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赤小豆"1年3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发现,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模式的种植方法简单,且操作易行,产投比约为185.6%,产值、经济效益分别为1年3熟模式的2.09、1.83倍,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此外,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复种指数达350%,1年种植1熟蚕豆和2熟大豆可使生物固氮量增加350~450 kg/hm2,折合尿素可达700 kg/hm2以上,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在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赤小豆"1年3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发现,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模式的种植方法简单,且操作易行,产投比约为185.6%,产值、经济效益分别为1年3熟模式的2.09,1.83倍,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此外,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复种指数达350%,l年种植1熟蚕豆和2熟大豆可使生物固氮量增加350-450kg/hm~2,折合尿素可达700 kg/hm~2以上,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在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的高效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赤小豆"1年3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发现,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模式的种植方法简单,且操作易行,产投比约为185.6%,产值、经济效益分别为1年3熟模式的2.09,1.83倍,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此外,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复种指数达350%,l年种植1熟蚕豆和2熟大豆可使生物固氮量增加350-450kg/hm~2,折合尿素可达700 kg/hm~2以上,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在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十大豆-秋玉米/秋大豆"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鲜食“蚕豆/春玉米-夏(秋)大豆/秋玉米”一年四熟种植模式,比较了该种植模式与“蚕豆-春玉米/小豆”一年三熟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发现“蚕豆/春玉米-夏(秋)大豆/秋玉米”模式种植方法简单、操作易行,复种指数达300%,显著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民收益.分析了“蚕豆/春玉米-夏(秋)大豆/秋玉米”种植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介绍了该种植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兴电灌区玉米蚕豆带田栽培模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在甘肃兴电灌区灌耕灰钙土玉米、蚕豆单作和间作模式对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蚕豆全覆膜带田优化施肥种植模式(玉米带80 cm种2行,蚕豆40 cm种2行,施肥量为N 300 kg/hm2、P2O5 90 kg/hm2)玉米产量比单种玉米增产9.41%;蚕豆产量虽比单种蚕豆减产23.89%,但比玉米蚕豆带田传统种植模式增产27.03%,且蚕豆分枝数、株粒重、百粒重和玉米穗长、穗粒重、百粒重均表现最高,可作为兴电灌区玉米蚕豆带田的最佳种植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镇广大农户依托镇域范围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方源快冻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青蚕豆、青玉米、棉花高效种植模式.其生产的青蚕豆、青玉米由公司实行保护价收购,近万亩青蚕豆、青玉米基地的所有产品全部落实收购加工;而棉花近几年来市场形势趋好,价格稳中有升,因此农民种植青蚕豆、青玉米、棉花一年三茬,亩收入大多在3000元以上.该模式使农户尝到了甜头,因此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将其种植模式及产量、经济效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棚蚕豆-鲜食玉米-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大棚蚕豆-鲜食玉米-鲜食玉米”一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大棚蚕豆、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要点,为其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宽膜玉米套种豆类(豌豆、蚕豆)立体高效种植模式,是我县农技中心近几年来探索创新的一种栽培模式,它具有节水、增产、高效和降低生产成本之效应.经试验示范,平均混合产量可达14 379 kg/hm2,其中玉米产量11 487 kg/hm2,豌豆产量2 892 kg/hm2,比窄膜玉米增产5 379 kg/hm2,增产率33.1%,纯收入比窄膜玉米增加2 151元/hm2,比全膜玉米增加1 431元/hm2.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油菜—玉米—棉花—平菇”的粮、棉、油、菇一年四种四收的立体种植模式,在棉花吐絮后期利用棉秆挡风遮阴,为平菇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湿度及散射光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平菇的生长发育。采用该种植模式,667平方米(1亩)纯收入可高达3500~4000元,是普通种植棉花的2~3倍。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玉米-白菜间套作高效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玉米和白菜通过合理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高矮秆作物的立体生长空间,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大大提高种植效益。平均亩效益超过3000元,比常规小麦一玉米连作模式的亩效益提高了2倍多。  相似文献   

11.
