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针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提出了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许红 《湖北植保》2000,(1):32-33
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都是由灰飞虱传播的毁灭性病害,而且目前还没有防治病毒病的有效农药,所以,防治两种病毒病的关键是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3.
玉米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6~1979年河北辛集、晋县、正定、永年试验基地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经 1996~1999年 4年试验数据检验表明 ,4月10日以前播种的早春玉米玉米粗缩病发病株率低 ;5月份播种的晚春玉米和麦套玉米发病株率最高 ;6月份播种的夏玉米发病株率最低。玉米不同播期与玉米粗缩病病株率的关系式为Y=-673.5 -0.0439X2+11.5X。该关系式适用于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常规发生和大发生年预测病情 ,符合率达80%~100%。但该关系式在灰飞虱极轻发生年不适用 ,符合率仅为20%。  相似文献   

4.
麦田越冬灰飞虱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pjax striatellus(Fallén)]是传播小麦丛矮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的罪魁祸首,近几年来,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江苏省苏北地区常规防治灰飞虱的时间主要在5月底6月初,以防治向水稻秧田转移的1代灰飞虱成虫和2代灰飞虱的若虫为主,很少见到对麦田越冬灰飞虱防治的报道.为此,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麦田越冬灰飞虱的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5.
简述近5年来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在乳山市的发生概况,分析灰飞虱、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以便有效地控制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种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播种的玉米田、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和玉米粗缩病病情的调查明确,玉米苗10叶前感病期和传毒灰飞虱发生高峰期不相遇,玉米粗缩病就可减轻发生。调整玉米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可以减少玉米粗缩病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玉米粗缩病是严重为害玉米的一种暴发流行性病毒病害,由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简称MRDV)引起,该病主要靠灰飞虱(Laode 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以持久性方式传播,一经获毒可终生间歇传播,其发生规律与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陈举林(山东省泰安市农科所,271000)玉米粗缩病(MRD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70年代中期首先在河北中南部大面积流行,此后得到逐渐控制。1992年以来,粗缩病又逐渐回升,现已迅速波及到山西、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在石家庄地区早有零星发生。近年来,由于棉麦套种和麦田套种玉米,此病有蔓延趋势。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害,传毒媒介为灰飞虱。飞虱在我区一年发生五代。 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灰飞虱田间数量和带毒个体的多少。灰飞虱的田间消长又与以下栽培条件有密切关系。 1.套种玉米田发病重于单播田:玉米粗缩病的发展是伴随三种三收和麦套玉米面积的扩大而逐年加重。分析造成套种玉米田发病重的原因,一是夏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玉米粗缩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东省玉米粗缩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王同伟(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济南250100)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aizeroughdwarfrirus)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害,田间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染。该病毒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侵染小麦、大麦、野燕麦、...  相似文献   

11.
玉米病毒病有粗缩病、矮化叶病和黑条矮缩病,粗缩病和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矮化叶病是由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近年来,随着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栽培体系的不断改变,该病蔓延快、发病广、危害重,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玉米粗缩病(MRD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商河县自1994年以来,每年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生为害。如1996年全县播种玉米3.6万hm2,全部发病。其中春玉米0.1万hm2,90%以上毁种,未毁种的几近绝产;麦田套种玉米2.0万hm2,病株率一般为15%~20%,严重的地块病株率30%以上;直播玉米1.5万hm2,一般病田病株率在5%~10%,严重地块病株率15%~20%。现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的病害。  1 影响发病的因素  1)毒源量。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在生产中,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  相似文献   

13.
1.5%植病灵Ⅱ防治玉米粗缩病试验吴尔福(山东大学植物病毒防治所济南250100)玉米是陵县的主要种植作物,1996年种植面积近3.43万hm2,但近几年玉米病毒病普遍发生,玉米粗缩病毒(MRDV)病危害性最大,传毒介体主要为灰飞虱。玉米受感染后,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小麦用药、小麦和玉米均用药、玉米用药 3种不同用药方式防治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的试验 (各用药方式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明 ,在小麦玉米轮作区 ,小麦和玉米田均用药是最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罩笼接虫和自然开放式状态下试验,对不同播期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了比较,明确了玉米敏感叶龄为可见叶9叶以下,展开叶为6叶以下,研究证实,将田间灰飞虱转移迁入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错开,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病,春玉米播期4月10-15日,夏玉米在6月10-15日,能显著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带毒以持久方式传播引起的病毒病害。我市自1996年发病以来,1998、1999、2002年三年发生较重,全市发病面积在0.33万hm^2。左右,2003年后该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大幅度下降。2007年玉米粗缩病在我市发生普遍,少数地区暴发成灾,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今后更好地控制病害的重发,降低危害损失,对2007年我市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重发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东海县2005年灰飞虱越冬数量创历史新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在东海县能够安全越冬,越冬数量直接影响翌年灰飞虱发生程度。2005年是灰飞虱在本县越冬数量是有记载以来最高年份。灰飞虱在本县连续3年大发生至特大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玉米粗缩病近2年均表现为大发生,经省农科院专家鉴定,本县小麦个别品种(如烟农19)出现零星小麦条纹叶枯病病株,因此形势越来越严峻。东海县植保植检站于2005年11月15日对全县6.7万hm2小麦田灰飞虱进行普查,全县加权平均14167.2头/667m2,比2004年大发生年份多10565.4头/667m2。其中稻套麦田灰飞虱数量高达32890头/667m2,其主要原因是稻套麦田中高留稻桩为灰飞虱安…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90年代以来,玉米粗缩病在河北、北京、山东等省市再次流行。1993年河北省发病面积达40多万hm2,占播种面积20%。接种试验表明,感病植株苗龄越小,产量损失越大,芽鞘期至9叶期是玉米易感病阶段,损失100%~64.2%。病害仅由介体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该虫一经获毒终身带毒。防治主要以调整播期,春播玉米覆膜尽量早播,夏玉米适期晚播,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应用内吸残效期长的杀虫剂种子包衣处理或拌种可较好地控制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人工饲养对灰飞虱传毒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人工饲养至第55代、23代和8代的3个无毒灰飞虱群体,研究灰飞虱携带和传播RBSDV能力的差异。每个群体经饲毒、度过循回期后,选择雌、雄成虫各50头,单头单苗接种1叶1心期健康玉米。接种4 d回收灰飞虱,利用RT-PCR检测带毒率,并调查灰飞虱死亡率;接种43~50 d后调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人工饲养55代、23代和8代的灰飞虱群体平均带毒率分别为68.24%、58.93%和62.09%,统计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平均传毒率分别为31.22%、20.32%和29.91%,55代和8代群体均显著高于23代(P0.05);3个群体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4.19%、65.24%和77.72%,其中55代群体极显著低于8代(P0.01),二者与23代群体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灰飞虱的带毒率63.09%高于传毒率27.15%,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人工群体饲养至第55代的灰飞虱与仅饲养至第8代的灰飞虱在携带和传播RBSDV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且均保持了较好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调整玉米播期对玉米粗缩病控制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罩笼接虫和自然开放式状态下试验 ,对不同播期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了比较 ,明确了玉米敏感叶龄为可见叶 9叶以下 ,展开叶为 6叶以下。研究证实 ,将田间灰飞虱转移迁入高峰期与玉米敏感叶龄期错开 ,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病 ,春玉米播期 4月 10~ 15日 ,夏玉米在 6月 10~ 15日 ,能显著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