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度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长汀河田强度侵蚀山地,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探讨了3种不同治理措施对坡面径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区的坡面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均大幅下降,与未治理的对照区相比,治理措施区径流系数减幅达38.0% ~45.9%,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幅度达91.6% ~95.1%,不同处理保水保土效益的总体趋势是:草...  相似文献   

2.
不同人工植物配置对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揭示人工植被配置对露天矿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的影响,为半干旱地区露天矿区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植物配置和对照(未治理)边坡为研究区,于2014年和2015年的5—10月,对边坡径流和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1)控制坡面径流。乔灌草和灌草配置是较好选择,其坡面径流仅为对照的42.9%和52.6%,二者无显著性差异。(2)控制边坡土壤侵蚀。3种植物配置措施都与对照区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土壤侵蚀量仅为对照区的2.3%~6.7%。日降雨量与坡面径流和土壤侵蚀量之间都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结论]不同植被配置对边坡侵蚀控制优于径流深,与对照区相比侵蚀量减少93%以上,而径流深仅减少了28%~57%。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措施对坡面径流的影响,为南方红壤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长汀县2001—2010年香根草、胡枝子、类芦、百喜草等植被措施下的径流小区逐月径流量和降雨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植被能很好地调控坡面地表径流,但由于植被的结构、根系以及地表枯落物的差异,各种植被的保水效益存在差异,观测期,各小区年均径流量的大小趋势表现为:空白对照区百喜草类芦香根草胡枝子,胡枝子的保水效益最佳。[结论]香根草、胡枝子、类芦、百喜草等植被均能有效地抑制坡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均可以作为水土保持措施的优良灌草在南方红壤区进行推广应用,尤其是要加大胡枝子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弃土场的水土流失监测及其生态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弃土场边坡的生态治理是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在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段弃土场开展水土流失监测研究,探讨了弃土场的水土流失及其生态治理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弃土场水土流失剧烈,侵蚀模数平均为3.24×10^4t/(km^2·a),边坡沟蚀现象明显。采用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des)生态护坡技术治理弃土场边坡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坡面土壤流失量比对照小区减少92.24%,边坡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措施。因此,高速公路弃土场的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可大力推广应用香根草生态护坡技术。  相似文献   

5.
长汀县在2000年以来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坡面径流调控理论,创新采用坡面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等高草灌带造林技术,并作为关键技术运用在强度侵蚀区的治理实践中。与对照坡地相比,等高草灌带治理区植被盖度由28%上升为91%,侵蚀模数由4836t/km2.a下降为438t/km2.a,径流系数由0.52减少为0.27,有效地削减了坡面径流泥沙,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植被快速生长覆盖地表,从而使退化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通过修建径流小区,对北京市房山区黄院采石场的治理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坡面径流观测,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采石场治理初期不同年份内不同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在采石场治理初期,不同的坡度、不同的治理措施、不同的植被覆盖度均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当坡度为25°时,铺设生态袋措施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当植被覆盖度小于15%时,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为松散体坡面的孔隙度;当植被覆盖度大于60%时,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量和降雨强度。  相似文献   

7.
草带措施对坡耕地产流产沙和氮磷迁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被在坡面的位置对坡面保持水土的作用是不同的。动态监测澄江抚仙湖一级支流尖山河小流域坡耕地降雨-径流过程及水土流失量,研究草带措施对云南红壤坡耕地产流产沙和氮磷迁移的削减作用。结果表明:草带调控处理下雨季降雨量、总产流次数、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较原状坡面明显减少,次降雨下,宽草带的径流控制率和土壤侵蚀控制率分别为79.19%和64.55%,窄草带的径流控制率和土壤侵蚀控制率分别为85.15%和73.77%,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变异系数>径流深变异系数>降雨量变异系数,原状坡面变异系数间增幅差异为31.42%,宽草带调控措施作用下变异系数间增幅差异为20.37%,窄草带调控措施作用下变异系数间增幅差异为19.11%,窄草带对坡耕地径流和泥沙的调控能力更强;宽草带和窄草带2种草带作用下,径流氮磷迁移浓度差异不显著,较原状坡面相比,草带措施明显控制氮磷迁移通量,径流总氮迁移通量控制率分别为81.23%和81.68%,铵态氮迁移通量控制率为78.25%和59.50%,总磷迁移通量控制率为71.36%和82.03%;径流泥沙速效养分含量明显增加,较原状坡面相比,草带措施能明显控制径流泥沙氮磷迁移通量,且径流泥沙氮磷迁移控制率较径流氮磷迁移控制率高,径流泥沙全氮迁移通量控制率为98.43%和94.30%,碱解氮迁移通量控制率为98.43%和93.10%,全磷迁移通量控制率为96.43%和89.77%,速效磷迁移通量控制率为90.34%和57.43%。  相似文献   

