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种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湖泊养殖和池塘养殖的罗氏沼虾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湖泊养殖罗氏沼虾粗脂肪含量低于池塘养殖,灰分含量高于池塘养殖(P0.05);2种养殖模式的罗氏沼虾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和鲜味氨基酸(DAA)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可知,湖泊和池塘养殖的罗氏沼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苏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根据化学评分(CS)可知,湖泊养殖和池塘养殖罗氏沼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苏氨酸。湖泊养殖和池塘养殖的罗氏沼虾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接近,分别为65.31、65.92;湖泊养殖和池塘养殖的罗氏沼虾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湖泊养殖罗氏沼虾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显著高于池塘养殖(P0.05)。从蛋白质营养角度来看,湖泊养殖和池塘养殖罗氏沼虾相似;从脂肪营养角度来看,湖泊养殖罗氏沼虾高于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3种养殖模式下澳洲淡水龙虾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对脂肪酸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模式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GB 5009.168-2016标准,测定稻田、池塘和水泥池等3种养殖模式下澳洲淡水龙虾成虾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其含量,并对脂肪酸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评价,筛选最佳养殖模式。【结果】3种养殖模式下的澳洲淡水龙虾肌肉中均含有18种脂肪酸,且均以油酸含量最高,亚油酸次之;3种养殖模式下澳洲淡水龙虾肌肉中饱和脂肪酸、(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以稻田养殖模式最高,而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以池塘养殖模式最高,单不饱和脂肪酸、(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9)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总量均以水泥池养殖模式最高。主成分分析显示,肉豆蔻酸、花生酸、棕榈油酸、二十碳三烯酸和DHA等5种脂肪酸的载荷权数均大于0.950,是澳洲淡水龙虾的主要特征脂肪酸,其对成虾脂肪酸品质的影响最大;由主成分表达函数式和贡献率,构建了澳洲淡水龙虾成虾脂肪酸品质综合评价函数式,计算得到3种养殖模式下成虾脂肪酸品质综合评价分值,表现为稻田养殖模式(4.116)水泥池养殖模式(-1.851)池塘养殖模式(-2.265)。【结论】稻田养殖模式下的澳洲淡水龙虾成虾的脂肪酸品质表现最优,为最佳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3.
人工繁殖条件下日本鳗鲡鱼卵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初孵仔鳗的开口饵料一直是实现全人工繁殖的难点,鱼卵的营养成分分析能够为开口饵料的设计提供帮助,因此,本实验对人工繁殖条件下获得的日本鳗鲡鱼卵进行了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日本鳗鲡卵中水分含量为82. 28%、粗蛋白质含量为10. 54%、粗脂肪含量为7. 24%、粗灰分含量为0. 78%。此外,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EAA)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氨基酸(TAA)含量为8. 07%,EAA含量为3. 19%,NEAA含量为4. 88%;依据FAO/WHO建议的氨基酸评分模式,分别对氨基酸进行氨基酸评分(AAAS)和化学评分(CCS),其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EAAI)为7. 79%。在日本鳗鲡卵中检测出27种脂肪酸,包括9种饱和脂肪酸(SFA)、8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10种多不饱和脂肪(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1. 14%、18. 19%、40. 69%,其中C20:5n-3(EPA)+C22:6n-3(DHA)占脂肪酸总量的30. 25%。日本鳗鲡鱼卵中钾、钙的含量丰富,分别为1 698. 676 mg/kg和121. 268 mg/kg。高含量的DHA符合海水鱼类鱼卵的特点,低含量的氨基酸可能是限制初孵仔鳗生存的原因。研究中所获得的各营养素需求量为初孵仔鳗的开口饵料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淡水龙虾生物学特征淡水龙虾,学名克氏螯虾,又称红色沼泽螯虾。一般雄虾体长约15厘米,体重50 ̄70克;雌虾体长10厘米左右,体重50克上下。其出肉率17%左右,虾米蛋白质含量高达50%以上。淡水龙虾生命力极强,对水质要求不严,适于湖泊、池塘、湿地、江河、水渠、水田和沼泽地养殖,甚至在一些鱼类难以存活的水体中也能生存。能适应40℃以上的高温和-15℃以下的低温,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能养殖和自然越冬。淡水龙虾繁殖力强,雌虾每年3月中旬至10月下旬产卵,每只雌虾产卵700粒左右,受精卵发育快,孵化率高。仔虾孵出后,在温度适宜(20 ̄32℃)、饲料…  相似文献   

5.
