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利用聚乙二醇(PEG)600和(NH_4)_2SO_4双水相系统结合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铅污染模拟的水体进行萃取工艺优化研究。在研究PEG600-(NH4)2SO4-H2O双水相体系中各单因素对铅离子的萃取率的影响基础上,再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双水相萃取污水中铅的最佳萃取工艺。最终得到的最佳工艺为:PEG600体积分数为40.25%、(NH_4)_2SO_4质量浓度为0.17g·mL~(-1)、pH为2.55、温度为40.28℃,在此工艺条件下的萃取率可达87.26%。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灯盏细辛中有效成分灯盏花乙素的积累动态。[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灯盏细辛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色谱柱:菲罗门ODS(150 mm×4.6 mm,4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40:60),检测波长335 nm。[结果]样品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68%,RSD为1.55%(n=6)。灯盏细辛药材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在不同采收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而同一采收期不同的药用部位则无明显差异。[结论]该研究为灯盏细辛的规范化种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He-Ne激光辐照不同时间对灯盏花组织培养的影响,为灯盏花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灯盏花的种子、无菌培养苗、叶片、愈伤组织及芽为材料,用He-Ne激光辐照不同时间(种子分别为0(CK),0.5,1,5,10min;叶片分别为0(CK),2,4,6,8min;愈伤组织分别为0(CK),1,2,3,4,5,6,7,8min;分化芽分别为0(CK),0.5,1,2,3,6min;根分别为0(CK),0.5,1,2min),分析He-Ne激光辐照对各组织的影响,筛选最佳辐照时间。【结果】He-Ne激光辐照1min能够提高灯盏花种子活力;诱导愈伤组织初期,较适宜的辐照时间是2min,继代后以辐照8min的愈伤组织生长最好;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时,辐照4min效果最佳;诱导芽辐照3min较适宜;生根培养以辐照2min较好。【结论】一定量的He-Ne激光能够提高灯盏花种子的萌发率、出愈率及愈伤组织诱导芽和生根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方法】以灯盏花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W 1.4.2软件和CUSP程序等对筛选出的47条CDS (coding DNA sequence)进行分析,并进行中性绘图、ENC-plot绘图和PR2-plot绘图分析。【结果】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中不同位置的GC碱基含量比值为GC_1GC_2GC_3,说明密码子末位碱基偏性以A/T (U)结尾;有效密码子数的均值为47.18,密码子使用偏性较弱;3种绘图分析结果发现:影响灯盏花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也受到其他因素(如突变)的影响;最优密码子分析中确定了UUU、UUA和UUG等18个最优密码子,且大多数以A和U结尾,有且仅有1个以G结尾。【结论】灯盏花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第3位偏好性以A或U碱基结尾,密码子使用模式受选择和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选择的作用较大。该结果可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外源基因密码子改造、提高所转基因在灯盏花叶绿体中的表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笔者采用EtOH/NaCl、EtOH/Na_2CO_3、EtOH/KBrO_3、EtOH/K_2HPO_4和EtOH/(NH_4)_2SO_4 5种双水相体系研究绞股蓝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分离方法。采用相平衡原理分析绞股蓝总黄酮在不同体系中的溶解特征,确定萃取体系的组成,实现绞股蓝提取物中黄酮和皂苷的分离。得到最佳萃取体系为:EtOH体积分数52.49%,K_2HPO_4质量分数19.01%,此时相比R为2.84,分配系数K为19.87,绞股蓝总黄酮的得率为98.26%。开发条件温和、成相稳定、用时较短的双水相萃取方法对拓展绞股蓝的应用领域和工业化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灯盏花药材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灯盏花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方法用Krosamils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乙腈:0.5%乙酸(22:78)为流动相,流速0.9mL/min,检测波长335nm,柱温40℃,对灯盏花提取物进行测定。结果该方法在0.3-3.3μg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为100.4%,RSD为4.25%。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化感作用角度筛选适宜与灯盏花进行间套轮作的农作物,为解决灯盏花连作障碍,建立合理的灯盏花间套轮作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提法制备灯盏花根、茎、叶浸提液,每种浸提液设3个浓度梯度(0.05、0.10和0.15 g/mL),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灯盏花不同部位浸提液对辣椒(Capsicum annuum)、玉米(Zea mays)、水稻(Oryza sativa)和青菜(Brassica chinensis)的化感效应。【结果】灯盏花根、茎、叶浸提液对辣椒、玉米、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综合化感效应强度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灯盏花叶浸提液对辣椒种子发芽指数呈低促高抑的双重效应。0.15 g/mL根浸提液处理下,辣椒、玉米、水稻和青菜的幼苗根长分别较对照显著下降75.78%、77.79%、82.24%和69.75%(P<0.05,下同)。低浓度根浸提液可显著增加青菜幼苗苗长,0.05 g/mL处理的青菜苗长较对照显著增长60.34%。4种作物对灯盏花化感作用的敏感性程度为辣椒>水稻>玉米>青菜。灯盏花各部位水浸液对4种作物的化感作用强弱整体表现为地上部>地下部。【结论】青菜和玉米较适宜进入灯盏花轮作体系中,以缓解灯盏花连作障碍,该结论与实际种植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8.