8.
南方红壤区不同植被措施坡面的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为了研究不同的植被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以及对坡面侵蚀的抑制效果,在福建省长汀县选择乔灌草、灌草、草本、农作物、乔灌、封山育林、经济林等各植被措施下的标准径流小区,通过观测各种植被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情况,分析比较各小区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能较好地调控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不同植被措施下坡面产流产沙分异规律明显,相对裸地,盖度高的乔灌草、灌草、草本等措施的水土流失量最小,水土保持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的降雨量条件下,不同植被措施的坡面水土流失情况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未来南方红壤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植被治理措施的逐步实施,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黄土丘陵区四种多年生牧草(鸡脚草、白三叶、小冠花、百脉根)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定量研究不同草被措施不同生长阶段(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的坡面水沙调控效应及土壤水分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四种草被措施坡面产沙率和含沙量均表现为鸡脚草坡面白三叶坡面小冠花坡面百脉根坡面裸地坡面。随着生长时间延长,四种草被措施坡面减流效益、减沙效益、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和土壤平均含水量增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鸡脚草坡面和白三叶坡面在结实期达到最大,小冠花坡面和百脉根坡面在孕蕾期达到最大。在不同生长阶段,鸡脚草坡面和白三叶坡面减流效益、减沙效益、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和土壤平均含水量增量均大于小冠花坡面和百脉根坡面,其中以鸡脚草坡面最为显著。四种草被措施在不同生长阶段坡面减沙效益都远大于减流效益。黄土丘陵区坡面水土流失主要来自7—9月份频率较高的降雨所产生的坡面径流,鸡脚草和白三叶生长旺盛期与水土流失频发阶段吻合,使其调控坡面水沙能力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香根草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香根草[Vitveria Zizanioides (L.)Nash]属禾本科多年丛生植物,具有适应性广易繁殖、生长快、根系发达、耐早耐瘠薄等特点。 香根草植物篱是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一项新技术,即在坡耕地上把香根草种植成宽约0.3~0.5米连续的等高草带,相邻篱间为农田。植物篱如同透水的挡坝,当坡面径流通过该篱时流速降低,侵蚀能力减弱,径流携带的  相似文献   

11.
量化东北黑土区多种外营力作用的坡面复合土壤侵蚀过程,将为坡面水保措施的精确布置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野外模拟试验,分析了东北典型薄层黑土区(宾县)、中层黑土区(海伦市)和厚层黑土区(克山县)多营力叠加作用的坡面水蚀特征。野外模拟降雨的试验处理包括仅水蚀的试验处理(I)、冻融+水力叠加作用的试验处理(Ⅱ)和冻融+风力+水力叠加作用的试验处理(Ⅲ)。结果表明:与仅有水蚀作用的试验处理相比,冻融作用使典型薄层、中层和厚层黑土厚度区的坡面径流深度分别减小29.4%,39.3%,32.1%;而其使坡面水蚀量分别增加16.3%,36.0%,26.3%;冻融和风力叠加作用使3个黑土厚度区的坡面径流深度分别减少3.6%,4.1%,10.8%,而其坡面水蚀量分别增加38.5%,102.1%,64.1%。试验条件下,从厚层黑土区到中层黑土区再到薄层黑土区,坡面径流深度和坡面侵蚀量均呈增加趋势。冻融作用和冻融+风力叠加作用对3个黑土厚度区坡面水蚀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皆为海伦黑土>克山黑土>宾县黑土。冻融作用使土壤硬度和土壤抗剪强度分别减小24.4%~36.7%和21.3%~23.9%,从而使土壤可蚀性增加,导致坡面水蚀量增加。地表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不同深度和不同大小的风蚀凹痕微形态,导致坡面径流集中和流速增加12.4%~19.1%,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坡面水蚀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植物护坡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减缓地表径流,而且能够恢复已破坏的植被,美化环境。在介绍护坡植物减缓地表径流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取麦冬、香根草、狗牙根3种植物作为护坡植物进行模拟降雨冲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降雨径流携带的泥沙等悬浮固体污染物的拦截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麦冬坡的SS去除率为63.38%75.70%,香根草坡为58.38%75.70%,香根草坡为58.38%68.11%,狗牙根坡为61.80%68.11%,狗牙根坡为61.80%70.48%,砼坡为30.61%70.48%,砼坡为30.61%38.73%,3种植物护坡拦截SS效果的大小排序为麦冬>狗牙根>香根草。坡度大小对SS的拦截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坡度越小拦截效果就越好。狗牙根更适宜作为首选的护坡植物。  相似文献   

