生的猪仔和孵出的小鸡。黄牛的主要用途是积肥,犏牛的主要用途是积肥和耕地,牦牛的主要用途是产生牛奶以制作酥油。猪和鸡的疾病发生普遍,死亡率高。饲料短缺和疾病是该社畜禽养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畜禽养殖面临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人工草场建设、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和改进青贮技术,确保饲料供应;培训兽医、扩大疫苗注射范围和避免畜禽疾病的交叉传染和扩散,以减小疾病对畜禽养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犏牛与黄牛、牦牛睾丸组织SNRPN基因DMR甲基化状态、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为揭示犏牛雄性不育的表观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黄牛SNRPN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克隆测序获得牦牛SNRPN基因5'端序列,采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检测犏牛及其亲本睾丸组织中SNRPN基因5'端DMR的甲基化状态,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犏牛及其亲本睾丸组织中SNRPN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牦牛SNRPN基因5'端序列长为1137bp,与黄牛的同源性达98.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含有YY1和SP1等甲基化敏感位点。犏牛SNRPN基因DMR的甲基化水平(42.22%)极显著高于黄牛(21.08%)和牦牛(20.81%)(P0.01)。黄牛和牦牛睾丸组织中SNRPN基因mRNA表达水平高于犏牛,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犏牛睾丸组织SNRPN基因DMR的甲基化水平极显著高于黄牛和牦牛,且mRNA表达水平低于黄牛和牦牛,说明犏牛SNRPN基因可能是通过DMR区的高甲基化抑制其mRNA表达来阻滞精子发生减数分裂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安格斯牛冻精与斯布牦牛经济杂交,研究杂交效果及其F1生长发育情况,选取健康无病经产斯布牦牛50头,对其同期发情处理后进行人工授精。F1代的受胎率为10%,成活率为100%;F1代安犏牛的初生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12月龄体质量、18月龄体质量和体质量增加量均极显著高于斯布牦牛的42.79%,80.64%,157.58%,86.22%和91.38%;F1代安犏牛6月龄和18月龄的体尺均极显著高于斯布牦牛。安格斯牛与斯布牦牛杂交生产的F1代安犏牛,杂种优势明显,生长发育良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b-Boule基因5′调控序列的序列特征,以及牦牛、黄牛与犏牛睾丸组织b-Boule基因DMR甲基化状态的差异,为揭示b-Boule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犏牛雄性不育的表观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克隆测序技术获得牦牛b-Boule基因5′调控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Boule基因5′调控序列的序列特征,采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检测牦牛、黄牛与犏牛睾丸组织中b-Boule基因DMR的甲基化状态。【结果】b-Boule基因5′调控序列长度为1 352 bp,核心启动子区含有SP1等甲基化敏感位点,5′端存在一个CpG岛。犏牛b-Boule基因DMR的甲基化水平(17.78%)高于牦牛(7.50%)和黄牛(6.94%)(P<0.01),特别是CpG位点33—35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更明显。【结论】犏牛b-Boule基因DMR的甲基化水平高于牦牛和黄牛,结合前期mRNA表达水平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认为DMR甲基化在b-Boule基因的表达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犏牛b-Boule基因可能是通过DMR区的高甲基化抑制其mRNA表达来阻滞精子发生减数分裂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b-Boule基因5′调控序列的序列特征,以及牦牛、黄牛与犏牛睾丸组织b-Boule基因DMR甲基化状态的差异,为揭示b-Boule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犏牛雄性不育的表观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克隆测序技术获得牦牛b-Boule基因5′调控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Boule基因5′调控序列的序列特征,采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检测牦牛、黄牛与犏牛睾丸组织中b-Boule基因DMR的甲基化状态。【结果】b-Boule基因5′调控序列长度为1 352 bp,核心启动子区含有SP1等甲基化敏感位点,5′端存在一个CpG岛。犏牛b-Boule基因DMR的甲基化水平(17.78%)高于牦牛(7.50%)和黄牛(6.94%)(P<0.01),特别是CpG位点33—35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更明显。【结论】犏牛b-Boule基因DMR的甲基化水平高于牦牛和黄牛,结合前期mRNA表达水平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认为DMR甲基化在b-Boule基因的表达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犏牛b-Boule基因可能是通过DMR区的高甲基化抑制其mRNA表达来阻滞精子发生减数分裂过程。  相似文献   

