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丹参药渣中丹参酮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从水浸丹参和三七后药渣中提取丹参酮并确定丹参酮成分。[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丹参药渣中丹参酮,以薄层层析法检测确定最佳提取溶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丹参药渣中丹参酮成分。[结果]乙醚为丹参药渣中提取丹参酮的最佳溶剂。水浸丹参和三七后干药渣,先经乙醇提取得到脂溶性提取物,再以乙醚为溶剂进行索氏提取,丹参酮混合物得率为2.17%;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丹参酮混合物中丹参酮ⅡA、次甲丹参醌、隐丹参酮、丹参酮I含量分别为3.62%、1.02%、2.56%、2.75%。[结论]丹参药渣中丹参酮成分与药材丹参基本一致,丹参药渣可以作为一种丹参酮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商洛丹参和中江丹参中的丹参酮IIA含量进行对比研究,以丹参酮IIA的含量为考察指标,甲醇为提取溶剂,采用回流提取法,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选择波长在270 nm)测定其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中江丹参中丹参酮IIA的含量为0.203%,商洛丹参中丹参酮IIA的含量为0.137%,即中江丹参中丹参酮IIA的含量高于商洛丹参。在临床用药和生产中药制剂中,需要发挥丹参酮IIA药理作用时优选中江丹参。  相似文献   

3.
基于HPLC法的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超声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确定超声波法提取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中丹参酮IIA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丹参药材为原料,在单因子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丹参酮IIA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用HPLC法测定了提取物中丹参酮IIA的含量。[结果]优化的提取条件为:在室温下,提取剂乙醇体积分数85%,提取时间30min,料液比(M:V)1:10,提取次数4次。在优化提取条件下,提取液中丹参酮IIA的含量可达到0.388%。[结论]用超声波法提取丹参酮IIA快速、高效、方便、节能,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牛蒡叶中抑制木腐菌活性成分的快速提取工艺及其提取物对木材腐朽菌的抑制性能。在以彩绒革盖菌为提取物抑菌效果指示菌的提取预实验以及以提取率为指标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牛蒡叶中活性成分进行优化提取,确定最优提取方式和对木材腐朽菌(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的抑制能力,并通过Accela U-HPLC高速液相色谱系统分离和鉴定优化条件下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在预实验中,酸性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要优于其他方式;经过响应曲面四因素三水平优化后,在液料比30 mL/g、提取温度52 ℃、提取时间77 min和溶剂pH值2.0条件下,理论提取率达到45.81%,经验证此条件下的平均提取率为44.86%,与模型理论值差异为-2.08%;此条件下的提取物,比预实验中采用酸性水方式获得的提取物抑制白腐菌的效果提高了16.47%;在此条件下获取的提取物,经U-HPLC-MS分离并鉴定出12种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分别为有机酸类(奎宁酸、原儿茶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二聚绿原酸、绿原酸、4, 5-二咖啡酰奎尼酸)、黄酮类(牛蒡酮-a)、苷类(芦丁、5′-Propanediolmatairesinoside)、萜类(β-桉叶醇)。经验证,响应曲面优化后得到的提取物对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均具有良好的广谱抑菌能力,其对两种菌的最低抑菌质量分数分别为1.88%和2.31%。   相似文献   

5.
采用HPLC法测定丹参根部水溶性(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脂溶性(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活性成分含量,并用色差仪测根部颜色,探讨丹参根部颜色与其活性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丹参药材等级标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级别丹参表面色度值存在明显差异,可据此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多数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二氢丹参酮Ⅰ和紫草酸与色度值L*、a*、b*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他5种成分与色度值L*均呈负相关,与a*、b*均呈正相关,其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参酮Ⅰ与色度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与a*值和b*值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此可见,丹参根部越红活性成分含量越高,这为合理评价丹参药材质量、进行丹参药材分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晓燕  谭友莉  陈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75-12577,12579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丹参5种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1,2-二氢丹参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不同产地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方法]以不同产地丹参为材料,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Analytial 4.6×250mm.5μn),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ntn,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μl。[结果]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1,2-二氢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99~0.9900、0.0207~3.1050、0.0196~1.9600、0.0217~2.1700、0.0414~4.1400μg/ml(R。分别为0.9998、0.9999、0.9996、0.9998和0.9998),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2%、100.15%、100.10%、99.96%和100.34%;RSD分别为0.957%、1.175%、1.038%、1.156%和1.04%。不同产地丹参中5种成分含量差别较大。[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同时测定丹参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为样本,用HPLC法测定。色谱条件为:Shimpack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0.2%甲酸的乙腈溶液-0.2%甲酸的水溶液体系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为30℃。