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鳜塘水质与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军 《水产学报》2006,30(1):69-75
通过对水体理化因子和PFU原生动物群落的监测,主要研究了鳜塘水质与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封闭养殖模式下,鳜塘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升高,而PFU原生动物多样性逐渐减少。(2)PFU原生动物多样性(y)能够很好的评价鳜塘水质,其与水质综合评价指数(x)之间成负相关关系,可用公式y=2.45-2.54Inx表示,相关和回归分析均表明,水质综合评价指数与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对数函数关系十分密切,且具有极显著意义。本实验结果还表明,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与鳜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为鳜疾病预报预测模型的建立初步筛选了一个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2.
养殖池塘水质理化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Biolog Eco微板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循环水养殖池塘水质理化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水质理化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循环塘与对照塘具有不同的水质理化特征;池塘水体总氮TN、总磷TP、细菌总数BN与微生物代谢活性正相关,TN、BN与微生物代谢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循环塘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与对照塘具有明显的差异,且TN、化学需氧量COD Mn、总溶解固体TDS、TP等环境因子对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差异性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塘养殖是珠三角地区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2012年5月~12月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等该地区几种主要密养淡水品种鱼塘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理化环境因子,并选取pH、溶解氧(DO)、非离子氨(NH3)、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等10项因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负荷比对监测参数进行单项评价,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池塘水质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4种密养淡水鱼塘营养盐负荷高问题突出,NH3、NO3^--N、NO2^--N、TN和TP为池塘中的主要污染因素;草鱼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和TN,其污染负荷合计为37.58%;云斑尖塘鳢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NO3^--N和TN,其污染负荷达59.37%;大口黑鲈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NH3、TN、NO3^--N和NO2^--N,其污染负荷高达66.80%;乌鳢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TN、NO3^--N、TP和NH3,其污染负荷达59.43%;对CODMn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池塘水体中还原性有机质含量高;由综合污染指数判定,所有池塘水体均为"重污染"等级,并超出警戒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印度小竹节草的生物修复潜力,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印度小竹节草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和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实验通过分别设置4个栽培密度(1,2,3和4 g/L),3个营养盐梯度(中营养,富营养和极富营养),跟踪检测了培养液中硝氮(NO3-N)、亚硝氮(NO2-N)、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变化;并对印度小竹节草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状况及营养盐的衰减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小竹节草具有很强的营养盐去除能力,栽培密度为4 g/L时,TN和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9.50%和93.45%,各处理组间的TN和TP去除率差异性不显著。营养程度对印度小竹节草N、P吸收速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N、P吸收速率随着各组 N、P 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极富营养处理组TN、TP吸收速率达到最高,分别为1.11和0.15 μmol/(g ? h)。同时,极富营养处理组TN、TP去除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分别高达99.46%和90.75%。共培养实验表明,印度小竹节草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藻率高达99.89%。实验组TP浓度后期大幅度下降,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性,且NH4-N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印度小竹节草可考虑作为生物修复物种在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种植,同时在铜绿微囊藻水华预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研究生态基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氮,磷累积的影响,对大口黑鲈进行了6个月的室外池塘养殖试验。养殖期间不同时间段内分别对养殖水体亚硝态氮(NO_2-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磷酸盐(PO_4~(3-)-P)、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养殖池塘底泥的TN、 TP、TO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养殖水体氮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TN、NO~-_3-N、NH~+_4-N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N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态基处理组TP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P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池塘底泥中碳、氮、磷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池塘底泥TOC、TN、TP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挂设生态基对降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氮、磷含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杂交鳜与鳜鱼、斑鳜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测定鳜鱼、斑鳜和杂交鳜的肌肉营养成分和18种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杂交鳜、斑鳜和鳜鱼的肌肉水分、脂肪、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鳜与斑鳜的肌肉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鳜鱼肌肉的蛋白质含量(P〈0.05);鳜鱼、斑鳜和杂交鳜的18种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18种氨基酸总量(TAA)、人体所需8种必须氨基酸总量(HEAA)及4种呈味氨基酸(天门冬氨孽、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的总量(FAA)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调节pH值、加钙和增氧是常用的蟹塘生态调控技术,为明确其对水质和N,P养分交换的影响,通过实验室模拟并测定了水体N,P含量及"淤泥-水界面"交换通量。