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测定了161份不同类型水稻材料的谷粒、糙米的密度及其粒型参数。结果表明,谷粒的密度与谷粒千粒重、谷粒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长宽比和谷粒百粒体积显著正相关;糙米的密度与糙米千粒重、糙米粒长、糙米百粒体积、糙米粒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糙米宽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谷粒和糙米的千粒重对密度的直接正效应最大;百粒体积和粒宽对密度的直接负效应较大;谷粒其他性状也多是通过谷粒千粒重和百粒体积来间接影响谷粒密度的;而糙米不同性状的间接效应较复杂。谷粒回归模型表明,需增加合理解释谷粒密度变异的预测变量;而糙米回归模型表明,糙米千粒重、粒厚、百粒体积可解释糙米密度因变量的70.2%。  相似文献   

2.
以5个两用不育系与22个恢复系(或常规品种)为供试材料,组成5×22 NCⅡ交配设计,对两系杂交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谷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等4个性状均为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同时受父母本的影响,而且其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千粒重、粒长、粒宽和长宽比都有很高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9.24%,98.80%,93.50%和97.42%.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长宽比达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未达显著相关;粒宽与长宽比达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对长宽比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003 1,0.888 6和-0.560 0;粒重通过粒长、粒宽两性状的间接通径系数达0.606 9和-0.349 3.  相似文献   

3.
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通过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17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粒形分类,并对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组合)的粒长多属短粒形,长宽比多为短圆形。谷粒形状(粒长、粒度、长宽比)与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蒸煮品质中的碱消值呈显著相关;千粒重对各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并提出水稻品质育种只有做到粒长、粒重兼顾,才有可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达到改良米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两个典型的籼粳交F2群体(A:中优早8号/丰锦,B: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辽宁、四川、上海和广东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及选育方式对籼粳稻杂交后代谷粒形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群体粒形的次数分布均接近正态分布,表现数量性状遗传特点,育种者可以从中选择出具不同粒形的品种。生态环境对粒形有极显著的影响。上海和广东的谷粒长宽比大,辽宁和四川的谷粒长宽比小。与辽宁和四川相比,上海和广东的粒长显著增加,而粒宽变化不显著。单粒传、系谱法和混合法三种选育方式对粒形影响不显著。即使籼粳稻杂交育种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育种者若仅按高产目标去选择而不是刻意选择粒形性状,南方稻区仍以长粒形品种为主,北方稻区仍以短圆粒形品种居多。  相似文献   

5.
中国主要稻米的粒型及其品质特性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利用近3年全国各地的籼、粳稻稻谷样品5331份(其中籼稻谷3810份,粳稻谷1521份)的米质数据,对我国目前稻米的粒型及其相关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籼稻品种的粒长主要有长粒和中粒两种,粒形则以中粒形为主,细粒形为辅;绝大多数粳稻品种的米粒属短、粗类型。籼稻的粒长、粒形均与其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粳稻的粒长、粒形与其主要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相对较弱,且其性质也与籼稻的不尽相同。不同粒长组的平均整精米率也不同,其高低顺序是极短、短、中、长、极长,其中粳稻的极短粒与短粒两个类型间的整精米率无明显差别,但两者的整精米率与中粒的差异极显著;籼稻米各粒长组间整精米率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对各类稻米的品质进行评价的结果显示,粳稻米总体的品质优于籼稻米,有近半数粳稻品种的米质达到了优质米标准,而籼稻仅有1/4达到优质米标准;籼稻米中,极长粒形及长粒形品种中达优质米标准的比率高于中粒形及短粒形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粳稻粒形遗传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国内外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其56个正反交组合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杂种与父母本间相关分析和F2分离群体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表明,组合间粒厚差异不显著,而组合间粒长,粒宽,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正反交间粒长差异显著,粒宽,粒厚,粒重差异不显著,说明粒长存在明显的细胞质效应,杂种谷粒长,宽,重与父,母本及中亲值呈正相关,而且与母本及父母本均值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表明杂种的粒形性状受母本的影响更大,F1粒形多为双亲之间,且F2呈连续的正态分布,表明粒形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参加区试的29个小麦品系的粒形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发现粒宽和粒长之比值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育种早代对产量性状选择时,可以此指标进行初选。但其决定系数为r2=0.4379**,尚有56.21%的变异由其它因素决定,故在选择时,还要综合考虑其它性状。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谷粒形状和米粒形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杂交水稻9个组合的稻谷和米粒和长宽比作相关分析,得知9个组合米粒形状由谷粒形状决定,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F1代的谷、米外形又与不育系和恢复系外形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甜菜块根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5个新疆甜菜品系(种)为材料,对块根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根头长度的变异系数较大为29.14%,根宽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86%。在相关性上,糖甜菜根宽、根颈周长、根头长与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甜菜含糖率与根体长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含糖率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21%,对根重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8.53%。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含糖率性状选择上,应注意选择根颈长度、根颈周长、根体长度大,根沟较深的品系(种)。在根重性状选择上,应注意选择根宽、根颈周长、根颈长度大,根沟较浅的品系(种)。  相似文献   