选取冬眠前、冬眠中、冬眠后3个时期平均体质量为(1000±50) g的中华鳖各6只(雌雄各半)为材料,研究冬眠对中华鳖肌肉和裙边氨基酸组分的影响,并综合评价其氨基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3个时期,中华鳖肌肉和裙边均含有17种常见氨基酸,其中肌肉中谷氨酸质量分数最高,裙边中则是甘氨酸质量分数最高;冬眠前肌肉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冬眠中和冬眠后的(P<0.05),冬眠前和冬眠中裙边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冬眠后的(P<0.05);肌肉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质量分数最高,中华鳖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AA/TAA)和必需氨基酸总量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AA/NEAA)均显著高于裙边的(P<0.05),肌肉中EAA/TAA与EAA/NEAA均高于FAO/WHO理想蛋白质推荐标准(40%和60%);肌肉的鲜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与17种氨基酸总量的比值均显著低于裙边的(P<0.05);在评价的9种必需氨基酸中,除冬眠中肌肉缬氨酸的氨基酸评分(AAS)和氨基酸比值系数(RC)最低外,其余处理均是蛋氨酸+胱氨酸(Met+Cys)总和的AAS、RC最低,且肌肉与裙边的AAS、RC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处理的Met+Cys总和的氨基酸化学评分均最低,说明中华鳖冬眠中肌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组分为缬氨酸,其余时期肌肉和裙边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组分均为Met+Cys,且肌肉中氨基酸平衡性要优于裙边;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大于70,为优质蛋白源;肌肉EAAI、生物价和营养指数均显著高于裙边的(P<0.05);中华鳖肌肉氨基酸灰色关联度(GC)是冬眠中的最低,而裙边GC则是冬眠中的最高,且肌肉的GC显著高于裙边的(P<0.05),说明冬眠中中华鳖肌肉氨基酸的平衡性不如冬眠前和冬眠后的,且裙边氨基酸的平衡性不如肌肉的;氨基酸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中华鳖肌肉氨基酸配比比裙边氨基酸更为合理,其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6.
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比较分析马氏珠母贝插核贝和未插核贝外套膜、内脏团和闭壳肌的蛋白氨基酸组成含量。结果表明,①未插核贝外套膜、闭壳肌和内脏团氨基酸总含量(质量分数,干样)分别为(13.01±0.02)%、(10.87±0.06)%、(10.41±0.13)%,插核贝分别为(11.31±0.01)%、(14.78±0.10)%和(10.26±0.09)%;②各部位中Asp、Glu和Gly含量高于其他氨基酸。外套膜各氨基酸含量,除Ser、Met、Tyr和Phe无显著变化外,未插核贝Thr、Val和Cys低于插核贝,其余氨基酸高于插核贝,且存在显著性差异。闭壳肌中,除Cys和Pro基本无变化外,未插核贝各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插核后,差异显著(P<0.05)。而内脏团中,除Glu、Val、Ile和Lys未插核贝高于插核贝,Gly和Ala低于插核贝,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氨基酸插核贝和未插核贝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在基础配合饲料中添加0.5%、1%、2%、4%抗菌脂肽,饲养瓦氏黄颡鱼8周,对其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营养、脂肪酸营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抗菌脂肽对瓦氏黄颡鱼肌肉蛋白质、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瓦氏黄颡鱼是氨基酸组成均衡性较好(EAAI75、EAA/NEAA79%)的优质水产品,富含Glu、Asp、Arg等有助于术后病人康复的氨基酸。Lys含量较为富余,适当摄入可平衡谷物中Lys短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Met+Cys。4%范围内添加抗菌脂肽对瓦氏黄颡鱼氨基酸组成无显著性影响(P0.05),EAAI随着AMI添加量增加逐渐降低,但仍高于75%。瓦氏黄颡鱼肌肉脂肪酸主要组成种类不少于11种,其中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4种,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均较高,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四烯酸、EPA、DHA)。在4%添加范围内,抗菌脂肽对瓦氏黄颡鱼肌肉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科学评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品质特性。