结果表明:3种措施对水体N,P均有显著影响,且增氧对水体N,P的调节效应显著强于加钙和调节pH。增氧96 h后水体TN和NO_3^--N含量分别是不增氧处理的1.68和7.43倍,同时增氧削减了水体NH4+-N含量至试验结束,增氧处理NH_4^+-N含量平均降低70%~75%。"淤泥-水界面"N,P交换通量表明,增氧后TN交换通量平均提高2.47~3.74 mg·m^2/h,而对TP交换通量均无显著影响,平均仅为-0.1 mg·m^2/h。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卫河新乡市区河段底泥-间隙水-上覆水中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3年1、4、7、10月对卫河新乡段上游(S1)、人口密集区(S2)、人工拓宽河道形成的牧野湖入湖水口(S3)、湖岸静水区(S4)、湖心处(S5)和湖区下游(S6)共计6个样点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S1和S2底泥中总氮(TN)、氨氮(NH4+-N)含量呈现随深度增加而上升的趋势,除S3外,各样点底泥中总磷(TP)含量的垂向分布在15~20 cm处比表层含量低,但并无明显规律性;(2)S2、S3、S4样点在4月时底泥(干重)中的TN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8、2.2、1.7 g/kg,10月时TP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8、0.22、0.21 g/kg,除S3号样点外,其余各样点底泥NH4+-N的含量均在7月出现最大值,按样点号依次为25.42、37.19、14.23、12.28、34.11 mg/kg;(3)间隙水中TN和NH4+-N含量的垂向分布与底泥中的分布相似,间隙水和底泥中的TN、NH4+-N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T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4)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各营养盐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2018年7月12日采样分析江苏省泗阳县9处青虾(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养殖中期水体的理化环境、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并比较不同养殖模式对养殖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青虾养殖水体中,溶氧(DO)>8.44 mg/L、pH 7.91~9.26、总氮(TN)1.030~1.571 mg/L、总磷(TP)0.174~0.421 mg/L、高锰酸钾指数(COD Mn )4.39~8.16mg/L,说明青虾养殖水体具有DO和pH较高,N、P及有机质较低的特点。养殖水体内共观察到浮游植物64属/种,以蓝藻和绿藻为主,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较稳定;浮游植物密度为0.06×10^8~3.06×10^8个/L。RDA分析显示,水温、亚硝酸盐氮(NO2^--N)和COD Mn 是影响青虾养殖水体中优势浮游植物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混养种类对青虾养殖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管理模式对环境因子的影响更显著。鉴于所调查的青虾养殖水体内pH和Ca 2+质量浓度低于青虾生长最适值及TP和COD Mn质量浓度升高会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风险,建议适当施加生石灰来提高养殖水体中的pH和Ca 2+质量浓度,并通过建立构建生态沟渠、生态塘等生态工程化设施控制养殖水体中TP和COD Mn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4种河道水体的水质参数与麦穗鱼苗孵化率、浮游动物密度的关系。直湖港水体的总氮(TN)含量最高,总磷(TP)、氨氮(NH3-N)含量较高,pH、溶解氧(DO)较低,具有最高的鱼苗孵化率,而轮虫数量为0,剑水蚤数量居中。人工湿地水体的pH、化学需氧量(CODMn)、DO含量、电导率(EC)较高,TN、TP含量、氧化还原电位(ORP)较低,具有最低的鱼苗孵化率,轮虫数量和剑水蚤数量最高。RDA分析前4轴共解释水生类群结构总变异的91.44%,相对重要的6个环境因子是TN、pH、EC、TP、CODMn、DO,分别解释了结构变异的22%、18%、15%、11%、11%、8%。与鱼苗孵化率正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为TN(r=0.62)、TP(r=0.40),而负相关性较高为EC(r=-0.47)、DO(r=-0.42)、pH(r=-0.47)。与轮虫密度正相关性较高指标为pH(r=0.49)、EC(r=0.36),负相关性较高为TN(r=-0.54)、TP(r=-0.32...  相似文献   

11.
林海  周刚  李旭光  周军  张彤晴 《水利渔业》2011,32(5):100-104
比较研究了微孔和机械2种增氧养殖模式下4种沉积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所测酶活性与养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酶活性随水温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其中蛋白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变化呈单峰状曲线,蔗糖酶各月波动较大,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2)池塘沉积物中酶活性对不同增氧方式有明显的响应,2种增氧均可提高4...  相似文献   

12.
2009年7月和2010~2011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共9个航次对莱州金城人工鱼礁区域和对照区域的沉积环境进行调查,并对投礁前后沉积物粒径、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和硫化物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投礁后沉积物类型没有发生改变,但沉积物粒径有所增加。2009年7月,沉积物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均值分别为(0.156±0.084)mm和(O.157±0.076)mm,投礁后的2010年7月,沉积物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均值分别为(0.160±0.079)mm和(0.162±0.092mm),且礁区沉积物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要高于对照区。2009~2011年7月,沉积物中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为:投礁区TN、TOc和硫化物平均含量均表现为逐年降低,TP为先升高后降低;对照区TN和TOC平均含量为先降低后升高,而TP和硫化物平均含量变化表现为逐年升高。2010年和2011年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为:礁区除TP平均含量为2011年高于2010年外,其余3项指标均为2010年高于2011年,而对照区除TOC平均含量2010年高于2011年外,其余3种指标均为2011年高于2010年;TP和硫化物平均含量为礁区高于对照区,而TN和TOC则为对照区高于礁区。  相似文献   

13.
