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选用紫锥菊、金银花、连翘、紫苏、杜仲叶、黄芪、甘草7 味中药,分别采用75%乙醇回流法提取2 次,浓缩至每毫升含1 g生药,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奶牛乳房炎的3 种主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外抑菌结果显示:以金银花和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强,MIC值均为15.63 mg/mL,MBC值均为31.25 mg/mL;紫锥菊对大肠杆菌的效果最强,MIC值为15.63 mg/mL,MBC值为31.25 mg/mL;金银花和连翘对无乳链球菌抑菌效果最强,MIC值均为31.25 mg/mL,MBC值均为62.50 mg/mL。结果表明:所选中药金银花和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紫锥菊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金银花和连翘对无乳链球菌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研究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试验选取金银花等10 味中草药,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中草药对主要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为15.63 mg/mL;板蓝根、蒲公英和黄芩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62.5 mg/mL;紫花丁对无乳链球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15.63 mg/mL。结论 试验为临床研制乳房炎中草药制剂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17味中药及其复方对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本试验以山东省某奶牛场患乳房炎奶牛乳样中分离和保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药敏试验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确定金黄葡萄球菌对17味中药的药物敏感性,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以此选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的中药两两组合制成双联中药复方,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双联中药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计算双联中药复方的分级抑菌浓度(FIC)。[结果]黄芩、连翘和五倍子3味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表现为高度敏感;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和MBC的检测结果分别为7.813 mg/mL和15.625 mg/mL;连翘和五倍子2味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和MBC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5.625 mg/mL和31.25 mg/mL;黄芩+连翘、黄芩+五倍子、连翘+五倍子3种双联中药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的检测结果均为15.625 mg/mL,且双联中药间均表现无关作用。[结论]对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抑菌效果较好的单味中药组成复方后,其抑菌效果未必增强。  相似文献   

4.
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常用6味中草药煎剂及中药复方制剂,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对所分离的3种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鱼腥草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MIC为62.5 g/L.野菊花、连翘、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MIC分别为15.7、31.3和31.3 g/L.金银花、连翘对无乳链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MIC为15.7和31.3 g/L.而复方中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相对其它4个组方对3种致病菌都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提法和乙醇回流加热法分别提取功劳叶,应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检测功劳叶提取物对试验菌的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 Consistency,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sistency,MBC)。结果显示,功劳叶醇提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69 mm、15.40 mE;MIC值分别是31.3 mg/mL、125 mg/mL;MBC值分别是62.5 mg/mL、500 mg/mL。功劳叶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13.54mm,其MIC值、MBC值分别是62.5 mg/mL、500 mg/mL,对大肠杆菌抗菌活性较弱,其MIC值为500 mg/mL,MBC500 mg/mL。功劳叶不同提取物对细菌的抗菌活性有所差异,功劳叶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由不同程度的抑菌或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考察了茅膏菜水提物和醇提物体外抑菌活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对茅膏菜水提物及醇提物采用管碟法测试抑菌效果和Fenton法清除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结果表明:茅膏菜水提物及醇提物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茅膏菜醇提物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茅膏菜水提物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值相等,为62.5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与MBC也相同,为125.00 mg/mL;醇提物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MIC与MBC值相等,为31.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与MBC也相同,为15.63 mg/mL。茅膏菜水提物及醇提物对羟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效果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由此可见,茅膏菜水提物和醇提物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寻找更为安全高效的动物替抗药物,本试验以3种中药复方和7种中药废弃物为材料,采用K-B纸片法检测抑菌圈直径、二倍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平板涂布法检测最低杀菌浓度(MBC),综合评价所选药物对大肠埃希菌、肠炎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显示:9种药物(除清开灵药渣外)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其MIC和MBC值在3.91~125 mg/mL范围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度到高度敏感药物;中药复方1和中药复方3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值分别为125 mg/mL和62.5 mg/mL,表现为中度抑大肠埃希菌;忍冬藤和中药复方1对肠炎沙门菌的MIC值都是125 mg/mL,为肠炎沙门菌中度敏感药物。