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应用ISSR标记鉴定斑茅BC2杂种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 (Retz.)Jeswiet] 具有抗病虫、抗旱、抗寒、宿根性强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种质资源.广大的甘蔗育种者做了大量的尝试,希望能把这些优良性状导入到现代甘蔗品种中,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一批F1和BC1后代.随后,又获得了一批BC2无性系.我们使用30个ISSR标记,对来自10个杂交组合的164个BC2无性系的杂种真实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160个是真正的杂种,其中的138个同时具有父母本的特征带,另外22个仅具有父本的特征带,余下的4个无性系在本研究中还不能确定其杂种的真实性.总体来看,大部分组合仅用2个ISSR标记即可鉴定杂种的真实性,少数组合甚至仅用1个标记.这说明利用ISSR标记进行甘蔗杂种真实性的鉴定是可行且相当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对3个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后代BC1进行真实性鉴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探讨甘蔗与斑茅BC1的染色体传递方式。利用2对鉴定斑茅真实杂交后代的特异引物对3个甘蔗与斑茅BC1进行鉴定,采用根尖分生区细胞去壁低渗涂片法制片,显微拍照计数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3个BC1材料均为斑茅的真实杂交后代,崖城01-69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1=120 m+1 sm,其染色体按2n+n方式传递;崖城01-116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2=118 m+4 sm,其染色体传递方式为2n+n;崖城01-134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1=120 m+1 sm,其染色体传递为2n+n。推断甘蔗与斑茅BC1的染色体以2n+n的方式传递。  相似文献   

3.
对3个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后代BC1进行真实性鉴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探讨甘蔗与斑茅BC1的染色体传递方式。利用2对鉴定斑茅真实杂交后代的特异引物对3个甘蔗与斑茅BC1进行鉴定,采用根尖分生区细胞去壁低渗涂片法制片,显微拍照计数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3个BC1材料均为斑茅的真实杂交后代,崖城01-69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1=120 m+1 sm,其染色体按2n+n方式传递;崖城01-116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2=118 m+4 sm,其染色体传递方式为2n+n;崖城01-134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1=120 m+1 sm,其染色体传递为2n+n。推断甘蔗与斑茅BC1的染色体以2n+n的方式传递。  相似文献   

4.
斑茅(E.arundihaceus[Retz.]Jeswiet)因其具有许多甘蔗育种者所寻求的优异性状,如抗旱、耐瘠、耐涝、抗病、抗虫特性,分蘖力强、生势旺盛,宿根性好、适应性广等,倍受甘蔗育种者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斑茅(海南92—105、崖92—77)、斑茅F1(崖96—66、崖96—40)等9个材料进行ITS鉴定来辨别斑茅杂种后代是否是真实的杂交后代,结果表明崖城96—40、崖21号、崖城01-3和崖城01—6等都是斑茅的真实杂种。  相似文献   

5.
甘蔗亲本的创新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亲本创新对扩大栽培甘蔗遗传基础及选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海南甘蔗育种场自1953年建场起就开展甘蔗亲本创新和利用的研究,50多年来,在热带种、割手密、大茎野生种和近缘属植物斑茅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近年来使用的293份常用亲本中,220份为自育品种(品系),约占75%,其中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及其下属场选育的材料约占自育亲本材料的56%。海南甘蔗育种场通过“高贵化”育种途径,利用大茎野生种和当地割手密选育出导入新的野生种血缘的崖城73—226、崖城58—43、崖城58—47和崖城82—108等创新材抖。至今,我国自育品种中至少有17个品种含有当地割手密的血缘,1个品种为大茎野生种的后代。在斑茅利用方面,海南甘蔗育种场于2001年获得了一批斑茅蔗BC,真杂种,并于2003年育成一批BC2后代。  相似文献   

