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覆膜栽培下甘薯的干物质积累特性和增产效果,研究于2021年在河北秦皇岛卢龙县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卢选1号和济薯25为试验材料,以不覆膜栽培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比较分析甘薯在覆膜与不覆膜栽培下蔓长、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甘薯在覆膜栽培下地上部茎蔓生长较快,生育前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快,生育后期向块根转移较多。甘薯在覆膜栽培下块根膨大早、膨大快,块根干物质积累出现双峰曲线。甘薯全株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覆膜栽培下的甘薯进入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更早,干物质总积累量更多,地上部茎叶干重与块根薯块干重比值(T/R值)在多数时间段低于不覆膜栽培。甘薯单株薯块数增多,单株薯重增重,大中薯率提高,小薯率降低,增产效果明显。综上可知,覆膜栽培能改变甘薯的干物质积累特性,提高产量。本研究为甘薯在覆膜栽培下的生产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生物降解膜对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以生物降解膜、普通聚乙烯地膜、不覆膜为处理,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甘薯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重、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蔓茎干物重表现为普通膜处理>生物降解膜处理>不覆膜处理,普通膜处理与生物降解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覆膜处理均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薯块干物重表现为生物降解膜处理>普通膜处理>不覆膜处理,处理之间均显著性差异;生物降解膜处理单株薯重、单株结薯数均最高,普通膜处理其次,生物降解膜处理T/R值(冠根比值)最低,较普通、不覆膜处理分别显著降低13.68%、22.64%;生物降解膜处理的干物率、淀粉率、商品薯率、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最高;鲜薯产量与薯块干物率、薯块干物重、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R值、蔓茎干物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不同地膜覆盖对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生物降解膜表现优于普通膜与不覆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地膜覆盖栽培对‘浙薯20'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有利于‘浙薯20'茎叶的早发和后期块根的干物质积累。春薯覆膜生育期长,茎叶前期干物质积累多,后期块根生长快,T/R值变化合理,表现高产。尽管夏薯覆膜茎叶起发早,但易受高温影响,前期茎叶生长量相对不足,收获时T/R值表现出早衰迹象,产量减少。夏薯露地7、8月份表现出比覆膜更好的块根生长优势,夏薯露地栽培更适合于‘浙薯20'的早收生产。  相似文献   

4.
地膜覆盖栽培对夏薯‘龙薯24号’增产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薯‘龙薯2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地膜覆盖栽培对夏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可显著提高夏薯产量。覆膜栽培2年平均鲜薯产量为55.13t.hm-2,比CK增产22.9%;覆膜栽培两年平均薯干产量为15.92t.hm-2,比CK增产2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覆膜栽培收获期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比CK下降0.7%,总淀粉含量比CK下降0.61%,品质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明确覆膜增产因素为覆膜栽培显著提高了单株薯块鲜重,降低了生长前期的T/R比值,提高了块根膨大高峰期的日鲜重增长速率。覆膜栽培生长过程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覆膜栽培为甘薯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根系发育,为块根的膨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覆膜栽培增效显著,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1.3万元。  相似文献   

5.
浙薯20是一个早熟、高干物率、高淀粉含量、高甜度的食用、淀粉兼用甘薯品种。双行大垄是机械起垄的较理想垄作方式。夏薯覆膜垄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夏薯覆膜垄作没有给甘薯生长和产量带来正面影响。尽管覆膜对夏薯早期的茎叶生长和后期的块根干物质积累有利,但可能是因为覆膜易受高温影响,前期茎叶生长量相对不足,收获时T/R值不理想,影响甘薯产量。覆膜单垄、覆膜双行分垄处理下甘薯茎叶呈单峰生长,覆膜双行大垄处理下甘薯茎叶呈双峰生长。露地单垄处理下浙薯20在7—8月块根生长优势明显,作食用时早收栽培,效果比覆膜垄作更好。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上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补灌、覆草、覆膜、垄沟5种栽培模式种植冬小麦,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转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能显著提高拔节期小麦分蘖数,促进小麦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的累积及其向穗部的转移,从而提高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同时,地膜覆盖也可以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促进生长后期茎叶氮素向穗部的转移,转移量占穗吸氮量增加值的86.3%。相反,常规、覆草、补灌和垄沟栽培模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明显较低.生长后期穗部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抽穗后茎叶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茎叶氮素的转移对穗部氮素累积所起作用亦明显低于地膜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胡麻覆膜栽培中最佳的揭膜时期,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不覆膜(CK)、覆膜后40 d揭膜、覆膜后50 d揭膜、覆膜后60 d揭膜和全生育期不揭膜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揭膜时期对胡麻物候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可缩短胡麻出苗时间,提高保苗率8.77%~14.66%,延长生育期4~6 d。但要适时揭膜才能明显促进胡麻干物质的积累,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覆膜后40 d揭膜效果最好,该处理下,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均为最大,产量和经济效益均为最高,分别达到了1 430.72 kg/hm~2和7 050.0元/hm~2,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研究白膜、黑膜覆盖对垄内不同土层温度、甘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膜、黑膜覆盖处理下,垄内5个不同层次地温均比不覆膜处理高;距离垄面越近的土层,覆膜后温度增加得越多,随着土层加深,地膜覆盖增温效应减弱;甘薯生长前期白膜、黑膜覆盖T/R值明显高于对照,甘薯生长中前期,白膜、黑膜处理T/R值快速下降;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大中薯率,且黑膜覆盖处理的大中薯率最高,白膜覆盖处理次之;白膜、黑膜处理可显著提高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季节性干旱制约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生产的问题 ,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麦秸覆盖对春玉米产量、绿叶面积、干物质 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以期为春玉米抗旱丰产栽培提供技术选择依据。结果表明:与传 统不覆盖处理相比,全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春玉米全生育时期的单株绿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 量,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总量提高了54.06%~95.05%,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提高了5.56% ~11.02%,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提高了12.61%~16.28%。全膜覆盖通过协同提高春玉 米干物质积累、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能力以及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而获得较高产量,且比 对照增产15.02%~15.85%。  相似文献   

