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环境友好、防效明显的防治药剂。【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田间实验设计方法,研究15种杀菌剂对北京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结果证明,ω=43%氟菌·肟菌酯、250g/L丙环唑、φ=20%三唑酮、φ=25%腈菌唑、400g/L氟硅唑和ω=50%醚菌酯6种药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分别达到了89%、82%、74%、71%、68%和56%。ω=43%氟菌·肟菌酯兼具保护和治疗的作用;腈菌唑、氟硅唑、醚菌酯、三唑酮和丙环唑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新叶抑制率均在95%以上;250g/L嘧菌酯、ω=40%嘧菌·乙嘧酚、φ=0.5%大黄素甲醚3种药剂在病害发展初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后期病害发展迅速,喷施2次药剂亦不能控制。另外,ω=70%代森锰锌和ω=75%百菌清在发病中期防效较低。【结论】本研究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药剂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几种杀菌剂对终极腐霉的毒力,结果表明,噁霉灵、唑醚·代森联、硫酸铜钙、甲基硫菌灵和恶酮·霜脲氰对终极腐霉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中噁霉灵的毒力最强,EC50值分别为2.631 2 mg/L,唑醚·代森联次之,EC50分别为5.303 3 mg/L,其他药剂效果相对较差。在田间药剂筛选试验中,70%噁霉灵wettable powder与70%甲基硫菌灵wettable powder组合防治效果为95.57%,均优于其它供试药剂组合,可应用于番茄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高效安全的生物化学药剂,通过平板药效试验研究了9种常用化学农药与生防菌寡雄腐霉发酵液联合施用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降低化学农药的常规施用浓度,并与寡雄腐霉发酵液联用能明显抑制番茄晚疫病菌,抑菌率可达70%;代森锰锌、百菌清和多菌灵农药与寡雄腐霉发酵液联用对寡雄腐霉菌的抑制作用较小,但能有效抑制番茄晚疫病菌,达到防治番茄晚疫病和降低农药残留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田间防治马铃薯枯萎病筛选有效的药剂和适宜的浓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来进行马铃薯枯萎病的药剂筛选及室内毒力测定。选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水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乳油、240 g·L~(-1)噻呋酰胺水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进行药效试验。根据抑菌率的结果,从中筛选出效果较好的3种杀菌剂分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供试的10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差异较大,其中75%肟菌·戊唑醇乳油的毒力最高,其EC_(50)为13μL·L~(-1);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次之,其EC_(50)为66μL·L~(-1);80%乙蒜素水剂的毒力第三,其EC_(50)为182μL·L~(-1)。结论筛选出80%乙蒜素、80%代森锰锌、75%肟菌·戊唑醇3种药剂,为田间防治马铃薯枯萎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药剂。  相似文献   

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玉米穗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氟硅唑、氟菌唑、丙环唑、代森锰锌和烯唑醇6种杀菌剂对穗腐病菌抑菌效果较好,其EC5 0值分别为0.11,0.22,0.26,0.88,1.09,2.99μg/mL。对多菌灵、氟硅唑、丙环唑和代森锰锌4种药剂进一步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有效成分用量丙环唑150.00 g/hm2、氟硅唑51.00 g/hm2在发病初期穗部喷施对玉米穗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达66.14%和66.04%。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丙环唑用量为150.00 g/hm2处理的小区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显著,其次是氟硅唑用量为51.00 g/hm2。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芒果果腐病原粉红单端孢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对芒果果腐病均有抑制效果,除氟硅唑外,其余7种均可用于防治芒果粉红单端孢菌引起的病害.其中,多菌灵对粉红单端孢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和EC75值分别为1.30和3.09 mg·L-1;其次依次为咪鲜胺锰盐、戊唑醇、腈菌唑和醚菌酯;代森锰锌和百菌清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毛壳核腔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synonym:Drechslera avena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燕麦产区的病原真菌,可为害燕麦的叶片和小穗,降低燕麦产量和饲草品质。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和400 g/L氟硅唑乳油)对毛壳核腔菌(菌株ASA-11 和 ASA-13)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8种供试杀菌剂对毛壳核腔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5 000倍液和400 g/L氟硅唑乳油5 000倍液、10 0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好,均达100%;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差,仅为40.77%。  相似文献   

8.
