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萝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染色体压片法和爱氏苏木精染色-冬青油透明法研究了萝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萝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终变期二价体多为棒状和环状,有3%的异型二价体,中期Ⅰ出现少量染色体落后现象,中期Ⅱ纺锤体的排列方式有垂直型、平行型和八字型,四分体排列按比例依次为十字交叉型、四面体型和左右对称型.成熟花粉为3核型,包括1个营养核及2个精核,具3个萌发孔.2.0~4.5 mm的花蕾处于单核期,可作为花药培养或小孢子培养的选材依据.花粉可染率为87.9%,败育多发生在单核期.  相似文献   

2.
采用染色体压片法和爱氏苏木精染色-冬青油透明法研究了萝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萝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终变期二价体多为棒状和环状,有3%的异型二价体,中期Ⅰ出现少量染色体落后现象,中期Ⅱ纺锤体的排列方式有垂直型、平行型和八字型,四分体排列按比例依次为十字交叉型、四面体型和左右对称型.成熟花粉为3核型,包括1个营养核及2个精核,具3个萌发孔.2.0~4.5 mm的花蕾处于单核期,可作为花药培养或小孢子培养的选材依据.花粉可染率为87.9%,败育多发生在单核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19个西瓜供试品种的花粉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得知:西瓜花粉四分体为正四面体型,花粉互相排列的关系符合“Fisher”规律。成熟花粉粒为单粒;花粉粒为圆球型;极面观为正圆形;花粉萌发孔以孔沟为主,大部分品种有三孔沟出现;供试品种均有孔盖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R.Br.)从孢原细胞到成熟花粉的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花药的发育为“双子叶型”;PMC胼胝质壁的形成是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开始的;PMC减数分裂有明显的“花束期”,并以“同时型”方式形成四分体;四分体大多数呈四面体形,也有呈十字形和两侧对称形的;腺型绒毡层;乌氏体圆球形,直径多数为1.1—2.3μm;2-细胞花粉时期,绒毡层膜明显可见;成熟花粉为2-细胞花粉;三沟花粉直径为20—25μm。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五唇兰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结果表明,五唇兰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完全同步,小孢子四分体有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形、交叉形和T形等多种类型,它们形成花粉小块,并由花粉小块聚集成花粉块。小孢子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形成1个小的生殖细胞和1个大的营养细胞。随着花粉发育,生殖细胞进入营养细胞的细胞质中,花粉成熟时为二细胞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扫描电镜观测了松属6个树种的花粉形态,运用数据统计和图片分析的方法对花粉形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松属6个树种的花粉大小变动范围为 48.22~55.05 μm,均属于两气囊松型花粉;花粉体近极面与气囊过渡明显,形成帽沿;萌发沟位于花粉体远极面两气囊之间,呈现沟痕的形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柴松应被归为油松变种的范畴。根据花粉体表面纹饰和疣状颗粒的分布情况,松属6个树种进化演替规律是油松、黑皮油松、扫帚油松、柴松→马尾松→巴山松。  相似文献   

7.
草莓未减数配子形成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自然产生 2n配子的二倍体新疆草莓为材料 ,采用常规压片的方法 ,观察了 2n花粉形成的细胞学过程。结果表明 ,草莓 2n花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 ,中期Ⅱ两个纺锤体的定向发生改变所致 ,即由正常的十字形改变为平行形和八字形 ,进而导致二分体和三分体的形成。每个二分体将产生 2个 2n花粉 ,每个三分体将产生 1个 2n花粉和 2个n花粉。此外 ,还发现有极少量的 4n花粉 ,可能是四分孢子粘连、融合为一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应用H33258荧光染色法研究茄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茄子花粉母细胞中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包括1个营养核、1个精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可观察到12个二价体,小孢子有丝分裂中期可观察到12条染色体,是染色体计数的最佳时期;四分体排列方式有平面型、四面体型,四分体细胞体积可作为单核中晚期小孢子的间接比较标准。  相似文献   