10.
华北旱地覆膜对春甘薯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北地区春甘薯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地膜覆盖对其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覆膜处理0~25 cm土层平均增温1.64~3.33℃,地积温增加194.8℃,生育期延长8.2 d。覆膜处理自栽秧到栽后35 d的保水与增温效应促进了春甘薯生长,其水分利用率(WUE)较裸地提高104.3%。但在雨季来临前的干旱期,土壤因快速蒸散而失水,供水土层深达100 cm,水分胁迫覆膜和裸地处理WUE较前期分别降低63%、27%,产生奢侈耗水现象。进入雨季后,各处理土体先后复水,并产生过饱渗漏;覆膜不利降水蒸发,同时会降低土壤气体交换,使春甘薯WUE、产量降低3.8%、1.78%,所以在汛期覆膜不利于春甘薯生长发育,会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1.
以多个由不同生产原料制备的、降解路径不完全相同的可降解地膜在甘薯上覆膜试验,通过测定覆膜后土壤及膜内外温湿度差异、PE基可降解地膜覆盖甘薯在前后期的拉伸强度变化、对甘薯产量及产品质量的影响,验证生物可降解地膜在皖北甘薯生产上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几种可降解地膜能够达到与常规地膜相同的增温、保墒、抑制杂草的农艺效果;几种处理均较对照增产22%以上,在薯块膨大期遇连阴雨等较极端天气下,能够显著避减因未能及时揭膜所造成的幼嫩薯块腐烂;几种地膜能够有效适期降解,对下茬农事操作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覆膜栽培对鲜食型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烟薯2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对其幼苗移栽成活率、生长发育和薯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T3处理的甘薯幼苗移栽成活率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覆膜可降低栽后至55 d甘薯的主蔓长、粗和基部分枝数,栽后55 d甘薯茎基部分枝数以T3最多;T3处理甘薯的中薯数量最多,其次是T2,两者分别比CK高83.33%和66.67%。各覆膜处理均能提高甘薯单株薯重,T1、T2和T3分别比CK增加12.36%、31.46%和22.47%。与T2相比,T3可有效降低小薯数量、大薯产量和小薯产量,但增加了中薯数量和产量及其相应的占比。  相似文献   

13.
5种地膜覆盖对甘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特色优质鲜食甘薯品种普薯32为试材,采用5种不同地膜覆盖处理,以不覆膜为对照,探究不同地膜覆盖对甘薯产量以及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显著增加甘薯产量,较对照提高3.7%~23.7%.地膜覆盖提高了甘薯大多数种类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其中银色膜和降解黑膜优于其余几种地膜;另外,覆白膜更有利于粗蛋白合成,覆普通黑膜有利于提高甘薯维生素C和粗纤维含量,覆银色膜和降解黑膜则有利于总糖和淀粉的积累.此外,普通黑膜、降解黑膜和白膜促进了β-胡萝卜素的合成.综上,地膜覆盖能够提高甘薯产量和商品率,以银色膜覆盖增产效应最高;而不同覆膜方式对甘薯营养品质的影响差异较大.因此,生产中可根据栽培目标而选择不同的覆膜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栽培施肥模式对华北旱作玉米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起垄覆膜侧播模式和平作模式下复合肥和缓释肥对春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河北旱作地区春玉米选择栽培方式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耕作模式条件下,缓释肥处理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而在相同施肥条件下,起垄覆膜处理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平作不覆膜处理。各处理中,以起垄覆膜栽培模式配施缓释肥(RC-SRF)处理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最高,产量增幅为5.55%~25.64%,氮肥农学利用率增幅为39.00%~131.60%,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幅为28.11%~80.78%。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同常规施肥相比,缓释肥在春玉米收获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2.80%和15.33%,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8.55%和16.11%。同传统平作不覆膜栽培模式相比,起垄覆膜栽培模式和缓释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春玉米的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效果优于常规春玉米栽培模式,可作为河北旱作地区有效的栽培与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省主推马铃薯品种辽薯6号为试验材料,采取膜下滴灌种植模式,在底施氮磷钾(15∶15∶15)复合肥75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5个追施氮水平(N_1:0 kg/hm~2;N_2:60 kg/hm~2;N_3:105 kg/hm~2;N_4:180 kg/hm~2;N_5:225 kg/hm~2),以滴施方式追施,研究施氮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叶、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N_5处理最高。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N_3处理最高。马铃薯的干物质转运量、转移率、平均薯块质量、单株薯块质量、产量均以N_3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产量为46.5 t/hm~2,分别较N_1、N_2、N_4、N_5处理提高92.9%、78.2%、9.7%、18.6%。相关分析表明,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量、积累速率、转运量、转移率与平均薯块质量、单株薯块质量和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N_3处理通过对马铃薯叶、茎及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比例的调控,提高了叶和茎干物质向块茎的转运量和转移率,进而增加了平均薯块质量、单株结薯质量和产量。综上,追施氮量以105 kg/hm~2最佳。  相似文献   

