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水网箱养殖高体鱼师弧菌病致病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病高体鱼师病灶上分离到7株可疑致病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菌株95-5-3和95-5-5为强毒菌株,这2株菌进行人工感染,死亡率均为100%,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这2株菌的特征一致,根据形态有主生理生化特征,应归入哈维氏弧菌。药敏实验的结果表明,磺胺类药物和先锋必素对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花鲈弧菌病病原菌(哈维氏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4-5月,山东省青岛市胶南海区网箱养殖场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发生暴发性传染病,死亡率达50%。从具有明显症状的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到1株优势菌SF-1,经人工感染和从人工感染发病的花鲈再分离的SF-3菌株的再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为此次花钙烂层病的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64项特征指标鉴定,SF-1和SF-3均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孟多,呋喃妥因,氯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磺胺类,复方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多粘菌素E等10种药物对该菌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孙佩芳 《水产学报》1996,20(2):120-124
鳖穿孔病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从垂死的鳖体中分离到M-Ⅱ-3、M-5、M-Ⅰ-3和M-Ⅱ-2四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稚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四菌株是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普通变形菌。  相似文献   

4.
养殖牙鲆弧菌病病因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7月自荣成市寻山水产集团总公司养鱼场养殖牙鲆病死鲆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是鲆菌病病原菌,该菌主要特征为:革兰氏阴性,弧状,以极生单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产酸不产气,不产生H2S,不产生色素,生长温度范围10-42℃,pH范围6-10,盐度范围0.5-6,经Biolog Microstation System鉴定为河川弧菌-I,该菌株对环丙沙星,氟哌酸,利福平,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红霉素,链老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一例南日鲍(Haliotis discus nanri)病鲍的症状,从病症明显的濒临死亡的南日鲍病鲍足部病灶区、消化腺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并对该优势菌进行了浸浴感染和注射感染的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南日鲍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发病持续一段时间后足部表面有大小不一的溃烂孔;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优势菌为致病菌,经生化指标的测定,确定该致病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该菌对氟甲喹和氟苯尼考等21种抗菌药物敏感。本研究结果为南日鲍病害防治提供一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紫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s)大量死亡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紫贻贝(Mytilus edulis)的内脏团内分离出一株菌SS1,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几项指标鉴定,该菌株性状与溶藻弧菌基本相符。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羧苄青霉、万古霉素、克林霉索、氨苄青霉索、阿莫西林等9种药物对该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紫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大量死亡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紫贻贝(Mytilus deulis)的内脏团内分离出一株菌SS1,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几项指标鉴定,该菌株性状与溶藻弧菌基本相符。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羧苄青霉、万古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9种药物对该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患出血病的天峡红蛔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得出2株细菌,经过人工感染实验确立H-1菌株为致病菌株,并对该菌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该菌为豚鼠产气单胞菌,药敏试验该菌对呋喃妥因,氯霉素,丁胺卡那最为敏感,经过生产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台湾群体耶尔森氏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完其 《水产学报》1999,23(2):174-180
从中华鳖台湾群体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97-7-2C,97-9-2A‘,用这两种菌株人工感染10-15g稚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经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测定,鉴定97-7-2C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97-9-2A’为结核耶尔森氏菌,这两种菌都会引起鳖败血症。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0月,长春一水族馆神仙鱼暴发死亡,死亡率达91.2%,病鱼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经病原分离,人工感染试验,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和SPA-COA鉴定等证实,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致病菌株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氟哌酸,呋喃唑酮及链霉素敏感,使用呋喃唑酮及链霉素敏感,使用呋喃唑酮10-20g/m63或氟哌酸3-5g/m^3浸浴病鱼24-72h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中华鳖腐皮病病原菌及防治药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崔青曼  张跃红 《水利渔业》1998,(5):13-14,35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人工感染,经菌株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实均为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且为嗜水气单有民菌。同时进行了该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筛选了15种最佳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的病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为民  王宇 《内陆水产》2000,(11):11-13
从患白底板症和肝肿大的病鳖腹水、肝和肠道分离到5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3株为致病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等药物高度敏感;中草药和开发的新药“菌毒宁”能较好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3.
副溶血弧菌对养殖大菱鲆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出血症的大菱鲆体内分离到5株菌,编号为L-0603314、L-0603442、L-0603431、L-0603121、L-0603241。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进行人工感染,每尾注射0.05 ml,菌浓度为108cfu/ml和109cfu/ml;采用K-B法用青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呋喃妥因、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7种药敏纸片对确定病原性的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同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显示,L-0603121菌株为3.0×108cell/ml时只引起个别试验个体轻微症状,1.0×109cell/ml可造成100%感染率,40%死亡率,可确定L-0603121菌株为引起大菱鲆出血症的致病菌株。药敏试验表明,L-0603121株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呋喃妥因敏感。根据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等试验结果,确定L-0603121株菌为副溶血弧菌。  相似文献   

14.
高杨 《河北渔业》2019,(2):18-20
由丹东东港市某养殖场患病的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幼虾组织体内分离出一株优势菌,通过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命名为DS180707。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本次患病幼虾致病菌为溶藻弧菌,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该菌对氟苯尼考、氯霉素、恩诺杀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6种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15.
从病鳖肝脏,颈,腿部皮肤溃烂处分离得到菌株m-3,m-6,J-8,J-10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这四株菌为鳖皮肤溃烂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化反应的鉴定证明了J-8,J-10,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ira)M-3,M-6O为摩根氏菌(Morganellamorganii)。  相似文献   

16.
牛鲁祺  于科 《鲑鳟渔业》1991,4(2):26-30
本记述了虹鳟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离,分类以及生理和生化特征。从养殖虹鳟的肝脂肪变性鱼的肝和肾分离到几个菌株特征一致。用RB8605株进行了人工感染,100%虹鳟死亡。证明了它是虹鳟致病菌,该菌为G^ 球菌,非溶血性,40%胆汁培养基上能生长,水解七叶林和马尿酸,血清学与兰氏D群血清相同,根据上述特征,该菌被鉴定为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  相似文献   

17.
使用涂布平板法测定发病期裙带菜栽培水域中的异养细菌数量、病藻带菌量。显微镜压片观察患病藻体细胞中有细菌寄生,从病藻上分离到优势菌株4株,人工感染试验证明为绿烂病的病原菌,经系统分类鉴定定名为火神弧菌,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对该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月,从海南工厂化养殖的患病方斑东风螺体内分离得到3株优势菌,经感染实验确定菌株DFL11-01为该暴发性疾病的致病菌,其对方斑东风螺注射感染的LD50为2.6×106CFU/g。采用常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DFL11-01进行鉴定,并以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法对所有3株分离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3株细菌均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FL11-01对阿洛西林、利福平等15种药物耐药;对头孢他啶、四环素等3种药物中介敏感;对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头孢三嗪、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等5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9.
从福建省霞浦县网箱吊笼养殖的患病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为致病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16S rRNA序列分析和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表明,该病原菌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呋喃妥因、氯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复方新诺明等11种抗生素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0.
牛蛙爱德华氏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3年9月-1994年5月,作者对牛蛙的肝、眼内水样液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和药物的敏感性的测定,观察了病理组织变化等。结论认为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周身鞭毛能运动的短杆菌;氧化酶、V-P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H2S产生、吲哚反应、甲基红反应为阳性;最适生长所需温度、盐度和pH值分别为30-35℃、5-10‰和7.0。病菌为迟钝爱德华氏菌,它对吡哌酸、复方新诺明、氯霉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