9.
人心果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心果花药由表皮(1层)、药室内壁(1层)、中层(4层)、绒毡层(1层)和造孢子细胞组成,药壁发育双子叶型,花药四室。雄配子体发育经由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该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为四面体型,小孢子再经有丝分裂形成2-细胞花粉,成熟花粉为2-核花粉。花药壁层的变化是表皮在单核小孢子产生期消失,中层在四分体时消失,药室内壁在单核小孢子期径向延长成柱状纤维层;绒毡层在四分体期开始解体,为单核腺质绒毡层。花粉活力测定表明95.02%有活力;人工萌发实验表明花粉萌发率很低;同时观察花粉在柱头上自然萌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芍药科牡丹的引种栽培、遗传育种和物种生物学研究提供全面的资料。[方法]光镜下观察分属于芍药科3个种的7个牡丹品种的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异型花粉与各品种结实率的关系。[结果]7个品种普遍存在二型性花粉的现象,在花粉群体中有一小部分花粉普遍表现为体积小,细胞质稀薄,发育迟缓,且大部分将停滞发育,但仍有极少数在体内沿着孢子体途径发育到3核水平。小孢子四分体的排列方式除正常的正四面体形,所有品种中均存在少数排列为左右对称的四分体和减数分裂及小孢子发育不同步的现象。异常花粉的发生率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及品种间分化,而各品种能育花粉的数量与种子结实率并不完全成正比。[结论]减数分裂不同步及异常是导致异常花粉形成的主要原因,异型花粉是导致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后代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对再生植株后代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行为和花粉粒育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行为发生异常 ,出现落后染色体、环形染色体、染色体桥、断片和粘连以及花粉母细胞仅发生核裂、三极纺锤体、多分体等 ,其中多以落后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出现的频率为最高 ,早期世代为 8.0 3 %~ 51.11% ,随着繁殖世代的增加 ,这种异常的比率逐渐降低 ,到高世代 ( SCC6代 )仅为 0 .50 %~ 9.80 %。花粉粒育性分析结果表明 ,尽管早期世代花粉母细胞发生异常的比率较大 ,但各株系的可育花粉粒比例都在 60 %以上 ,并且均表现为正常结实 ,未发现不育现象。随着世代增加 ,育性也在不断改善 ,高世代绝大多数株系可育花粉粒的比例都在 98%以上。再生植株花粉粒的育性与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变化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不结球白菜波里马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为试材,从显微和亚显微结构两个层次对花药发育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Pol cms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没有孢原细胞分化,不形成药室。不育系经低温作用后,能产生微量花粉,部分花分能形成隐原细胞,并且能经过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单胞花粉,二胞花粉等阶段而发育成成熟花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UV-B辐射对青杄花粉管生长和细胞壁构建的影响,为阐明UV-B辐射对裸子植物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裸子植物青杄(Picea wilsonii)花粉为材料,首先检测在可见光背景下增补不同强度UV-B辐射后处理花粉24 h对花粉管长度和顶端宽度的影响,确定UV-B辐射处理对花粉管生长的效应及其适宜处理强度;然后对单纯可见光下以及可见光和适宜强度的UV-B辐射复合处理下生长24 h的花粉管,用荧光探针Calcofluor和水溶性苯胺蓝分别标记花粉管细胞壁中纤维素和胼胝质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它们在细胞壁中的分布,用单克隆抗体LM19和LM20分别标记花粉管细胞壁中酸性果胶质和酯化果胶质后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它们在细胞壁中的分布。【结果】在可见光和0、0.2、0.4、0.6和0.8 W·m-2的UV-B辐射复合处理下生长24 h的青杄花粉管,随着UV-B辐射强度的增大,花粉管长度逐渐变短,许多花粉管呈现顶端膨大,说明UV-B辐射抑制青杄花粉管的极性生长,且具有强度依赖性;UV-B辐射强度达到0.4 W·m-2时开始显著抑制青杄花粉管生长,说明0.4 W·m-2为适宜的UV-B辐射处理强度。在单纯可见光下,纤维素在花粉管细胞壁上均匀分布,胼胝质均匀分布在花粉管侧壁而顶端细胞壁中分布较少,酸性果胶质仅分布在花粉管侧壁上,而酯化果胶质仅分布在花粉管顶端细胞壁中;在可见光和0.4 W·m-2 UV-B辐射复合处理下,纤维素和胼胝质在花粉管顶端细胞壁中的分布显著大于侧壁,酸性果胶质由原来仅分布于花粉管侧壁转变为主要分布于花粉管顶端和亚顶端的细胞壁,酯化果胶质由原来仅分布在花粉管顶端细胞壁转变为分布于整个花粉管细胞壁中。【结论】UV-B辐射对裸子植物青杄花粉管极性生长具有抑制效应,该效应是由于UV-B辐射影响了花粉管细胞壁中纤维素、胼胝质、酸性果胶质和酯化果胶质等构建物的正常定向分布。  相似文献   