云南灯盏花根腐病病原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腐病是云南省灯盏花人工驯化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病害,是限制灯盏花人工栽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确定引起灯盏花根腐病的病原物,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人工栽培田间的灯盏花根腐病进行调查、采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了田间人工接种。【结果】观察发现感病后植株地上部先萎蔫,然后整株枯死。根部和茎基部变为黑褐色,将根切开,可以明显看到维管束组织完全变为黑色。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在标准培养基上初生菌落为白色,后为红色和红褐色。无性繁殖产生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较少,镰刀状;小型分生孢子产生量很大,卵形至棍棒形。在弱培养基(2%的水琼脂)上产生厚垣孢子。【结论】这种新发现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孢菌属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引起,本文是国内外对该病害的首次报道,而且灯盏花是拟枝孢镰刀菌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灯盏花的发根培养体系,用C58C1发根农杆菌空菌株和携带目的基因的菌株转化灯盏花叶片获得发根,测定发根的生长曲线,比较不同因素对发根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发根农杆菌C58C1菌株成功从灯盏花中诱导出了发根,并建立了灯盏花发根最优的培养体系,其诱导的最佳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_(600)=0.6,最佳浸染时间为10 min,最佳共培养时间为2 d,在此条件下诱导率高达60%。经PCR鉴定证明Ri质粒的T-DNA已成功转化灯盏花的发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对昆明市寻甸县人工栽培的大田灯盏花的根、茎、叶、花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旨在筛选产黄酮的内生真菌菌株。【方法】采用纯培养方法分离植物内生真菌,利用形态鉴定及显色反应筛选产黄酮内生真菌。【结果】共获得内生真菌40株,经显微形态观察40株内生真菌初步分类鉴定为14个属。通过黄酮类物质特异颜色反应,筛选到7株内生真菌产黄酮类物质,这7株内生真菌经初步鉴定为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镰孢霉属(Fusarium sp.)、痕格孢属(Sirosporium sp.),根中内生菌产黄酮最高质量浓度为2.625 mg/L。【结论】灯盏花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和种群存有差异性,从根部分离到的内生真菌产黄酮类质量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乙醇/(NH_4)_2SO_4双水相体系提取藏药瑞香狼毒多糖的工艺参数,并分析瑞香狼毒多糖的抑菌及抗氧化活性,为瑞香狼毒功能产品的研发及多元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的料(g)液(mL)比(1∶30,1∶40,1∶50)、提取温度(45,55,65℃)和提取时间(20,30,40min)作为考察因素,以多糖的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曲面优化分析确定瑞香狼毒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利用硫酸亚铁-水杨酸氧化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别评估瑞香狼毒多糖(质量浓度分别为0.6,1.2,1.8,2.4,3.0,3.6mg/mL)对羟基自由基(·OH)和过氧负离子自由基(·O_2~(-2))的体外清除能力。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瑞香狼毒多糖(质量浓度为0.3和3.0mg/mL)的抑菌活性。【结果】料(g)液(mL)比1∶40、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30min为最优的工艺参数,在该条件下瑞香狼毒多糖的提取率最高,达15.34%。3.0mg/mL瑞香狼毒多糖对·OH的清除率最大,为29.4%;2.4mg/mL瑞香狼毒多糖对·O_2~(-2)的清除率最大,为24.7%。抑菌试验结果表明,3.0mg/mL瑞香狼毒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高度敏感,对枯草芽孢杆菌中度敏感。【结论】确定了瑞香狼毒多糖乙醇/(NH4)2SO4双水相体系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建立了因素与提取率之间的二次函数模型;瑞香狼毒多糖具有一定的体外抑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在东北山樱桃核总黄酮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并确定最佳萃取条件。【方法】采取单因素试验,分析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聚乙二醇-硫酸铵质量比、pH、温度对东北山樱桃核总黄酮成分得率的影响,对双水相萃取条件进行优化筛选,并对筛选出的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最佳体系分离纯化东北山樱桃核总黄酮成分的效果进行检验。【结果】在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为400、m(聚乙二醇):m(硫酸铵)=1:1.5、pH为5.6、温度为50℃的条件下,东北山樱桃核总黄酮成分的得率最高,两相间平均分配系数为130.66,东北山樱桃核总黄酮的平均得率为99.95%。【结论】在最佳双水相萃取条件下,东北山樱桃核总黄酮的得率较高,两相间分配系数较大,且该方法快速简便,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灯盏花的特征特性及人工种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Van.)Hand.Mazz.]为菊科飞蓬植物,义名短葶飞蓬、灯盏细辛、双葵花等,始载于《滇南本草》,全草或花入药。灯盏花富含焦袂康酸、黄酮、灯盏花甲袭、灯盏花乙素等,有活络止痛,散寒祛风之功效;自1970年云南医务工作者发掘民间用灯盏花治疗瘫痪的经验后,经研究和临床验证灯盏花还对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多发性神经炎、慢性蛛网膜炎及其后遗症有一定疗效,被临床称为“脑向管疾病的特效药”,并已列入中国药典中。  相似文献   

14.