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6种成分的进样量范围分别为丹参素0.15~1.16μg、原儿茶醛0.067~0.54μg、丹酚酸B:0.34~2.76μg、隐丹参酮0.04~0.32μg、丹参酮Ⅰ0.009~0.074μg、丹参酮ⅡA 0.010~0.082μg,该范围内进样量与色谱峰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4~0.999 7);加标回收率在98.90%~99.41%;RSD均小于1%。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野生丹参和栽培丹参中水溶性及脂溶性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水浸丹参和三七后药渣中提取丹参酮并确定丹参酮成分。[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丹参药渣中丹参酮,7种有机溶剂分别为甲醇、正己烷、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醚、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以薄层层析法检测确定最佳提取溶剂。在薄层层析板上,用毛细管吸取标准品及样品,点样于薄层层析板上,每次点样依照样品浓度确定点样次数,每次点样均须用电吹风吹干。丹参酮展开剂的配方为:石油醚∶乙酸乙酯∶冰乙酸=8∶3∶1(V∶V∶V),直接观察;三七皂苷展开剂为V(氯仿)∶V(甲醇)∶V(水)=14∶6∶1,用10%H2SO4加热显色。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丹参药渣中丹参酮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仪为美国Waters2695-2996DAD;色谱柱为HypersilODS25μm(4.6mm×150.0mm)fromElite;进样量,10μl;体积流量,1.0ml/min。洗脱液A为水,B为甲醇。洗脱条件,初始时,A为40%,B为60%;5min时,A为40%,B为60%;20min时,A为20%,B为80%;30min时,A为20%,B为80%。[结果]乙醚为丹参药渣中提取丹参酮的最佳溶剂。水浸丹参和三七后干药渣,先经乙醇提取得到脂溶性提取物,再以乙醚为溶剂进行索氏提取,丹参酮混合物得率为2.17%;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丹参酮混合物中丹参酮ⅡA、次甲丹参醌、隐丹参酮、丹参酮I含量分别为3.62%、1.02%、2.56%、2.75%。[结论]丹参药渣中丹参酮成分与药材丹参基本一致,丹参药渣可以作为一种丹参酮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总丹参酮包合物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乙醇回流方法提取并以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HPLC测定含量,以β环糊精制备成包合物。选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几种常见致病菌作为试验菌。平板菌落计数法筛选1×108 cfu/mL菌液涂板,以杯碟法测定体外抑菌活性,琼脂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结果表明:总丹参酮包合物对各试验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停乳链球菌的抑制效果显著。总酮包合物中,丹参酮ⅡA 和隐丹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0.73和2.51 mg/L;二者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停乳链球菌的MIC值相同,丹参酮ⅡA 为1.18 mg/L,隐丹参酮为4.02 mg/L。总丹参酮包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同时,总丹参酮包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改善丹参总酮提取物难溶于水、吸收差的特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可进行生物制剂研究及配合临床抗生素使用,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僵蚕抑菌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比较所得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为解析和深入研究僵蚕的抑菌药理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僵蚕为材料,以体积分数95%乙醇为提取溶剂,对中药僵蚕的4种提取方法(超声波法、微波法、煎煮法、冷浸法)进行平行比较研究;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探讨了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丙酮、体积分数95%乙醇、甲醇和水7种提取溶剂的提取效果,采用比色法、纸片扩散试验和肉汤倍比稀释法研究所得僵蚕活性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活性。【结果】以体积分数9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4种提取方法中,以超声波法提取时的浸膏得率最高。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时,7种提取溶剂中,以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浸膏的得率最高。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中采用超声波提取法,以体积分数95%乙醇为提取溶剂时,所得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高,其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625mg/mL。【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僵蚕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僵蚕的抗炎作用与其抑菌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丹参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掌握丹参生长发育特性,提高其药材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方法]通过对丹参生长发育过程中农艺性状调查,并对根中有效成分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研究丹参生长发育及其不同时期根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丹参根与根茎鲜重、茎叶鲜重、主根长、主根径、株高、茎粗等9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丹参根的有效成分含量在生殖生长期高于营养生长期;丹参根中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酚酸B含量总的变化趋势呈“低、高、低”的特征,均在7月中旬达到最高。[结论]得出了在丹参根药用成分最高时采收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宝兴鼠尾草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提取法、回流提取法及索氏提取法对宝兴鼠尾草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所提取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与栽培丹参的相应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样品中的脂溶性成分,超声提取法以低温、高效的特点明显优于其他2种方法;而对于水溶性成分,索氏提取4h的效果更佳;对其含量分析表明,宝兴鼠尾草的脂溶性成分含量较高,其中丹参酮IIA的含量达到枟中国药典枠规定,但水溶性成分含量偏低.