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新疆南北疆地区苦豆子中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活性成分,本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与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苦豆子中的活性成分,并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检测活性成分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南疆地区苦豆子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能力明显高于北疆地区的苦豆子水煎液,并且活性成分主要分布于苦豆子茎和叶中。不同溶剂萃取结果显示,乙酸乙酯相萃取物抑制生物膜活性高于三氯甲烷相和甲醇相;分离得到的化合物Sa-1对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本研究为充分开发利用苦豆子资源防治新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甘草及醉马草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晓镤  陈伟  张莉莉 《中国兽医学报》2013,33(1):125-128,149
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研究新疆南疆地区特色中草药甘草及醉马草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茵的生长及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较高浓度(15%及以上)的甘草水煎液能够通过抑制菌株的生长来影响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而低浓度(7.5%)的醉马草水煎液在不影响菌株生长的情况下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小花棘豆生物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对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以表皮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微量板半定量法测定其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以去离子水和氯化钠检测小花棘豆生物碱对细菌细胞壁的渗透能力影响。结果表明,小花棘豆生物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较强,其MIC和MBC分别为1.6mg/mL和3.2mg/mL,1~1/4MIC的小花棘豆生物碱可明显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而且1~1/8MIC的小花棘豆生物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细胞壁的渗透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说明小花棘豆生物碱对表皮葡萄球菌具有抗菌作用,对其生物膜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冷楠楠  任强  陈伟  罗万和 《黑龙江畜牧兽医》2023,(17):122-127+133+141
为了探索新疆南疆地区表皮葡萄球菌对氟苯尼考注射液的敏感性,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氟苯尼考注射液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 35984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对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测定了氟苯尼考注射液的体外抑菌效果及其对表皮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苯尼考注射液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 35984和临床分离株的MIC值分别为4,2μg/mL,MBC值分别为16,8μg/mL。与未加氟苯尼考注射液的菌液相比,0.5μg/mL氟苯尼考注射液可显著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长,0.25μg/mL氟苯尼考可显著抑制其生物被膜的形成(P<0.05),浓度>2μg/mL时抑制效果极显著(P<0.01),呈浓度依赖性;氟苯尼考注射液可降低表皮葡萄球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呈浓度依赖性。当氟苯尼考注射液浓度为1/2 MIC时,可在体外显著抑制表皮葡萄球菌ATCC 35984生长(P<0.05);当浓度高于1 MIC时,可极显著抑制表皮葡萄球菌ATCC 35984和临床分离株生长(P<0.01)。当...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4,(8):1253-1256
采用微孔板半定量法,探讨新疆特色植物甘草、盐穗木、醉马草、苦豆子的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穗木和甘草水煎液通过2种方式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低浓度时不影响细菌生长但抑制生物膜形成;高浓度时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削弱生物膜形成能力。而苦豆子与醉马草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则不依赖于其对细菌生长的抑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新疆骆驼蓬子生物碱对表皮葡萄球菌及细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试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半定量法测定骆驼蓬子生物碱的抑菌能力,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微量板半定量法测定其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骆驼蓬子生物碱对表皮葡萄球菌有抑菌能力,且抑菌率与骆驼蓬子生物碱浓度成正比关系,达到一定浓度有完全杀菌作用。水溶性生物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为0.03 mg/mL,MBC为0.12 mg/mL。脂溶性生物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为0.06 mg/mL,MBC为0.25 mg/mL。骆驼蓬子生物碱浓度为0.25,0.50 mg/mL时,抑膜能力与阳性对照青霉素相近,且水溶性生物碱对供试菌株的抑膜能力要强于脂溶性生物碱。说明骆驼蓬子生物碱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抑制被膜的形成降低菌群数量,且水溶性生物碱的这些作用略强于脂溶性生物碱。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其致病性、抗药性有密切关系,而中药在抗生物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试验对来自新疆阿克苏地区某奶牛场6份犊牛腹泻粪便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获得24株大肠杆菌,5株沙门菌。经96孔微量板法对已分离的24株大肠杆菌进行生物膜阳性菌筛选试验,获得生物膜阳性菌3株,其中1株为强阳性(XN-3-6株)。采用不同浓度甘草提取物对XN-3-6分离株生物膜形成抑制试验,结果表明:甘草提取物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最小浓度为5%。