试验结果表明,3种中药复方和6种中药废弃物(除清开灵药渣外)可开发成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中药复方1和中药复方3可预防和治疗禽畜大肠埃希菌感染,而中药复方1和忍冬藤可防治畜禽因感染肠炎沙门菌引起的病症。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草药单药及复方联合用药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10种中草药水提物对临床分离的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筛选出抑菌作用较好的7味中草药,并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这7味中草药不同组合联用后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 index)。结果表明,10味中草药水提物中,黄连和五倍子水提物抑菌效果最好,MIC值均为3.9 mg/mL,其次为石榴皮,MIC为15.6 mg/mL,连翘、诃子、鸡血藤及黄芩MIC均为62.5 mg/mL。金银花、板蓝根以及蒲公英抑菌效果较差。在复方联合用药试验中,黄连分别与诃子和黄芩联合,连翘分别与鸡血藤和黄芩联合,诃子分别与石榴皮、鸡血藤和黄芩联合均呈现协同作用;其余药物联用组合均呈现无关或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苦参生物碱提取物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试验采用浓度系列稀释法,应用苦参生物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生物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2.50,3.13,1.56,0.78 mg/m 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50,6.25,1.56,1.56 mg/m L。说明苦参生物碱提取物对引起奶牛乳房炎常见的4种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抑菌和杀菌效果,为防治奶牛乳房炎中药有效成分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草药单药及复方联合用药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10种中草药水提物对临床分离的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筛选出抑菌作用较好的7味中草药,并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这7味中草药不同组合联用后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 index)。结果表明,10味中草药水提物中,黄连和五倍子水提物抑菌效果最好,MIC值均为3.9 mg/mL,其次为石榴皮,MIC为15.6 mg/mL,连翘、诃子、鸡血藤及黄芩MIC均为62.5 mg/mL。金银花、板蓝根以及蒲公英抑菌效果较差。在复方联合用药试验中,黄连分别与诃子和黄芩联合,连翘分别与鸡血藤和黄芩联合,诃子分别与石榴皮、鸡血藤和黄芩联合均呈现协同作用;其余药物联用组合均呈现无关或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进一步开发植物药进行畜禽大肠杆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摘了本地生长的马鞭草、马齿苋、忍冬藤、蒲公英等四种植物,应用水提醇沉法制备提取液,用纸片扩散法和试管两倍稀释法对猪源、鸽源、牛源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效果试验,同时以小鼠为试验动物,检测四种植物提取液体内的抗菌作用。结果显示,四种植物对猪源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在10~14 mm之间,均为中敏;对鸽源大肠杆菌在10~22 mm之间,马鞭草极敏,蒲公英高敏;对牛源大肠杆菌在7~14 mm之间,马鞭草高敏,蒲公英、忍冬藤中敏,马齿苋低敏。马鞭草对猪源、鸽源大肠杆菌的MIC和MBC是31.25 mg/mL,对牛源是62.5 mg/mL;蒲公英对猪源、鸽源的大肠杆菌MIC和MBC是62.5 mg/mL,对牛源是125 mg/mL;马齿苋对猪源的MIC和MBC是62.5 mg/mL和125 mg/mL,对鸽源、牛源的MIC和MBC分别是125 mg/mL和250 mg/mL;忍冬藤对猪源、牛源的MIC和MBC分别是125 mg/mL和250 mg/mL,对鸽源MIC和MBC是62.5 mg/mL和125 mg/mL。小鼠体内抗菌作用提示,用蒲公英和马鞭草1.88 g/kg、马齿苋和忍冬藤3.75 g/kg进行预防,可使感染大肠杆菌的小鼠成活率为达100%。四种植物提取液对大肠杆菌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均有较好的效果,马鞭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河北省奶牛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中草药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于河北省收集30份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奶牛粪便样品,对样品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透射电镜观察、PCR扩增及致病性研究。采用传统煎煮法与醇提法提取9种中草药,通过96孔板-二倍稀释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强的中草药;将中草药进行两两联合,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inhibition zone diameter,IZD),并通过96孔板-二倍稀释平板法测定MIC和MBC,评价药物的抑菌效果。【结果】 分离获得12株奶牛源大肠杆菌,检出率为40%,均具有致病性,其优势血清型为O55,检出率为58.3%。在中草药水提取液中,五倍子、五味子抑菌效果最强,MIC和MBC均为7.80 mg/mL,其次为乌梅、夏枯草、石榴皮,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MIC和MBC均为15.63 mg/mL;在中草药醇提取液中,五倍子抑菌效果最强,MIC和MBC均为3.97 mg/mL,其次为五味子抑菌效果较好,MIC和MBC均为7.80 mg/mL。在中草药两两联合中,五味子与乌梅联合用药表现出协同作用,抑菌效果最强,IZD为26.00 mm,MIC和MBC均为3.97 mg/mL,其次为五倍子与乌梅,IZD为23.66 mm,MIC和MBC均为7.80 mg/mL。【结论】 本研究成功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为O55型,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单味及复方中草药,为大肠杆菌引起的奶牛腹泻临床应用中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泻心汤、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4种清热解毒复方中草药体外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的效果,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传统水煎法对4种复方中草药进行提取, 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对大肠杆菌标准菌ATCC 2592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ATCC 25923的体外抑菌活性; 在测定复方中草药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基础上,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复方中草药对PRRSV的抑制作用。