说明宝兴鼠尾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能否作为丹参代用品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e factor,ERF)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普遍参与植物各类胁迫反应。前期从药用植物丹参(Salvia )中筛选得到了一条与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中CrORCA3高度同源的ERF转录因子编码基因(命名为SmORA1)。论文旨在通过干涉丹参SmORA1的表达,进一步明确SmORA1在植物抗病反应与丹参酮合成代谢调控中的作用miltiorrhiza侵染后转基因株系中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nine ammonialyase,PAL)、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抗性相关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脯氨酸(proline,Pr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等抗性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采用HPLC法考察干涉SmORA1表达对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等丹参酮类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考察干涉SmORA1对丹参株系抗性基因和丹参酮合成相关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扩增SmORA1基因片段,构建SmORA1基因干涉载体pk-ORAi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转化丹参,经抗生素抗性筛选和PCR鉴定获得阳性转基因丹参植株;采用分光光度法或酶联免疫方法检测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结果】经抗生素和PCR筛选获得了11个阳性株系,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得到3个SmORA1表达显著下调的转基因株系(RNAi-11、RNAi-18、RNAi-22),干涉效率达到80%以上。立枯丝核菌对丹参植株有明显的致病力,可以有效诱导丹参发病;其侵染后,SmORA1-RNAi转基因株系病情指数显著高于野生型(WT)和空载(VK)对照株系,病情更严重;SmORA1-RNAi转基因株系中的MDA含量显著高于WT和VK对照株系,说明干涉SmORA1的丹参株系抗衰老能力显著下降;植物抗性相关的PAL、CAT和SOD等酶活性以及GSH和Pro等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株系,说明干涉SmORA1的丹参株系抗病性也呈现明显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SmORA1-RNAi转基因株系中抗病性相关蛋白编码基因SmPDF1.2SmSTH-2SmPR-10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株系。采用HPLC方法分析发现,丹参SmORA1干涉株系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显著下降;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发现丹参SmORA1干涉株系中丹参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SmHMGR1SmHMGR2SmGPPSSmGGPPS1SmGGPPS3等表达显著下调,说明SmORA1可能通过调节SmHMGR1SmHMGR2SmGPPSSmGGPPS1SmGGPPS3等丹参酮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参与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合成调控。【结论】丹参SmORA1参与了丹参抗病反应,而且与丹参酮类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取总丹参酮并测定其中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方法]运用超声技术提取总丹参酮,并对提取物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进行HPLC测定。[结果]总丹参酮提取物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成分完全分离,含量分别为100.4、69.9和124.4 mg/g。[结论]HPLC法简便快速,稳定可靠,对总丹参酮提取物的质量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土壤因子对中药材丹参AM真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 年 7 月和 10 月分别从河北省安国市丹参根围 0~30 cm 土层采集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因子与 AM 真菌生态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丹参根系能与 AM 真菌形成良好共生关系,平均总定殖率 68.22%,平均孢子密度 1 755.4 个·100 g-1土.土壤碱解 N 与丛枝定殖率极显著正相关,与孢子密度极显著负相关,与泡囊定殖率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 P 与孢子密度、泡囊和总定殖率极显著负相关,与菌丝定殖率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 C 与丛枝定殖率极显著正相关;土壤 pH 与菌丝和总定殖率显著正相关.土壤总球囊霉素(TG)为 2.32~4.89 mg·g-1,易提取球囊霉素(EEG)为 1.10~2.71 mg·g-1,二者分别与有机 C 极显著正相关.AM 真菌与土壤因子的高相关性,以及 AM 真菌和球囊霉素与土壤有机 C 的密切相关性,说明 AM 真菌定殖结构、孢子密度和球囊霉素可作为丹参形成共生体能力和土壤环境状况的检测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刘德军  张源源  苟琼心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56-19357
[目的]用HPLC测定丹参保健茶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Insertsil ODS-SP(4.6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V∶V=62∶38),等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15μl,柱温30℃。[结果]3种丹参酮成分得到较好地分离,丹参保健茶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98.7%、98.4%(RSD值分别为1.20%、1.96%和1.74%,n=3);样品中3种丹参酮含量分别为1.19、0.79和2.25 mg/g。[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简便快速,可用于丹参保健茶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丹参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φ=70%的乙醇超声提取丹参粉末,减压浓缩得到乙醇浸膏,加蒸馏水制成悬浮液,依次用等体积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溶剂萃取物。通过体外抗氧化试验,研究丹参不同溶剂萃取物清除DPPH.、H2O2、.OH和还原Fe3+的能力(以BHT为对照)。结果表明,丹参4种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提取物质量浓度呈量效关系。乙酸乙酯提取物清除H2O2、.OH的能力均较强,IC50分别为0.513和0.650 g/L;正丁醇提取物清除DPPH.能力最强,IC50为0.059 g/L。丹参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一种新的自由基清除剂和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