由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引起的马铃薯炭疽病在甘肃省马铃薯产区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选用8种杀菌剂开展了马铃薯炭疽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药剂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对炭疽病菌毒力最强,EC50为0.008 2μg/mL;其次为3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0.033 3μg/mL、0.074 9μg/mL、0.079 4μg/mL和0.822 9μg/mL。表明寡雄腐霉、苯甲·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烯肟·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对马铃薯炭疽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理论上可用于马铃薯炭疽病防治。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生物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生物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寡雄腐霉、超敏蛋白、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乙蒜素、氨基寡糖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对草莓枯萎病菌的EC50分别为0.790 2、5.256 9、6.911 0、10.855 5、27.623 2、29.558 4、29.976 1、35.584 1μg/mL。草莓枯萎病菌对8种生物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供试草莓枯萎病菌对申嗪霉素最敏感,其次为寡雄腐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结合田间试验,筛选七叶一枝花灰霉病菌的最佳防治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5%啶菌噁唑乳油、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剂、43%戊唑醇悬浮剂、40%嘧霉胺悬浮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及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等7种杀菌剂对七叶一枝花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选取4种毒力较高的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室内毒力测定表明,25%啶菌噁唑乳油、40%嘧霉胺悬浮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和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对七叶一枝花灰霉菌菌丝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042 2、0.052 6、0.017 2、0.124 9 mg·L-1。田间试验表明,0.1 g·L-1 50%咯菌腈的防治效果最好,为83.90%;0.25 g·L-1 25%啶菌噁唑和0.5 g·L-1 40%嘧霉胺次之,防治效果分别为79.40%和76.73%;0.625 g·L-1 50%腐霉利的防治效果最低,仅65.3...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采自深圳近海红树林泥土中分离筛选到抑制再育镰刀菌生长和产生伏马菌素B1(FB1)的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为控制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提供新途径。【方法】采用镰刀菌产毒素试验及生长对峙法,从采自红树林泥土中分离筛选目标菌株;根据菌株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红树林泥土中分离到1株可抑制再育镰刀菌产生FB1和生长的菌株SZ1-6,初步确定该菌株属于卡伍尔链霉菌。菌株SZ1-6发酵液可显著抑制再育镰刀菌产生FB1,产毒抑制率达67%以上;菌株对再育镰刀菌生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结论】筛选到1株对再育镰刀菌产FB1和生长均有抑制效果的链霉菌菌株SZ1-6,说明从海洋资源中寻找产抗生素的天然放线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五谷虫蛋白粗提液对Escherichia coli O_1和E.coli O_(78)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试剂盒测定五谷虫粗提液蛋白含量;牛津杯法测定蛋白粗提液对牛源病源性E.coli O_1和E.coli O_(78)的抑菌圈直径;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蛋白粗提液对2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平板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酶标比浊法测定粗提液对2种细菌的24h生长曲线、细胞膜通透性以及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研究表明:1)五谷虫蛋白粗提液蛋白质量浓度为0.680mg/mL;粗提液对E.coli O_1和E.coli O_(78)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09±0.62)和(20.96±0.48)mm,MIC分别为15.625和31.250mg/mL,MBC为62.5和125mg/mL,传统中药水煎剂和提取缓冲液没有体外抑菌效果。2)粗提液能影响E.coli O_1和E.coli O_(78)的生长曲线,增加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由此可见,蛋白粗提液对E.coli O_1和E.coli O_(78)均有体外抑菌效果,且对E.coli O_1的体外抑菌效果优于E.coli O_(78)。  相似文献   

13.
