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黏虫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l)℃,湿度75%±5%,光周期L//D=12h//12h]以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叶片为食料饲喂黏虫,观察其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成虫繁殖力并计算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黏虫幼虫历期以取食玉米最短,取食甘蔗最长;非成虫期存活率在玉米上最高,在甘蔗上最低;雌成虫蛹重以取食玉米最重,取食甘蔗最轻;产卵量以取食玉米最多,取食甘蔗最少。黏虫在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132 1、0.116 2、0.095 1和0.103 3,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4、1.12、1.10和1.11。可见,在3种农作物中,玉米为黏虫最佳寄主,其次是水稻,最后是甘蔗。黏虫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在稗草上要优于甘蔗,因此,稗草可作为黏虫的优质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2.
陈艳 《植物检疫》2003,17(4):223-225
杆草螟属 (Diatraea)属鳞翅目 (Lepi doptera)、螟蛾科 (Pyralidae)、杆草螟亚科(Crambinae)、Argyriini族。该属害虫中的西南玉米螟 (Diatraeagrandiosella)、南方玉米螟 (Diatraeacrambidoides)、小蔗螟 (Dia traeasaccharalis)在中美洲地区发生严重 ,危害玉米、甘蔗、高粱、水稻等的生产 ,是美洲地区玉米、甘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小蔗螟、西南玉米螟和南方玉米螟分别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二类和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我国目前尚无该属害虫发生的记录。现把这 3种害虫的形态特征、幼虫鉴定特征的比较以及检疫处理方法介绍如下。1 小蔗螟…  相似文献   

3.
杆草螟属 Diatraea Guilding 中有不少种为害甘蔗、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严重影响甘蔗的生产,在甘蔗苗期造成枯心苗,在中后期蛀蚀蔗茎,影响产量和品质。本属种类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南美洲,有些种类在南美洲常造成严重损失。本属螟虫在我国大陆尚未有分布,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南方玉米杆草螟 Diatraea crambido-ides(Grote),主要为害甘蔗,玉米等。  相似文献   

4.
方文杰  雷化莹 《植物检疫》1993,7(5):353-356
26 玉米野螟学名 Marazmia trapezalis 英名 Maize Webworm 寄主主要是玉米,还可选择粟、高粱、甘蔗、水稻、小麦和许多野草(禾本科)。为害此虫通常是较次要的害虫,但在某些季节为害很常见,十分引人注意。幼虫吐丝将叶片的两个叶缘粘在一起,使叶片形成漏斗状,幼虫在里面从上表皮一小段一小段咬食。  相似文献   

5.
独脚金(Striga asiatica(L)O.kunt,ze,异名Striga lutea Lour)是玄参科独脚金属中很重要的半寄生杂草,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通常寄生在玉米、甘蔗、高梁、小米、燕麦、稻的根上,也寄生在番茄和某些荚豆、豇豆和禾本科的苏丹草、大刍草、马唐等的根上。  相似文献   

6.
科技文摘     
我国12省市玉米矮花叶病病原鉴定利用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mosaicvirus,SCMV)单克隆抗体细胞株2B5腹水和SCMV、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dwarfmosaicvirus,MD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mosaicvirus,SrMV)和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ohnsongrassmosaicvirus,JGMV)的特异性引物对我国浙江  相似文献   

