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籼叶片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个早籼品种为材料,考察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性状共62项.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性状育种值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早籼产量起重要作用的性状是;成熟期剑叶长、剑叶长宽比、剑叶面积、剑叶体积;蜡熟期剑叶角度、倒二叶宽、倒二叶自然长;单株生物产量和谷草比.经验证,由上述重要性状与产量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其预测平均准确率为97%.在早籼高产育种中重点应放在提高生物产量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水稻功能叶性状的遗传效应、遗传率和遗传相关性,加深理解水稻功能叶性状的遗传体系。【方法】以绵恢725、成恢047、R150、泰引1号、辐恢838、蜀恢527、R7582、明恢63等重要恢复系和粤泰A、Y58S、双8S、中9A、广占63S等重要不育系及由其配制成的29个F1杂交组合为材料,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水稻功能叶(剑叶、倒2叶)性状(长度、宽度和叶面积)的遗传效应、遗传率和遗传相关性。【结果】水稻功能叶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控制,剑叶长、剑叶宽、剑叶面积、倒2叶宽和倒2叶面积性状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倒2叶长则以显性效应控制为主。狭义遗传率以倒2叶宽最高,倒2叶面积次之。不育系中,中9A和双8S能增大剑叶面积和剑叶长,且能减小剑叶宽;恢复系中,绵恢725、R7582、成恢047和R150能增大剑叶面积。剑叶长和宽与其他功能叶存在密切的遗传相关性,可通过增加剑叶长和宽达到增大倒2叶长、宽和剑叶面积的目的。【结论】在水稻功能叶育种实践中,应根据功能叶遗传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选育方法。剑叶长、剑叶宽、倒2叶宽、剑叶面积和倒2叶面积可在常规聚合育种上通过世代综合选择,使加性效应得以稳定遗传;倒2叶长在杂种优势利用上有较大潜力。倒2叶宽和倒2叶面积在早期世代中进行选择效果较好;倒2叶长则以高代选择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研究24个双季矮秆早籼品种(系)的结果表明:a.剑叶各性状间的相关比较密切,而倒二叶与倒三叶的角度和长宽比与其它各性状的相关都不密切。上三叶中,叶片长度与长宽比、叶面积、干重,面积与干重,干重与比叶重都呈极显著正相关。b.剑叶角度与倒二叶角度,剑叶宽与倒二叶和倒三叶宽,剑叶长宽比与倒二叶长宽比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剑叶长与倒三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剑叶其它性状与倒二叶,倒三叶的相关都不显著。c.上部三片叶对亩产量的贡献以剑叶最大,中、迟品种,剑叶的宽、面积、干重、比叶重与亩产量的相关系数都达显著水平;叶片各性状与日产量的相关均不密切,由此笔者提出了矮秆早籼叶片合理配置模式,认为在水稻栽培和育种中,采用“叶片合理配置,的概念将有助于株型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黑龙江省28个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株 高与穗长、倒三茎长、倒三叶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与理论产量呈极显著 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5(r0.05=0.374 r0.01=0.478 n=28);穗粒数与剑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宽、倒三 叶长、倒三叶宽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叶片的宽度与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理论产 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浙江省晚粳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是60年代,此阶段的水稻品种类型可分为穗粒兼顾型和穗数型;70年代后产量增幅较慢,品种多为穗粒兼顾型。在植株形态中,近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1995年)的剑叶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小于早代品种(1985年以前育成),倒3叶长度、剑叶和倒3叶的宽度大于早代品种;近代品种较矮,各节间长度均小于早代品种,但茎秆密度和单位叶鞘重于早代品种,而着粒密度高于早代品种。植株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剑叶和倒2叶的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和叶片曲率、倒1和倒2节节间长度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产量的提高和植株形态的改良有很大的关系,提高浙江省晚粳单产的可行途径是在保持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6.
