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海水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低等甲壳动物。海水桡足类营浮游生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水域浮游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域食物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这类浮游甲壳动物除少数肉食性(如Euchacta,Candacia)外,大多数营植食性,以摄食浮游硅藻为主。大量研究表明浮游桡足类是绝大多数幼鱼和许多中上层经济鱼类(如鲱鱼、银鱼、金色小沙丁鱼、鲐鱼和竹荚鱼等)  相似文献   

2.
鲤锚头鳋(Lcyprinacea Linnaeus,1758)属于桡足亚纲(Copepoda)、剑水鳋目(Cyclopoida)、锚头鳋科(Lernaeidae)、锚头鳋属(Lernaea Linnaeus,1746),雌雄异体,雌体营永久性寄生生活,幼体营暂时性寄生生活,据资料记载,其主要寄生于鲤鱼、鲫鱼、鲢鱼、鳙鱼、青鱼等的体表、鳍及眼上。日本新鳋(Neoergasilus japonicus)属桡足亚纲(Copepoda)、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水鱼类、虾蟹类人工育苗的迅速发展,幼体鲜活饵料的需求量愈来愈大。目前常用卤虫无节幼体做鱼虾蟹类的幼体饵料,效果较好,但卤虫休眠卵价格昂贵,育苗厂常望而却步;而其他代用饵料因效果欠佳而尽量少用,故适口活饵料已成为海水鱼虾蟹类育苗生产的瓶颈,开发价廉、营养丰富的适口活饵料已迫在眉睫。 海水桡足类俗称水蚤、虾籽,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海洋浮游动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其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并含有鱼虾蟹生长发育的必需氨基酸,是营养全面的海水鱼虾蟹的活饵料。实践证明,海水人工育苗投喂桡足类可提高海水鱼虾蟹幼体的成活率与活力,因而,在海水育苗中用桡足类作饵料日益被人们所接受与重视。  相似文献   

4.
(4)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其他甲壳动物的幼体。(5)微生物:如细菌、霉菌、酵母菌等。(6)底栖动物:主要有昆虫及其幼虫(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环节动物(如水蚯蚓)、软体动物(如螺、蚌、蚬)等。在上述生物因子中,与养殖水体质量关系密切的是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5.
正锚头鳋属于桡足亚纲,剑水蚤目,锚头鳋科。常寄生在宿主的鳃、皮肤、鳍、眼、口腔、头部等处,雌性成虫营永久性寄生生活,无节幼体营自由生活,桡足幼体营暂时性寄生生活。患锚头鳋病的动物通常表现为食欲减弱、躁动不安、身体瘦弱等,被寄生处充血、发炎,鳞片蛀成缺口。锚头鳋寄生在宿主口腔内时会导致宿主  相似文献   

6.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湖泊水体的生态效应,于2019年7月24日-10月16日,在白洋淀沟壕中开展了曝气联合投加菌藻的水体生态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修复水体和未修复水体的理化指标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试验期内,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NO~-_2-N)浓度,同时明显减少了上下水层的溶解氧差异,对打破水体上下分层具有明显效果;进行生态修复的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逐渐由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向桡足类的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和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转变,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生态修复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综合结果来看,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能显著降低湖泊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打破水体上下分层状态,同时使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明显降低,使其物种趋于小型化。  相似文献   

7.
桡足类在刺参育苗及保苗中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刺参增养殖业的发展,刺参苗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桡足类是刺参育苗、保苗期间的主要敌害。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为小型甲壳动物,体长小于3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其大量繁殖会对体长小于3cm的稚、幼参产生很大危害。现对其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河网桡足类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典型河网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于2012年3月、5月、8月和12月对该水域进行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桡足类9科24属31种,以及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结果显示,该水域桡足类优势种的季节演替及空间变化明显,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等种类为常见种。桡足类及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期现存量大于枯水期;桡足类现存量的平面分布较为均匀,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总体看来,丰水期桡足类的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高于枯水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降低的趋势。PCA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桡足类群落结构与水温、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以及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和p H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黄海中南部鳀鱼各发育阶段对浮游动物的摄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1999~2001年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消化道进行了分析。产卵场的鯷鱼仔稚鱼和越冬场的成鱼都是主要在白天摄食,胃饱满指数白天明显高于夜间。鯷鱼消化道中的食物团几乎全部由浮游动物组成。鯷鱼偏好的食物随鯷鱼长度的增加而变化。桡足类和它们的卵子、幼体是最大的优势类群。体长小于1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卵和无节幼体;体长11~2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和原生动物;叉长21~30mm的鯷鱼主要摄食纺锤水蚤等小型桡足类和甲壳类的蚤状幼体;叉长41~80mm的鯷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叉长81~9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和桡足幼体;叉长91~10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真刺水蚤等较大的桡足类;叉长101~12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剌水蚤、太平洋磷虾、细长脚域;叉长大于121mm的鯷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细长脚Song。  相似文献   

