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实验以川茶茶籽、易贡茶籽、蜀永307号茶籽、蜀永906号茶籽、福鼎大白茶茶籽和青心乌龙茶茶籽为材料,研究机械破损、温度和200 mg·L-1 ABT(ABT生根粉)处理对茶籽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机械破损处理后蜀永307号茶籽、蜀永906号茶籽、福鼎大白茶茶籽和青心乌龙茶茶籽的发芽率升高,发芽势没有显著升高。200 mg·L-1 ABT处理的6种茶籽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ABT处理12 h,与对照组相比,蜀永307号茶籽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蜀永906号茶籽发芽率显著升高。80 ℃的高温对茶籽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发芽率均为0。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茶树品种夏秋季鲜叶对机械采摘的适宜性和机采原料的藏茶适制性,并筛选出适宜机采且适制藏茶的茶树品种,旨在节本增效、提高藏茶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方法】以宜宾地区引进或选育的17个茶树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测定并比较各茶树品种夏秋季机采鲜叶产量、机采芽叶机械组成、生化成分以及机采鲜叶所制藏茶干茶感官品质的差异。【结果】川茶2号、巴渝特早、蒙山9号、川农黄芽早、川沐28、中茶302和天府红1号机采鲜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其中川茶2号、蒙山9号、川农黄芽早、川沐28和天府红1号机采鲜叶嫩度、整齐度和完整性较好;川沐318、川茶2号、川沐28、巴渝特早和中茶302等品种机采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咖啡碱)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品种,具有良好的生化品质基础,同时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川茶2号、巴渝特早、中茶302、川农黄芽早等品种审评总得分≥86分,其中川茶2号茶样滋味带糖香,香气纯正,综合品质最优。而且上述品种一芽五、六叶的氟含量低于150 mg/kg。【结论】综合评价各品种机采鲜叶产量、机械组成、生化成分和藏茶感官品质,川茶2号、中茶3...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茶树新品种川茶2号的主要生化成分及绿茶的适制性,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川茶2号茶树新品种进行了芽叶性状、营养芽物候期、主要生化成分以及绿茶品质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萌芽较早、茶芽匀齐直立等优良性状,适宜采制名茶原料。分析主要生化品质成分含量,其内含物较丰富,水浸出物含量为(47.89±0.04)%~(49.42±0.03)%,氨基酸总量范围为(3.68±0.11)%~(6.67±0.12)%,其中,2015年春茶茶氨酸比照福鼎大白高46.58%。茶多酚含量范围为(15.65±0.21)%~(18.02±0.05)%,较对照高0.53%~22.08%,但酚氨比低于对照,咖啡碱含量与对照相当。儿茶素总量低于对照,但儿茶素品质指数比对照高8.37%~11.96%。从感官审评结果分析,川茶2号所制烘青绿茶、卷曲形绿茶和直条形绿茶的品质均优于对照。综上所述,川茶2号具有萌芽早,高氨基酸低茶多酚的特点,春梢尤为突出,可生产出外形多样、滋味鲜爽、甘甜苦涩味低的名优绿茶。  相似文献   

4.
提高扁形名茶品质的工艺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扁形名茶的适制性,不同鲜叶摊放程度和不同加工工艺对扁形名茶品质的影响及其化机制。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蜀永3号,南江大叶茶等5个茶树品种为扁形名茶的适制品种。其中,福鼎大白茶和蜀永3号为“翠绿披毫”型扁形名茶的最适制品种。  相似文献   