10.
水稻粒宽基因GS5的功能标记开发和单倍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粒宽是影响籽粒粒形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与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在基因GS5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基因第2外显子的ACC/CTA和第9外显子A/C的两个变异位点分别开发了功能标记,并将其用于29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65份粳稻品种的基因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变异位点的等位变异在水稻籽粒的粒长、粒宽和长宽比性状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其在水稻微核心种质中组成的4种单倍型在水稻籼亚种的粒宽、粒厚和长宽比性状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粳亚种的粒宽和长宽比性状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江苏省审定的粳稻品种中仅发现Hap1和Hap2两种单倍型,其分别有64个和1个代表性品种。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育种中充分利用GS5的优异等位基因或单倍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棱型大麦籽粒性状的差异性及其千粒重与粒型性状的相关性,对98份二棱大麦和89份六棱大麦品种(系)在不同试点的千粒重、粒长、粒宽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二棱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普遍高于六棱大麦,不同棱型大麦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在基因型间及环境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经过聚类分析,依据千粒重将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聚为高、中、低粒重3类。随着千粒重的减小,二棱大麦千粒重与粒长之间由显著正相关变为不显著负相关,六棱大麦则由不显著正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各类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与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均高于千粒重与粒长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不同粒位子粒容重与子粒物理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普通型品种农大108、郑单958和高淀粉型品种费玉3号、郑单18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不同粒位子粒容重与子粒物理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高淀粉型玉米的容重高于普通型玉米,不同粒位玉米子粒容重表现为下部子粒上部子粒中部子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子粒容重与比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粒长、粒长/粒宽、单粒体积以及盛装效率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容重与漂浮率和子粒水分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玉米上部、中部和下部子粒水分含量平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子粒容重平均上升5.10、5.41和5.63 g/L。  相似文献   