6.
利用4个不同类型水稻两系不育系与6个不同类型恢复系或常规品种组配F1代组合,通过对杂种一代株型性状间相关系数分析和F1代与亲本相同性状相关系数的计算,初步探索出北方两系杂交稻株型性状的遗传相关方式,为亲本株型选择和F1代株型塑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蔗近缘属野生种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 的种质创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蔗热带种与甘蔗近缘野生种滇蔗茅远缘杂交获得F1,再与优良栽培种回交获得BC1对滇蔗茅进行了种质创新利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种质创新后,滇蔗茅植株较矮、茎细、锤度低的不良特性,容易被改良,且它们的BC1具有高产潜力,并通过杂交真实性、抗旱、抗锈病鉴定,获得一些抗旱强、高抗锈病的优良真实杂交种,为进一步选育含有滇蔗茅血缘的高产、高糖、抗旱、抗锈病的优良新品系和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4个不同类型水稻两系不育系与6个不同类型恢复系或常规品种组配F1代组合,通过对杂种一代株型性状间相关系数分析和F1代与亲本相同性状相关系数的计算,初步探索出北方两系杂交稻株型性状的遗传相关方式,为亲本株型选择和F1代株型塑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普×爆(丹232×N04)组合F7、BC1S5和BC2S5后代选系的膨爆特性、穗粒和植株性状表现及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类选系间所有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普×爆组合的F1代与爆裂亲本回交可以较快恢复膨爆特性,同时显著改良穗粒性状;不同选系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在后代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各类性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稳定株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优异的种质,以小麦转1Dx5和1Ax1基因品系为父本,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栽培品种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BC1F1、BC1F2、BC1F3和BC1F4代.在各杂交后代中,采用系谱选择法结合SDS-PAGE检测技术,鉴定各系的HMW-GS组成,获得了多个外源1Dx5或1Ax1基因稳定超表达的小麦新型纯系.  相似文献   

11.
1913年,台湾从印尼爪哇东部引进一个甘蔗杂交花穗,由这些种子成功地培植出230株甘蔗实生苗,从此,台湾甘蔗育种工作正式开始,经过近百年几代甘蔗育种者的不懈努力,到目前为止,一共选育出甘蔗栽培品种206个,其中F系列品种178个,新台糖系列品种28个。其中日据时期的1920~1944年间,台湾选育了F系列品种1-134;1945年台湾回归中国后,实施了一套深入细致的甘蔗育种方案,一共选育了72个甘蔗品种,其中1956~1977年间选育F135-178,1979~2004年间选育了新台糖1-28号。其中很多选育出的甘蔗良种大都具有高产高糖、早熟、抗病性强等特点,如F108、F134、F160、F164、新台糖1号、5号、9号、10号、15号、16号等,这些品种一经推广,就马上都成为台湾省各个时代各蔗区的当家品种,深受广大台湾蔗农的喜爱。台湾育种者选育出来的甘蔗品种不仅在台湾受到蔗农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大陆甘蔗科研机构、农业推广部门和广大蔗农的青睐。1945年台湾光复后,大陆与台湾蔗糖业交流与合作开始起步,1946年,福建协和大学农艺系从台湾引进一批台湾育成的优良品种,其中F134成为福建第一代甘蔗主栽品种,同时,也成了国内许多的杂交亲本最重要的材料,为整个大陆蔗糖业发展做出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大陆许多甘蔗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部门先后从台湾引进具有高产高糖、宿根性强、农艺性状好等特1生的新台糖系列的甘蔗品种,如新台糖1号、新台糖10号、新台糖16号、新台糖25号等,经过各地的引种、试种、区试,很多新台糖系列品种都表现出较好的农艺性状,深受广大蔗农的喜爱。其中新台糖10、16号已成为许多甘蔗生产大省的当家品种,新台糖1号也成为海南省的当家品种。随着两岸科技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台湾甘蔗良种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6个粳稻组合F2代主要性状变异表现、遗传参数、F2代个体与亲本性状之间相关系数进行了估算与 分析,结果表明:F2代性状表现、遗传参数,因组合性状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F2代多数性状与亲本关 系密切,个体性状间存在相关性并受组合类型的影响。应根据品种性状和差异来选择亲本;根据遗传参 数和性状相关性选择个体。  相似文献   

13.
用AFLP片段构建甘蔗祖亲种特异DNA探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AFLP标记技术获得了甘蔗祖亲种的AFLP特异片段487条,对部分AFLP特异片段进行斑点杂交与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有5个可作为甘蔗属特异探针(a44,a59,b60,e42,d19),2个可作为斑茅特异探针(f08,f16)。利用这些特异探针对参试的30份甘蔗种质进行了血缘测验,能较好地检测出这些种质的基因组构成。其中:崖城73/512、崖城57/25和崖城62/703份种质的血缘与系谱记录不符,均只含甘蔗属血缘而不含斑茅血缘;崖城96/46既含甘蔗属血缘,又含斑茅血缘,因而是甘蔗属与斑茅种杂交的真杂种。  相似文献   