蝴蝶兰与火焰兰远缘杂交育种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蝴蝶兰(Phalaenopsis)与火焰兰(Renanthera)进行正反远缘杂交,共计杂交组合48个,获得441株杂交后代。结果表明:1)在48个杂交组合中,有30个组合座果,仅有6个组合的种子在诱导培养基M1、M2和M3上萌发,其中M2的诱导时间最短,而多数组合能座果但蒴果内棉絮状、无种子,可能是胚发育不全或败育所致;2)火焰兰与二倍体、非整倍体蝴蝶兰杂交共有20个组合座果,但蒴果内均没有种子;与四倍体蝴蝶兰属间正反杂交有10个组合座果,其中6个经无菌播种后均获得杂种后代。因此,选择大花型四倍体蝴蝶兰与火焰兰属间杂交较易成功;3)采用组织培养无菌播种的方法进行胚抢救是提高远缘杂交成功率的有效手段,蝴蝶兰与火焰兰属间杂交成功的6个组合经无菌播种后均获得杂种后代;4)杂种F_1代遗传了双亲的特性,植株及开花性状总体上趋向蝴蝶兰,但叶端明显比蝴蝶兰下弯,叶片革质和较硬。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理解富勒烯(Fullerene,nC_(60))的水生生态毒理效应,以模式动物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研究对象,研究nC_(60)对大型蚤的48 h和72 h急性毒性效应以及21 d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急性暴露下,nC_(60)对大型蚤的48 h半抑制浓度(EC_(50))和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5.3 mg·L~(-1)和28.5 mg·L~(-1),72 h的EC_(50)和LC_(50)分别为14.9 mg·L~(-1)和16.3 mg·L~(-1),且大型蚤的跳跃频率和心跳频率随着在nC_(60)中暴露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少;慢性暴露下,1 mg·L~(-1)的nC_(60)即可对大型蚤的繁殖产生影响,21 d内总产蚤数和平均产蚤数分别为53.3个和0.3个,与对照相比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急性还是慢性暴露下,nC_(60)均显著抑制大型蚤的生长和繁殖,其水生生态毒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是基于PCR技术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从24个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21个多态性引物组合,共得到136条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124个扩增位点具有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6.48个多态性条带,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比率。杂种F1的SRAP扩增条带均能在亲本中找到,未发现杂种F1特异性条带,直观显示杂种F1确为杂交种。翘嘴红鲌、团头鲂及其杂种F1的Nei’s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94 5、0.172 2、0.198 4,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9 1、0.254 7、0.290 5,表明杂种F1比其父母本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翘嘴红鲌与团头鲂间的遗传距离为0.420 6,两者基因组有较大的相似性。杂种F1与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767 1、0.751 2,两者相差甚微,显示杂种F1与双亲的相似程度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表明属间杂种F1整合了翘嘴红鲌和团头鲂的遗传信息。研究结果也表明SRAP分子标记技术是比较稳定可靠的标记系统,可有效用于鱼类杂种真实性的鉴定和遗传变异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长白赤松幼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白赤松土壤酶活性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规律。【方法】采用1.2m×0.9m×0.9m的开顶箱控制CO2浓度,试验设高浓度CO2处理(CO2浓度分别为700,500μmol/mol)及开顶箱对照(CK)和裸地对照(B),2个对照处理的CO2浓度均为大气CO2浓度(370μmol/mol)。采用多点混合法于7,8,9月的中旬采集各处理0~10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与2个对照处理相比,高浓度CO2条件下,土壤脲酶、淀粉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以及脱氢酶活性均升高,而土壤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总体上表现出降低,且不同高浓度CO2处理对土壤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高浓度CO2处理下,长白赤松土壤脲酶、转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以及脱氢酶活性明显增加,而土壤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明显降低;各土壤酶活性的月动态规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高浓度CO2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依据《化学品 沉积物-水系统中摇蚊毒性试验加标于沉积物法》(GB/T 27859—2011),以死亡率、羽化率、羽化时间和口器畸形率为观测指标,分别研究了加标水体和沉积物中Cd2+(CdCl2·2.5H2O)对伸展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的急性(96 h)和慢性(20 d)毒性。