[方法]通过对冀东稻区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腹部肌肉含肉率、常规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不同阶段克氏原螯虾腹肌中水分和肝体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虾苗的含肉率、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5.16%、17.23%、1.13%,红壳中虾粗脂肪含量最高(1.98%);红壳成虾腹肌中含有17种氨基酸(14.06%),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EAA)(5.95%),其中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7.84%;含有2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8种,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比例为35.61%、26.35%、35.32%,EPA+DHA含量为12.74%。[结论]克氏原螯虾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定肉鸡对酵母水解物的表观代谢能、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回肠表观氨基酸消化率、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全肠道表观氨基酸消化率,拟为酵母水解物在肉鸡饲粮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参数。【方法】 选择18 d、体重无差异的科宝白羽肉仔鸡1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试验鸡,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以玉米淀粉、葡萄糖、纤维、大豆油配制的无氮日粮,试验组饲喂以酵母水解物为唯一粗蛋白质来源的半纯合日粮,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添加0.5%的二氧化钛作为外源指示剂。试验期间自由采食,全收粪法收集试验鸡22—24 d粪便,并统计该期间肉鸡采食量,通过检测日粮以及粪便中总能、含氮量来计算酵母水解物表观代谢能值和氮校正表观代谢能值。粪便收集完后自由采食,26日龄麻醉剖解收集回肠后半段食靡,分别检测日粮、回肠食糜中氨基酸及二氧化钛含量,计算酵母水解物回肠表观氨基酸消化率、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全肠道表观氨基酸消化率。【结果】 (1)酵母水解物总能值为18.19 MJ·kg -1,表观代谢能值为11.22 MJ·kg -1,氮校正表观代谢能为10.17 MJ·kg -1,其有效能值与普通豆粕相当。(2)酵母水解物粗蛋白质含量为41.7%,总氨基为36.97%,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为44﹕56,与普通豆粕接近;酵母水解物肉鸡限制性氨基酸依次为Met、Met+Cys、Arg、Leu、Ile、Phe+Tyr、Val、His、Lys、Thr、Trp,与豆粕差异较大。(3)酵母水解物回肠表观氨基酸消化率、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全肠道表观氨基酸消化率均大于70%,肉鸡可利用限制性氨基酸依次为Met、Met+Cys、Arg、Leu、Ile、Thr、Phe+Tyr、His、lys、Val、Trp,蛋氨酸、精氨酸为第一、第二限制性可利用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为第三、第四限制性可利用氨基酸,苏氨酸可利用较差,为第五限制性可利用氨酸,酵母水解物限制性氨基酸与豆粕差异较大。【结论】 酵母水解物是一种蛋白饲料原料,其蛋白质含量、有效能值与豆粕相当,但其氨基酸组成及氨基酸可利用率与豆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酵母水解物在肉鸡日粮中应用,需要考虑补充不同氨基酸或者搭配不同蛋白质饲料来平衡氨基酸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药用及保健功能的高效利用途径,以黔产铁皮石斛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下茎、上茎、叶片中多糖、氨基酸、必需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黔产铁皮石斛下茎、上茎、叶片中的多糖含量分别为27.50%±2.43%、28.04%±0.9%、15.03%±2.15%,叶片与上茎、下茎间的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氨基酸含量在不同部位中均表现为叶片上茎下茎,下茎、上茎、叶片中的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2.10±4.70)、(37.21±9.14)、(89.00±10.09)mg/g;Ser、Gly、Cys、Met、Phe含量和芳香族氨基酸总量在各部位间差异均显著(P0.05)。黔产铁皮石斛不同部位中必需元素含量和分配模式均有所不同且均具有富钙特征。Ca、Cu、Zn含量在叶片与下茎、上茎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上茎与叶片间的K含量、叶片与下茎间的Mn含量、上茎与下茎间的Fe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与7种必需元素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与K、Ca、Mn、Cu、Zn含量相关性显著(P0.05)。各氨基酸与7种必需元素间除去Fe、Cys、Met含量外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K、Cu含量除与Cys、Met含量外,Ca含量除与Cys含量外,其余均相关性显著(P0.05),Zn、Mn含量与各氨基酸含量均相关性显著(P0.05)。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与各氨基酸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L-肉碱强化卤虫对草鱼、鳙鱼和鲤鱼开口苗中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用0(对照,CK),1,100,1 000 mg/L的L-肉碱分别强化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p.)12 h,投喂3种鱼开口苗21 d,测定鱼开口苗体内的脂肪酸含量,分析中长链脂肪酸(C14-C24)的组成。