汞对蚕豆根尖细胞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德菊  黄祥明  张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83-383,397
利用蚕豆根尖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技术研究了汞对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影响。试验设计了不同浓度的汞处理蚕豆根尖 ,分别统计其细胞有丝分裂情况及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汞处理对根尖细胞分裂、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汞对细胞分裂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细胞分裂 ,高浓度抑制 ;对植物诱变性能表现为 ,较低浓度时对蚕豆根尖的毒害作用相对较弱 ,但随着浓度的增加诱变效应增强 ,毒性亦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三种豆科植物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菜豆、蚕豆、黄豆的幼嫩叶片及其种子为材料,采用高盐低pH值法、SDS法和改良CTAB法3种不同的DNA提取方法提取其总DNA,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提取效率,从中找出最适的DNA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对于大豆、蚕豆、黄豆的幼嫩叶片,无论从得率上还是质量上看,高盐低pH值法均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系统对蚕豆结瘤的影响,为选择适合蚕豆间作的作物种类和合理的间作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在胶泥土和砂壤土条件下,于结荚期调查小麦/蚕豆、油菜/蚕豆、大蒜/蚕豆3种间作系统和单作蚕豆系统的蚕豆根瘤生长情况.[结果]砂壤土中不同间作系统的蚕豆结瘤量均明显高于胶泥土.在胶泥土中,蚕豆单作及与小麦、油菜间作系统的中行蚕豆根瘤量分别比边行增加24.54% 、97.24%和61.94%,而大蒜间作系统的边行蚕豆根瘤量比中行增加80.06%;在砂壤土中,单作蚕豆根瘤量比中行增加8.14%,小麦、油菜和大蒜间作系统分别增加54.00% 、20.45%和45.33%.与单作蚕豆相比,在胶泥土中油菜、小麦和大蒜间作中行的蚕豆根瘤量分别增加491.13%、75.86%和70.44%,小麦、油菜和大蒜间作边行的蚕豆根瘤量分别增加11.04%、354.60%和282.21%;在砂壤土中,除小麦间作模式外,油菜和大蒜间作模式的中行蚕豆根瘤量分别增加30.69%和76.41%,而小麦、油菜和大蒜地的边行蚕豆根瘤量比单作地分别增加37.64%、45.56%和137.07%.在胶泥土和砂壤土中,油菜、大蒜间作均能提高蚕豆的结瘤水平,分别增加61.94%和80.05%.[结论]间作对蚕豆结瘤能力的影响不仅受作物种类的影响,还受土壤类型和栽培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曾淑华  郭仕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66-19168
[目的]研究低温、淹水及其交叉胁迫对烤烟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方法]对盆栽8~9叶龄的3个烤烟主栽品种(K326、云烟85和云烟87)进行淹水、低温及其交叉胁迫处理。处理后的植株在正常条件下生长7 d后测定株高、叶片数和干重及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淹水、低温及其交叉胁迫后,烟叶叶绿素含量、株高、叶片数和生物量显著下降,烟叶POD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升高。低温及先淹水后低温胁迫后,SOD活性降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淹水及先低温后淹水胁迫后,SOD活性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3个品种中,K326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最严重,POD活性的变化幅度最大,MDA含量升高最多,生物量下降最大,说明K326受伤害程度最大,抵抗低温、淹水及其交叉胁迫的能力较差。[结论]该研究可以为烟草的抗性研究积累资料并为烤烟生产中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盆栽玉米和大豆对铅、镉的富集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玉米和大豆对铅、镉等重金属的富集作用。[方法]分别用自来水(CK)0、.1 mol/L的Pb(NO3)2和0.1 mol/L的CdSO4溶液浇灌盆栽玉米和大豆,测定栽培前后土壤中铅、镉的含量,以及玉米和大豆各部位铅、镉的含量。[结果]玉米和大豆均能富集土壤中的铅和镉。空白试验中,种植玉米后土壤中铅、镉分别从106.07、2.21 mg/kg降为79.461、.45 mg/kg,种植大豆后土壤中铅、镉分别从107.572、.30 mg/kg降为85.101、.01 mg/kg。玉米和大豆不同部位对铅和镉的吸收程度不同,玉米和大豆各部位吸收铅、镉的能力表现为:根部>秸秆>叶部>果实。用铅、镉溶液浇灌的玉米和大豆的长势与空白组没有明显区别。[结论]玉米和大豆对受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具有良好的生物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糯米粉添加量及水分添加量的4因素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微波对蚕豆粉膨化度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微波膨化的蚕豆粉,整体呈灰白色,最高膨化率可达94%;入口酥脆,不顶牙,无腥味.正交试验最佳的工艺组合为:微波功率900 W,微波时间165s,糯米粉含量50%,水分添加量60%.水分添加量和糯米粉含量对蚕豆粉膨化度影响极显著,其中糯米粉可以改善蚕豆粉的膨化效果,而水分对膨化蚕豆粉的口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为改进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红小豆产量(y)与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N(x3)、P2O5(x4)和K2O(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采用4月下旬播种、密度11.66万~12.34 万株/ha、纯N 43.92~50.37 kg/ha、P2O5 57.353~62.998 kg/ha、K2O 28.335~31.665 kg/ha的综合栽培措施,可使红小豆获得高于1255.09 kg/ha的产量。【结论】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在重庆万州生态条件下,红小豆生产上还需增施P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为改进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红小豆产量(Y)与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N(X3)、P2O5(X4)和K20(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采用4月下旬播种、密度11.66万~12.34万株/ha、纯N43.92~50.37kg/ha、P20557.353~62.998kg/ha、K2028.335~31.665kg/ha的综合栽培措施,可使红小豆获得高于1255.09kg/ha的产量。【结论】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在重庆万州生态条件下,红小豆生产上还需增施P肥。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小豆和绿豆茎基感病部位的真菌组成,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小豆和绿豆茎基感病部位的真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豆和绿豆6个茎基感病部位真菌群落样品测序优化后共得到231个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共同OTU为97个。2种作物茎基感病部位真菌群落中共同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菌纲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优势菌目为肉座菌目(Hypocreales),优势菌科为从赤壳科(Nectriaceae)。对优势菌属分析发现,小豆和绿豆茎基感病部位镰刀菌属(Fusarium)处于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分别为32.94%和18.38%。Alpha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绿豆茎基感病部位的真菌群落丰度高于小豆茎基感病部位的真菌群落丰度,但二者真菌群落多样性相似,为进一步研究小豆和绿豆茎基感病部位真菌群落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普氏野马头骨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马属世界上最珍贵动物之一。本文对新疆野马繁殖中心因心脏病死亡的908号母马头骨进行了观察测量,并与家马头骨进行了比较,发现野马头长与体长之比大于家马头长与体长之比,野马脑区体积在马属动物中仅属中等程度,但脸区却明显大于家马。野马下颌骨较家马的粗大,翼肌窝较家马的深,上、下臼齿列也明显比家马长。以上特点和野马的野生习性相适应。另外908号野马在神经出入颅腔的孔道上与家马差异大,908号野马岩颞骨乳突部下方与鼓室间无茎乳突孔,面神经是和鼓索神经一起自岩鼓裂出颅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