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与综合整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推进淮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对淮河流域内坡耕地现状进行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现有坡耕地96.56万hm2,主要分布在桐柏大别山区、伏牛山区、沂蒙山区和江淮丘陵区,主要类型有石质坡耕地、土石质坡耕地、砂质坡耕地和土质坡耕地;通过全面分析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危害以及综合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淮河流域已有水土保持成果和坡改梯治理试点经验,提出了不同类型坡耕地整治方向与主要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
坡改梯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坡耕地是丘陵山区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用地,是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人口与资源矛盾冲突中出现的产物.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乃至超强度掠夺式开垦,已使其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若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不仅会加剧当地的贫困程度,而且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了解全国各地坡耕地现状和坡耕地治理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坡改梯工程在丘...  相似文献   

3.
辽东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保护是一个热点问题,辽东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呈不断恶化趋势,侵蚀加剧态势凸显,已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是导致辽东山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着辽东地区生态安全和人民生活.从辽东山区坡耕地的实际出发,根据自然条件分区概况,对辽东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将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与保障粮食安全有机融为一体,为辽东山区坡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广布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分急迫和必要。对云南省坡耕地面积、分布、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全省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探索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以期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忻州市地处山西省中北部,总土地面积25 158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19 129 km^2,占到总土地面积的76%。西部以黄土丘陵为主体,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尤其脆弱;东部以土石山区为主体,水土流失虽较西部弱很多,但其危害却极为严重。全市所辖14个县(市、区)中,有11个国定贫困县,占到县份总数近80%。忻州市既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及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与经济贫困如影相随。"十三五"以来,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 804.79 km^2,治理度达到56.48%。介绍了加强"三大协调"确保"三个落实"的水土保持经验和近年来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工程进展,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相似文献   

6.
渭北旱塬坡耕地水土和养分流失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渭北旱塬的坡耕地为对象,采用定位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退化机理。取得以下主要结论:坡耕地的土壤退化主要是水土流失所致,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年内的几场暴雨。观测期内5°、10°和15°坡面平均产沙量分别为320.9,1 581.1,3 819.6t/(km2.a);平均产流量分别为13 836.4,46 869.3,53 956.5m3/(km2.a)。受降雨强度和坡度影响较大。水土流失导致坡耕地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小,持水能力减弱,且带走土壤中有效养分量,使土壤肥力降低。流失泥沙中全氮和速效钾含量远高于耕层土壤中的含量,表现出"富集"。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充分的数据论述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论证了坡耕地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三峡水库造成了严重威胁。分析了引起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六大原因,提出了防治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对策:实施两项生态农业工程,应用三种生态农业优化模式,推广六项生态农业技术;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防治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四项政策;加大库区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建立三峡库区坡耕地生态建设基金;开展科学研究,为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先进的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还牧与保障食物安全的协调发展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坡耕地水土流失是现代土壤侵蚀最突出的问题 ,人口增长是坡耕地扩展的主要原因。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大江大河的治理紧密相联系 ,又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安全的关键。应大力推进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 ,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在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还必须依靠坡耕地的情况下 ,推行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法 ,发展农林 (果 )、农牧复合式水土保持型坡地生态农业是解决粮食生产与退耕还林还草矛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户行为是农村水土流失产生的主体,也是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的主体.通过参与式农户访谈法(PRA)对粤北岩溶山区典型农户进行调查,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其农户行为与水土流失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农户行为与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存在耦合关系;(2)土地利用不合理、坡耕地比重大与植被破坏等农户行为是水土流失的主因;(3)农户植树种草、梯田和耕作措施等行为利于水土流失的控制和治理,是粤北岩溶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波状坡耕地拦挡淀排技术水沙调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北方土石山区的地形特点是土层薄、坡长坡陡、波状起伏、以坡耕地水土流失为主.该区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沟道密集,对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为解决波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问题,针对波状坡耕地形态特征和水土流失特点,设计波状坡耕地拦挡淀排技术,并将其布设于野外径流小区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拦挡淀排技术对波状坡耕地削流和减蚀作用均有较好的效果,2年平均的削流率和减蚀率分别为53.72%和87.21%,该技术对于各种类型的降雨均有较好的坡面削流效果,该措施的排水系统表现出可靠性和稳定性.2)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降雨造成的径流量分析,拦挡淀排技术对波状坡耕地的径流调控率在降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能发挥出较好的效果.通过趋势线分析,对照小区的产沙量与降雨量间的直线斜率大于措施小区(趋势线接近水平),说明拦挡淀排措施下不同降雨量产生的泥沙量都很小,拦挡淀排技术减沙效果显著.3)通过对次降雨资料分析表明,措施小区泥沙侵蚀量均远小于对照小区.波状坡耕地的年泥沙侵蚀量主要是由几场大暴雨引起的,拦挡淀排技术在大暴雨情况下也有显著的减蚀效果.通过添加趋势线分析发现措施小区泥沙侵蚀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I30之间均没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措施小区泥沙侵蚀量受降雨量,降雨强度和I30的共同影响.在雨季,措施小区泥沙侵蚀量受地表粗糙度的影响较大.4)从农作物产量来看,相同施肥条件下,拦挡淀排技术在干旱年比平水年份对作物增产的作用更明显.因此,拦挡淀排技术能够有效防治波状坡耕地水土流失,可作为一项新型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呼盟黑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以黑土丘陵区宝龙泉小流域为试验基地进行的水土流失观测资料表明,本区年侵蚀性降雨出现的频度为2~19次,水土流失量以顺垄坡耕地最大,荒坡和横垄坡耕地次之,水平梯田、次生林地和草地基本无水土流失现象。径流量与土壤流失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同时,应限期将禁垦范围内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2.