10.
黑斑口虾蛄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虾蟹等经济类甲壳动物的消化酶研究是甲壳动物消化生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工育苗和养殖过程中投饵的理论依据。Kamarudin等分别对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幼体消化酶进行过研究[1,2 ] ,Rodriguez ,刘玉梅等 ,魏华等分别报道过日本对虾、中国对虾、罗氏沼虾幼体的消化酶的研究结果[3~ 5] 。黑斑口虾蛄 (Oratosquillakempi)是浙江沿海常见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虾蛄种类 ,其养殖和人工育苗已有研究 ① ,但关于其消化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 ,本文对黑斑口虾蛄幼体及成体的消化酶进行研究 ,旨在为其养…  相似文献   

11.
2.摄食习性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种类。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II期幼体能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III期幼体能摄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幼虾具有捕食水蚯蚓等底栖生物的能力;成虾的食性更杂,能捕食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幼体、水草、植物的根、茎、叶、水底淤泥表层的腐殖质及有机碎屑等。表1和表2为克氏原螯虾的食物组成、摄食率情况比较。  相似文献   

12.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其生长速度快,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水性、适应性和抗逆性[1]。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依靠第2、3对步足的螯夹起食物递送到口中,再由颚进行咬食[2]。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食性也有所差异[3]: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Ⅱ期幼体主要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Ⅲ期幼体能摄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成虾主要以小杂鱼、水草或人工饲料为食[4]。  相似文献   

13.
渔工 《海鲜世界》2002,(5):40-41
一、病原体 1、中华鳋病 病原体为中华鳋,隶属于桡足亚纲、剑水蚤目、鳋科、中华鳋属。寄生在鱼鳃上。雄鳋终身营自由生活,雌鳋幼体营自由生活,成体营寄生生活。中华鳋属主要有大中华鳋、鲢中华鳋两种。  相似文献   

14.
1.根据淡水小龙虾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合理搭配饲料小龙虾处在稚虾和虾种阶段时,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水生昆虫幼体,因而应通过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培养大量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水生昆虫幼体,供稚虾和虾种捕  相似文献   

15.
对盐池卤虫储量的估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洪之 《水产学报》1990,14(1):70-71
卤虫是生活在沿海盐区水体中的一种小型甲壳动物。它的幼体、成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鱼、虾、河蟹等幼体与成体的理想饵料。据报导,当前世界各国水产养殖,大约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水产动物以卤虫作为其幼体的活饵料。  相似文献   

16.
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是一种盐水低等甲壳动物,在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裸腹溞科、裸腹溞属.最早是何志辉等在山西地区发现并经海水驯化成功.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对盐度变化的适应及其渗透压调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虾、蟹等甲壳动物具有多样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研究虾、蟹的渗透压调节生理及其对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可以补充和完善虾、蟹的基础生理学资料,同时对指导虾、蟹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实践,如海水品种的淡化养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中华绒螯蟹在咸水中进行繁殖和幼体发育,在淡水中长成,其独特的渗透压调节方式成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淡水小龙虾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合理搭配饲料。小龙虾处在稚虾和虾种阶段时,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水生昆虫幼体,因而应通过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培养大量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水生昆虫幼体,供稚虾和虾种捕食,同时辅以人工投饲。5—9月份是淡水小龙虾快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9.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Copepoda),是海水鱼类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饵料,天然海水中虽然存在一定量的桡足类,但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育苗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 h,32.5℃时缩短至(228.0±88.8) 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