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蓝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利用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的特异性引物对CgInt2/ITS4和CgInt/ITS4对代表菌株进行特异性扩增,采用菌丝块叶片接种法对8个蓝莓品种进行代表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辽宁省部分蓝莓产区罹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得到36个菌株,根据各菌株的形态学差异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两类别中代表菌株LNSW1和B-Cg1在菌落颜色及分生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且与已报道的炭疽菌属当中的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相似;两个代表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为557和547 bp,通过基于真菌核糖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NSW1与GenBank中尖孢炭疽菌菌株AB729126、KF698729、EU886755聚在同一分支,B-Cg1与胶孢炭疽菌菌株JF923828、KF516931、GU174547聚在同一分支,相似度分别为99%-100%;两对炭疽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再次证明所获代表菌株分别为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菌丝块接种8个蓝莓品种的叶片及枝条均可致病,两类病菌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尖孢炭疽菌对蓝莓的致病稍强于胶孢炭疽菌。【结论】通过对辽宁省蓝莓主产区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基本明确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蓝莓炭疽病是由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芒果和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是否存在交互致病性。[方法]选用芒果和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菌株各20株,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这些菌株在芒果和柱花草上的交互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寄主来源的胶孢炭疽菌对不同寄主存在交互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别,对原寄主的致病性表现最强,而对原寄主以外寄主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分化现象。[结论]该研究为预防芒果果园生草中交互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我国南方淮山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分化状况,为淮山炭疽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从我国南方6省(区)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和海南淮山种植区典型炭疽病病叶分离获得的45株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接种在4种不同淮山种质(Do6-3、Do6、Do108和Do21)叶片上进行致病力检测,分析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45株炭疽菌均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45株炭疽菌对4种淮山种质材料均能致病,根据综合致病力可将45株炭疽菌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其中,6株强致病性菌株均来自广西,7株弱致病性菌株主要来自云南,32株中等致病力菌株主要来自贵州、福建和海南.[结论]来源于我国南方6省(区)的45株淮山炭疽病病原菌均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其致病力分化明显,且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可侵染多种果树引起产前及产后果实黑斑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不同果树来源的链格孢是否能交互传染还不清楚。本文探讨了引起北方枣、梨和苹果果实黑斑病的链格孢在这3种果实上的致病性分化和交互致病性,明确其交互传染特性。从北方不同地区果园采集枣、梨和苹果的黑斑病病果样品,通过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然后进行纯化及鉴定。利用离体果实接种法对分离到的各个病菌分别在枣、梨、苹果的果实上进行致病性测定,分析了其致病性的差异。结果显示:从3种病果实上共分离出45株链格孢,其中对枣、梨和苹果表现出强致病性的分别为5、11、7株,表现为弱致病的分别为17、8、20株;对3种果实的致病性均在次强等级以上的有6株,致病性均为弱等级的有3株,而在3种果实上致病性等级表现为次强等级以上的菌株有30株,占到总菌株的66.6%。总之,枣、梨和苹果病果上的链格孢存在致病性分化现象,并在这3种果实上是可以交叉侵染致病,互为侵染源。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临近的不同果园对黑斑病需联防联治。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柑橘(Citrus reticulata)3个树种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经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寄主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种炭疽病的病原均为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3个炭疽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纯化培养的菌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3个菌种分别对同一寄主的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引起棕竹叶片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分类法、形态学方法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方法对棕竹炭疽病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棕竹病叶上分离的病原菌可以侵染有伤的棕竹叶片并引发炭疽病;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暹罗刺盘孢菌株聚为一类。[结论]引起棕竹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暹罗刺盘孢菌(C.siamense)。  相似文献   

7.
