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选用酵母菌对小麦秸秆进行发酵处理,并对发酵前后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经过酵母茵发酵30天后,粗蛋白含量提高1.5%,粗脂肪含量提高0.55%,粗纤维降低1.48%,灰分的变化很小(0.01%).统计分析表明,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发酵后粗纤维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降低(P<0.01),发酵后脂肪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EM菌发酵饲粮对妊娠母猪消化水平和EM菌液对猪舍环境的影响,试验选择44头枫泾母猪进行发酵饲料饲喂试验。采集饲喂常规饲粮和饲喂EM发酵饲粮30天时的猪粪便,对粪便中粗灰分、水分、粗脂肪、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对猪舍使用菌液泼洒处理,检测氨气浓度和舍内苍蝇、蛾蚋数量。结果表明:饲喂EM菌发酵饲粮后猪粪便中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未发酵前(P0.01);饲喂EM菌发酵饲粮后粪便中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未发酵前(P0.05);饲喂EM菌发酵饲粮后粪便中粗脂肪和粗蛋白水平与未发酵前差异不显著(P0.05)。EM菌液冲洗圈舍后,氨气浓度呈下降趋势,30天时氨气浓度极显著低于处理前(P0.01);苍蝇和蛾蚋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到30天显著低于处理前(P0.05)。说明对饲粮进行EM菌发酵处理能够促进枫泾妊娠母猪对粗纤维、矿物质和水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发酵效果的影响,利用酸、碱、氧化剂等8种化学试剂对秸秆进行预处理,每处理设置3个浓度,每个浓度3个重复,以粗纤维的变化确定最佳试剂及浓度;然后加入碳源、氮源,进行平菇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混合菌发酵,通过测定粗蛋白质、粗纤维变化确定最优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1)经过化学试剂预处理后的秸秆,粗纤维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3%硫酸组效果最佳,较未处理组降低10.27%。(2)发酵处理后,3%硫酸、7%石灰水、15%氨水预处理组的秸秆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发酵效果显著优于未预处理组,结合生产实践,石灰水预处理方法更宜推广。  相似文献   

4.
酶制剂处理秸秆后粗蛋白和粗纤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酶制剂处理小麦秸秆和燕麦秸秆,测定其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结果表明:酶制剂处理上述两种秸秆后,其粗蛋白(CP)含量与处理前相比,分别提高了0.3%和0.32%,差异不显著(P>0.05);与处理前相比,粗纤维(CF)分别降低了9.33%和10.89%,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和莲花菜尾菜酵母菌发酵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酵母菌对玉米秸秆+莲花菜尾菜在室温下进行发酵试验,发酵完成后,测定其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含量,比较分析发酵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原料配方玉米秸秆:莲花菜尾菜:酵母菌在70:30:2时发酵效果好,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0.78%,粗脂肪含量提高了0.76%,且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玉米秸秆与莲花菜比例一定时,玉米粉添加量为10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最多为1.38%,差异极显著(P0.01),粗脂肪含量提高0.89%,差异显著(P0.05);玉米秸秆与莲花菜比例一定时酵母添加量为3 g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最多为1.00%,差异极显著(P0.01);原料配方玉米秸秆:莲花菜尾菜:酵母菌:玉米粉在70:30:2:5时发酵效果好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0.90%,差异极显著(P0.01),粗脂肪含量提高了0.86%,差异显著(P0.05);酵母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粗纤维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利用油菜秸秆,本试验对发酵方式对油菜秸秆营养成分、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发酵油菜秸秆在肉羊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发酵试验采用二因素试验设计,将油菜秸秆按照发酵方式(加菌发酵、自然发酵)和秸秆类型(带根、无根)分为4组,发酵时间50 d;动物试验采用20%的发酵油菜秸秆替代对照组中粗料。