进行4种杀菌剂(15%三唑酮WP800倍液、75%百菌清WP400倍液、25%腈菌唑EC8000倍液、50%硫磺SC400倍液)防治灯盏花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腈菌唑EC8000倍液和15%三唑酮WP800倍液在发病初期施药,间隔10d后再喷防1次,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极显著于其他参试药剂,且对灯盏花安全,生产中可大面积推广使用此2种药剂防治灯盏花锈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融合群引起的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明确外界培养条件与水稻纹枯病菌黑色素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肥料[500μg/mL K_2SO_4、NaH_2PO_4、CO(NH_2)_2]、金属离子(5μg/mL CuSO_4、FeSO_4、ZnSO_4)、抗氧化剂(5μg/mL槲皮素、桑色素、抗坏血酸)和对照(300μg/mL莨菪碱、50μg/mL儿茶酚、水)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速率、菌核数量、菌核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及黑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500μg/mL K_2SO_4、NaH_2PO_4和CO(NH_2)_2,5μg/mL CuSO_4和ZnSO_4,5μg/mL槲皮素、桑色素和抗坏血酸以及50μg/mL儿茶酚溶液对水稻纹枯病菌黑色素的形成均有促进作用。其中,500μg/mL的CO(NH_2)_2处理下,水稻纹枯病菌产生黑色素最多,为113.2 mg;而300μg/mL的莨菪碱处理下,水稻纹枯病菌产生黑色素最少,为37.4 mg。【结论】水稻纹枯病菌黑色素的产生与菌丝生长速率和菌核发育没有必然的联系,即抑制菌丝生长和菌核发育的化学物质,不一定能够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纹枯病防控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雷公藤总生物碱提取率为指标,采用乙醇-硫酸铵闪式双水相提取法对总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单因素及Box-Behnken响应曲面试验优化。结果表明,雷公藤总生物碱闪式双水相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26 s、(NH_4)_2SO_4用量0.41 g/m L、液料比24 m L∶1 g、pH值3,此条件下得到的雷公藤总生物碱提取率为(19.01±0.08)%。该工艺科学、合理、可行,为杀虫活性物质雷公藤生物碱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总固体(TS)发酵原料为6%的条件下,以经过3个月堆沤预处理的灯盏花残渣为原料,在恒温30℃下,采用批量式工艺进行厌氧消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堆沤预处理的试验组发酵时间为35 d,其TS产气率为368 m L/g,挥发分(VS)产气率为449 m L/g,原料产气率为69 m L/g,池容产气率为0.11 m L/(m L·d)。将灯盏花残渣与其他植物原料进行比较,产气特性因原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同而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较为系统的灯盏花组培体系,培育、壮大和发展灯盏花这一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方法]以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的叶片为外植体,用不同浓度的激素6-BA、2,4-D、KT和NAA对其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植株的研究。[结果]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是MS+KT0.5mg/L+2,4-D10mg/L和MS+2,4-D0.5mg/L+6-BA0.5mg/L,诱导率为100%;二者相比,前者长出的愈伤组织较为紧密,而后者松散性好;MS+6-BA0.5mg/L+10%香蕉汁是诱导芽最佳的培养基,达87%;加入0.3mg/L NAA的1/2MS培养基对生根最有利,生根率达83%。[结论]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合理配比有利于快速构建灯盏花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张亦琳  延永  张琴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3):127-131
采用双水相萃取法辅助醇提法来提取纯化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中的总黄酮和绿原酸。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利用乙醇/无机盐双水相体系将杜仲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和绿原酸进行有效分离。结果表明,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杜仲总黄酮的最佳双水相萃取体系为乙醇的质量分数50%、K_2HPO_4的质量分数20%,此时,相比R为2.93,分配比D为10.35,杜仲总黄酮的萃取率达77.94%。绿原酸的最佳双水相萃取体系为乙醇的质量分数60%、K_2HPO_4的质量分数20%,此时,相比R为3.43,分配比D为12.32,杜仲绿原酸的萃取率达78.22%。开发条件温和、成相稳定、用时较短的双水相萃取技术,对杜仲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西农业科学》2016,(12):1830-1833
为明确灯盏花人工栽培过程中根腐病的防治药剂,以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为试验材料,选取常用杀菌剂(98%必速灭微粒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恶霉灵水剂、58%根腐消可湿性粉剂)作为防治药剂,在温室大棚和大田2种栽培环境下对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菌灵500倍、根腐消250倍和杀菌剂复配剂(复活1号(恶霉灵)+世星(福美双))500倍液处理可以有效地防治灯盏花根腐病的发生发展,且在棚内以土壤消毒剂必速灭和生物制剂根腐消联合使用时效果最佳,说明多菌灵500倍、根腐消250倍以及恶霉灵·福美双500倍稀释液可用于灯盏花根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