水稻株型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保存的163个寒地早粳稻品种(系)为试材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茎、叶、穗株型指标与稻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穗下节间长和倒3节间粗分别与稻米品质综合评分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剑叶长而窄,叶基角小的品种品质较优;二次枝梗结实率与品质总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理想品质株型模式特征为:茎秆粗壮,穗下节间较长;倒2叶长宽比适宜、叶面积不能过大,剑叶长而窄、叶基角小,倒3叶宽较大;单穗重较小,着粒密度适中,二次枝梗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研不同叶位叶片对两系超级杂交稻籽粒充实的影响。[方法]以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389为材料,抽穗期进行剪叶处理,研究不同叶位叶片对籽粒充实度的影响。[结果]剪叶会显著降低水稻的结实率和粒重,增加空秕粒率,从而降低籽粒产量。不同部位叶片对两优389籽粒充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及以下叶片;不同剪叶处理对二次枝梗结实率、空秕粒率的影响均大于一次枝梗。[结论]灌浆结实期确保功能叶不受伤害是实现超级稻高产优质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采用DPS统计分析方法,对20个水稻品种(系)的产量、米质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千粒重、株高、每穗粒数、剑叶长和剑叶夹角的偏相关值较大,并达到显著水平。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与株高、剑叶长和倒二叶长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和倒三叶夹角角度呈负相关;垩白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分蘖和有效穗数呈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分蘖、有效穗数和倒二叶宽呈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呈负相关;食味与剑叶长和倒三叶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水稻抽穗前期剪去上部三片功能叶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剪去不同水稻品种(组合)上部3片功能叶(或上部3片功能叶组合)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子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各性状的作用大小均为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大部分品种单独剪去上部3片功能叶的作用之和大于同时剪去上部3片功能叶效应值,少数品种与此相反;与前人试验结果比较发现,试验材料在稀植条件下剪去功能叶后,单株子粒重的减少比例比穗重的减少比例更能反映出功能叶对穗部光合产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将14个滇杂新组合种植在辽宁不同生态稻区,测量不同时期水稻功能叶(剑叶、倒2叶、倒3叶)的SPAD值,分析其与产量的关系。通过3个种植地点的测量,发现14个品种除个别品种外,其他品种各时期3张功能叶SPAD值总和均是庄河最高,其次是盘锦,沈阳的最低。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时,大多品种的剑叶(L1)SPAD值小于倒2叶(L2)和倒3叶(L3),成熟期时顺序正好相反。沈阳地区各品种产量与倒1叶(L1)显著相关,庄河和盘锦地区各品种产量与倒3叶(L3)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水稻株型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12个水稻品种的21个株型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株型性状总体上与产量、穗数间的相关性较强,而与千粒重、每穗粒数、穗长间的相关性较弱。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剑叶叶宽、倒三叶叶长、倒二叶叶厚对产量影响较大,倒三叶弦长、剑叶叶鞘长及倒二叶叶鞘长的影响次之,叶开角及叶基夹角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2.
对湖南地区应用较广的早稻品种进行早、晚双季直播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较多的穗数、适中的穗子大小和较高的结实率有利于双季直播水稻的产量形成。湘早籼6号、湘早籼32号、湘丰早119和惠民2号作早季直播并配套"倒种春"晚季直播茬口搭配合适,产量中等,株型较矮,进行早、晚双季配套直播的风险相对较小。品种湘丰早119作早、晚双季直播种植,其生育期合适,株型较矮,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早季,对华南超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和胜泰1号、两系超级杂交稻组合培杂67和粤杂122、三系超级杂交稻组合丰优428和泗优998等6个材料成熟期的产量、干物质、剑叶叶绿素(a+b)含量、叶面积指数、根系活力和功能叶净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品种(组合)间差异.提出了本区早籼超级稻株型育种中成熟期宜掌握的生理指标量值为干物质量18441kg/hm2,剑叶叶绿素(a+b)含量4.5 mg/gFW;根系活力139μgNA/gFW穐;LAI 6.4;剑叶净光合速率10.7μmolCO2/m2穝左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优良食味核心种质美香占2号及其衍生系统在广州地区早、晚季的主要农艺性状和食味品质性状,并结合广东省区试结果提出美香占2号及其衍生系统理想模式。结果表明,早季食味品质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二叶宽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倒二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剑叶宽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提高6.01个单位。在广州地区早季选种圃对美香占2号衍生系统的产量和食味品质综合改良应注重有效穗多、剑叶宽大和每穗实粒数多单株的选择。