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该文研究了粉蚧科安粉蚧族的中国种类,计有7属16种,其中包括2新种,即湖北安粉蚧Antonina hubeiana sp.nov.和梵净巢粉蚧Nesticoccus fanjingensis sp.nov.,并提供了该群中国种类的分属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中国竹子蚧虫名录(同翅目:蚧总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列出中国竹亚科植物上蚧虫6科40属127种,其中粉蚧乘法17属21种,蚧科3属3种,仁蚧科2属3种,毡蚧科1属5种,链蚧科5属52种和盾蚧科12属42种,每一种都给出分布、寄生和寄生部位,建立了2个新组合:刺竹刺粉蚧Plancoccus bambusicola(Takahashi)(移自Planococcoides)comb.n.和单竹蔗粉蚧Saccharicoccus bambusus(Tang)(移自Pamicultor)comb.n.。给出2个新异名:即Nipponalerda triunpha Zhang,1998syn.n.为N.leptodermis Wanget Zhang,1994的新异名,Bambusaspis nematosphaerica Zhang,1992syn.n.为B.qing7yuanensis Huet Xie,1988的新异名。参60。  相似文献   

3.
该文研究了粉蚧科安粉蚧族的中国种类,计有7属16种,其中包括2新种,即湖北安粉蚧Antonina hubeiana sp.nov.和梵净巢粉蚧Nesticoccus fanjingensis sp.nov.,并提供了该群中国种类的分属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中国粉蚧科PSEUDOCOCCIDAE名录续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详细整理,将中国粉蚧名录订正2种,补遗17种和增补18种,截止1994年底,我国共计记录粉蚧70属170种  相似文献   

5.
以双条拂粉蚧(Ferrisia virgata Cockerell)为研究对象,釆用蛋白酶K代替粉蚧玻片标本制作中的10%KOH用于组织消化,消化液用试剂盒法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剩余虫体进行玻片制作;同时比较了虫体全研磨、腹部微针扎孔与虫体不做任何处理共3种处理方法提取基因组DNA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法均可成功提取基因组DNA,后2种方法处理后的剩余虫体可制作成玻片标本,实现了粉蚧无损形态的基因组DNA提取技术,为粉蚧的DNA条形码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山东省蚧首科(Coccidea)状况进行了考证,共计4科35种,其中链蚧科2属9种,壶蚧科2属3种,球链蚧科1属1种,蚧科10属23种。  相似文献   

7.
粉蚧长索跳小蜂对堆蜡粉蚧的寄主选择性和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粉蚧长索跳对堆蜡粉蚧的寄主选择性和功能反应,结果无明:(1)粉蚧长索跳小蜂可寄生堆蜡粉蚧二龄,三龄若虫和雌成虫,不寄生卵和一龄若虫。在无选择试验里,堆蜡粉蚧三龄若虫和雌成虫的被寄生率和每一被寄生主含卵量显著高于二龄若虫。在有选择试验里,在堆蜡粉蚧的寄生率和寄生蜂产卵都以雌线成虫的最高。三龄若虫次之,二龄若虫最少,且三者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堆蜡粉蚧雌成虫和三龄若虫的每一被寄生寄主的含卵量都  相似文献   

8.
广东荔枝龙眼常见蚧虫种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报道广东名果荔枝、龙眼常见蚧虫种类、为害及形态特征。经在广东主要产区调查研究,初步鉴定出荔枝、龙眼常见蚧虫10种,其中属于蜡蚧科的有垫囊绿绵蜡蚧、角蜡蚧、日本龟蜡蚧、红蜡蚧等4种;粉蚧科的有桔鳞粉蚧1种;盾蚧科的有芒果轮盾蚧、荔枝缨单蜕蚧、大戟长蛎盾蚧、龙眼缨单蜕蚧、费氏轮圆盾蚧等5种;上述10种蚧虫中,角蜡蚧、日本龟蜡蚧、桔鳞粉蚧、荔枝缨单蜕蚧、大戟长蛎盾蚧、芒果轮盾蚧共6种蚧虫为害荔枝、龙眼.系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菲律宾Valencia的7个乡镇发现有毁灭性害虫粉蚧以来,种植者处于高度警戒状态。粉蚧已侵染了Valencia约195公顷的香蕉和椰子园,严重威胁着香蕉和椰子的产量。市农业学家RescilVincoy说,Lunga和Apolong两个镇为害最严重,100%的椰子树都有粉蚧为害,其余5个乡镇Sag.bang、Bongbong、Jawa、WestBalabaga和Mampas的香蕉和椰子树也有粉蚧为害。据昆虫学家IreneoLit介绍,经鉴定,这种害虫是椰子黄粉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东鹤山市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 Lobdell)历年调查资料,应用列联表中的多因子分析法建立了鹤山市湿地松粉蚧发生等级预报模型,预报结果的历史符合率为100%。利用GIS的图形分析功能,形象地再现了鹤山市湿地松粉蚧历年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代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589-2591
宁夏已知有金龟子昆虫9科36属55种,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该类昆虫在宁夏的区系组成和分布特点。在区系特征上,蒙新区成分有47种(占85.4%),华北成分有42种(占76.3%),青藏成分有18种(占32.7%),东北成分有37种(占67.3%),西南和华南成分分别为17种(各占30.9%),华中成分20种(占36.4%)。结果表明,宁夏金龟子在区系组成上以蒙新区、华北区为主,东北区略次之。在区域地理分布上,六盘山区34种(占61.8%),荒漠半荒漠区有38种(占69.1%),黄土高原区有27种(占49.1%)。  相似文献   