7.
浙江甘蔗花叶病病原初步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一种在浙江省北部地区发生的甘蔗病毒病害。病毒粒子呈线状,长度为740 nm,在甘蔗病组织中形成风轮状内含体,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约36 kDa,表明其病原为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血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与高粱花叶病毒(Sr MV)反应强烈,与甘蔗花叶病毒(ScMV)及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反应次之,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的反应较弱,认为该病毒可能是甘蔗花叶病毒亚群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8.
3种寄主植物饲养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Lepidoptera:Noctuidae)经研究目前均认为主要是玉米型,而该虫能否在甘蔗、水稻上完成其生活史并对我国甘蔗、水稻的种植构成威胁值得探讨。本研究对采自玉米上的草地贪夜蛾自然种群用3种不同寄主植物饲养,并分别构建草地贪夜蛾两性生命表,比较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甘蔗、水稻的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取食玉米的幼虫;取食水稻的成虫前期最长(27.75 d±0.50 d),且雄蛹体重最轻(153.3 mg±9.1 mg);草地贪夜蛾取食甘蔗、水稻、玉米后其产卵量无显著差异,平均世代周期依次为31.46 d、33.92 d和29.53 d,种群内禀增长率(r)分别为0.19、0.14和0.16,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21、1.16和1.17,净增殖率(R_0)分别为367.01、135.44和101.25。总体而言,采自玉米的草地贪夜蛾在水稻上的适合度低于甘蔗和玉米上,但在甘蔗、水稻上该虫能够完成其生活史实现种群繁衍,本研究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硝磺草酮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广东和广西分别进行了10%硝磺草酮悬浮剂在甘蔗上残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硝磺草酮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用乙腈提取,盐酸调节pH至3~4后二氯甲烷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配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HPLC-PDA)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硝磺草酮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3.4%,检出限(LOD)为0.005 m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0%硝磺草酮悬浮剂后,在甘蔗上的残留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又下降的趋势;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3~14.7 d,属于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收获期甘蔗中硝磺草酮的残留量均0.01 mg/kg。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挥发物成分的差异及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电生理活性,采用溶剂漂洗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提取、分析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苗期、甘蔗茎伸长期、玉米(Zea mays)苗期、吐丝期叶片挥发物,并通过触角电位技术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其中24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甘蔗苗期、玉米苗期分别分离出45种、38种化合物,而甘蔗茎伸长期和玉米吐丝期分别鉴定出44种、42种化合物。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其中在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均存在的化合物有25种,玉米特有化合物有4种,甘蔗特有化合物有12种。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挥发物种类主要包括萜类、绿叶气味、醛类、酮类、酸类、醇类、酯类、酰胺类和烃类,且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在甘蔗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均以烃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亚洲玉米螟交配雌蛾对检测的24种挥发物均可产生EAG反应,表现出绿叶气味>萜类和醛类化合物>酸类和烃类化合物的总体反应趋势,其中以顺-3-己烯基乙酸酯的反应相对值最大(145.91±5.43);交配雌蛾的反应相对值在同一类化合物(绿叶气味除外)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亚洲玉米螟对同一类化合物的嗅觉辨识能力较差。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植物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的行为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CI基因的功能,对CI蛋白进行了免疫定位.利用RT-PCR方法,扩增甘蔗花叶病毒北京株系(SCMV Beijing isolate,SCMV-BJ)CI基因部分片段,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重组质粒pETCIF1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SDS-PAGE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CI基因获得了高效表达.将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兔子获得特异性较高的抗血清,利用该抗血清,对健康玉米和受病毒侵染的玉米茎、叶脉和叶片进行免疫金标记,在茎和叶脉韧皮部筛管的细胞壁处有金颗粒.  相似文献   

12.
棉蚜为害玉米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省廊坊地区玉米田蚜虫种类除了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禾谷缢管蚜[R.padi (Linnaeus)]、荻草谷网蚜[Macrosiphum (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和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等蚜虫外,还发现一种在玉米生长前期在下部叶片取食, 玉米生长中后期向植株中上部转移为害的蚜虫,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该种为棉蚜,这是棉蚜为害玉米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玉米致死性坏死病是由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和一种或多种马铃薯Y病毒科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2014年1月在对云南省玉溪市玉米病毒病害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表现严重花叶、矮化叶片甚至整个植株坏死症状的玉米。对采集样品进行RT-PCR检测,所有样品中都同时检测到了MCMV和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在一个样品中同时检测到了MCMV、SCM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相似文献   

14.
甘蔗花叶病毒VPg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在玉米中的免疫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方法从感染甘蔗花叶病毒北京分离株(SCMV-BJ)的玉米叶片中扩增得到VPg基因,将VPg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获得的重组子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VPg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产生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30 kD。将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兔子获得了特异性较高的抗血清。ACP-ELISA测定抗血清的效价为1/4096。利用该抗血清对健康玉米和病毒侵染的玉米茎、叶脉和叶片进行免疫金标记,结果表明在茎和叶脉的韧皮部筛管的细胞壁处有金颗粒。  相似文献   

