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陈举林(山东省泰安市农科所,271000)玉米粗缩病(MRD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70年代中期首先在河北中南部大面积流行,此后得到逐渐控制。1992年以来,粗缩病又逐渐回升,现已迅速波及到山西、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  相似文献   

2.
1.5%植病灵Ⅱ防治玉米粗缩病试验吴尔福(山东大学植物病毒防治所济南250100)玉米是陵县的主要种植作物,1996年种植面积近3.43万hm2,但近几年玉米病毒病普遍发生,玉米粗缩病毒(MRDV)病危害性最大,传毒介体主要为灰飞虱。玉米受感染后,节...  相似文献   

3.
针对玉米粗缩病回升原因谈防治对策杨焱杰(河北省植保总站,050021)郄彦君,周树云(博野县植保站)(丰润县老庄子镇农技站)玉米粗缩病(MaiseRoughdwarfVirus)是一种病毒病,河北省70年代曾一度暴发成灾,1976年全省90万余亩玉米...  相似文献   

4.
邹平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平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成学美杨先法董家兴马用华成惠珍(山东省邹平县植保站256200)1992年以来我县玉米粗缩病(MaizeRoughDwarfVirus)危害逐年加重,至1996年发病面积达2.67万hm2,占玉米播种面积66.8%,给玉米...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2008年至今,该病在黄淮海地区又呈暴发趋势[1]。引起我国北方玉米粗缩病的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2]。田间寄主植物和传毒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发生数量、带毒率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RBSDV检测体系,明确RBSDV的田间寄主,对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毒及抗病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粗缩病毒属于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斐济病毒属,是一种有双层衣壳的球状病毒。该病毒基因组包含10条线状的双链RNA片段,近年来已经完成了其中4条RNA片段的测序工作。玉米粗缩病毒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毒主要由介体昆虫传播,侵染的植株表现严重矮化和叶片浓绿等病症。玉米对该病毒的抗性表现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作者描述了玉米粗缩病病原、病症及侵染循环的特点,对玉米粗缩病毒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对抗病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种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播种的玉米田、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和玉米粗缩病病情的调查明确,玉米苗10叶前感病期和传毒灰飞虱发生高峰期不相遇,玉米粗缩病就可减轻发生。调整玉米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可以减少玉米粗缩病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马文元 《植物保护》1982,8(3):18-18
玉米粗缩病是由粗缩病毒(MRDV)所引起的一种病毒病。主要发生于意大利、捷克、以色列等国。这种病毒病与日本发生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RBSV)所引起的玉米病毒病极其相似。两者都可以侵染小麦、大麦、玉米、谷子和稗草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而且症状也相似,传毒昆虫也都是以灰飞虱为主。但一般认为玉米粗缩病毒,不能侵染大多数水稻品种,虽然有的水稻品种可以表现出某些症状,但是以有此症状的水稻为毒源,再回接玉米,并不能使病毒复原。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则能侵染大多数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9.
我国玉米病毒病分布及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病毒病害给我国的玉米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我国玉米上检测到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甘蔗花叶病毒、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等12种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分布情况。同时对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鼠耳病、玉米红叶病和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等主要玉米病毒病害的发生流行、症状危害和防治措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玉米病毒病害,在我国北方和江浙等地较为多见,在华南地区尚鲜有报道。玉米是广西隆安县第二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1.2万公顷,21世纪初以来,玉米粗缩病在广西隆安县部分乡镇发生危害,发生面积及范围逐年扩大,对玉米生产构成了潜在危害。作者通过分析隆安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实况和特点,总结玉米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玉米粗缩病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2008年至今, 该病在黄淮海地区又呈暴发趋势[1]。引起我国北方玉米粗缩病的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2]。田间寄主植物和传毒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发生数量、带毒率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RBSDV检测体系,明确RBSDV的田间寄主,对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玉米病毒病防治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40多种玉米病毒病。以玉米矮花叶病、玉米粗缩病和玉米条纹病等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为了解决玉米病毒病防治问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曾先后主持召开几次国际玉米病毒病防治研究学术讨论会,交流、讨论玉米病毒病的发生分布、病原鉴定、介体传播、流行规律、病毒提纯、抗血清制备、抗性鉴定及防治措施等,促进了国际玉米病毒病防治研究进展。我国1954年前后,新疆南疆17个县市玉米条纹矮缩病普遍发生,成为当地玉米生产中的严重问题;1963年上海、浙江、江苏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玉米,造成玉米严重减产,有人称其为玉米粗缩病;1968年,河南新乡、安阳夏玉米发生玉米矮花叶病,造成毁灭性损失,并逐渐蔓延至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成为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1969年甘肃敦煌玉米条纹矮缩病严重发病,严重地块颗粒无收;1977年河北省玉米粗缩病大面积流行;1980年以来,甘肃、陕西、山西等省大面积发生玉米红叶病;1988年以来,四川南充地区9  相似文献   

13.
玉米粗缩病在石家庄地区早有零星发生。近年来,由于棉麦套种和麦田套种玉米,此病有蔓延趋势。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害,传毒媒介为灰飞虱。飞虱在我区一年发生五代。 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灰飞虱田间数量和带毒个体的多少。灰飞虱的田间消长又与以下栽培条件有密切关系。 1.套种玉米田发病重于单播田:玉米粗缩病的发展是伴随三种三收和麦套玉米面积的扩大而逐年加重。分析造成套种玉米田发病重的原因,一是夏  相似文献   

14.
玉米粗缩病是严重为害玉米的一种暴发流行性病毒病害,由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简称MRDV)引起,该病主要靠灰飞虱(Laode 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以持久性方式传播,一经获毒可终生间歇传播,其发生规律与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针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提出了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17.
玉米粗缩病不同发病叶龄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最早于1949年在意大利北部发现,之后在阿根廷、捷克、以色列、希腊等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2]。我国于1954年在新疆南部和甘肃西部发现该病,近年来,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河北、河南、  相似文献   

18.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病毒性病害。在玉米出苗后即可染病,到5-6片叶时才显现症状。其主要症状是病株浓绿,叶片短厚,心叶扭曲卷缩,节间短粗,植株矮化,早发病株多不抽穗、不结实或籽粒极少。一般减产20%-30%,重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土壤和种子不传播。因此,搞好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成为确保玉米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而防治灰飞虱,消灭传毒媒介则是控制玉米粗缩病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已报道的造成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有3种,分别是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 R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1]。我国于1954年在新疆和甘肃发现该病,上世纪60年代曾在中东部夏玉米区流行,至70年代以来各玉米产区已陆续发生[2],近年来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特别是套播或晚春播、早夏播玉米田发生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20.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带毒以持久方式传播引起的病毒病害。我市自1996年发病以来,1998、1999、2002年三年发生较重,全市发病面积在0.33万hm^2。左右,2003年后该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大幅度下降。2007年玉米粗缩病在我市发生普遍,少数地区暴发成灾,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今后更好地控制病害的重发,降低危害损失,对2007年我市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重发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