结果表明,摇蚊幼虫存活率与水和沉积物中Cd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水中Cd2+对三龄伸展摇蚊幼虫和黄色羽摇蚊幼虫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2.39 mg·L-1和33.41 mg·L-1,沉积物中Cd2+对伸展摇蚊幼虫及黄色羽摇蚊幼虫的20 d LC50分别为226.26 mg·kg-1和351.84 mg·kg-1。摇蚊幼虫口器畸形率与Cd2+浓度显著正相关(P<0.01);伸展摇蚊羽化时间与Cd2+浓度无显著相关关系,黄色羽摇蚊羽化时间与Cd2+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死亡率和口器畸形率表明,伸展摇蚊对镉污染的敏感性要高于黄色羽摇蚊。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阿特拉津和外源磷对水生植物磷吸收及抗氧化酶系统影响的复合效应,选取典型的湿地植物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为供试植物,采用水培实验,研究阿特拉津(0、0.5、2 mg·L~(-1)和5 mg·L~(-1))和外源磷(0.5、4 mg·L~(-1)和10 mg·L~(-1))交互作用对香蒲体内磷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胁迫下,外源磷相较于对照显著提高了香蒲地上(310.47%)和地下部(165.81%)平均磷含量;中低浓度(0.5 mg·L~(-1)与2 mg·L~(-1))阿特拉津处理下,随着外源磷浓度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GSH)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含量则显著降低;高浓度阿特拉津(5 mg·L~(-1))处理下,外源磷降低了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GSH活性,却提高了MDA的积累。因此,中低浓度阿特拉津胁迫下外源磷能够提高香蒲体内磷含量、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系统活性,而高浓度阿特拉津与外源磷的复合效应表现为协同抑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阿特拉津胁迫与外源磷交互作用下水生植物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固定化生物炭对水体铵态氮去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微生物固定化生物炭对水体铵态氮(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以花生壳生物炭(BC)为载体,通过吸附和包埋两种方法将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拉乌尔菌(Raoultella)固定在生物炭上,然后将该微生物固定化生物炭投加到NH_4~+-N模拟废水中,结合表面微观结构表征,研究其对水体NH_4~+-N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吸附和包埋法均能将微生物固定到生物炭表面,并在生物炭表面呈饼状、杆状和粒状分布。吸附法固定脱氮副球菌和假单胞菌,分别缩小生物炭比表面积和孔容积5.5%~17.2%和5.4%~25.8%。吸附法固定拉乌尔菌,分别增大生物炭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45%和43%,缩小介孔和大孔容积。包埋法引入—CH_2、C—H和C=O键等新的官能团,但由于带入包埋材料,使固定微生物生物炭比表面积减少87.3%~96.3%,孔容急剧缩小,其中介孔缩小84.1%~98.2%,微孔几乎全部被封堵。因此,吸附法制得的固定化微生物生物炭对水体NH_4~+-N去除速率较包埋法高1.16~3.44倍。研究表明,吸附法和包埋法均能将微生物固定在生物炭表面,包埋法对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影响更大,吸附法对水中NH_4~+-N的去除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熊蜂,采用连续饲喂法测定5种常用农药对小峰熊蜂和红光熊蜂的毒力。小峰熊蜂48 h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的毒性最强,其LC50值为1.982 mg/L,其次为代森锰锌(3.167 mg/L)、百菌清(263.319 mg/L)、氟虫脲(297.480 mg/L)和甲基托布津(745.357 mg/L)。红光熊蜂48 h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毒力最强的是代森锰锌(1.039 mg/L),其次是氟虫脲(137.780 mg/L)、毒死蜱(177.992 mg/L)和百菌清(224.256 mg/L),甲基托布津(707.915 mg/L)最低。借鉴中国现行农药对蜜蜂的毒力划分标准可知:代森锰锌对两种熊蜂均为高毒;毒死蜱对小峰熊蜂为高毒,对红光熊蜂为中等毒性;氟虫脲对红光熊蜂为中等毒性,其他药剂对两种熊蜂均为低毒。这说明不同药剂对不同熊蜂的毒力并不一致,杀虫剂对熊蜂的急性毒性不一定强于杀菌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