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传统内向型空间是中国传统民居中重要的空间形态,是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体现。这种内向型空间形态与地理环境具有特殊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特有的空间特性,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着重分析客家土楼的地域特征以及其内向型空间的特点,并对照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现代建筑方案创作提供新思路和实践方法,从而促进现代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15-11617
为了探索汉中山区生土建筑合适的墙体改性材料,对目前常见的生土改性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笔者认为天然可再生材料淀粉有应用潜能,对素土,不同掺量的生石灰、熟石灰和淀粉改性生土进行了直接剪切试验,试验表明淀粉可用于山区生土建筑的改性,为汉中山区生土材料的改性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闽西客家的传统民居是我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由于地域性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态。本文通过阐述、分析闽西客家民居的建筑形态及其精神文化,得出不同形态的建筑民居在其精神文化影响下的共同点,并从实例分析入手初步探索客家建筑形态及空间功能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文献调研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探索鄂西民居保护与利用模式,在深入调查鄂西民居吊脚楼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其功能价值和旅游价值,探索将传统民居改造成现代民居、经营类建筑或博物馆,以实现其可持续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新洋  陈新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90-4691,470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居建筑的发展应该以研究传统民居的建造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基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延续建筑的地域性使历史文脉得以继承发展。以西南地区民居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民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阶段性的问题即急于摆脱旧有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盲目回归传统,随意拼凑外观,加建"传统建筑"。从而提出对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发展应着重关注对其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同时吸取现代建筑的先进理念,将两者充分融合,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70-7071,7167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农耕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和内涵。笔者通过分析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和文化思想以期为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笔者认为:①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负阴抱阳"的风水观、"因势利导"的节能观。传统民居建筑多顺应自然地形而建,采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择址原则,就近取材,由该地区环境、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形式,使民居具有冬暖夏凉、南向日照充足、通风隔热、防风祛湿的特性,为居住者提供自然的生态居住环境。②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包括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中国传统民居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感来反映伦理规范,在空间格局上多具有明确的轴线,表现建筑群体中的层次与核心;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细部多使用抽象化的花、草、动物、人物图案,富有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成与中国各地的社会、文化、居住习俗以及地理、水土、环境、气候、风土人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现代新型民居建筑的设计、改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韩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0-11652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乒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脉的现代民居建筑文化,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以碛口古镇传统民居为例,着重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对传统民居地域特色造成的影响及其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52-14854
针对陕北地区传统民居窑洞,从窑洞本身及其发展环境出发,分析了窑洞的建筑特色和使用价值以及它在陕北地区的发展现状,指出窑洞的发展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运用SWOT分析法,概括了窑洞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优势方面突出其作为生土建筑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的特征,解决黄土高原土地和能源、环境等问题的作用,以及富含乡土特色的审美价值;劣势方面突出了村落布局缺乏整体性、交通不便、室内通风采光条件欠缺、造型和空间单一呆板;机遇方面则突出了世界范围内对建筑生态学的日益重视,以及对地下民用建筑的探索和应用;挑战则在于窑洞建筑技术、窑洞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窑洞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限制"型的管理模式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议陕北窑洞的发展应该通过舆论正确引导、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从筑窑技术上努力改善窑洞的缺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窑居环境;开发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文化旅游;建设具有陕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全球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土楼,顾名思义,用土夯筑成的楼。而这用土夯筑成的楼,却能历千年风雨而不损,经沧桑巨变而不坏,其种种神  相似文献   

10.
《福建农业》2010,(6):F0003-F0003
<正>福建土楼产生于宋朝时代,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她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  相似文献   

11.
李曙婷  李志民  周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37-14838,14867
探讨了云南德宏州官纯寨傣族村民居更新发展的模式。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村寨家庭构成模式及住宅空间使用规律。研究发现:官纯傣族的传统住宅形制正在发生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建筑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各种新型材料替代传统砖木材料成为大势所趋。这说明在少数民族村寨民居现代化更新过程中,应提炼传统居住方式、传统住宅营造模式中的有益成分,将其与现代建筑材料、技术相结合,从而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汉中农村民居典型夯土墙营造技术解析及改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波  王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27-4329,4383
夯土墙技术是传统的乡土建筑流传下来的建造方法之一,它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和生态环保的特点,当代生土建筑被大量的工业化建筑取代,乡土建筑文化在逐渐消亡。为了传承和发展汉中地区本土建筑,通过对汉中地区太阳岭乡、苍社乡等民居夯土墙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当地夯土墙的特点及制作工艺,并针对建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给出改进措施,为进一步研究民居夯土墙奠定基础,为指导村镇房屋的建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川西典型古镇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的现场调研,从地理位置、整体布局、居住文化等方面,简要剖析了黄龙溪古镇的风水朝向、民居特色、客家建筑和干栏文化,强调了古代风水学上"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以及"四砂神"(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绝妙格局,展现了黄龙溪古镇朴实飘逸的建筑风格,"七街九镇"的建筑布局,飞檐翘角、鳞次栉比的民居韵律。对川西古镇建筑景观的研究和当今景观建筑设计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金鑫  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82-6583
指出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日渐陷入千遍一律,缺乏中国自身地域特色的窘境,认为对我国传统建筑形制及其相关内容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从中国古建筑文化、技术、群体布置及地域性4个方面的启示进行阐述,试图找寻其对现代建筑的可借鉴之处。以期改变当代中国建筑盲目跟随西方潮流,忽视本国特征的状况,也使我国建筑业走出由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独占建筑界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土壤学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仁芳 《农学学报》2018,8(1):53-58
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学正在经历从传统向现代土壤学的转变。本文简单回顾了国际和中国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土壤学研究现状,指出了中国土壤学的研究特色和主要研究成果。同时,分析了当前土壤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为土壤学的发展指明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琼  郑凯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7-4689
为应对我国西部新农村乡野景观建设需要,以陕西关中地区三义村为例,从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通过实态调查探讨了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微演变的规律,发现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的微演变在院落用地、布局、门头装饰等方面具有合理性,而材质肌理、绿化种植方面的演变却不尽合理。提出了关中地区院落景观的规划建设方法,强调应确立循序渐进的保护和引导性发展模式,逐步挖掘乡村聚落物质与非物质景观文化元素,发挥乡村民居在院落景观形态建设上的潜能,以期解决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自然观指导.本文挖掘整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中的自然观,明确了景颇族朴素自然观表征的历史脉络,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对把握滇西景颇族维系生态平衡的民族传统,合理利用地方性知识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意义,也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采集了某地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进行了有机质的测试分析,并对有机质测定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测试方法污染小、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大批样品的分析,基层环境检测单位的分析工作者可以参考使用。有机质测试数据显示,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现代农业高35%,这说明生态种植模式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生态农业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优于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9.
连艳芳  蔡菊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23-10525
从风水的概论入手,深入研究了风水对中国古代营建活动的影响,指出风水影响了中国古代都邑、村镇、宫宅的选址、规划布局,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选址和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风水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强调园林规划设计要注意与环境因子相协调,注重人的心理因素,体现"天人合一",尊重场所精神并且因地制宜,以及体现吉祥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