樟树、柑橘、冬青卫矛炭疽病病原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樟树(C innam omum camphora)、冬青卫矛(E uonymus japon icus)、柑橘(C itrus reticu lata)3个树种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经纯化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寄主接种试验。结果表明,3种炭疽病的病原均为炭疽菌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 loesporioid es)。3个炭疽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纯化培养的菌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3个菌种分别对同一寄主的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由尖孢炭疽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是制约广东南雄辣椒产业的重要因素,对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人工接种测定尖孢炭疽菌对不同种类辣椒的致病性,采用菌丝生长法和镜检孢子量测定温度、pH、光照、培养基、碳源和氮源对尖孢炭疽菌的影响。【结果】尖孢炭疽菌对指天椒、线椒、柿椒、螺丝椒、美人椒、黄皮洒椒、绿皮尖椒、皱皮椒、泡椒均有致病性,其中线椒对尖孢炭疽菌更为敏感,不需要伤口就可被侵染为害。适合尖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4~28 ℃,26 ℃时菌丝生长最快,30 ℃时产孢量最大;适宜生长和产孢pH 为5.0~9.0;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差异不大,但光照促进孢子产生。PDA利于菌丝生长,辣椒果煎汁培养基促进孢子产生;可溶性淀粉、葡萄糖和甘露醇利于病菌生长和孢子产生,蔗糖利于菌丝生长但不利于产孢。有机氮源牛肉膏培养基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结论】尖孢炭疽菌致病性强,可在无伤口下侵染线椒,其生物学特性与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存在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几个炭疽菌株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对8个炭疽菌株分离物进行鉴定,明确了核桃、枣、山茱萸、棉花和柑桔寄主上5个分离菌株为胶孢炭疽菌;大豆寄主上分离菌株为黑线炭疽菌;辣椒寄主上分离菌株为黑线炭疽菌;辣椒寄主上分离菌株为辣椒炭疽菌;西瓜寄主上分离物为瓜类炭疽菌。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高效防治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确山东省露地辣椒主产区炭疽病致病菌的种类,评价不同药剂对致病菌的毒力和活体接种防效,筛选高效防治药剂。【方法】从山东省菏泽、济宁等5个辣椒主产区采集感炭疽病的辣椒果实,经分离、纯化培养后,观察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和病原菌的致病性,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4个典型代表菌株的r DNA-ITS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和测序,并利用MEGA 5.1软件进行基于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和Gen Bank中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确定病原菌的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通过活体接种试验验证药剂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效。【结果】分离得到的27个菌株形态特征相同,气生菌丝较发达,初呈白色,而后逐渐变为浅灰色,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一端稍尖,大小为(7.48—14.69)μm×(2.52—5.64)μm。将所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于刺伤果实或无伤口果实,两者均可发病,但刺伤果实上病斑发展快。病菌既侵染未成熟的辣椒果实,也侵染成熟的果实,病斑呈椭圆形凹陷,表面有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团。所选取的4个代表性菌株的rDNA-ITS序列的长度为562、541、557和553 bp,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4个代表菌株与炭疽菌属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聚在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置信度为100%。室内毒力测定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啶菌唑对尖孢炭疽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活体接种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啶菌唑对辣椒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浓度为400μg·mL~(-1)时,对辣椒炭疽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大于60%,高于对照药剂嘧菌酯的防效。【结论】引起山东省露地辣椒主产区辣椒炭疽病的致病菌为尖孢炭疽菌。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和啶菌唑对该菌具有较高的毒力和活体防效,在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广东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初步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疑似炭疽病咖啡叶片进行分离,单孢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ITS、TUB2、GAPDH、CHS、ACT和GS)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和芭蕉生炭疽菌C. musicola,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其均能侵染叶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3种杀菌剂对两株强致病性炭疽病菌(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 CA-13和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 CA-16)的抑制效果最强,其EC_(50)值均小于0.1 mg/L。【结论】广东咖啡炭疽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和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作为防治咖啡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阿月浑子炭疽病在河北省的危害、症状特点以及病原菌的种类进行研究。【方法】2005-2008年分别从河北省涉县和唐县两个病区采集发病材料,进行病菌分离,对获得的分离菌株通过显微观察、致病性测定、寄主范围测定、生物学测定以及rDNA-ITS序列同源性比较进行病菌的种类鉴定。【结果】所获菌株对阿月浑子均可致病,并可引起草莓叶片发病,但对辣椒、葡萄、黄杨的叶片以及苹果的果实均不致病。以菌株CN504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了全长为583bp的DNA片段,并获得了该菌的rDNA-ITS序列。将该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与其同源性最高的100个ITS序列菌株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或胶孢炭疽菌的有性态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CN504与它们的同源性在98%~99%之间。【结论】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以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阿月浑子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博落回种植区发现疑似炭疽病病例,为明确福建三明地区博落回叶片炭疽病致病的病原菌,对采集的典型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博落回病叶中共分离到20株菌株,所有菌株的菌落形态均一致,菌落圆形,白色,背面浅灰白色至肉桂色,分生孢子团橘红色,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单孢;ITS和TUB2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供试的菌株和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ucticola均聚类在一起,置信度分别为82%和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的症状与田间的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通过病样发病症状、菌落形态及基因序列(ITS和TUB2)分析,发现引起三明市明溪县的博落回叶片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  相似文献   

14.
为鉴定河南省商丘市月季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对月季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2019年10月在商丘市长征路采摘患炭疽病的月季病株,对患病叶片采用单孢分离方法,经过纯化得到1株病原菌.通过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现该菌株能使健康月季叶片出现病斑,对此病斑进行病原菌再分离可得到原接种病原菌.对菌株显微形态学分析表明,该菌株分生孢子呈长圆形、无色、单孢;分生孢子大小为(15.6~21.5)μm×(3.5~5.2)μm;菌丝有明显的隔膜;气生菌丝发达.通过测序、比对和利用ITS、ACT、GAPDH、CHS基因进行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起.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确定河南商丘市月季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侵染所致.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培养基影响菌丝生长状况的分析可得,该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pH值为5时最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在24 h暗处理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在以蛋白胨和硝酸钾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较快;淀粉是该菌丝的最适碳源.  相似文献   

15.