该试验结果为临床上防治大肠杆菌引起犊牛腹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及消除作用。通过扫描电镜法(SEM)和结晶紫染色(CV)方法评价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及其形态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蒲公英水提物不仅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而且还对成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具有消除作用.这一结果将有助于临床防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引起的慢性感染。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在东北地区的流行病学情况和耐药性,本研究对来自东北地区3个大型奶牛场采集的330份奶样进行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表型的检测,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离株的亲缘性分析,对表皮葡萄球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同时应用PCR扩增分离株中携带的相关耐药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在330份奶样中共分离到表皮葡萄球菌32株(9.7%),腐生葡萄球菌34株(10.3%);PFGE分析共获得9种不同谱型的表皮葡萄球菌和11种不同谱型的腐生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种菌对青霉素(70%)、苯唑西林(60%)和林克霉素(55%)的耐药率较高,主要耐药基因为lnu(B)(40%)、erm(B)(30%)和mec A(25%)。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东北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的耐药谱和流行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乳铁蛋白对常见口腔/肠道致病菌的抑制和细菌生物膜清除作用。选择重组人乳铁蛋白(rhLF)、牛乳铁蛋白(bLF)和蛋清溶菌酶(阳性对照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菌进行抑菌、细菌生物膜形成和清除等试验。结果表明:(1)最低抑菌浓度试验表明,rhLF、bLF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酸乳杆菌、沙门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抑菌圈试验表明,rhLF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酸乳杆菌的抑制效果优于bLF,而对沙门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制效果差于bLF(P0.05);(3)生物膜形成抑制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rhLF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均显著高于bLF(P0.05),浓度为5 mg/mL的rhLF抑制效果达到99%;(4)生物膜清除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rhLF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膜清除效果均显著高于bLF(P0.05),浓度为5 mg/mL的rhLF抑制效果达到56%。研究结果表明,乳铁蛋白对常见口腔/肠道致病菌,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酸乳杆菌、沙门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细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和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中药对维氏气单胞菌(Aerornomas veronii,AV)TH0426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采用微孔板半定量法,研究五倍子、红花、黄连、鹿衔草、地榆、射干、姜厚朴及黄芩8味中药水煎液对AV TH0426株生物膜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五倍子、红花和黄连水煎液对菌株生长及生物膜形成均无明显影响;而高浓度五倍子和黄连水煎液可通过抑制菌株的生长来影响生物膜的形成,高浓度红花水煎液对生物膜抑制作用明显,且不影响菌株的正常生长;其余五味中药鹿衔草、地榆、射干、姜厚朴和黄芩对菌株的生长及生物膜形成无明显影响。表明高浓度五倍子、红花及黄连水煎液能抑制AV TH0426株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抗AV TH0426株生物膜的作用,这将为从抗生物膜角度防治维氏气单胞菌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桃柁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通过结晶紫半定量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桃柁酚对S.aureus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利用实时定量RT-PCR分析桃柁酚对cidA及其调控基因的作用,并测定了桃柁酚对胞外DNA (eDNA)释放的作用及对HaCaT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桃柁酚可以有效减少eDNA的释放并抑制S.aureus生物膜的形成,并且抑制趋势呈剂量依赖关系.此外,在1/8×MIC药物浓度时,桃柁酚可以诱导eDNA的释放并诱导生物膜形成.桃柁酚可以通过影响agr和sar调控系统,作用于cidA基因进而影响eDNA释放及生物被膜的形成.而且,4×MIC浓度的桃柁酚对人体无毒害作用.本研究为治疗S.aureus感染提供新的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桃柁酚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药五倍子对放线菌黏附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五倍子对放线菌在唾液获得性膜以及实验生物膜上粘附的影响 ,以探讨五倍子预防菌斑形成的能力。为了测定五倍子对口腔主要常驻菌放线菌体外粘附的影响 ,在生物膜模型中的羟磷灰石片上定植四种口腔常驻菌 ,以形成实验性生物膜。然后给予含五倍子提取物的蔗糖溶液处理生物膜 ,观察其生物膜微生物组成与表面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 :五倍子对放线菌在生物膜上的早期粘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对菌细胞表面粘结素的抑制有关。五倍子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菌斑药物可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受许多物质及其同一种物质不同浓度添加的影响。本研究以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N_2为研究对象,采用XTT法研究不同浓度的羊血、鸡血和驴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N_2生物被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血对生物被膜形成的促进作用最大,鸡血次之,驴血反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羊血、鸡血的浓度梯度范围在3%~5%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N_2的生物被膜形成的促进作用最强,在低于该浓度范围时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呈抑制作用。