对油菜秸秆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霉菌数量、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进行测定;对动物试验中羊只的采食量及增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发酵结束后,从发酵方式来看加菌发酵油菜秸秆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降低了16.17%、7.68%(P0.01),总霉菌数量显著低于自然发酵油菜秸秆(P0.01),粗蛋白质(CP)含量较自然发酵油菜秸秆提高了4.88%(P0.01);从油菜秸秆类型来看,无根油菜秸秆NDF、ADF含量较带根油菜秸秆含量降低了2.51%、3.80%(P0.01),总霉菌数量显著低于带根油菜秸秆(P0.01),CP含量较带根油菜秸秆高1.06%(P0.01);发酵方式与秸秆类型的互作效应显著(P0.05),其中发酵品质最优为加菌发酵无根油菜秸秆;所有处理组油菜秸秆黄曲霉毒素B1含量均低于饲料原料标准。(2)在肉羊饲喂试验中对照组与20%发酵油菜秸秆组总采食量和日增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加菌发酵油菜秸秆品质优于自然发酵油菜秸秆,发酵品质最好的是加菌发酵无根油菜秸秆;用20%的发酵油菜秸秆替代粗料对肉羊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酵母菌发酵玉米秸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温条件下用酵母菌对玉米秸秆进行发酵试验。发酵完成后,测定其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C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原料配方麸皮∶酵母∶秸秆=2∶2∶100发酵效果好,发酵后CP提高1.93%,EE提高0.51%,且差异极显著(P<0.01);发酵10~15 d,CP可达到6.49%~6.61%,EE为0.82%~0.95%,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P<0.01);切短长度对发酵效果有明显影响,秸秆粉碎后发酵效果显著,但会增加发酵成本;水分含量应掌握在60%~70%,可以取得较好的发酵效果;酵母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粗纤维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汽爆及汽爆后发酵对棉花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分别将棉花秸秆未处理(对照组)、粉碎(S组)、汽爆(SE组)、汽爆后发酵(SEF组),采用多点采样和四分法收集样品,检测棉花秸秆的总能(GE)、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木质素(ADL)、粗灰分(Ash)、钙(Ca)、磷(P)以及游离棉酚(FG)含量,并通过计算粗饲料分级指数(GI)值,综合评价不同处理对棉花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SE组和SEF组棉花秸秆CP含量较S组提高分别了10.79%和14.60%(P<0.01);SEF组棉花秸秆CP含量较对照组提高了5.40%(P<0.05)。S组、SE组、SEF组棉花秸秆EE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9.29%、61.09%、59.83%(P<0.01),SE组和SEF组棉花秸秆EE含量较S组分别提高了24.60%和23.62%(P<0.01)。SEF组棉花秸秆的GE最高,较SE组、S组和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89%、24.56%、10.27%(P<0.01)。2)与S组相比,SE组、SEF组棉花秸秆NDF和ADF含量分别提高了10.83%、9.85%和23.94%、14.52%(P<0.01);S组棉花秸秆ADL含量最高,SE组次之,SEF组最低,各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3)经过不同处理,棉花秸秆中FG含量变化极显著(P<0.01),SEF组最低。SEF组和SE组GI值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60%(P<0.01)、11.58%(P<0.05),S组GI值较对照组提高了2.11%(P>0.05)。综上所述,汽爆与汽爆后发酵处理可改善棉花秸秆的营养价值,降低棉花秸秆ADL和FG含量,其中汽爆后发酵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青干贮复合酶、纤维素酶、复合乳酸菌等添加剂对干谷草秸秆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设7组,GQ组添加3 g/kg青干贮专用复合酶,GQR组添加3 g/kg青干贮专用复合酶+1 g/kg复合乳酸菌,GX组添加3 g/kg纤维素酶,GXR组添加3 g/kg纤维素酶+1 g/kg复合乳酸菌,GF组添加3 g/kg复合乳酸菌,GY组添加3 g/kg瑞森青贮宝,对照组(GCK组)不添加添加剂,每组3个重复。