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了香根草草本植被过滤带对径流、泥沙、以及全磷和溶解性磷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雨强(210,120 mm/h)和不同坡度下(2°,5°),香根草过滤带能够有效拦截径流、泥沙、磷,拦截率分别可达到12.18%~43.11%,16.00%~70.38%,27.53%~49.35%。与120 mm/h雨强相比,210 mm/h雨强下,2种坡度下香根草过滤带小区内,径流、泥沙流失量都呈现出减少趋势,并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210 mm/h雨强下,与裸坡对照相比,不同坡度处理下香根草过滤带全磷、颗粒态磷流失量都呈现出减少趋势,且二者减少程度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坡度间的流失量,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的宽度下,香根草表现出不同的拦截效率,当宽度达到2 m时,拦截效率显著,总体上随着宽度的增加而增加。利用最优尺度回归法,对不同处理间的水文条件、坡度、带宽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影响植被过滤带拦截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带宽、坡度、雨强,各因子对径流、泥沙、磷流失量贡献大小分别为雨强带宽坡度,这表明华南地区降雨是径流、泥沙、磷流失的主要控制因子,同时,带宽对径流、泥沙、全磷的流失量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为例,针对港口的土地利用特征,在港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建立针对港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工具实现规划方案的港区土地利用数据剥离,采用加权和法进行集约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董家口港区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得分为95.87,土地利用状况和用地效益的目标得分分别达到94.17和98.77,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反映出董家口港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已经达到集约,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农用地利用集约度与昆虫传粉服务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农用地集约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方法】以广东省市域农用地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不同传粉依赖度的典型农作物,基于长时间序列(2000—2015年)统计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自集约度水平与其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农用地集约水平与传粉服务的定量关系。【结果】(1)就作物产量而言,当作物的传粉依赖度越大时,随着集约度的提升作物产量呈下降趋势越明显;而当作物的传粉依赖度较小时,随着集约度的提升作物产量呈上升趋势。(2)就作物产量变异性而言,当作物的传粉依赖度越大时,随着集约度的提升,其产量变异性系数变大,即产量越不稳定。【结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并不一定带来作物产量的提升和产量的稳定性,而明显受限制于作物的传粉依赖度。  相似文献   
4.
精准识别土地利用冲突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前提。该研究引入一个基于土地利用多宜性、土地资源稀缺性和需求多样性的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新框架,系统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冲突。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冲突以中等为主,占比高达43.67%;其次为高冲突(29.80%),低冲突区域所占比例最小(26.53%)。2)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冲突呈现显著的城乡差异特征。高冲突区集中在城镇和城乡过渡地带,尤其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惠州市、江门市以及肇庆市;中冲突地区广泛分布在乡镇生产生活区域;低冲突区分布在土地利用适宜性低的山地丘陵地区。3)土地利用高冲突区域耕地和生态用地适宜性高,并且土地资源稀缺性普遍较高;中冲突区主要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性、人类需求多样性高导致。在国土空间利用及相关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潜在的土地利用冲突,建立土地利用冲突预警机制,并纳入相关规划监督实施体系,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自1999年开始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育工程。选取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统计资料及相关政府报告,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和满意度指数分析法,对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种植养殖结构、农户经济收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农牧民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的满意度,旨在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土高原典型区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会宁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有4.48%的耕地转换成草地和林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与此同时,农户问卷调查显示,有0.08 hm2·户-1大于25°坡耕地未实施退耕,表明工程实施需要加强监督并及时巩固退耕成果。工程实施后,会宁县谷物、薯类、豆类和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一定增长,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耕地的投入和耕作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会宁县政府通过重点发展地膜玉米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近3倍。过去10多年间,会宁县还修建了大量梯田,这也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另外,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会宁县家畜养殖数量有一定增长,但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和饲草来源不足等原因,养殖规模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于连年旱灾导致种植业风险增大,农户环保意识增强,打工收入高等原因,较多农户选择外出打工,使打工收入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62.69%。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9个方面较为满意,但在就业和收入方面满意度较低,满意度分别为-0.1和-0.2。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一步实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