5.
以春季末茶和夏秋季茶鲜叶为原料加工的颗粒茶色泽深绿油润,滋味醇和爽口,清香明显,汤色黄绿明亮。末茶的比例和锤切原料的含水量,是影响颗粒茶成粒率和颗粒紧结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末茶比例或含水量地增加,颗粒茶成粒率及颗粒紧结度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茶鲜叶∶末茶为8∶2、锤切原料含水量为71%时,其颗粒的成粒率和紧结度最高,感官品质最好,加工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铜仁市夏秋绿茶品质,提高夏秋茶原料利用率,以福鼎大白茶作对照,从铜仁市主栽茶树品种中筛选出香山早1号、浙农113及中茶108,通过分析其农艺性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进行夏秋茶适制性研究。结果表明:中茶108、浙农113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农艺性状优于福鼎大白茶;中茶108及浙农113制作的夏秋绿茶感官品质均优于福鼎大白茶;以《贵州绿茶第2部分:卷曲形茶》(DB52/T 442.2—2017)为品质判定依据,中茶108加工的夏秋绿茶感官品质均达到一级及以上标准;在内含成分上,3个供试品种加工的夏秋绿茶生化成分指标均达到一级及以上标准,尤其是中茶108,加工得到的夏秋绿茶均表现出高水浸出物、高游离氨基酸、低酚氨比、低儿茶素的生化特性,且配比适当。综合分析,中茶108加工的夏秋绿茶达到一级及以上优质绿茶标准。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芽二叶标准的中黄1号鲜叶制作颗粒形绿茶、红茶和黄茶以及扁形和针形绿茶,结合样品的滋味特征筛选其适制茶类及外形,并优化关键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中黄1号茶鲜叶较适于加工绿茶,且颗粒形绿茶的滋味品质较优。优化颗粒形绿茶的杀青和做青工艺参数,分析在制品的含水量、容重及外形品质,确定杀青工艺宜采用温度和投叶量分别是220~230 ℃和33 kg·h-1,做形工艺宜采用的温度和投叶量分别是170~180 ℃和3.0 kg·锅-1。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峨眉问春和川茶2号在四川茶区的产量及鲜叶品质,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翠屏、沐川、名山茶区的峨眉问春和川茶2号的芽叶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三地的峨眉问春芽叶较长较重,发芽密度与对照相当;其春、夏梢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川茶2号芽叶较重实,发芽密度显著(P<0.05)高于对照;其春、夏梢的水浸出物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及酚氨比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其春梢的茶氨酸、鲜爽味氨基酸含量及儿茶素品质指数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儿茶素苦涩味指数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峨眉问春和川茶2号在三地均表现出高产潜力及较好的适应性。川茶2号具有鲜爽、苦涩味轻的生化物质基础,可开发高档名优绿茶,可在四川全省茶区推广。峨眉问春鲜叶品质不及对照,可在川南早茶产区进行适度推广。  相似文献   

9.
以南江大叶种群体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优质、高抗茶树新品种——川茶5号。经多年品比鉴定及区域试种,结果表明,川茶5号为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其春季萌芽期比福鼎大白晚5~7d;适制绿茶,品质与福鼎相当;其产量高于对照8.99%;氨基酸含量比对照高21.81%,茶多酚略低于对照;抗寒性强,超过对照;抗病虫力与对照相当。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机采茶鲜叶的制茶品质,以1芽2~3叶为主的机采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恩施振动分级设备将鲜叶分为2档,上筛鲜叶加工烘青绿茶,下筛原料加工玉露茶,以未分级原料加工的烘青和玉露为对照,比较分析原料机械组成、感官审评结果及理化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鲜叶分级后上筛原料完整芽叶含量最高,近83%,其次为对照,下筛最低;鲜叶分级所制玉露茶、烘青绿茶感官审评得分比对照高出0.6~1.0分;鲜叶分级加工对所制绿茶的理化成分无明显改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机采茶鲜叶的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光山县茶树品种资源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与评价。2007年,光山县茶园面积达8333.3 hm2,现有无性系品种福鼎大白茶、龙井43、龙井长叶、乌牛早、白毫早、迎霜、安吉白茶、劲峰、碧云、浙农12号、茂绿、福鼎大毫等12个,栽培面积2100.0 hm2,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25.2%;有性系茶树品种有:本地群体种、信阳群体种、祁门槠叶群体种、福鼎大白、龙井43、鸠坑、湘波绿等7个品种,种植面积达6233.3 hm2,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74.8%。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评价柳州地方茶树群体种试制绿茶的品质,为柳州地方茶叶特色产品开发及资源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福鼎大白和桂绿1号为对照品种,对柳州地方茶树群体种试制的绿茶的品质进行感官评定,并对其主要的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柳州地方群体种所制绿茶的感官品质综合评分高于福鼎大白和桂绿1号,且表现出栗香明显、鲜爽度高的品质特征。柳州地方群体种所制绿茶具有高水浸出物(42.72%)、高氨基酸(4.27%)、茶多酚含量适中(23.50%)的生化特点,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2个对照品种。与2个对照品种相比,柳州地方群体种所制绿茶的儿茶素类表现出较高含量的D,L-C和ECG,较低含量的EGCG的分布特征。18种氨基酸组分分析显示,柳州地方群体种所制绿茶的茶氨酸含量(1.786 9%)及其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41.90%)特别突出,均显著高于2个对照品种,且其他组分中有7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以地方群体种居高。[结论]柳州地方群体种所制绿茶的综合品质优于引进种植于当地的福鼎大白和桂绿1号,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树龄武夷水仙茶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树龄武夷水仙茶叶中主要生化成分及其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以树龄为6、30、60a的武夷水仙茶叶为试材,测定了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通过水提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分析了茶多糖的基本组分,并研究了3种茶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3种水仙茶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黄酮类含量随着树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随树龄的增长而升高;3种武夷水仙茶多糖的得率及其组分中的中性糖、蛋白质、糖醛酸、茶多酚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茶多糖的得率随树龄的增长而提高,得率较高的老丛水仙茶多糖组分中的中性糖、蛋白质的含量也较高;3种茶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较为接近,其IC50分别为:0.051、0.055、0.060mg·mL-1;3种茶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IC50分别为:1.131、1.121、0.431mg·mL-1,树龄为60a的老丛水仙茶多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明显高于树龄为6和30a的水仙茶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早生优质高产绿茶新品种玉笋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笋(原代号81-8-65)是以日本薮北种为母本,用福鼎大白茶、槠叶齐、湘波绿和龙井43号等优良品种的混合花粉经人工杂交授粉育成,在实生苗苗圃选拔、无性繁殖、系统选育、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突出,发芽早,品质优,产量高,顶端优势强,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槠叶齐和福鼎大白茶,适制高档名优绿茶。其成品茶外形、汤色和叶底具有明显的“三绿”特征,鲜叶产量经方差分析极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是一个早生优质高产的绿茶新品种,2005年5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扫描电镜、石蜡切片等方法对豫南引进的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品种舒茶早、白毫早、平阳特早、迎霜、乌牛早、碧香早等的叶片形态特征及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乌牛早、白毫早的抗旱、抗寒能力较强,舒茶早、迎霜、碧香早的抗旱、抗寒能力中等,平阳特早的抗旱、抗寒能力较差.因此,在常受干旱、寒害的豫南茶区,乌牛早、白毫早为适宜推广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以鱼鳔为原料,提取其中的胶原蛋白,琼脂为凝胶剂,乌龙茶为去腥剂和调味剂,研制一种新型茶味鱼鳔胶原蛋白保健果冻.对鱼鳔胶原蛋白与茶汁的比例、琼脂和乌龙茶质量浓度、柠檬酸添加量及白砂糖添加量等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茶味鱼鳔胶原蛋白果冻的配方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配方:2 g/100 mL茶汁,1 g/100 mL的琼脂,鱼鳔胶原蛋白和茶汁的比例为1:3.5,每100 mL原液中添加50 mL 1 g/100 mL琼脂,0.07 g柠檬酸,8 g白砂糖.  相似文献   