15.
广东甘蔗黄叶病田间调查及病原病毒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粤北和粤西蔗区多个县市的田间甘蔗上观察到甘蔗黄叶病(Sugarcane yellow leaf disease,SYLD)典型症状,目前该病仅局部分布,但部分田块病株率为5%~80%,发病品种有青皮果蔗、黑皮果蔗、新台糖系列品种、粤糖79/177和粤糖93/159等。采集发病田间显症叶片、无症叶片和在病叶上取食的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样品,抽提总RNA,以基于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 CP基因序列的特异引物进行一步RT-PCR和巢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BLAST比对。结果显示,RT-PCR及巢式PCR产物核苷酸序列与分离自巴西的SCYLV B1株系相应区段同一率为100%;一步RT-PCR可从约70%的显症叶片样品中检测到SCYLV,而病田中的无症叶片样品以及在病叶上取食的单头甘蔗绵蚜样品需经巢式PCR扩增方可检测到SCYLV,阳性率分别为1%~5%和83%。本研究表明,广东省栽培甘蔗已受到SCYLV侵染,甘蔗绵蚜携带SCYLV。  相似文献   

16.
自草地贪夜蛾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德宏和保山后,2019年4月17日在德宏州陇川县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甘蔗苗。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甘蔗主栽区陇川县的5个乡镇均发生草地贪夜蛾为害,单作田被害株率为2.49%,幼虫数为0.07头/m~2。不同乡镇甘蔗苗的被害株率存在显著差异(F=2.918,P=0.042),但宿根蔗和新植蔗的被害株率无显著差异(F=3.551,P=0.072)。在盈江县甘蔗主栽区平原镇的3个村民小组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甘蔗与玉米间作田甘蔗和玉米的被害株率分别是10.07%和60.11%,百株虫量分别是2.82头和23.97头,甘蔗和玉米的被害株率(t=3.221,P=0.032)和百株虫量(t=3.975,P=0.016)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甘蔗间作玉米田与甘蔗单作田相比,间作田甘蔗的被害株率显著高于单作田(t=4.728,P=0.0)。草地贪夜蛾田间发生世代重叠严重。幼虫主要取食蔗苗的叶片、生长点和茎基部,1~3龄幼虫潜藏在蔗苗心叶中取食叶肉,4~6龄幼虫白天喜潜藏于土壤表层蛀食蔗苗茎基部造成枯心苗,高龄幼虫还会咬断蔗苗生长点形成断苗,啃食蔗叶形成缺刻或孔洞。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可影响甘蔗的正常生长并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7.
苏微微 《广西植保》1999,12(4):19-20
玉米铁甲虫是广西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潜叶为害,使叶片枯死,成虫取食叶肉成白色纵纹。一般会造成每666.7m2损失玉米产量28kg左右。此虫在广西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宿根甘蔗和小麦叶片上越冬,常年3月下旬气温稳定在19℃以上就能活动,4月上、中旬为交尾产卵盛期,主要以第一代为害春玉米,并以播种早、生长特别浓绿和靠近越冬场所的玉米地发生早而严重。在广西主要分布于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地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开展大范围的玉米铁甲虫联防工作,取得很好成效,控制了玉米铁…  相似文献   

18.
氟噻草胺生物活性及对玉米和大豆安全性室内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氟噻草胺是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一个氧乙酰替苯胺类土壤处理除草剂,可被植株根系及新生叶片吸收并经木质部传导于植株,通过抑制细胞分裂防除杂草,多用于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田防除多种一年生杂草(姜育田等,2007)。目前,该药单剂除草活性、杀草谱及对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安全性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系统研究其对夏季玉米、大豆田常见杂草的生物活性及对玉米和大豆的安全性,掌握其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幼苗某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常规、覆膜、覆草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氮素水平对玉米幼苗某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明显影响了幼苗干物质的积累,无论施肥与否,覆膜种植模式下,玉米生物量最高。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覆膜种植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光合速率最高,但蒸腾速率最小。叶片耐脱水力测定结果表明,叶片耐脱水力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强;在相同氮素水平下,覆膜种植的叶片耐脱水力最强,其次是覆草,而常规种植最弱。不论施肥与否,覆膜种植条件下玉米产量最高,其次是覆草,常规种植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20.
壳低聚糖处理对苗期甘蔗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种不同分子量(Mw3 000;3 000Mw5 000;5 000Mw10 000)相同浓度(50 mg/L)的壳低聚糖分别叶面喷施苗期甘蔗,并测定土壤相对含水量和甘蔗叶片抗旱性生理指标(水势、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以期了解不同分子量壳低聚糖对甘蔗苗期抵御土壤不同程度水分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壳低聚糖叶面喷施可以延缓干旱胁迫下叶片水势下降,提高叶片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壳低聚糖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甘蔗抗旱调节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