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李玉贤  王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31-12132
[目的]优选丹皮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丹皮酚的提取量/率为指标,考察超声温度、超声时间、提取溶剂浓度(氯化钠溶液)、料液比对提取量/率的影响。[结果]丹皮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20 min、氯化钠溶液浓度3%和料液比1∶10。在此条件下,丹皮酚的提取量和提取率分别为0.964 0 g和85.69%。[结论]超声波提取对丹皮酚的提取量/率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郜新莲  李原生  李玉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077-7078,7092
[目的]优化提取牡丹皮中丹皮酚的工艺参数。[方法]以丹皮酚产量为指标,以加水量、浸泡时间和蒸馏液体积为考察因素,采用design expert7.05数据处理系统对工艺参数进行预测分析和优化。[结果]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加水量为94 ml,浸泡时间为165min,收集蒸馏液体积为300 ml;在此条件下,丹皮酚的产量为16.42 mg/g。[结论]星点试验设计方法具有应用简便、预测性好等优点,可用于牡丹皮中丹皮酚提取参数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正交试验法优选丹皮酚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红  张晓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707-570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牡丹皮中的丹皮酚,选定加水量、加硫酸钠量和温浸时间作为考察的3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应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时,加一定量的硫酸钠和延长温浸时间可以提高丹皮酚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4.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丹皮酚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设计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牡丹皮中的丹皮酚,选定加水量,加硫酸钠量和温浸时间作为考察的3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结果发现,提取时加一定量的硫酸钠和延长温浸时间可以提高丹皮酚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含量.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平均检出量分别为5.173 μ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6%(RSD=1.9%),丹皮酚平均含量分别为9.221 μg/g.该测定方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该中成药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研究马缨丹精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以精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以提取时间、加水量、氯化钠浓度为研究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马缨丹精油提取的最主要因素是提取时间,其次是加水量,氯化钠浓度影响最小;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 h,每200 g鲜叶加水量1 400mL,氯化钠浓度25 g/L。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0.083%。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牡丹皮中丹皮酚进行测定.牡丹皮中丹皮酚平均检出量为6.142 μg/mL,平均回收率为101.4%(RSD=0.75%).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牡丹皮中丹皮酚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牡丹种皮中芍药苷和丹皮酚的优化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乙醇匀浆法优选牡丹种皮中芍药苷和丹皮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匀浆时间、提取次数对芍药苷和丹皮酚提取得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条件。[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20、匀浆时间4 min、提取1次。[结论]采用乙醇匀浆正交试验法优化的提取工艺可以有效提高牡丹种皮中芍药苷和丹皮酚得率。  相似文献   

9.
凤丹与洛阳红根际微生物及其与根皮中丹皮酚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涂布平板法测定牡丹品种凤丹与洛阳红根际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研究牡丹根际微生物及其与根皮中丹皮酚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凤丹根皮中丹皮酚含量(24.688 g/kg)高于洛阳红(13.024 g/kg);凤丹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明显低于洛阳红;丹皮酚含量与根际真菌、细菌数量呈负相关。凤丹和洛阳红根际真菌、细菌与放线菌总量均大于非根际;凤丹根际真菌、细菌数量均小于洛阳红,而放线菌数量大于洛阳红。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波及冰浴法对咪松酚乳膏进行前处理,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咪松酚乳膏中硝酸咪康唑、醋酸地塞米松和丹皮酚的含量.硝酸咪康唑线性范围为40.5~648.0 μg/mL,r=0.999 1;醋酸地塞米松线性范围为3.05~48.8 μg/mL, r=0.999 8;丹皮酚线性范围为20.5~328.0 μg/mL, r=0.999 4;硝酸咪康唑、醋酸地塞米松及丹皮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4±1.25(%), 98.46±1.04(%) 和98.24±1.29(%).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土培试验,通过提高土壤生物有效性铜含量,研究不同含量(0、150、500、1 000、1 500 mg.kg-1)铜处理对‘凤丹’根系中铜和丹皮酚的含量、存在形态和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500 mg.kg-1铜处理对‘凤丹’根系中丹皮酚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而当铜处理浓度过高时,则抑制丹皮酚在根系的积累。铜处理后,‘凤丹’根系中丹皮酚主要分布在韧皮部,栓皮层和木质部含量较少;而铜主要分布在栓皮层。采用逐级提取法,对根系内不同形态铜进行逐步提取,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铜处理下铜在‘凤丹’根中存在的化学形态以NaCl提取态铜为主,其次是去离子水提取态铜和HCl提取态铜;而丹皮酚主要存在于80%乙醇提取液中。  相似文献   