17.
2010年3~5月春旱期间,针对贵州茶区有一定栽培面积的福鼎大白茶、黔湄601、黔湄419、黔湄701、黔湄502和黔湄809等6个国家级茶树品种进行了由鳞片展至1芽4叶展期6个物候期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除黔湄809外,干旱未导致各茶树品种萌动期推迟,物候期间隔天数增加。  相似文献   

18.
特色品种绿茶成分与茶汤色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鼎大白、翠玉、金萱3个绿茶品种做对比,研究了绿茶品种青心1号叶绿素、黄酮类和茶多酚与绿茶茶汤色泽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心1号绿茶汤色绿艳持久,且极耐冲泡,该品种茶树鲜叶和干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都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各品种干茶黄酮类和茶多酚含量差异较大;各品种干茶中的叶绿素类和黄酮类含量之和与茶汤持绿性呈正相关.因此,茶叶中叶绿素、黄酮类和茶多酚对绿茶汤色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鲜叶和干茶中叶绿素和黄酮类含量越高,茶汤越翠绿、持久,黄酮类含量越高则越偏黄亮,茶多酚含量越高,茶汤色泽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用顶空吸附法与茶汤过柱吸附法分析绿茶香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顶空吸附法(HAS法)和茶汤过柱吸附法(TLA法)分析了绿茶提取液的香气,结果表明,HAS法提取的香气在感官上与茶叶香气较一致,通过GC检测,两种方法提取香精油的组分差异较大,在检测时间内相同的香气组分只有54.17%,TLA法未检测到芳樟醇的氧化物和异构产物,但检测到一些别的物质。  相似文献   

20.
茶小绿叶蝉在福建省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品种抗虫性的角度出发,利用电子鼻等手段,通过对福建省7个主栽茶树品种上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虫口密度、茶树品种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芽叶挥发物差异的调查,初步明确茶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结果表明,肉桂上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最大,铁观音上的虫口密度相对较小。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和肉桂新梢颜色为黄绿色,黄棪呈浅绿,毛蟹和本山均为深绿色,铁观音新梢呈紫绿色。7个品种健康芽叶挥发物的总体特征不同,可分为3类:铁观音、福云6号、毛蟹和福鼎大白茶差别较小,聚为一类;肉桂和本山距离较近,聚为一类;黄棪健康芽叶挥发物与其他2类存在较大的差异。茶小绿叶蝉危害后各品种挥发物总体特征发生变化,除肉桂和毛蟹虫害诱导挥发物总体特征相近,其他品种虫害诱导挥发物差异明显。可见,肉桂和铁观音可以作为深入研究茶树抗叶蝉机制的材料;茶小绿叶蝉偏向于选择黄绿色芽叶的茶树品种,而对偏紫色芽叶的茶树品种选择性较弱;健康芽叶挥发物及虫害诱导挥发物的差异可能也是影响叶蝉选择寄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