13.
雅江雪牛是将安格斯公牛与西藏犏牛进行杂交培育出的第1个西藏本土肉牛,与西藏本地牦牛、黄牛、犏牛及其他引进牛种的常见疫病存在差异。为进一步了解雅江雪牛常见疫病及有效防控措施,通过对养殖试验过程中常见的疫病及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治疗和预防雅江雪牛常见疾病的建议,以期为雅江雪牛在全区推广过程中减少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努力为西藏肉牛产业发展做好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牦牛(Bos grunniens)杂交后代(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比较了牦牛及其杂交后代睾丸中两种精蛋白(Prm)基因的表达。从成年牦牛(n=13)和犏牛(n=7)睾丸中提取总RNA,定量PCR分析表明,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的m RNA水平均极显著低于牦牛(P0.01),这将影响正常精子发生的过程,推测可能与犏牛雄性不育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转录组、蛋白组比较研究进展,本文通过检索2012~2020年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转录、翻译水平对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差异分析归纳。研究发现,转录组学找到了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存在的差异及与犏牛雄性不育相关的基因和非编码RNA,发掘了一大批与犏牛精子发生阻滞的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蛋白组学获得了一批表达差异明显的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在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精子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转录组、蛋白组比较研究分析,旨在为研究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转录组、蛋白组比较及犏牛雄性不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牦牛和犏牛Dmc1基因序列分析及睾丸组织转录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牦牛和犏牛Dmc1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构和睾丸组织mRNA表达水平,探讨Dmc1基因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为揭示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牦牛和犏牛Dmc1基因部分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牦牛和犏牛Dmc1基因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和进化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mc1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牦牛和犏牛Dmc1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均为1 023 bp,编码340个氨基酸,与黄牛Dmc1基因的同源性为100%,与哺乳纲其它物种的同源性在90%以上。牦牛和犏牛Dmc1蛋白含有RecA蛋白家族典型的第二结构域,且与人、鼠Dmc1蛋白结构域一致。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牦牛、犏牛和黄牛首先聚为一类,后与家犬相聚;人、黑猩猩和猕猴聚为另一类,而与鸟纲动物相聚较远,与经典分类基本一致。定量结果显示犏牛睾丸组织Dmc1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低,与牦牛差异极显著(P<0.01),且犏牛表现出来的减数分裂障碍表型与小鼠Dmc1基因突变或敲除的表型一致。【结论】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推测牛Dmc1蛋白与人、鼠一样,在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同源重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mc1基因在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结合犏牛雄性减数分裂障碍表型,表明睾丸组织Dmc1基因可能与犏牛的雄性不育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黄牛、牦牛和犏牛Sycp2基因序列,了解牛Sycp2基因序列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睾丸组织中Sycp2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电子克隆和克隆测序技术获得黄牛、牦牛和犏牛Sycp2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采用RT-PCR分析牛Sycp2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黄牛、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Sycp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黄牛、牦牛和犏牛Sycp2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均为4 365 bp,命名为b-Sycp2,编码蛋白含有1 454个氨基酸残基,并包含卷曲螺旋结构域等典型结构域;②b-Sycp2基因在睾丸组织中特异表达,黄牛和牦牛睾丸组织中b-Sycp2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犏牛(P<0.05)。【结论】成功克隆了b-Sycp2基因,b-Sycp2基因为睾丸组织的特异表达基因,且黄牛和牦牛睾丸组织b-Sycp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犏牛。  相似文献   

18.
<正>犏牛是黄牛和牦牛相互杂交的种间杂种,是青藏高原独特的优势畜种之一。加强牦牛改良和研究完善犏雌牛培育及饲养标准是高原乳用牛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地区胚胎移植安格斯牛初生至12月龄的体重、体尺等生长发育情况的观测,并与原产地同龄段安格斯牛和黎平本地黄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胚胎移植犊牛基本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生长性能较黎平本地黄牛明显提高;公犊各年龄段体重明显低于原产地同龄段公犊,甚至低于胚胎移植母犊;不同年龄阶段日增重,公、母犊均以3月龄以前最快。  相似文献   

20.
研究比较牦牛(Bos grunniens)和犏牛睾丸核蛋白的表达差异,以探索公犏牛不育的分子机制。提取牦牛(n=4)和犏牛(n=4)睾丸的核蛋白,采用双向电泳分离后,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通过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睾丸组织核蛋白双向电泳图谱,检测出在牦牛和犏牛睾丸存在2倍及以上差异表达的蛋白点15个,通过MALDI-TOF-TOF质谱鉴定得到13种差异表达蛋白,大多数为核蛋白,在犏牛睾丸中表达显著下降,另外还包括4种核不均一蛋白(hnRNPs)。这些蛋白质参与精子发生、前体RNA加工和选择性剪接、基因表达调控等过程,其表达的改变可能与犏牛精子发生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