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以空间理论数学为基础,依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原则,计算并分析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澧县王家厂水库13个生态因子(透明度、水深、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电导率、氨氮、硝酸盐氮、总磷、总氮、氮磷比、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关联度,南河关联序结果为:氮磷比〉总氮〉硝酸氮〉氨氮〉浮游植物〉浮游动...  相似文献   

14.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每季度在流沙湾内湾养殖区、外湾养殖区和外湾非养殖区采集沉积物和水质样品,测定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质量分数,以及底层水溶解氧(DO)和水温(T),结合水动力分析,研究其表层沉积物中富营养物质碳( C)、氮(N)、磷(P)的分布特征和受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流沙湾的物理地形决定了湾内流场水流缓慢、内外湾之间水交换过程缓慢的固有特征。底层水 DO 自春季开始逐步升高,冬季达到最大值。内湾养殖区的底层水 DO 均值低于外湾。表层沉积物 TOC 和 TP 质量分数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但 TN 质量分数在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养殖区的 TOC、TN 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非养殖区,且以内湾养殖区最高,其 TP 空间差异不显著。流沙湾表层沉积物 TOC 年平均有机碳污染指数为1.29,TN污染指数达2.98,而 TP 磷污染指数仅为0.92,表明该海域已受到中等水平的氮污染和低水平的有机碳污染,且现有养殖格局加速了养殖区的富营养物质沉积。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2008年4月对南太湖近岸水域进行了4次生态环境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叶绿素a含量(Chl.a)与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氮磷比(N/P)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太湖水体中Chl.a含量与TN浓度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蓝藻水华大范围爆发的2007年6月和2008年4月2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2者无显著性关系;Chl.a含量与TP浓度在4次调查中皆无显著相关关系;岭回归分析显示,N/P 10~25是南太湖水体中附着藻类的最佳生长范围,此时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与Chl.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4者的多元回归关系为Chl.a=-0.0012+0.0064 TN+0.0215 TP+0.0005N/P(R=0.543,P〈0.023)。总体来说,南太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皆在藻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氮磷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已经不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在不同水温、光照等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加上本水域复杂的水文和季风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蓝藻水华爆发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虾养殖池沉积环境中TOC_TP_TN和pH垂直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袁有宪 《水产学报》1999,23(4):363-367
1995年冬季,测定了青岛地区四个池龄10年以上的对虾养殖池不同层次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pH并研究了其垂直分布。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TOC和TN污染较底层严重,泥质虾池表层污染较泥沙质更严重。沉积物中TP为输出过程而导致缺乏,TP的受扰动层与TOC和TN的污染层基本一致。沉积物的pH无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2009年5月、7月和9月对小江流域上游至下游消落区的5个断面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孔隙度、pH、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总体平均值分别为1.47g/cm3、45%、7.33、16.42g/kg、0.79g/kg和0.59g/kg,变化范围分别为1.15~1.68g/cm3、37.0%~61.0%、4.04~8.72、6.64~35.69g/kg、0.40~1.42g/kg和0.36~0.94g/kg。高程150m处的土壤容重均值在7月下降、9月增加,160m处的土壤容重均值在7月增加较多,9月变化不大;不同高程处的孔隙度均值变化与土壤容重变化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高程160m处土壤有机质在7月有所下降,9月变化不大;各高程土壤全氮和全磷总体呈7月升高、9月下降趋势。并对消落区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南四湖主要入湖河流及湖内15个站点的水质监测参数-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从年际、年内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监测点对南四湖及其入湖河流水质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南四湖的资源保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湖区氮、磷浓度分布不均,空间分布具有非均一性;2010年与2004年相比,TN、CODMn有波动,总磷和叶绿素a分别下降了65.00%和60.59%,透明度升高了40.62%。南四湖及其周边河流水质总体有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有所好转,但远低于Ⅲ类水质标准,尤其南阳湖,有些监测点已达重度富营养。通过对该水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2004-2009年5-8月对伊洛河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erus)天然产卵场水体中的TN、TP等营养盐和WT、pH、DO、CODMn、挥发酚、Cu、Zn、Pb、Cd和Hg等理化指标进行了为期6年的连续监测,对该水域水质的年代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河鲤天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