16.
覆膜方式对旱地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籽粒灌浆期,与露地条播相比,膜侧穴播、平膜穴播地上干物质的积累量分别增加55.56%、27.88%,籽粒干重分别提高9.25%、24.90%。覆膜能够促进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高于叶、鞘,其贡献率高达55.31%~56.08%。覆膜处理对糜子单株粒数、千粒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膜侧穴播、平膜穴播分别比露地条播增产40.52%、51.2%,说明膜侧穴播对糜子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促进效果优于平膜穴播,有利于糜子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的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可提高29.14%~36.04%的鲜薯产量,全膜覆盖栽培较半膜覆盖栽培增产5.3%,增产作用不明显;揭膜与否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覆膜可提高马铃薯单薯数量、重量及产量,但商品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值及收益较露地处理的降幅很大。建议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应用覆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春薯垄作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艺配套是甘薯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比单垄、双行大垄和双行分垄3种垄作方式对春薯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为甘薯机械起垄方式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垄下甘薯茎叶呈单峰生长,双行大垄下茎叶呈前后双峰生长,而双行分垄下茎叶平稳生长。晚熟品种徐薯22的块根生长速度与干物质积累对茎叶生长有“同步效应”,三种垄作下T/R值变化均较合理,且产量间无显著差异。早熟品种浙薯20的块根生长速度与干物质积累对茎叶生长有“滞后效应”,单垄下前期茎叶生长高峰为后期块根的快速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提供了保障,T/R变化合理,产量高,而双行大垄和双行分垄下茎叶前期生长不足,不利于后期块根的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收获时T/R值明显偏高,产量较低。春薯采用机械起垄,若作淀粉用,徐薯22可以选择单垄、双行大垄或双行分垄;浙薯20以单垄最佳;但若将浙薯20作为春薯食用早收栽培,则宜选择双行大垄。  相似文献   

19.
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物质生产与氮素积累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明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栽培下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特征,为陕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玉米品种陕单609为材料,设置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个栽培处理,于2013—2015年在陕西灌溉春玉米试验站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玉米产量等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与SPAD值、产量构成特性。【结果】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玉米籽粒平均产量分别为11.1、13.1和16.1 t·hm~(-2),与普通大田栽培(对照)比,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籽粒产量增加18.0%和45.1%;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对照,而单位面积穗数极显著高于对照,单位面积较多穗数,是玉米高产潜力的关键。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群体收获指数也显著高于普通大田栽培。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群体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对照增加18.5%、41.8%和20.5%、24.5%。春玉米吐丝后,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群体干物质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较对照提高10.0%和20.1%;氮素积累量对籽粒氮贡献率较对照提高30.2%和61.6%。相关分析显示,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r=0.927)。春玉米花后,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显著高于普通大田。【结论】与普通大田栽培和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春玉米吐丝后生物量积累和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维持叶片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是其实现春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在陕西灌区春玉米生产中,在筛选耐密品种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密度、强化氮肥分次追施,保证高产玉米吐丝后期对氮素的需求,实现春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20.
《农技服务》2019,(7):19-20
为探明不同地膜覆盖对甘薯移栽缓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商薯19为对象,在凯里市龙场镇龙场村进行了移栽后覆白膜、覆黑膜和不覆膜试验。结果表明:覆膜的产量较不覆膜高,其中,移栽后覆白膜的藤蔓、薯块产量均最高,分别为4 111.40公斤/亩和2 556.55公斤/亩,薯块产量极显著高于移栽后不覆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