【结果】 泻心汤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最好, 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均为7.81 mg/mL; 三黄虎杖汤和黄连解毒汤次之, 其MIC和MBC为31.25~125 mg/mL; 清瘟败毒散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较差: MIC和MBC均>250 mg/mL,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和三黄虎杖汤非常敏感, 其MIC和MBC为0.24~0.98 mg/mL。在体外抗PRRSV作用的试验中, 泻心汤、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0.49、0.49、3.90和1.95 mg/mL。4种复方中草药对PRRSV的抑制与直接灭活作用较好, 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均在0.98 mg/mL时对PRRSV有阻断作用, 泻心汤和三黄虎杖汤在0.24和0.12 mg/mL时对PRRSV有阻断效果。【结论】 4种复方中草药中泻心汤的体外抑菌及抗PRRSV的效果最好, 其次是三黄虎杖汤、黄连解毒汤和清瘟败毒散, 4种清热解毒复方均有一定的抑菌和抗病毒活性, 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蒙药对3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牛津杯法测定16味蒙药对受试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利用微量稀释法结合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棋盘法测定敏感蒙药的协同指数(FICI)。结果表明,乌里史古—达兰—哈力苏、协日—洪连、乌拉勒吉嘎纳对3种血清型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6.10-29.64 mm,MIC为7.81-31.25 mg/mL,MBC为15.63-125 mg/mL。联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乌拉勒吉嘎纳与协日—洪连,舒布格日—希木勒德格与呼仍—图如对E. coli O26的FICI为0.50,乌拉勒吉嘎纳与乌里史古—达兰—哈力苏对E. coli O83的FICI为0.50。结果提示,乌里史古—达兰—哈力苏、协日—洪连、呼仍—图如、乌拉勒吉嘎纳、阿纳尔对3种血清型大肠杆菌的综合抑菌效果较好;舒布格日—希木勒德格与呼仍—图如在抑制E. coli O26时表现为协同作用,组方时可优先考虑;乌拉勒吉嘎纳与乌里史古—达兰—哈力苏在抑制E. coli O83时表现为协同作用,组方中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5.
试验根据中兽医治疗奶牛乳房炎的辨证施治原则,筛选出抑制引起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佳中药组方,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选用蒲公英、马齿苋、金银花、紫花地丁、赤芍、白芍、菊花、黄芩、漏芦、红花10味中药,通过L12(211)正交试验初步筛选抗菌中药组方中的最佳优选因素,再通过L16(45)正交试验进一步筛选药物组方配比;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中药组方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二倍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分别测定中药组方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通过L12(211)正交试验初步筛选出了抗菌中药组方最佳优选因素:赤芍、黄芩、红花、菊花和白芍;L16(45)正交试验进一步筛选药物组方最佳配比为黄芩:赤芍:菊花:白芍:红花=3:3:3:1:2;新药组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为17.39 mm,MIC和MBC分别为62.50、125.0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直径为25.44 mm,MIC和MBC均为31.25 mg/mL。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了一种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杀菌作用的中药新配比组方。  相似文献   

16.
中药对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25种中药对秦皇岛地区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地方流行株QH1(O78)、QH2(O89)、QH4(O1)的体外抑菌效果,以E.coli标准株ATCC25922作为质控菌株。利用水提法制备中药药液,使终浓度为1g/mL;用平板琼脂打孔法和改良微量二倍稀释-平板法分别测定25种中药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金银花、黄连、乌梅、五味子4种中药对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20.3mm~22.7mm之间,其MIC在15.65mg/mL~31.25mg/mL之间;其他药物对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为鸡致病性E.coli地方株中药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12味中药对鸡血清型O_(78)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观察乌梅、芦荟等12味中药的水煎液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抗菌活性。选取乌梅、芦荟等12味中药加水煎煮以获得中药水提取物,测定其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对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单味中药进行体内试验。乌梅、芦荟、白头翁抗菌活性较好,桔梗、连翘、大黄、白芍、白术几乎无抗菌活性,其中乌梅、白头翁与芦荟水提取物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MIC分别为2.57、2.06和2.31mg/mL。乌梅、芦荟、白头翁具有一定的抗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78的作用,将为开发新的抗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冯将  王鲁 《中国兽药杂志》2017,51(12):30-35
目的:为了研究中药复方及其主要药味拆方组合的抗炎、镇痛、抑菌活性。方法: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及冰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渗透试验观察其对炎症的影响;通过醋酸致小鼠扭体试验及热板法试验观察其对疼痛的影响;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中药复方组及拆方组合不能减轻二甲苯致炎小鼠的耳肿胀度和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 (P>0.05);中药复方组、拆方组合都能极显著的减少小鼠扭体次数(P<0.01),但对热刺激引发的小鼠痛反应时间无明显的延长 (P>0.05);中药复方在0.63 mg/mL浓度以上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很好的抑菌效果,对沙门氏菌呈中度敏感,其MIC为9.375 mg/mL。然而,拆方组合抑菌效果不明显。结论:中药复方及其拆方组合具有一定的镇痛及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