【结果】草鱼和鳙鱼开口苗的1和100 mg/L处理组的C18∶2n-6、C18∶3n-3、C20∶4n-6、DHA和EP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3种鱼开口苗的1 mg/L处理组的C14-C24脂肪酸总含量、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其他3组大多显著降低(P<0.05);草鱼和鳙鱼开口苗的100 mg/L处理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族脂肪酸以及DHA+EP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肉碱强化的卤虫对鲤鱼开口苗多不饱和脂肪酸、n-3+n-6族脂肪酸及DHA+EP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以100 mg/L L-肉碱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鱼开口苗,可显著改善草鱼和鳙鱼开口苗的中长链脂肪酸组成,但对鲤鱼开口苗中长链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松江鲈鱼的人工养殖和产品开发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用秦皇岛渤海湾的野生松江鲈鱼为试验样品,对其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松江鲈的蛋白质含量为17.72%,脂肪含量为1.24%,灰分含量为1.22%。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52.2%,含丰富的EPA和DHA,EPA+DHA占脂肪酸总量的23.2%。鱼肉中含17种氨基酸(色氨酸被水解未测出),其中含8种必需氨基酸,必需氧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9.21%,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72%,氨基酸指数77.18。根据AAS和CS,松江鲈的第1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半胱氨酸,第2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结论]与其他淡水鱼类相比,松江鲈鱼肌肉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高,氨基酸组成合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非常值得开发利用的淡水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拉氏鱼岁肌肉的营养特性,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野生和养殖拉氏鱼岁的含肉率,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野生和养殖拉氏鱼岁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野生拉氏鱼岁含肉率(74.35%)显著低于养殖拉氏鱼岁(75.13%),粗蛋白含量(18.10%)显著高于养殖拉氏鱼岁(17.11%),粗脂肪和灰分(分别为2.95%和1.48%)显著低于养殖拉氏鱼岁(分别为4.82%和1.55%),水分含量(77.07%)与养殖拉氏鱼岁(76.85%)无显著差异。在检测出的18种氨基酸中,野生拉氏鱼岁中有6种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拉氏鱼岁,1种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养殖拉氏鱼岁,其余11种差异不显著,氨基酸总量野生拉氏鱼岁(14.92%)显著高于养殖拉氏鱼岁(14.11%);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野生拉氏鱼岁(6.05%)显著高于养殖拉氏鱼岁(5.49%);4种鲜味氨基酸(分别为5.43%和5.38%)二者无显著差异;必需氨基酸指数野生拉氏鱼岁(65.84)高于养殖拉氏鱼岁(63.26)。主要脂肪酸分别检出13种和12种,野生拉氏鱼岁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占脂肪酸总量(分别为77.11%和12.82%)与养殖拉氏鱼岁(分别为75.74%和12.33%)无显著差异。通过分析,野生与养殖拉氏鱼岁肌肉中的鲜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等主要营养成分总体组成比较接近,二者肌肉品质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罗氏沼虾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河蟹-罗氏沼虾混养模式与传统罗氏沼虾专养模式产出的罗氏沼虾营养价值和品质变化。方法通过测定体重、体长、出肉率比较两种养殖模式下虾体形态特差异;通过测定水分、蛋白质、灰分、脂肪、矿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比较虾肉营养价值变化;通过测定质构特性和呈味核苷酸比较虾肉品质变化。结果与专养的罗氏沼虾相比,混养模式下罗氏沼虾规格显著提高,但出肉率有所下降。混养的虾肉脂肪含量从(0.91±0.07) %下降为(0.59±0.05)%,差异显著(P <0.05);虾肉的钙、镁、磷、铜含量上升;脂肪酸中EPA含量从(15.59±0.66) %下降至(13.64±0.71) %;氨基酸EAAI评分略有提高,罗氏沼虾虾肉营养价值变化较小。混养的虾肉硬度显著提高;呈味核苷酸AMP和IMP含量从(78.15±1.23) g/100g和(162.90±2.67) g/100g提高至(86.96±1.87) g/100g和(175.12±3.01) g/100g,混养的虾肉品质显著提高。结论河蟹-罗氏沼虾混养池塘内产出的罗氏沼虾规格显著增加,营养成分变化不大,虾肉品质显著提高,符合消费者品味,具有优秀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5.