12.
丹皮酚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牡丹皮中提纯的丹皮酚结晶(0.6 mg.mL-1)与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 osaic virus,TMV)混合10 m in后对TMV枯斑抑制率达80%以上,说明丹皮酚对叶圆片中的病毒复制具有抑制作用;电镜下观察丹皮酚与TMV混合对粒体形态没有影响;丹皮酚与TMV混合后透析病毒可恢复侵染力,表明丹皮酚对病毒没有直接毒害作用;用丹皮酚喷施叶面不影响病毒侵染;低含量丹皮酚可阻碍TMV-CP的体外聚合,对TMV-RNA无体外抑制侵染作用.据此推测,丹皮酚对TMV的抑制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其与TMV-CP结合而影响病毒粒体对叶片表面侵染位点的识别,或影响植株体内TMV-CP亚基的体内聚合.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玉米苗期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新型保水剂对玉米苗期形态及生理特征变化的影响及最佳使用量,设置了30、60、90、1201、50 kg/hm25个用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保水剂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且表层水分含量随着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叶数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保水剂用量为6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玉米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60 kg/hm2、120 kg/hm2、60 kg/hm2时;而玉米叶片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则相反,在保水剂用量为60 kg/hm2时达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14.
鲜切马铃薯保藏中微生物的抑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鲜切大西洋马铃薯为试验材料,研究pH值、苯甲酸钠、二氧化氯和紫外线4种对鲜切马铃薯保藏中微生物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降低pH能使鲜切产品的菌落总数降低,当pH降至4时,菌落总数显著低于对照;0.02 g/kg苯甲酸钠1、0 mg/kg二氧化氯和15 min紫外线处理也能显著控制鲜切产品的菌落数,其中以10 mg/kg二氧化氯和15 min紫外线处理可分别使鲜切马铃薯保存4 d和5 d而不超过该产品的微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5.
枯草芽孢杆菌CG24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枯草芽孢杆菌CG24是一株烟草野火病菌拮抗菌,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该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CG24菌株在培养温度32℃初始pH 7.5装液量50mL/150mL和接种量4%的NA培养液中振荡培养28h,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作用最为显著。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影响菌株CG24生长的培养基主要因素为葡萄糖、酵母膏和氯化钙,对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确定最优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40g/L酵母膏7.55g/L氯化钙0.72g/L,抑菌圈直径比优化前提高了25.72%,为该菌株以后的扩大培养和微生态制剂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赵晶  张爱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776-6778
[目的]了解宁河县酱腌菜辣萝卜干中防腐剂和甜味剂的使用情况,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测。[方法]通过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辣萝卜干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分析表明,辣萝卜干中苯甲酸含量为0.590 4 g/kg,山梨酸含量为0.309 8 g/kg,糖精钠含量为0.090 8 g/kg,通过参考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标准进行评价,样品辣萝卜干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均在限量使用范围内。[结论]研究可为酱腌菜生产企业采用食品添加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健康、放心。  相似文献   

17.
杨晓玲  郭金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36-19138
[目的]探索提高番茄耐盐适应性的条件。[方法]设置3种浓度氯化钠溶液培养番茄,同时配制0、0.5、1.0、2.0 g/L几种浓度的褐藻酸钠溶液,研究褐藻酸钠对番茄遭受氯化钠胁迫的缓解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氯化钠中添加0.5~2.0 g/L的褐藻酸钠均能明显缓解氯化钠对番茄的胁迫,并以浓度2.0 g/L的褐藻酸钠缓解效果较好。可增强番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番茄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促进番茄根系和苗高的生长,使番茄对氯化钠胁迫的可适应性从3 g/L提高至10 g/L。[结论]褐藻酸钠可提高番茄幼苗耐盐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