室温发酵60 d。结果显示,GX组、GXR组、GF组、GY组发酵谷草秸秆的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GCK组(P<0.01);GQR组发酵谷草秸秆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GCK组(P<0.05),GXR组、GX组发酵谷草秸秆粗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除GY组外的其他组(P<0.01)。GY组乳酸含量、乳酸占总有机酸比例均极显著高于GCK组(P<0.01),氨态氮/总氮比值极显著低于GCK组(P<0.01);GY组、GQR组、GF组发酵谷草秸秆综合评分均在85分以上,质量为优。研究表明,添加青贮宝、纤维素酶、复合乳酸菌、纤维素酶+复合乳酸菌可明显提高谷草秸秆的营养价...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蛹虫草菌发酵五味子药渣前后成分的变化及其对断奶仔猪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24头28日龄"杜×长×大"断奶杂交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和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2‰发酵药渣菌质),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与发酵前比较,发酵后的五味子药渣菌质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8.02%(P0.05)与5.94%(P0.05),粗纤维含量下降13.4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仔猪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含量下降10.81%(P0.05),尿素氮含量(BUN)降低7.52%(P0.05),碱性磷酸激酶含量(ALP)提高15.50%(P0.05),白蛋白含量(ALB)和白球比(A/G)分别提高1.03%(P0.05)、8.72%(P0.05),免疫球蛋白IgG提高2.89%(P0.05),IgA提高7.69%(P0.05)。说明通过蛹虫草菌发酵能降低五味子药渣粗纤维含量,提高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在日粮中添加蛹虫草菌发酵五味子药渣菌质能改善仔猪血液指标,提高免疫球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1.
用出发菌、耐高温酵母菌发酵啤酒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32℃的恒温箱中发酵,出发菌组和耐高温酵母菌组对啤酒糟的营养价值有较大提高,较未处理组CP分别提高1.43、1.87个百分点,TP分别提高1.43、2.71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耐高温酵母菌组CP和TP较出发菌组提高0.44、1.28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而TP/CP值没有显著差异,但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择东北地区养殖上常用的玉米和大豆秸秆为发酵底物,采用平菇菌种在20~24℃温度条件下对玉米秸秆和大豆秸的混合秸秆进行厌氧发酵培养,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混合秸秆经过平菇接种处理后,从第20 d开始,每隔3 d取样1次,测定其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从20~38 d,粗蛋白含量比未处理组提高27.3%~42.4%,差异显著(P0.05),第32 d达到最高值;粗纤维含量较未处理组降低29.74%~40.10%,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试验对新银合欢枝叶、种子和荚的常规营养成分和含羞草素含量进行了测定;以及氨化对新银合欢养分和含羞草素含量的影响。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处理1为氨化新银合欢;处理2为氨化新银合欢+玉米;处理3为未氨化新银合欢;处理4为未氨化新银合欢+玉米),结合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研究了新银合欢的发酵特点。结果表明:新银合欢枝叶、种子和荚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7.33%、27.37%、6.02%,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6.9%、12.85%、47.59%,含羞草素含量分别为2.75%、4.5%、0.22%。新银合欢枝叶氨化后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含羞草素、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0.05)。