12.
亚洲部分地区东方蜜蜂mt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云南省7个不同样点共7群东方蜜蜂蜂群开展mtDNA内切酶位点测试和分析研究,并与菲律宾的东方蜜蜂作对比分析。内切酶DraI分析7个蜂群,共发现4个内切酶位点;云南东方蜜蜂mtDNA的tRNAleu-COII基因的序列没有长度多态性,EcoRI内切酶位点共有4个,与菲律宾的吕宋岛的东方蜜蜂属于同一单倍型。另外,对来自尼泊尔、泰国、越南、老挝以及我国北京、云南等地的共13群蜜蜂mtDNA COII基因的420个碱基对进行测序分析,发现13群东方蜜蜂分析的420个碱基序列里,位点变异从0个到5个不等,变异率从0到1.19%. 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可以看出分枝树主要分为两个类群:高纬度或高海拔的蜂群为一个类群,它们主要来自撒营盘(2)(China 4)、丽江(China 7)、北京(1)(China 1)、尼泊尔(Nepal)、北京(2)(China 2)、河口(1)(China 8)和越南(2)(Vietnam 2)。另一个类群的主要来自低纬度或低海拔的蜂群,它们主要来自撒营盘(1)(China 3)、景洪(China 5)、越南(1)(Vietnam 1)、泰国(Thailand)、河口(2) (China 6)和老挝(Laos)。该实验为我国东方蜜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61-2016年中国2 481站的大风日数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及七大地理分区的大风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61-2016年中国及七大地理分区的大风日数整体均呈减少趋势;西藏(东南和西南)地区年均单站大风日数最多(少),但减少比例最少(多).在显著振荡周期上,全国是14年,东北、北方和西北东部地区均是60年,西北西部、西南和东南地区是7、14和60年,西藏地区是7和60年.全国、东北、北方、西北东部、西北西部、西藏、西南和东南地区的年均大风日数分别在1991、1993、1989、1997、1986、1997、1992和1984年发生突变,但仅西北东部和西藏地区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在空间上,1961-2016年中国年均大风日数呈现出明显的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年均大风日数较多分布在西藏中部和西部、青海南部、新疆东部、四川西部及内蒙古和甘肃北部地区地形复杂的地区,这些地区在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正距平为主,而在其他年代均以负距平为主.1961-2016年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年际大风日数呈减少趋势,波动特征在“胡焕庸线”两侧呈东大西小格局.  相似文献   

14.
华北两系杂交粳稻优势生态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N422s、108s、LS2s分别与12个生态型材料配组,对F1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培矮64s与爪哇稻、华北育成粳、韩国地方粳、韩国育成粳、南方育成粳、东北育成粳、东北地方粳等为强优势配对模式;南方地方籼、华北地方粳、韩国地方粳、新株型灿稻等是108s的优势生态型;LS2sz与爪哇稻、华北地方粳、华北育成粳等配组优势较强。探讨了水稻优势生态型的筛选问题和这4个不育系及这12个不同生态型材料在北方两系杂交粳稻中的应用。认为培矮64s、N422s、108s这3个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广亲和性和配合力,在华北两系杂交粳稻育种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LS2s不具备广亲和性,配合力也较差,在育种中可间接利用其大粒的优势。华北粳是4个不育系的优势生态型,因此在水稻优势生态型的研  相似文献   