13.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14.
在大田条件下,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豫麦34、中筋小麦品种豫麦18以及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为试验材料,采用10、15和20 kg/667m2三种施氮水平,研究了氮肥用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施氮处理中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但模型参数因氮肥用量而不同。郑麦9023和豫麦18的各项灌浆参数均表现为15 kg/667m2>20 kg/667m2>10kg/667m2;豫麦34籽粒灌浆持续期、理论最大粒重、最大灌浆出现时间、有效灌浆持续期、有效灌浆持续期增加值、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均表现为15 kg/667m2>20 kg/667m2>10 kg/667m2,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表现为20 kg/667m2最大,15 kg/667m2次之,10 kg/667m2最小。豫麦50籽粒灌浆持续期、有效灌浆持续期以20 kg/667m2最长,15 kg/667m2次之,10 kg/667m2最小;最大籽粒灌浆出现时间、最大灌浆速率、有效灌浆持续粒重增加值、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以15 kg/667m2最高(早),20 kg/667m2次之,10 kg/667m2最低(晚);而理论最大粒重、平均灌浆速率则表现为10 kg/667m2>15 kg/667m2>20 kg/667m2。同时,郑麦9023、豫麦18和豫麦34粒重与各灌浆参数均呈正相关,郑麦9023粒重与籽粒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与有效灌浆持续期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豫麦18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持续期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平均灌浆速率之间达显著水平;豫麦34粒重与籽粒灌浆持续期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豫麦50粒重与籽粒灌浆持续期呈负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有效灌浆持续期和有效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均呈正相关,差异均不显著。豫麦18和豫麦34在15 kg/667m2下产量最高,且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郑麦9023和豫麦50在20 kg/667m2下产量最高,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高茎糖玉米自交系7801、25098、7208,25074、W08作为试验材料,测定玉米自交系授粉后不同时期茎秆汁液的糖锤度、茎秆总含糖量、叶片光合速率及对应的子粒经济产量,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茎秆含糖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为锤度和产量2个性状,其中,锤度与茎秆含糖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与茎秆含糖量呈负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锤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茎秆含糖量的提高对玉米产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麦旗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以 57个冬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 ,在稀植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数均为显著正相关 ,相关程度大小为旗叶面积>旗叶宽 >旗叶长 ;2旗叶长、宽和面积与千粒重均为正相关 ,但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3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重均为正相关 ,其中旗叶宽和面积与穗粒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旗叶长与穗粒重显著相关。由此可见 ,旗叶大小对穗粒重有着显著正向效应 ,因此在育种栽培过程中 ,注意增加旗叶面积对提高穗粒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间子粒脱水速率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0个黄淮海区域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进行子粒脱水速率相关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子粒水分含量与散粉天数、生理成熟天数、穗轴水分、苞叶水分、百粒重及小区产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子粒脱水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品种所有子粒脱水性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仅苞叶水分这一性状对子粒含水量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依据子粒生理成熟期时的水分含量把其划分为3种不同脱水类型,品种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均具有完全不同的脱水方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实现机收子粒应该重点考虑3个重要因素,即生理成熟期、生理成熟后子粒脱水速率和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给旱地小麦高产栽培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在盆栽条件下,以两个旱地小麦品种长武134和长旱58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旱地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穗粒数和穗粒重均随施氮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但千粒重受施氮量影响较小。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均明显高于弱势粒。随施氮量的增加,强、弱势粒的灌浆速率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强势粒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和总灌浆时间呈正相关,而弱势粒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时间和各阶段灌浆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对穗粒重的作用及基因差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通过剪叶、包穗、包秆等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器官对粒重的作用,并对其基因型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器官对千粒重的贡献在器官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而在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对穗粒重的贡献在器官之间及基因型与器官的互作间呈极显著差异(穗和叶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各器官对粒重的 贡献与株高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株高范围内,叶片对粒重的贡献随穗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穗对粒重的贡献随穗面积的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茎鞘光合的贡献与穗面积和株高呈正相关,贮藏物质的贡献与叶片的贡献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千粒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单茎叶面积与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面积、穗粒重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夏玉米子粒含水率和子粒灌浆的粒位差异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不同自然脱水类型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其花后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变化、粒重、体积、灌浆动态以及灌浆参数,明确子粒含水率变化与灌浆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后期两个时间节点子粒含水率差异较大,先玉335较蠡玉16子粒含水率分别低4.27和5.49个百分点。子粒含水率、体积和粒重均存在粒位效应,两个玉米品种子粒含水率均表现为下部子粒中部子粒上部子粒,子粒体积和粒重粒位效应表现为下部子粒中部子粒上部子粒。灌浆速率粒位效应存在基因型差异,蠡玉16表现为中部子粒下部子粒上部子粒,先玉335表现为下部子粒中部子粒上部子粒。灌浆启动势均表现为上部子粒下部和中部子粒,活跃灌浆期粒位差异较大,且品种间粒位效应趋势相反,先玉335活跃灌浆期上部子粒略大于下部子粒,蠡玉16下部子粒活跃灌浆期长于中部和上部子粒。灌浆峰值出现时间不同,两个品种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相差4.77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