氨化处理新银合欢对瘤胃pH有明显影响,提高了氨释放速度;添加玉米共同发酵有利于维持瘤胃稳定和提高对氨氮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切碎和揉切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发酵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玉米秸秆切碎和揉切后调制青贮饲料,60d后开封测定青贮饲料发酵产物。结果表明:随着青贮前青玉米秸秆切短长度的增加,青贮饲料氨态氮增加(P<0.05),乳酸含量下降(P<0.05),pH值上升(P<0.05),乳酸菌菌落极显著(P<0.01)减少。不同切碎长度青玉米秸秆经揉切后调制青贮,能明显提高青贮发酵产物的乳酸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甜玉米秸秆的合理收割时间,研究了在冬季和夏季甜玉米摘穗后,其秸秆收割时间对营养成分及青贮品质的影响。在甜玉米摘穗后第0,3,6,9和12天收割并进行青贮,测定5个收割时间甜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青贮90 d后测定其青贮发酵品质。结果表明,冬季不同收割时间对甜玉米秸秆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摘棒当天秸秆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粗纤维含量较高并与第9天差异显著(P<0.05),摘穗后第3天收割青贮发酵品质较好且显著优于第12天(P<0.05);夏季不同收割时间对秸秆营养成分影响较大,秸秆干物质含量随收割时间推迟显著增加(P<0.05),摘穗当天秸秆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最高,而WSC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最低,摘棒当天青贮发酵品质比其他收割时间稍差(P<0.05)。甜玉米秸秆冬季在摘穗后6 d内收割,夏季在摘穗后9 d内收割营养价值较高;冬季摘穗后第0~6天,夏季摘穗后第3~9天调制青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研究对初筛得到高效降解秸秆木质素的4株侧耳属食用茵类采用不同接种方式及菌株不同组合方式发酵,考察发酵秸秆粗蛋白含量的变化,并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比较及方差分析,从粗蛋白含量提高的角度确定最优单菌菌株、最佳组合茵株及发酵时间.单菌发酵15 d,菌株Tf1(P<0.05)发酵秸秆粗蛋白含量最高,组合菌与单菌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以JG1与Tf1菌株组合最优,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0.85±0.22)%.  相似文献   

17.
以本地生产的玉米秸为原料,利用EM配合添加尿素进行发酵处理,结果表明:EM发酵与尿素混合处理玉米秸有累加和协同作用。单纯EM发酵,粗蛋白和真蛋白较对照组分别提高50.73%和16.5%,氨基酸总量提高36.2%。而EM和尿素混合发酵,粗蛋白和真蛋白较对照组分别提高99.35%和33.98%,氨基酸总量提高67.34%。但是,两个处理组粗纤维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糙皮侧耳对几种粗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干苜蓿为主要研究对象,用糙皮侧耳进行菌化并发酵培养,分析对比菌化前后三种粗饲料在感官指标和营养成分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种粗饲料被糙皮侧耳菌化后颜色变鲜艳,质地变软,有淡淡的香味;玉米秸秆粗蛋白提高11.70%,粗脂肪提高6.18%,粗纤维降低17.25%,木质素降低6.62%;小麦秸秆粗蛋白提高9.21%,粗脂肪提高5.42%,粗纤维降低17.47%,木质素降低8.07%;干苜蓿粗蛋白提高9.32%,粗脂肪提高5.54%,粗纤维降低14.18%。糙皮侧耳对秸秆的饲料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对南方常见6种农副产品花生秧、火龙果藤、香蕉叶、海水稻秸秆、玉米秸秆、普通水稻秸秆进行营养价值评定。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将采集的样品分为3组,进行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和模拟瘤胃体外发酵试验。结果显示,花生秧的粗蛋白(CP)含量最高(P<0.05),香蕉叶粗脂肪(CF)含量最高(P<0.05),海水稻秸秆粗纤维含量最高(P<0.05),火龙果藤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最低(P<0.05);火龙果藤的相对饲喂价值(RFV)、质量指数(QI)、粗饲料分级指数(GI)、消化能(DE)、代谢能(ME)和增重净能(NEg)显著高于其他5种饲料(P<0.05);雷州山羊瘤胃液体外发酵后火龙果藤产气量最高(P<0.05);氨态氮(NH_3-N)的含量依次为玉米秸秆>火龙果藤>花生秧>海水稻秸秆>普通水稻秸秆>香蕉叶;干物质消化率(IVDMD)依次为火龙果藤>玉米秸秆>普通水稻秸秆>海水稻秸秆>花生秧>香蕉叶。研究表明,6种农副产品饲料营养价值、饲用价值及体外发酵降解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隶属函数综合评估营养价值依次为火龙果藤>花生秧>玉米秸秆>普通水稻秸秆>海水稻秸秆>香蕉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