坡耕地是我国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国家启动实施首批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一年多来,试点地区出色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仍面临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快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搞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理清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着力把握和重点处理好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重点治理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工程建设与管理维护这五个关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前期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建设管理、搞好后续维护、营造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很严重 ,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坡耕地是该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类 ,对不宜耕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分析了该流域目前退耕还林(草 )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就科学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上游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色土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土地资源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对紫色土坡面产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紫色土坡面产流特征对水土流失的作用机制以及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产流模式以蓄满产流为主,壤中流在坡面径流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导致土壤粗骨沙化,土壤养分流失途径与营养元素的溶解性有关,易溶的N、K主要以溶解态流失,易被土壤固定的P主要随土壤颗粒流失;壤中流是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外营力之一,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必须对其加以干预。提出长江上游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策略与"增渗防冲、排水保土,先排后蓄、蓄以为用"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重庆南平镇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水土流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岩溶区水土流失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岩溶地区水土保持,防止石漠化。通过在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布设9个径流场,利用2008-01-2010-08野外雨季的监测资料,得到岩溶区地表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速效钾在土壤中易被淋失,磷富集度平均值最低,全氮、水解氮、有机质富集度的平均含量居中。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富集度表现明显的是坡耕地(自然坡耕地强于移土培肥坡耕地),其次是林地,金银花地和草地富集度最低。根据相关系数可知淤泥养分含量与降雨强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淤泥养分含量与降雨量成正相关,但是相关性差。淤泥养分流失总量是通过泥沙量与淤泥养分含量来共同体现的。土壤侵蚀模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自然坡耕地>移土培肥坡耕地>草地>金银花地 >林地。岩溶区并不是每场降雨都要产生径流,主要是大雨尤其是暴雨才生产径流。岩溶区水土流失径流系数平均值在2.31%~14.72%。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岩溶区水土流失特征,为治理岩溶区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壤丘陵区山多地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坡耕地治理是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淳安县几年来小流域治理和鸠坑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经验,对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尤其是坡耕地整治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坡耕地是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人口与资源矛盾冲突中出现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但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甚至超强度的掠夺式开垦,已使坡耕地成为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以四川、贵州、云南3个坡耕地面积较大的重点省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了各地坡耕地的现状和坡耕地治理的措施配置、治理措施建设成本及效益,研究分析了各地人均基本农田和农业产业用地最低需求数量、适宜坡改梯的建设规模,阐明了坡耕地治理与开发应采取的原则和选择的模式,并就治理与开发过程中如何突出水系治理、建立坡改梯体系,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技术改造、提高治理效益,建立健全投资机制与建管机制等技术途径和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加快长江上中游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庄浪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截至2009年,庄浪县累计修建梯田6.57万hm2,占原坡耕地总面积的95.6%,全县18个乡镇和293个村的梯田化程度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梯田化标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治理措施单一、小型蓄水保土配套措施不完善、梯田主干道路与生产路设置不合理、埂坎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综合配套结合起来、改造老式低产梯田与完善梯田道路网络结合起来、坡改梯工程实施与涉农资金和技术有效投入结合起来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坡耕地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宁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资料,全省水土流失面积4.59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2%,年土壤流失量达1.5亿t。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有5 000万t。深入分析坡耕地成因、危害,阐述坡耕地综合治理的防治对策,全面加强坡耕地综合整治,对于加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对长江中下游危害日益加剧。坡耕地是该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进行坡耕地处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要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建议从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体系建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推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抓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增强法制意识等5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