青田田鱼和金华田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分析青田、金华田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青田田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金华田鱼(P0.01);两种田鱼中均测得常见氨基酸17种,除甘氨酸和胱氨酸外,金华田鱼各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青田田鱼(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青田田鱼的第一、二限制氨基酸分别为缬氨酸和蛋氨酸+半胱氨酸,金华田鱼的第一、二限制氨基酸分别为蛋氨酸+半胱氨酸和缬氨酸;在两种田鱼中共测得16种脂肪酸,其中青田田鱼的C16∶1(棕榈油酸)、C18∶1n9c(油酸)和C18∶3n3(α-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金华田鱼(P0.05),且青田田鱼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金华田鱼(P0.05),金华田鱼的C18∶0(硬脂酸)和C20∶4n6(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高于青田田鱼(P0.05);在矿物元素中,青田田鱼的锌、铜含量显著高于金华田鱼(P0.05),金华田鱼的钙、磷、镁含量显著高于青田田鱼(P0.05)。  相似文献   

16.
兴凯湖翘嘴鲌胚胎和仔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活体连续观察法描述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早期发育(从受精卵至4日龄仔鱼)的形态特征。将其与部分同属的鱼类胚胎发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受精卵的形态、孵化有效积温、初孵仔鱼大小及群体差异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讨论。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符合鲌属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兴凯湖翘嘴鲌的成熟卵呈淡黄绿色或青灰色,无粘性,为半浮性卵,卵径为(1.13±0.21)mm,吸水膨胀后卵径达(4.75±0.32)mm。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4个主要阶段,22个发育时期。当水温为(26.8±0.5)℃时,从受精到完全孵出需22.5 h,积温为603.00℃.h。初孵仔鱼全长(3.98±0.37)mm。开口摄食时全长达(5.47±0.26)mm,此时鳔出现黑色素,卵黄囊几乎消失,消化道发育完整,鳍分化。  相似文献   

17.
野生及人工养殖七彩神仙鱼肌肉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野生七彩神仙鱼、牛心汉堡养殖七彩神仙鱼和配合饲料养殖七彩神仙鱼的肌肉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七彩神仙鱼肌肉中粗蛋白最高,配合饲料养殖的七彩神仙鱼次之,牛心汉堡养殖的七彩神仙鱼最低(P0.05);野生七彩神仙鱼粗脂肪含量低于2种养殖七彩神仙鱼(P0.05),2种养殖七彩神仙鱼的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种不同摄食模式的七彩神仙鱼肌肉水分含量和灰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种不同摄食模式七彩神仙鱼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Glu),9种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为赖氨酸(Lys)。3种不同摄食模式的七彩神仙鱼肌肉中主要含有19种脂肪酸,6种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主要的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C16∶0)、油酸(C18∶1)和花生四烯酸(C20∶4);19种脂肪酸中EPA(0.93%~1.86%)和DHA(1.57%~2.35%)的含量较低。为推断七彩神仙鱼的营养需求量及科学配制七彩神仙鱼配合饲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拉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为南极鱼科中数量最多、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的次南极鱼种,为了解拉氏南美南极鱼的营养动力学与生态功能,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探究了该鱼种的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结果表明:从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包括C_(16∶0)、C_(18∶1n9)、C_(20∶5n3)(EPA)和C_(22∶6n3)(DHA),DHA平均含量显著高于EPA(P0.05);多种特征脂肪酸含量与体长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7种脂肪酸含量与体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指示摄食对象营养级高低的DHA/EPA值与体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表明,拉氏南美南极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其肉食性特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9.
饲料中DHA含量对刺参成参生长及其体壁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成参饲料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适宜添加量,采用摄食生长试验,探讨了在水温(12±2)℃下饲料中DHA含量(0.02%、0.30%、0.60%和1.20%)对体质量为(73.49±1.26)g的刺参成参生长和体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共进行121 d。结果表明:饲料中DHA含量为0.60%时成参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0.02%DHA)(P0.05);饲料中DHA水平显著影响成参体壁营养成分,摄食DHA含量为0.30%~1.20%饲料的刺参,其体壁中二十碳五烯酸(EPA)、DH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DHA时,刺参体壁中DHA/EPA和n-3/n-6 PUFA显著升高(P0.05);0.30%DHA处理组刺参体壁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DHA含量为0.60%时成参的生长速率最快,DHA含量为0.30%时已具有较高的营养物质(必需脂肪酸和氨基酸)沉积率,成参对饲料中DHA的最适需求量为0.30%~0.60%(饲料干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