晚季食味品质与剑叶宽和倒三叶宽呈显著负相关。着粒密度因子增加1个单位,产量提高5.41个单位。在广州地区晚季选种圃对美香占2号衍生系统的产量和食味品质综合改良应注重大穗密粒、剑叶和倒三叶细长单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香型软米水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来自5个不同地方香型软米水稻品种和自主选育的6个香型软米保持系材料,按照NCⅡ交配设计,对其F1代11个主要经济性状作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除剑叶长、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基因加性效应不明显,剑叶宽和每穗总粒数的非加性效应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亲本加性效应对每穗总粒数、剑叶宽、株高、千粒重和有效穗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而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穗长和剑叶长的性状表达主要受非加性效应控制,全生育期则受来自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除有效穗、每穗总粒数和剑叶宽的性状表达主要受保持材料影响外,其余多数性状主要受地方香型软米资源控制;八宝谷、豪木允、豪木吕和文香25B的大多数性状具有较好一般配合力效应,可能是转育优质杂交水稻亲本的理想材料;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是:株高、剑叶宽、千粒重、每穗总粒数、全生育期、有效穗、单株产量、穗长、结实率、剑叶长和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16.
以新质源(CMS-FA)杂交稻遗传系统的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 (1)法,对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多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株高与结实率,剑叶长与生育期、结实率,生育期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以基因的加性正相关为主;单株穗数与株高、剑叶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以基因的加性负相关为主.株高与穗长、剑叶长、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穗长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显性相关.利用加性相关为主的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可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17.
几个早稻品种(组合)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不同早稻品种(组合)在相同栽培技术条件下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差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株两优99,湘早籼29,湘丰早119,湘早143,金优402,湘早籼24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蛋白水解酶等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及其叶片、茎鞘、籽粒及糙米中全N,蛋白N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6个早稻品种(组合)其功能叶中NR活性差异较大,其中以湘早籼29与湘早籼24活性最强;蛋白水解酶活性在生殖生长后期差异大,以湘早籼29活性最强,其次为湘早籼24;水稻叶片、茎鞘、籽粒和糙米中全N,蛋白N含量湘早籼29与湘早籼24较其他品种(组合)要高,蛋白质产量也较其他品种(组合)有明显优势,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谷子杂交种较常规种产量有一定幅度增加,但替代品质优良的常规种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还存在问题,品质及早衰是需要攻克的难题。以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为基础,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9份品质优良谷子杂交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寻求解决早衰现象的主要因素。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依次为生育期>小区苗数>穗长>出谷率>功能叶叶宽>功能叶叶长>支穗密度>单穗粒重>单穗重>株高>穗码数>分蘖数。与产量相关的生育期和功能叶叶长、叶宽应作为解决早衰问题的主要因素考虑;适宜的生育期,增加穗长,提高功能叶保持能力,对防止杂交种早衰获得高产有利,该研究为谷子杂交种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北方有代表性r不同株型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穗部性状、叶部性状等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其中913、优育27号产量较高。株高、穗长、每穗饱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达到显著的正相关,秕粒数与产量达到显著的负相关,产量与倒2叶叶长达到显著正相关,与倒3叶宽达到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分析浙江省历年审定的9个晚粳稻代表性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及探索浙江省晚粳稻品种审定的规律。研究选取9个历年审定晚粳稻品种中表现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品种,采用催芽后撒播移栽到大田的方式,测量株高、茎粗、分蘖、剑叶长、剑叶宽、叶绿素含量等农艺性状。剑叶宽和茎粗是各农艺性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2个因素,2010—2019年的3个品种茎粗和剑叶宽为3个时间段中最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茎粗和剑叶宽是农艺性状中对晚粳稻品种产量影响最大的,且浙江省育种研究者也一直在提升晚粳稻的茎粗和剑叶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