14.
紫李子的花粉发育及胚珠,胚囊的形成,是在春季萌芽过程中完成的.在花粉的发育过程中,花粉母细胞形成阶段较长,减数分裂期较短.在减数分裂期,第1次减数分裂后,在两个子核之间不产生细胞壁,不形成子细胞。第2次减数分裂后,4个子核之间产生细胞壁,形成四分体。花粉发育的同时,胚珠胚囊形成,各个发育时期与花芽的外部形态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注。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addressed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sporogenesis between male sterile and fertile lines of Chinese pink. The microsporogenesis processes of male sterile and fertile lines were histologically examined in squashed pollen grains and in paraffin embedded sections. A stable male-sterile line (H-37B) was obtained following six generations of inbreeding in a self-fertile line, followed by two generations of backcrossing. In the corresponding fertile line, development of the mature pollen grains was followed through the initiation of the sporogenous cell, microsporocyte formation, and the tetrad developmental period. In the male-sterile line, abortion of the developing pollen grains was observed to take place at various stages, namely, sporogenous cell growth, mother cell meiosis, and tetrad transformation to the uninuclear state. The pollen grains of the fertile line were spheroid, turgid, and viable. By contrast, the male-sterile line produced pollen that was irregular in shape, empty, and nonviable. The abortion of the microspore in the male-sterile line appeared to relate to abnormal growth of the tapetum lay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生活力呈多种变化情况,已有研究表明活性氧(ROS)是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生活力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探讨液氮冻存后花粉生活力与ROS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揭示ROS在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生活力变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芍药'粉玉奴'的花粉为材料,对比分析超低温保存不...  相似文献   

17.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粉发育的细胞学研究与PCD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和可育水稻农垦58N的花粉及花药壁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垦58S雄性败育起始于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发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终结于单核晚期,形成典败型花粉;TUNEL检测显示,农垦58S的绒毡层细胞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但解体过程缓慢,一直持续到花粉发育后期,使单核花粉无法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而败育。  相似文献   

18.
吴娟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02-21804
[目的]比较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蓝猪耳花粉管表面形貌和细胞壁中纤维素微纤丝排列的效果。[方法]蓝猪耳花粉离体培养2 h后,利用FESEM和AFM原位观察无损的花粉管表面形貌和细胞壁的精细结构。[结果]FESEM可见花粉管表面粗糙的网状结构;AFM可获得花粉管的三维立体图像,并可见花粉管细胞壁物质的精细结构和纤维素微纤丝的排列情况。[结论]AFM是一种观察花粉管表面结构和细胞壁中纤维素微纤丝排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In flowering plants, guidance of the pollen tube to the embryo sac (the haploid female gametophyte) is critical for successful fertilization. The target embryo sac may attract the pollen tube as the final step of guidance in the pistil. We show by laser cell ablation that two synergid cells adjacent to the egg cell attract the pollen tube. A single synergid cell was sufficient to generate an attraction signal, and two cells enhanced it. After fertilization, the embryo sac no longer attracts the pollen tube, despite the persistence of one synergid cell. This cessation of attraction might be involved in blocking polyspermy.  相似文献   

20.
利用显微技术对短光敏核不育水稻D38S不同时期的幼穗花粉形成及发育过程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短光敏核不育水稻D38S败育过程中减数分裂前期的单核花粉时期出现明显异常现象,即花粉细胞体积变小,细胞质变稀薄,细胞核的形状从规则变为不规则,出现明显核皱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