14.
甘蔗和斑茅远缘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斑茅、Badila及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探讨斑茅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结果表明,海南斑茅92-105和92-77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60,30对染色体全部为中部着丝点,臂比均在1.70以下,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长度之比小于2,属原始的1A型染色体。参试的甘蔗无性系的核型均属2B型。来自组合Badila(2n=80)海南斑茅92-105(2n=60)的杂种崖城96-66染色体数目为2n=70,染色体以n n的方式进行遗传;来自组合Badila×海南斑茅92-77(2n=60)的杂种崖城96-40染色体数目也为2n=70,杂种以n n的方式进行遗传;这些结果表明甘蔗斑茅杂交后代染色体以n n的方式进行遗传。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云南甘蔗研究所1998—2002年甘蔗种质资源杂交利用研究进展状况。经过几年的研究,了解掌握了不同亲本材料诱导开花所需的株龄和甘蔗种质资源的光周期诱导技术,不仅使热带种开花率逐年提高,还促使开花迟的F1花期提早,难开花的F1、BC1能够开花,且提高了花粉发育率。同时,通过不断完善杂交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了花穗杂交有效率,并从热带种、地方种、常用亲本与野生种的杂交组合中选育出一批含热带种和野生种血源的F1、BC1优异创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6.
侧枝法延迟野生甘蔗抽穗,开花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2个云南野生甘蔗和17个含云南野生甘蔗血缘的F1材料通过侧权处理,82.2%的云南割手密切82.4%的F1的花期被有效地延迟,最长延迟65天,野生原种比野生F1效果好,斑茅与河八王属不产生侧枝,侧枝花穗的芬粉数量,药粉发育与主枝的花粉数量,花粉发育率无明显差异,侧枝法在解决野生甘蔗与栽培品种花期不难遇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云南优良的甘蔗细茎野生种云南82-114进行杂交利用,对选育出的F1(云割F197-105)、BC1(云割BC103-80、云割BC103-78)、BC2(云割BC204-41和云割BC204-48)真杂种及其亲本(云瑞99-248、ROC10)的重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导入云南82-114基因后,F1、BC1、BC2代材料的茎径、单茎重、蔗糖分随着回交代数的曾加而逐代提高;原料茎长、有效茎数、纤维分在降低;蔗茎产量、产糖量在明显增加.云南82-114的利用为选育优良品系(种)提供种质基础,同时也显示了云南82-114的育种价值和甘蔗细茎野生种质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甘蔗与斑割(斑茅割手密)复合体杂交后代F_1材料的染色体核型构成和遗传行为,为有效利用甘蔗野生种质提供细胞遗传学的理论依据。采用甘蔗根尖细胞酶解去壁低渗法分别对3个不同甘蔗品种(系)与斑割复合体GXAS07-6-1的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数目鉴定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各亲本和后代材料染色体数目在不同细胞中不恒定,染色体变幅为6~11条。粤糖93-159与GXAS07-6-1的F1材料GXASF108-1-1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4=91 m+3 sm;桂糖01-53与GXAS07-6-1的F_1材料GXASF108-2-28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8=88 m+10 sm(1SAT);桂糖02-761与GXAS07-6-1的F_1材料GXASF108-3-7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2=87m+5 sm;3个F1材料的核型均为2B型。推断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亲子间的染色体基本按"n+n"方式传递,同时可能存在部分染色体加倍现象,它们的杂种F_1核型均为较原始的染色体2B类型。  相似文献   

19.
紫叶水稻IR1552紫叶性状的遗传及其育种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R1552是引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稻紫叶特异材料,以其分别与不同类型的绿叶籼稻、粳稻品种杂交,研究了紫叶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F1代植株叶色均为绿色,以IR1552为母本回交的BC1F1代群体中绿叶株与紫叶株之比为1∶1,而F2代群体中绿叶株与紫叶株之比表现13∶3和55∶9等2种类型,分析认为,该紫叶性状由1对显性基因PL-PL控制,一般绿叶稻品种带有1对紫叶显性抑制基因I-PL-I-PL。以紫叶稻IR1552为供体,经杂交转育成桂紫-1S等多个带紫叶标记的不育系,桂紫-1S生育后期功能叶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衰老慢,所配组合叶片功能正常,说明IR1552的紫叶性状对转育成的带紫叶标记的水稻不育系及其杂种F1代的生长势和产量无不良影响,是一理想的紫叶标记供体。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广西斑茅种质资源,扩增甘蔗遗传基础。对183份广西斑茅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斑茅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比较低,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000~1.2349之间,平均为0.3070,以毛群较高,生长带形状较低,空心、气根、根点排列和脱叶性4个性状无多态性表现;不同地区的斑茅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851~0.5072之间,且以钦州的多样性最大,其次是桂林和崇左,以来宾的多样性最小。5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54%~29.11%之间,平均为19.59%,以叶宽比较大,叶长较小;10个地区的斑茅资源变异系数在16.48%~21.92%之间,以桂林最大,百色最小。通过聚类分析,183份资源可以分为10个类群,各类群遗传分化不明显,与地理来源无密切联系。本研究揭示了广西不同地区斑茅的表型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斑茅资源的采集、保育和杂交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