15.
2006-2016年间我国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同时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畜禽养殖产生的不经有效处理的排泄物也给陆地水环境带来了严重负担,为了评估近十年来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通量的变化以及养殖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在2006-2016年期间,我国规模化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向陆地水环境中排放的氮元素通量,重点分析了不同地区(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和不同畜禽养殖类型(包括羊、猪、肉牛、奶牛、蛋鸡和肉鸡)氮元素入水通量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2006-2016年期间,全国由畜禽养殖排入水体中的氮元素平均通量为4384 Gg,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4832 Gg(2006年)和4010 Gg(2008年),中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的主要地区,华东和西南次之,西北地区最少,2016年华北、中南、华东、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水体流失通量比例分别为27%、26%、20%、17%、10%。2016年由规模化养殖所带来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该年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总通量的53%。在所有畜禽中,猪和肉牛是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进入水体的主要排放单元,2016年猪和肉牛养殖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总量的68%。同时,不同畜禽养殖类型之间氮元素排放通量差异显著,在所有畜禽中,羊、肉牛和蛋鸡经散养排放的氮元素通量较大,而猪和肉鸡的氮元素排放则主要来源于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16.
记述中国灰尺蛾亚科尘尺蛾属(Hypomecis Hbner,1821)2新记录种:滇尘尺蛾(H.lioptilaria Swin-hoe,1903)和临沧尘尺蛾(H.glochinophora Prout,1925)。对上述2种成虫的外部形态和雄性生殖器特征做了简要描述,同时对我国尘尺蛾属(Hypomecis)已知种类进行了整理修订。研究标本均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6个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华南205(SC205)为对照品种,研究了华南5号(SC5)、华南7号(SC7)、华南8号(SC8)、华南9号(SC9)、华南10号(SC10)、ZM8229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SC5生长最快,其次为ZM8229,生长最慢的是SC9;参试木薯品种中以SC5块根产量最高,比SC205(CK)增产39.8%,接下依次为SC10、SC9、SC8和SC6,分别比CK增产31.3%、15.7%、12.6%和8.1%,ZM8229的产量最低,比CK减产0.8%。SC9淀粉含量最高,为28.9%,比CK高1.9个百分点;综合性状最好的品种是SC5。  相似文献   

18.
6个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华南205(SC205)为对照品种,研究华南5号(SC5)、华南6号(SC6)、华南7号(SC7)、华南8号(SC8)和华南9号(SC9)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SC7生长最快,其次为SC6,最慢的是SC9;SC8、SC5、SC7和SC6的产量分别比SC205(CK)增产24.71%、20.63%、10.71%和6.76%;而SC9的产量比SC205(CK)减产i0.14%;SC8淀粉含量最高,其次为SC5,分别为30.05%和29.80%,分别比SC205(CK)高1.97和1.72个百分点;综合性状最好的品种是SC8,其次为SC5,SC7与SC6居中,最差的是SC205(CK)和SC9。  相似文献   

19.
试验调查了我国广州、昆明、武汉、北京和哈尔滨5个地区在不同季节 VA 菌根真菌(Endogonaceae)的发生频率以及不同作物根际 VA 菌根真菌的种群密度和丰度。结果表明:在我国南方的广州和武汉,VA 菌根真菌的种类较北方的哈尔滨和北京更为丰富。各种真菌在秋季分离到的频率较春季高,此外,在秋季真菌的孢子密度也较大。从作物来看:禾本科作物根际较其他几类作物有更高的孢子密度和种群丰度。在我国较普遍发生的真菌种类有:Glomus mos-seae,G.fasciculatum,G.geosporum,G.constrictum 和 G.claroideum。  相似文献   

20.
To reveal pattern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and compare differences in studies o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_(2.5))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6608 publications from 1992 to 2016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databaseandanalyzedbybibliometrics.Histcite~(TM), Bib Excel1.0.0.0, Net Draw and VOSviewer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d visual analysis during this study. Publication outputs, journals, institutions, authors and author keywords were all analyzed to identify publication pattern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trends. Based on this study,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produced in future years is expected to be at least twice that in 2016.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China and the USA increased annually from 1992 through2014, promoted by improved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annual articles published in China and the USA (p0.05).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output of publications in the USA before 2014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China. The total output of PM_(2.5)-related publications in China increased rapidly and far exceeded that in the USA after 2014.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 leading region for research on PM_(2.5) in the future would be China. Analysis of author keywords indicated that"chemical composition"and"source allocation"were the main research hotspots in China and the USA. This research on exposure would be valuable in the future because of the pollution problem in China.Moreover, patterns and differences in scientific outcomes were revealed in this study and this study might provide potential guidelin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