综上所述,不同种类动物的血液以及同一种动物的不同浓度血液都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N_2生物被膜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肠炎沙门氏菌鞭毛素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构建的肠炎沙门氏菌鞭毛素编码基因fliC缺失株,检测其缺失性修饰后的生长表型变化及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表型检测试验中,fliC缺失株在电镜下观察呈无鞭毛形态,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缺乏运动性,并且不能与肠炎沙门氏菌鞭毛单克隆抗体发生可见的凝集反应。生物膜形成能力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肠炎沙门氏菌fliC缺失株生物膜形成大量减少,并且生物膜脆弱,而其回补株能够较好地恢复生物膜的形成;生物膜定量结果进一步证明,鞭毛素fliC基因缺失后肠炎沙门氏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下降50%左右,以上结果显示鞭毛在肠炎沙门氏菌体外生物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生物膜模型、生物膜检测和研究热点三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中药在调控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方面的研究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十分复杂,不仅影响了临床上对相关感染的治疗效果,也影响了新型药物的开发研究。尽管中药在抗感染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但在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方面还处在体外和表观研究阶段。因此,只有全面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深入研究中药的调控作用,才有可能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关键通路、调控基因和特异性药物干预靶点,充分发挥中药独特的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是引发人、畜慢性及难愈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由于生物膜的形成和调控作用,使得膜内细菌能够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导致病原扩散,造成感染迁延不愈。因此,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感染机制,寻找能够抑制或破坏生物膜的药物及方法,是目前解决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和治疗临床慢性感染的有效途径。论文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及调控的研究分析,综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感染机制,并从药物的评价方法、临床应用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综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寻找有效防治药物和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生牛乳中表皮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方法,对某奶牛场的生鲜乳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显示:使用氯化钠肉汤(氯化钠质量分数为7.5%)增菌,使用Baird-Parker琼脂培养基选择培养,使用营养琼脂培养基纯化培养,可获得表皮葡萄球菌分离株;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表皮葡萄球菌分离株,可信水平为良好;本实验获得的表皮葡萄球菌分离株与经典表皮葡萄球菌模式菌株符合率为93%。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部分奶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本试验以河北省邢台市某农场3个大型牛场饲养的奶牛为调查对象,对20头患病奶牛子宫分泌物通过显微镜检查、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方法进行病原学研究。共检出6种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34.78%)、表皮葡萄球菌6株(占26.09%)、链球菌和沙门氏菌各2株(各占8.70%)、大肠杆菌4株(占17.40%)、蜡状芽孢杆菌1株(占4.35%)。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通过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大黄酸的亚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考察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以木糖葡萄球菌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和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亚抑菌浓度药物大黄酸对各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考察药物在生物被膜不同形成时期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探索大黄酸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的MIC为64 mg/L;亚抑菌浓度的大黄酸具有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且随着大黄酸浓度增加,其干预作用越明显,抑制效果越好;以木糖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作为参照,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在各亚抑菌浓度大黄酸中谷氨酰胺酶缺失株抑制率均显著降低,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在低浓度大黄酸中抑制率也显著降低;药物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主要在6 h与12 h发挥显著作用,谷氨酰胺酶对生物被膜的抑制时间也在6 h和12 h。研究表明,亚抑菌浓度大黄酸可以显著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通过谷氨酰胺酶、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为靶点发挥干预作用;且大黄酸对生物被膜的干预时期在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阶段,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菌黏附发挥干预生物被膜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