13.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措施相比 ,其它农作措施均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 ,休闲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2 .8% ,减少泥沙流失量 85 .0 2 % ;等高土埂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70 .2 0 % ,减少泥沙流失量 95 .0 4 % ;水平草带能减少径流流失 3 2 .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4 5 .88% ;水平沟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5 .6% ,减少泥沙流失量 63 % ;等高农作能减少径流流失 5 6.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87.70 %。等高土埂、等高农作、休闲处理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处理 ;泥沙流失除等高土埂和等高农作以外 ,其它处理均是推移质流失量大于悬移质流失量 ;径流流失和泥沙流失主要集中在 5~ 8月份 ,约占全年流失总量的 80 %以上。影响径流和泥沙流失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降雨侵蚀力、植被覆盖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南方红壤区不同治理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基于长汀县游坊坡面径流观测场连续8年的资料,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区的径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四个措施小区的月均径流深最大的月份出现在5~6月份;四种措施小区年均径流深排序为无处理(裸露)694.2mm>种植马尾松150.6mm>封禁48.4mm>乔灌草混交46.9mm,年均土壤流失量的排序也为无处理59.3t/hm2>种植马尾松4.0t/hm 2>乔灌草混交0.9t/hm2>封禁0.6t/hm2,乔灌草混交、封禁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优于种植马尾松措施;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小区的径流深及土壤流失量与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了香根草草本植被过滤带对径流、泥沙、以及全磷和溶解性磷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雨强(210,120 mm/h)和不同坡度下(2°,5°),香根草过滤带能够有效拦截径流、泥沙、磷,拦截率分别可达到12.18%~43.11%,16.00%~70.38%,27.53%~49.35%。与120 mm/h雨强相比,210 mm/h雨强下,2种坡度下香根草过滤带小区内,径流、泥沙流失量都呈现出减少趋势,并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210 mm/h雨强下,与裸坡对照相比,不同坡度处理下香根草过滤带全磷、颗粒态磷流失量都呈现出减少趋势,且二者减少程度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坡度间的流失量,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的宽度下,香根草表现出不同的拦截效率,当宽度达到2 m时,拦截效率显著,总体上随着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利用最优尺度回归法,对不同处理间的水文条件、坡度、带宽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影响植被过滤带拦截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带宽、坡度、雨强,各因子对径流、泥沙、磷流失量贡献大小分别为雨强带宽坡度,这表明华南地区降雨是径流、泥沙、磷流失的主要控制因子,同时,带宽对径流、泥沙、全磷的流失量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云南干热河谷不同坡面产流产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元谋县典型干热河谷为研究区域,采用坡面径流泥沙小区定位观测方法,对不同处理坡面小区产流产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人工封禁小区有较好的调节径流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相同时,不论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有人工封禁措施的小区比自然坡面小区都要小,雨季总产流量平均小39.04%,总产沙量平均小50.26%。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4和2015年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牡丹江试验基地内11个径流小区的两次产流的泥沙和径流观测数据,对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蓄水保土作用、相同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作物产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理措施不同的试验小区,泥沙冲刷量和径流量差异显著;双垄、横向垄作和顺坡垄作的作物产量差异为-1. 49%~0. 91%。试验区内不同治理措施对坡面蓄水保土效应有着显著影响,双垄和顺坡垄作较之对照,蓄水保土能力较差,虽然产量略有增减,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红壤缓坡旱地为对象,研究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对水土流失及花生产量的影响。2011—2012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产生的径流量大小排序为:对照稻草覆盖、草篱草篱+稻草覆盖。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是草篱+稻草覆盖处理,与对照相比,径流量显著减少了47.1%~79.8%(P0.05),土壤侵蚀量显著减少了79.2%~99.5%(P0.05)。2011—2012年作物产量最高的分别是稻草覆盖和草篱+稻草覆盖处理,与对照相比,这两种处理可分别增产26.6%~50.9%、15.5%~37.7%(P0.05)。因此稻草覆盖、草篱+稻草覆盖结合是红壤缓坡旱地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降雨入渗和径流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植被对含碎石土壤坡面入渗和径流侵蚀的影响,为合理配置三峡地区含碎石土壤坡面植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建立的径流小区内铺设含碎石土壤,并配置不同种类、不同覆盖度的植被,进行人工降雨试验。[结果]各类小区径流量排序为:裸坡灌木坡面草本坡面草灌混合坡面,入渗量与径流量排序相反,有植被覆盖坡面的壤中流大于裸坡;入渗率服从对数函数规律,产流强度呈幂函数变化;草地对水沙的调控机制更多的是直接拦沙;累计径流量和累计侵蚀量的关系均满足幂函数形式。[结论]植被措施可有效地减少含碎石土壤坡面的水土流失,不同的植被措施减少的效益不同。  相似文献   

20.
冀北土石山区坡面尺度径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揭示区域水土流失规律,以冀北土石山区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坡面尺度产流特征与地形因子、降雨因子、植被覆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拟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坡面径流小区的年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坡度临界值在11°00′左右;坡面径流小区的年径流量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坡度和不同坡长条件下,径流量与有效降雨量及平均降雨强度都成正相关,但与有效降雨量的相关系数要大于平均降雨强度的相关系数且在0.01水平上显著,与平均降雨强度的相关系数不显著;坡面径流小区的年径流量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少,但覆盖度为60%和90%的草地径流小区的年径流量相差甚小,说明在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临界植被覆盖度;水平阶、鱼鳞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可以有效拦蓄径流,从而削弱降雨特征对径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