孙磊  邵红  刘莹  徐爱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145-7146,7154
[目的]鉴定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内生拮抗细菌gt19-1并研究其防效。[方法]从春兰内生细菌中筛选到一株可拮抗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菌株gt19-1,对其进行了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测定,并通过温室盆栽生防试验研究了其对辣椒炭疽菌的防治效果。[结果]菌株gt19-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6S rDNA序列相似度达100%。菌株gt19-1发酵液对胶孢炭疽菌导致的辣椒炭疽病有一定抑制作用,防效达到22%。[结论]为辣椒炭疽病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新疆果园为微生态环境下不同寄主间腐烂病交互侵染情况。【方法】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五团中的苹果(M.pumila Mill)、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和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腐烂病病样为材料,采用枝条烫伤接种法进行交互侵染实验;利用β-tubulin和EF-1α基因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查询同源基因的对应序列,再用邻结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不同寄主来源的腐烂病菌在苹果、新疆杨和库尔勒香梨之间能够相互侵染发病。其中来源于香梨的腐烂病菌发病最早。其次为来源于新疆杨的腐烂病菌,来源于苹果腐烂病菌发病最晚。β-tubulin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这三种不同寄主来源的腐烂病菌各自聚为一类。来源于苹果腐烂病菌的同源序列的寄主都为苹果。来源于新疆杨的同源序列的寄主有苹果和梨。来源于库尔勒香梨腐烂病菌的同源序列的寄主为杨树。【结论】新疆果园微生态环境下的苹果、香梨和新疆杨的腐烂病菌之间存在交互侵染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探究梨胶胞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采集的病样分离并鉴定出梨胶胞炭疽病菌25株。采用梨果表面刺伤后接种菌块的方法,观察炭疽病菌对砀山酥梨的致病性。平板接种炭疽病菌菌块,测试不同培养温度、pH 值、碳源、氮源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参试的25株炭疽病菌中3株致病性较强,18株致病性中等,4株致病性较弱。致病性强的菌株其菌落颜色较深,菌丝浓密;致病性弱的菌株其菌落颜色均为白色,菌丝稀疏。菌落生长快,菌株的致病性较强;菌落生长慢,菌株的致病性较弱。菌株的产孢能力和致病性之间无相关性。梨胶胞炭疽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 值为5.0~7.0;菌丝对多种单糖和双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结论]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梨胶胞炭疽病的认识,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探究梨胶胞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采集的病样分离并鉴定出梨胶胞炭疽病菌25株。采用梨果表面刺伤后接种菌块的方法,观察炭疽病菌对砀山酥梨的致病性。平板接种炭疽病菌菌块,测试不同培养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参试的25株炭疽病菌中3株致病性较强,18株致病性中等,4株致病性较弱。致病性强的菌株其菌落颜色较深,菌丝浓密;致病性弱的菌株其菌落颜色均为白色,菌丝稀疏。菌落生长快,菌株的致病性较强;菌落生长慢,菌株的致病性较弱。菌株的产孢能力和致病性之间无相关性。梨胶胞炭疽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值为5.0~7.0;菌丝对多种单糖和双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结论]该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梨胶胞炭疽病的认识,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胶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梨炭疽病在江苏、安徽两省酥梨产区普遍发生。本研究采集病样,分离并鉴定梨胶胞炭疽病菌25株。采用梨果表面刺伤后接种菌块的方法,观察炭疽病菌对砀山酥梨的致病性。平板接种炭疽病菌菌块,测试不同培养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的25株炭疽病菌中3株致病性较强,18株致病性中等,4株致病性较弱。致病性强的菌株其菌落颜色较深,菌丝浓密;致病性弱的菌株其菌落颜色均为白色,菌丝稀疏。菌落生长快,菌株的致病性较强;菌落生长慢,菌株的致病性较弱。菌株的产孢能力和致病性之间无相关性。梨胶胞炭疽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值为5.0~7.0;菌丝对多种单糖和双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  相似文献   

20.
草莓炭疽菌初期侵染过程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在侵染草莓叶片过程中病原菌的侵染致病过程,为防控草莓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草莓炭疽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LC0220-7GFP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离体健康草莓叶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及侵染结构.[结果]接种6~9 h为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接种9 h约90.00%的分生孢子已萌发;接种12~24 h为侵染结构形成高峰期,接种24 h约70.00%的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并形成侵染钉开始侵染草莓叶片表皮细胞,有少量的菌丝开始直接侵染叶片表皮细胞,同时在寄主上表皮上有少量的附着枝形成;接种48 h为菌丝形成高峰期,菌丝大量形成并沿着表皮细胞延伸成网络状,叶片开始出现零星病斑;接种7296 h为分生孢子盘形成高峰期;接种96~120 h为产孢高峰期,接种96 h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大部分病原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接种144 h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结论]草莓炭疽菌通过产生附着胞侵入或直接侵入草莓叶片表皮细胞,使草莓叶片发病,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